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是荆轲的能力有问题,还是存在什么隐情?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是荆轲的能力有问题,还是存在什么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紫陌阁 访问量:3376 更新时间:2023/12/28 23:08:16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一典故,我们并不陌生,但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是以失败告终,荆轲最后也被处死。为此产生了几个疑问。

荆轲既然被燕国太子丹选中当刺客,说明荆轲不是平庸之辈,那么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难道是荆轲的剑术存在水分,还是其中有什么隐情?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他真的是平庸之辈吗?

荆轲刺杀嬴政失败,并不见得就是荆轲的武功水平一般。在笔者看来,荆轲是一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刺客,就算不是顶尖高手,实力也不会太弱。

首先荆轲的两大爱好,除了读书就是击剑,因此荆轲除了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之外,其他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读书和练习剑术,所谓术业有专攻,荆轲的剑术就算达不到顶尖水平,但也一定不弱。

就比如商鞅给秦国制定的“耕战”国策,自商鞅变法之后,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种地、练兵打仗,因此秦国变得富强,军队的战斗力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长久作战,以及不断扩大的战争规模,可以说是耕战策略成就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同理,荆轲练习了半生剑术,在剑术上的高度即使算不上一流,也不可能是平庸之辈。并且荆轲的能力也得到了燕国勇士田光的认可,田光认为只有荆轲才能担负太子丹的使命,于是将荆轲推荐给了太子丹,因此荆轲的武力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其次荆轲不仅在剑术上有一定的造诣,还善于谋划,接近秦王的计策便是出自荆轲之手。荆轲认为只有拿出让秦王相信的东西,才能接近秦王,完成计划。于是荆轲用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最富庶的督亢之地的地图,得到了嬴政的召见,可见荆轲足智多谋。

《史记》记载:“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悃。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除了智勇双全之外,荆轲还具备很多优点。当嬴政在咸阳宫召见正使荆轲和副使秦舞阳时,秦舞阳走到大殿台阶前时,却脸色突变,害怕到发抖。要知道秦舞阳年仅13岁时就杀过人,但他对于刺杀秦王这等大事却露了怯,致使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感到怀疑。

反观荆轲却很从容冷静,先是回头朝秦舞阳笑了笑,大概是让他不要害怕,接着便向秦王政谢罪,称嬴政为天子,承认自己一方是秦国的属国,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心惊胆颤。得到嬴政宽容后,荆轲又不慌不忙地献上地图,待图穷匕见时,继续刺杀秦王。

以此可见,荆轲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刺客,不仅智勇双全,还具备很多优点,心理承受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都很强,在面对突发情况,还能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冷静的解决问题,接着继续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如果换作是一般人,恐怕当时就慌了,能不能应付都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荆轲为什么还会刺杀失败呢?可能是中了嬴政的阳谋

按照上述对荆轲能力的分析,荆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刺客,对于刺杀秦王嬴政的计划,不敢说是十拿九稳,起码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连秦舞阳造成的突发情况,荆轲都能从容冷静地解决,为何荆轲最终还会失败呢?

虽然在《史记》中的记载显示:在图穷匕见时,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则用匕首直刺,但被嬴政抽身跳起躲过,随后荆轲追,嬴政绕着柱子奔跑,文武百官则是吓得发呆,最终嬴政拔出宝剑,砍断荆轲的左腿,之后刺伤荆轲八处,被冲上来的侍卫杀死。

但在笔者看来,《史记》也不一定是一部完全公正的史书,太史公司马迁编撰《史记》时,有时也可能会存在一些偏见,用主观思想来进行描写,就拿荆轲刺秦王这段就有些不符合正常逻辑。

首先荆轲刺杀秦王时,就在嬴政的身边,还左手抓着嬴政的衣袖,在这么近的距离下,就算没有刺中要害,刺偏了也行,却还能被嬴政躲开,这是不是有些夸张!其次嬴政躲开后,荆轲作为一名优秀的剑客,竟然没有追上整天忙碌政务的秦王,还被嬴政拔出剑砍伤。

最后荆轲刺杀秦王时,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被吓得发呆,都失去常态,这显然也不符合逻辑。要说文臣被吓得呆住了还比较符合,武将竟然也被吓呆,在战国时期,可以说就属秦国发动的战争最多,秦国的武将大多也是久经沙场之人,尸横遍野的战场都没被吓住,反而此时却吓住了。

再退一步讲,就算一部分武将也被吓住,难道众多武将之中就没有一个有勇气、有血性者敢上前救驾,与荆轲拼杀吗?救驾可是大功一件,之后升官拜爵可以说是板上钉钉,而且秦国的爵位可以父死子继,此时如果因护驾身亡,得到的爵位可能会更高。

但荆轲最后却是被秦王嬴政亲自制服的,这是想告诉我们,嬴政的剑术功夫比荆轲还要高吗?体力也比整日练剑的荆轲还要好吗?显然是不怎么符合常理,那么荆轲为什么会失败,事情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可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已经提前被嬴政得知,于是嬴政和重要大臣商议了一番,在荆轲刺秦王的计划上,设计了一个更大的阳谋:师出有名。

