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威胁
上一篇文章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了中原列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此时南部与北部地区的部落我们也不能忽视。异族壮大了起来,逐步染指中原,对列国产生了不小的威胁。
早在齐桓公在鄄[juàn]地当上盟主的时候,南边的楚国就已经灭掉了息、邓两国,洞穿了通往中原的道路。
在郑厉公复位时,楚文王又率领楚人对蔡、郑两国进行讨伐,向中原列国宣示着楚国的威风。
前666年,楚国经历了短暂的内乱,新掌权的楚成王率兵北上,兴兵伐郑。郑国被楚国打得龟缩在内城死守,甚至还制定了迁都逃跑的计划。
要不是齐鲁宋及时发兵来救郑,恐怕郑国就要被迫迁都了。楚国这次出征,虽以撤退告终,但这却是楚人参与中原角逐的开始……
北边的威胁
与此同时,北边的山戎也对中原进行着侵扰。山戎南下,燕国首当其冲,无奈之下燕庄公向齐国求救。
为了维护中原的稳定,齐鲁联军把山戎击退至孤竹,燕国也因此臣服于齐国的领导。
前662年,狄人南下攻破了邢国的国都。齐国虽来救邢,但为时已晚,只能帮助其迁都重建家园。
不久后,狄人又攻打卫国,荒淫懒政的卫懿公无法抵御狄人的进攻。卫国被打得灭了国,在宋、齐等国的帮助下向南迁都,这才延续了卫国的生命。
团结内部,一致对外的手段:尊王攘夷
攘夷
北边的祸乱还没平息,前659年,楚国再次伐郑。这个时期,中原的北部和南部几乎同时遭受着异族的挤压。
异族掀起的打击侵犯着中原众诸侯的利益。诸侯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需要暂时把相互间的争执搁置,凝聚起来一致对外,才能避免自己生存空间被压榨。
这就是"攘夷"的大背景。
为了处理南方的祸患,齐桓公试图策反楚国的附属国,宋、江、黄等国,以此削弱楚国的影响力。
同时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召集鲁、宋、陈、郑等七个国家向楚国进攻。联军声势浩大,击溃了蔡国的部队,长驱直入来到楚国境内。
不过,齐楚的这次对峙并没有爆发一场热战,而是演变为了相互试探的博弈对话。
作为防守方,楚国使者率先谨慎地对齐国进行试探,问道:"齐、楚平日没有交集,这次你们前来是要做什么?管仲也开门见山直指楚国的罪状:"齐国受命于周天子,可以讨伐不尊天子的国家。曾经(西周)周昭王命陨南征途中,你们脱不了关系;如今楚国又不向天子进贡。我们前来就是要追究这些事情。管仲这么做或许是想通过天子的名义和联军的声势对楚国进行威慑。
毕竟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楚国使者避重就轻地表达出不朝天子的过失,但坚决否认周昭王的死是楚国所导致的。
经过第一轮的交涉,齐桓公知道楚国不肯轻易让步,便率领联军列阵,为挑动战争做准备。
楚王此时或许不想与齐桓公正面交锋,便又派使者到联军阵前讲和。
齐桓公带着楚使检阅联军,企图再试探和恐吓楚国,说道:"你看看,我带着这么多的军马,还有攻不下的城池?楚使淡然地答道:"如果您以德服人,那诸侯都会听从你的号令。但如果您动武力的话,那我们楚人靠着山川地势拼死抵抗,您的军队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啊。齐桓公见楚人态度坚决,便答应了楚王谈和的诉求。楚与众诸侯就此结盟。
此次齐楚的正面交锋,算是在谈判桌上打了一个平手。
尊王
前655年,周王室内部又开始动荡。
周惠王想废长立幼,计划罢黜王子郑,而另立王子带。齐桓公此时作为霸主,为了维护局势的稳定,对周室废立的大事进行了干涉。
齐桓公拉拢诸侯为王子郑站台,周惠王迫于齐国的权威只好放弃改继承人的决定。
但这个事件却埋下了两个祸根。
其一,王子带萌生了做天子的想法,他的存在对王子郑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周惠王去世后,王子郑(周襄王)在齐桓公的保护下,才放心地坐上了天子的位置。
(王子带在齐国失去霸主的身份后才策划了一场夺权的政变,我们在后面文章再进行讲述)
其二,周惠王对齐国干涉王室废立的做法感到不满。
周惠王私下给郑文公出点子,惠王让文公接近楚国和晋国,以达成反抗齐国的目的。
不过,郑文公没有公然反对齐国的能力,他便失约不参加齐国主导的盟会,但齐国立马出兵对其进行威慑。齐桓公又一次捍卫了联盟的稳定。
前651年,齐桓公再一次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重新修订盟誓。
这一次周襄王也派大臣宰孔前来参加,可见王室对齐桓公的重视。盟会上,宰孔作为天子的代表,为了表达周室对齐国的敬畏,允许齐桓公不进行下拜的礼节。
但齐桓公为了约束众诸侯,放弃了这一破格的待遇;他以霸主的身份做出"尊王"的表率,让形同虚设的周室依然起到能够团结诸侯的作用。这不仅维护了联盟的稳固,也彰显了自身的霸权。
不过,伴随着管仲和齐桓公的相继去世,齐国的霸业戛然而止,陷入了王位争夺的内乱泥潭。
此时,南边的楚国发展得更加兴盛,其图谋中原的意图愈发明显;
但齐国的衰落并不意味着楚国能够独步中原,西边的晋国已经结束了长达70年史称曲沃代翼的内乱;
新生的晋国即将投身参与到中原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