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渔夫救下伍子胥一命,赠渔夫一把宝剑,渔夫收下后当即自刎

渔夫救下伍子胥一命,赠渔夫一把宝剑,渔夫收下后当即自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739 更新时间:2023/12/30 4:31:08

北方人过年都要吃饺子,而苏州地区过年一定要吃糯米年糕。这种风俗的由来,据说和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伍子胥有关。

民间传说,伍子胥在死之前预言:自己死后,吴国将受到越国的攻击,百姓必将生灵涂炭。

所以他叫来自己的心腹,对他说:“越国攻打我们的时候,你在城下挖地三尺。”伍子胥死后不久的一个年末,越国真的打到了苏州。由于当时苏州被越军包围,加上天气寒冷,苏州城里的百姓饱受饥饿之苦。

这时,伍子胥的心腹想起了他的遗言,就挖掘开城墙根,从地下挖出了一块块的“城砖”一样的东西,那就是用糯米做的年糕。

正是因为伍子胥的先见之明,百姓平安度过了冬天。后来,每年到了春节,为了缅怀逝世的伍子胥,百姓都会做一些像砖头一样的糯米米糕来祭祀。这就是春节苏州人吃年糕的由来。

一、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著名的风云人物,他的身上还有一个标志:中国人复仇信念的化身。

据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是楚国人,公元前559年出生于楚国一个贵族之家。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手下的太子太傅,也就是专门负责教导太子的大官。

后来,楚平王的太子建娶了一个漂亮的秦国女子,楚平王见儿媳长得很漂亮,居然将儿媳抢过来自己享用了。

作为太子的老师,正直的伍奢肯定看不下去楚平王的这种禽兽做法,于是上疏劝谏,惹恼了楚平王。

平时与伍奢有过节的奸臣费无忌于是趁机诬陷伍奢和太子建密谋造反,楚平王于是将伍奢以及儿子伍尚一起处斩,伍子胥当时刚好在外地,听到这个消息后,被迫踏上了逃亡的道路。

伍子胥一路向北逃亡,来到了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正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看到了一位渔夫。这名渔夫得知伍子胥的遭遇后,二话不说,便将伍子胥请上船,载着伍子胥过了河。

到了对岸之后,身无分文的伍子胥摘下随身的宝剑送给渔夫,说这把剑价值百金,就当给你做报酬吧!

渔夫笑了笑说:“楚王正在到处悬赏捉拿你,只要捉住你,就可以得到五万石粟米的赏赐。我要是个贪钱的人,我肯定要去告发你,又怎么肯载你过河呢?所以你这把剑我不能收!”

二、

就这样,过了河的伍子胥,又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抵达吴国。后来伍子胥的才能被与吴王阖闾发现并得到了吴王的重用,伍子胥于是协助吴王攻打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首都。

这时伍子胥的杀父仇人楚平王已经死去,伍子胥为了报仇,于是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楚平王的尸体,亲自上去打了楚平王尸体三百鞭。

伍子胥的行为,连他的朋友申包胥都看不下去了。他指责伍子胥做得太过分了,可伍子胥却说:“我就像一个人在赶路,看到太阳快落山了但目的地还有很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这就是“掘墓鞭尸”、“日暮途远”和“倒行逆施”这三个成语的出处。

阖闾死后,伍子胥又辅佐新任吴王夫差打败了吴国的世仇越国,活捉了越王勾践。伍子胥主张杀掉勾践,趁机一举消灭越国。

但是夫差却听从收了勾践贿赂的伯嚭的谗言,不但不听伍子胥的,还在三年后放了勾践,让他返回越国。伍子胥长叹道:“大王不听我的意见,吴国的末日就要到了啊!”