秦国虽然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山东六国中任何一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但在先秦时代,只要出兵征伐他国就必须要“师出有名”,即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

秦灭六国之战时,秦国出兵攻打各国都有一定的理由,而出兵的理由,不是莫须有,就是秦国间接造成的。比如在公元前236年,秦国攻打赵国的理由,就是秦国刻意制造,秦国用间谍在燕国和赵国进行调拨活动,为此激起燕赵两国战争,于是嬴政打着援助燕国的借口,下令让王翦率军进攻赵国。

攻打齐国的理由也是秦国刻意制造,说齐王采用齐相后胜的计谋,断绝了和秦国的往来,这是齐国想要作乱,于是嬴政出兵平定了齐国。但后胜虽是齐国宰相,但早已被秦国用重金收买,齐王也是在后胜的劝说下才没有援助各诸侯国,眼看着各国被秦国各个击破。

攻打韩国的理由更绝,完全属于莫须有,因为韩国本就是六国中的弱小之国,秦国对韩国的监视,没有像对待齐、楚那样的大国严格,加上韩王之前就已经交出了印玺,成为秦国的藩臣,秦国实在找不出什么像样的理由,于是秦国翻起了旧账,说韩国违背约定,与各国合纵反叛过秦国。

出兵攻打魏国的理由,也是同韩国一样,于是秦国出兵灭了魏国。这理由找得还能再说什么呢?这和岳飞的莫须有罪名又有什么区别呢!而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之前,韩国已经灭国,赵国都城邯郸刚被秦军攻占不久,当时的秦国可以说正愁没有目标,以及出兵的理由。

恰好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入秦刺杀秦王,而这个消息则被秦国安插在燕国的眼线得知送回,于是嬴政将计就计,在荆轲刺秦的计划上设计了一个阳谋,毕竟有什么理由,能比刺杀秦王这个理由更加正当呢!秦国因此出兵攻灭燕国也是理所应当,天下人也不能说什么。

《史记》记载:“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有三个疑点可以作为依据:一、嬴政采用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九宾之礼(以前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接见了作为燕国使者的正使荆轲和副使秦舞阳,这显然是过于隆重了。荆轲在刺杀秦王之前只是一个四处漫游之人,说的好听点是游侠,而秦舞阳还只是一个小孩。

两人既不是燕国的王族,也不是燕国的大臣,在此之前都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嬴政根本就没必要用最为隆重的九宾仪式接待二人,即便是荆轲献上了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那么嬴政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嬴政就是想大肆宣传,以此告诉天下“我用最隆重的外交礼仪接待了燕国使者,表明秦国对燕国的态度和诚意,而燕国使者却要刺杀我,想要置我于死地,既然燕国先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

二、太子丹毕竟只是燕国的太子,虽然身份尊贵,但他还不是燕王,如果没有燕王的默许,太子丹如何做主将燕国最富庶的督亢之地献给秦国。而秦国在统一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在各国安插了很多间谍,以及用重金收买了各国一批权臣,燕王和燕国权臣都是秦国的重点照顾对象。

因此,可能荆轲还没有到秦国之前,嬴政就已经得知了消息,本可以避免荆轲刺秦王的事情发生,但嬴政不想浪费了这个大好理由,于是在荆轲刺秦的计划设计了一个阳谋,隆重的接待了燕国使者荆轲,借此出兵攻灭燕国。

三、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时,嬴政不仅毫发不伤,还砍伤了荆轲。如果嬴政没有提前得知荆轲的目的,如何能解释荆轲都已经在嬴政身前了,以荆轲的身手,竟然还会失手。虽然《史记》中记载,是嬴政先砍伤制服了荆轲,后被侍卫杀死,但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是如此。

嬴政提前得知了燕国太子和荆轲的计划,于是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时,事先做好了安排,比如将武功高强的护卫埋伏在大殿附近,或是让他们扮作嬴政身边的侍从,在荆轲准备动手时,这些护卫立马上前制服了荆轲,嬴政为了表示被刺杀的愤怒,于是用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接着又连续多次刺伤荆轲。

这样嬴政的安全可以得到解决,同时攻打燕国的理由也有了,之后嬴政下令,将荆轲刺秦王的经过稍微改动传播,反正文武百官都是秦国的大臣,于是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便成为史料中的那般记载。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可以在留言区进行探讨。

结语:

刺杀秦王这等惊天之举,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托付的,太子丹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中,找到一个武功高强,且名声不显的人做刺客,还要值得信任,于是游历到燕国的荆轲成为刺客的最好人选,荆轲喜好击剑,为人又慷慨侠义,可以说基本上满足刺杀秦王的一切要求,但事不与愿违,太子丹的计划不仅以失败结束,还给了秦国出兵攻打燕国的借口。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荆轲秦王太子丹秦国嬴政秦舞阳

更多文章

  • 荆轲是想刺死秦始皇,还是想活捉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荆轲,嬴政,秦王,太子丹,秦国

    荆轲因刺杀秦始皇而一举成名,尽管行刺失败,但却让他名垂青史。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荆轲是为了杀死秦始皇而行刺的,但真相是这样的吗?荆轲最初并不想行刺秦始皇荆轲之所以行刺秦始皇是受到了燕国太子丹的指使。太子丹行刺秦始皇不单单是因为国仇,还因为私恨。众所周知,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赵国人,而秦始皇也出生于赵国

  • 为了荆轲这个第一杀手,他害死了英雄美女加一匹千里马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荆轲,秦王,太子丹,嬴政,秦国,秦舞阳

    秦始皇嬴政生逢乱世,一出生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在赵国给人当质子。在那段时间里,他因为质子的身份而时常被赵国的皇孙公子们欺辱,那时即使愤愤不平,但却无可奈何。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他的父亲得以成功返回秦国而且还被立为储君。而他跟母亲依然滞留在赵国,多年后他父亲嬴异人登基为王,他们母子才得以回归故土。在赵国

  • 秦王共遭受三次刺杀,为何只有荆轲被后人熟知?

    历史解密编辑:娃哈哈娱乐标签:荆轲,秦王,高渐离,嬴政,张良,秦始皇,先秦,周朝

    一:秦王遭遇过几次刺杀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是一共有三次刺杀秦王的事实。分别是:荆轲刺秦,在搏浪莎的张良刺秦和高渐离谋杀秦王二:荆轲刺秦荆轲刺秦雕像秦王共经历了三次谋杀,这三次谋杀了应当说最有名的就是荆轲刺秦。荆轲选了一个据说十几岁就杀人的勇士秦武阳作为陪同,一起刺杀秦王,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秦朝的宫殿

  • 司马光、朱熹为什么认为荆轲是一个愚蠢的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荆轲,司马光,朱熹,秦国,刘邦,古典乐,唐宋八大家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只要是上过初中认真听课的朋友,都会知道这么一篇故事。看完“荆轲刺秦”这篇故事的朋友,基本上都会为荆轲的死感到惋惜,从情感上来说,惋惜的其实并不是荆轲,而是他的侠义精神。荆轲的侠义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尊敬,但是为什么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以及圣人朱熹会认为荆轲是一个愚蠢的刺客

  • 遇荆轲刺杀,秦始皇为何3次拔不出剑?兵马俑中一件文物揭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荆轲,嬴政,秦王,秦国,秦舞阳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兵破赵国都城,俘虏了赵王,将赵国原本的领土全部纳入到了秦国的版图,秦国大军继续向东北挺进,兵临燕国南部边界。燕太子丹很是着急,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秦王嬴政的性格,下一个要灭掉的就是燕国。此时的燕太子丹已经从秦国逃回燕国有一段时间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在秦国当人质时秦王嬴政对他人

  • 荆轲,你怎么还不出发去刺杀秦王?我,我这就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荆轲,秦王,太子丹,秦舞阳,秦国,嬴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至今2000多年,老少皆知,荆轲也号称史上第一刺客。但是,在那个盛产侠客的年代,史记的刺客列传中,荆轲可谓是名气最大,武功最差的一位,为何燕国太子丹偏偏选中了他,去刺杀秦始皇呢?1、 荆轲出生在卫国荆轲出生在卫国,是当时诸侯国中,不起眼的一个小国家,兵力弱小,随时有被其他诸侯国

  • 荆轲的武功到底有多差?面对面刺不死秦始皇,史书一句话揭晓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荆轲,嬴政,秦王,秦国,秦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27年,易水湖畔,燕太子丹为荆轲送行。荆轲带着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和秦王的大敌樊於期的首级一路西去,随行的还有游侠秦舞阳,二人带着刺杀秦王的使命前去咸阳。荆轲为秦王献上地图,图穷匕见,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二人为秦诛杀,不久后秦军直逼易水,燕王喜将燕太子丹的首

  • 《大秦赋》“荆轲刺秦”太草率,忽略一重要角色,嬴政:此人爱我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荆轲,嬴政,大秦赋,秦王,太子丹,秦舞阳

    西汉时期,司马迁执笔写下无韵之离骚——《史记》,在这部长篇巨著中,司马迁特地写了《刺客列传》一文。文中,列举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其中对“荆轲刺秦”一事做了非常详细的记载。在《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共有10个人物参与其中,人物关系复杂,但整个过程却十分精彩。最近播出的《大秦赋》,给

  • 深度解读荆轲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荆轲,秦王,荆轲刺秦王,秦舞阳,秦国,齐国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知名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故事流传下来的那句名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让人感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解读荆轲刺秦王。在解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四大问题。一: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二:荆轲刺秦王前做了哪些准备?三: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是怎样的

  • 荆轲刺秦虽失败,却被誉为第一刺客,刺杀需要的是勇气还是大义?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荆轲,刺客,刺秦,秦舞阳,秦王,太子丹

    刺客,藏于暗者,一击必杀。虽然刺客是个比较隐晦的“职业”,胜在出其不意,暗箭伤人,但在我国,刺客的地位却非常高。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就单独为刺客作了一章《刺客列传》,刺客从此也成为了侠义的代名词,而司马迁在其中笔墨最多的那便是刺客荆轲。也有人发现了荆轲这个刺客和我们想象中的刺客可以说是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