后来,夫差听信了伯嚭的谗言,以为伍子胥有谋反之心,于是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前悲愤地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消灭吴国。”

夫差大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身用皮袋裹着抛入钱塘江中。九年后,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夫差也被逼自杀。

以上就是《史记》对伍子胥以及他的事迹的记载。我们知道,《史记》虽然权威,但它毕竟是一本史书,只拣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些重要的事迹去记载,对一些细节可能就没有记载得那么详细。

三、

以伍子胥的故事来说,《史记》只记载了他出逃的原因,以及路上遇到了渔夫的帮助,但并没有对伍子胥一路逃亡的艰险,以及这位渔夫后来怎样了进行记载。

幸好,《吴越春秋》、《说专诸伍员吹箫》等其他史料,以及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史记》里虽然提到了那个帮助伍子胥的渔夫,但较为简略,也没有说渔夫最后怎样了。

而东汉末年成书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上,就有了渔夫招待了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吃了渔夫的饭后,还对渔夫说:“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夫遂“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投水自尽了。

《吴越春秋》里还提到了一个《史记》里并没有出现的浣纱女。说伍子胥过河后,两三天都没有吃饭了,遇到了一个浣纱女,把自己的饭省给了伍子胥吃。

伍子胥吃完后,叫她不要告诉别人,浣纱女叹道:“嗟乎!子行矣!”伍子胥没走多远,这位浣纱女也投水自尽了。

《说专诸伍员吹箫》中,对伍子胥的这段逃亡经历就说得更加详细了。民间传说伍子胥逃到昭关时,前有关卡,后有追兵,伍子胥一直没有找到过江的船,竟然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这就是著名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的故事。

就在这危急关头,出现了一位渔夫,不仅给了伍子胥食物,还驾船帮助伍子胥渡了江。伍子胥离开前,将自己的随身宝剑送给了渔夫,还嘱咐渔夫把自己用过的餐具藏起来,以免暴露行迹。

没想到伍子胥刚走了几步,就听见渔夫在后面对他说道:“我救你为的是保护国家忠良,并不图私利。既然你怀疑我贪利少信,我只有一死明志。”说完,就用伍子胥送他的宝剑自尽了。

伍子胥见此渔夫因为自己的猜疑而自刎之后,心中悔恨不已,只好将渔夫草草掩埋,自己则继续逃亡。

后来,伍子胥当上了吴国的相国,完成了复仇大业,但最后还是被夫差赐死,可以说结局是非常悲惨的。在西施这位女间谍的挑拨之下,沉迷美色的吴王夫差听信了伯嚭的谗言,令伍子胥自刎,并将伍子胥的尸体抛进了江中。

伍子胥死后,吴国百姓自发地在江边建造了一座祠堂,用来祭祀伍子胥。有传说中的伍子胥的墓在苏州吴中区胥口镇西伍相国祠内。

还有种传说,说伍子胥被杀之后,人们把他的尸体偷偷运到了他的故乡湖北省老河口市付家寨镇陈家港村安葬。

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对伍子胥的评价很高:“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千百年来,民间的老百姓之所以喜欢伍子胥,并不是因为伍子胥帮助吴国称了霸,而是他凭一己之力,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伍子胥父亲和兄长蒙冤而死,而伍子胥又偏偏没办法通过正规渠道或者法律去报这个杀父之仇。

当法律无法实现公平正义的时候,老百姓就会支持个人通过复仇来实现公平正义。

伍子胥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逃难过程中甚至因为过度忧心而一夜白了头。老百姓从伍子胥身上看到了自己在黑暗社会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命运,他们对伍子胥复仇的支持,也是一种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抗争。

四、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普通渔夫的形象。这位并不富裕的渔夫,之前并不认识伍子胥,也没有得到过伍子胥的任何好处,为什么他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伍子胥呢?

仔细阅读《史记》,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史记》所记载过好几位渔夫,这些渔夫无一例外,都是具有特别的智慧和独到眼光的群体。

《史记》中记载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之后,被踢出了政治权力中心,再也无法实现他胸中的抱负。有一天,他在江边遇到了一位渔夫。

在和渔夫闲聊中,渔夫劝屈原"与世同流",顺应政治形势,不要过于坚持自己的内心。当然,渔夫的这些建议,屈原是不会接受的。

这个渔夫肯定不是普通人,至少也是一个隐居山林的隐士,或者说,是一位边缘化的政治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这位渔夫是想入世参予政治的,但很可能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所以只好做了一个并不彻底的隐士。

司马迁之所以要塑造出这位渔夫的形象,是因为当时有一批像渔夫这样,看到了当权者施政方面的缺陷,可自己却又处在政治边缘化的地位而壮志难酬的文人群体。

司马迁本人也处于这个群体之中,虽然他是西汉的太史令,但这只是个小小的史官,并没有太大的权力,政治建议也不会被统治者采纳。

比如在对待李陵投降的事上,司马迁发表了看法,却被汉武帝关进了大牢,最后不得不忍受宫刑的屈辱,才获得自由。

无独有偶,项羽在兵败垓下时,那个驾船准备载他过江的乌江亭长,严格来说,也是司马迁笔下一个渔夫的形象。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之后重整旗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干也。愿大干急渡。”

这位亭长可谓是一位睿智的渔夫。他能审时度势,冷静地分析当前的情势,并向项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说明这位渔夫拥有过人的长远目光,看到了项羽东山再起的潜力,比完全是一个隐秘谋士的形象。

但是项羽的性格上的缺陷,让这位渔夫的一腔热情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他终究不是神,他无法阻拦项羽的自杀。

随着项羽的死,这位代表苦苦寻找自己政治出路的渔夫,也就此断送了自己的入仕之路。他代表的,是西汉时期那些怀有大才,却找不到政治出路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也有司马迁的影子。

伍子胥逃到江边时,渔夫似乎早早就等在那里了。当伍子胥用值"百金"的剑送给渔夫时,渔夫的拒绝干净利落:“楚国之法,得伍子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待百金剑邪!”渔夫的拒绝充分展现出了一种不慕名利的浩然之气。

这位渔夫能够不畏权势助伍子胥,同时又淡泊名利,孤傲清高,一点也不在乎楚王开出的巨额赏金,能在污秽尘世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强权政治下的“非暴力不合作者”。

他救伍子胥的行为,反映出了他对楚王的不满情绪和对有才之士的尊重,他才是司马迁心中傲视名利的“真隐士”。

五、

做为一位能写出“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这种光照千古的史书的人,司马迁的才能是勿庸置疑的。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在汉武帝手下,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自己的一点主张差点被杀。至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更是痴心妄想。

所以司马迁只能和这位渔夫一样,在污秽尘世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一位不过问政治的隐逸之士。

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司马迁是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这种政治理想就“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他在《货殖列传》中引用了老子的话,来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政治理想:“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司马迁的政治理想核心是天道自然,与孔子的大同理想并不矛盾,区别只在于一个重秩序安排,一个重自然演进。

概括起来就是“富贵不欲为贫贱,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贵,富贵自得也。春夏囚死,秋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机会和舞台,所以他只能把精力把在其他方面。在继承父亲遗志,完成《史记》之后,他只得把精力转到星象学的研究,和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之上。

对于司马迁的才能,连毛泽东都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但这样一位胸怀大才的人物,却始终在政治上不得志,只能通过那位救伍子胥的渔夫形象,隐涩地表达出自己对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不满,也算是一种悲剧了。

标签: 伍子胥渔夫司马迁夫差项羽勾践

更多文章

  • 春秋传奇:楚昭王国破逃随国,伍子胥不负渔丈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楚昭王,伍子胥,楚昭,随国,囊瓦,郑国

    春秋传奇:楚昭王国破逃随国,伍子胥不负渔丈人楚昭王逃出郢都乘舟西涉沮水,又转而南渡大江,人于云中。有草寇数百人,夜劫昭王之舟,以戈击昭王。时王孙繇于在旁,以背蔽昭王,大喝道:“此楚王也,汝欲何为?”言未毕,戈中其肩,流血及脚踵,昏倒于地。草寇道:“吾辈但知有财帛,不知有楚王!且令尹大臣,尚且贪贿,况

  •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时的“复仇者”伍子胥,为报私仇而戮一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臣史记标签:吴国,吴王,夫差,阖闾,楚王,楚平,伍子胥,春秋战国,越王勾践,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后来转投至吴国,是春秋末期时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因为楚国太子建遭到佞臣陷害,伍子胥的父亲因为是太子之师而受到牵连,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均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走后便立志为父兄报仇,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身负大仇当时楚国太子建对太师伍奢极为尊重,却厌弃少师费无忌,导致费无忌因此心中生恨,

  • 为谢救命之恩,伍子胥赠渔夫一把宝剑,为何对方收下剑当场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伍子胥,渔夫,吴国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古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古代文人追求气节不惜牺牲生命的代表。除了士大夫,许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有为了追求气节而不在惜自己的生命。明末清初江南的柳如是在清兵突破南京城后跳江而死

  • 伍子胥:鞭尸方解心头恨

    历史解密编辑:影的告白标签:楚王,秦国,吴国,平王,伍子胥,费无忌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父亲伍奢做了太子的太傅,仕途一度被看好,却因太子少傅费无忌的离间差点人头落地。有一次,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娶亲,看见准新娘长得实在漂亮,不想忠于太子的费无忌觉得巴结楚平王的机会来了,就私下报告平王,说那女子美貌绝顶,大王可自己娶过来,有空再替太子另娶。贪图美色的楚平王果然中招

  • 晋国败楚奇谋:伍子胥用之破楚,南宋吴玠学之败金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伍子胥,吴玠,晋国,阖闾,完颜宗弼,岳飞

    写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柏杨,在美国纽约孔子大厦演讲时,将中华文明形容为酱缸文化,批判中国文化是“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对中华文明否定多于肯定。其实,中华文明中糟粕有之,但精华更有之,不信且看春秋晋国败楚奇谋,伍子胥用之成功破楚,后世南宋吴玠学之也曾大败金兵。晋国破楚奇谋:三驾疲楚在与

  • 渔夫救了伍子胥,他为报恩赠一把宝剑给渔夫,渔夫却立即拔剑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傻瓜历史标签:渔夫,吴国,伍子胥,司马迁,吴越春秋,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古人有“以死明志”的思想特征在,历史上因此有不少以死明志的名人,如屈原、聂政、张自忠、文天祥,“以死明志”的思想特征又催生出了“拔剑自刎”的人物行为,如石奢、项羽、豫让、朱友贞,很多人不能理解“以死明志”的逻辑,也无法理解“拔剑自刎”的选择,而这其实与古人骨子里信奉的“气节”有关。气节是指一个人的志

  • 渔夫救下伍子胥一命,伍子胥赠渔夫一把宝剑,渔夫接过剑却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伍子胥,吴国,渔夫,秦国

    记得以前曾经看过一部有趣的小说,叫做白发魔女传,这部小说及故事情节固然吸引人,但是里面的一个设定却也让人感兴趣,那就是一夜白头。当然除了这部小说以外,很多电视剧都有一夜白头的场景,似乎只要人的情绪达到极致,真的可以发生非常奇妙的生理变化。也许很多人会抨击,电视剧中的演绎根本不靠谱,然而或许我们不知道

  • 湖北省监利市重要地标,以前写着“伍子胥故里”,现在怎么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刘小顺标签:伍子胥,监利市,湖北省,监利,雕像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监利市位于我国湖北省的中南部,是湖北省"最年轻"的县级市之一,现在由荆州市代管,还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监利市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地处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如果来过湖北省监利市的朋友,应该都会在监利市的

  • 伍子胥为逃命愁煞不已,竟然一夜白头?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伍子胥,吴国,楚平,子胥

    楚平王的儿子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 可楚平王自己却很喜欢,把儿媳抢过来,杀了儿子和儿子老师。 好吧,我必须杀死老师两个诚实的孩子。 老师的大儿子被杀了,小儿子还好跑了。 小儿子名叫伍子胥,发誓要为父兄报仇。 但当时他一个人,没有对付楚平王的实力,他先是逃到了吴国,等自己变强了再回来报仇。 在他逃跑

  • 谁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还和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女文青月小牙标签:伍子胥,屈原,吴国,阖闾,夫差

    提起端午,很多人都会想起屈原,似乎在许多人心目中,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实际上,还真不是。其实和端午节相关的历史人物,除了战国时期的屈原,还有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和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伍子胥的故事发生在屈原之前。可能有人不知道伍子胥,但大家应该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勾践卧薪尝胆,为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