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原是南方一古老的大国,它不像中原的其他诸侯,与周王室都有血缘关系,它一直被称为“蛮夷之邦”。很长时间里,它不与中原各国往来。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成为楚国的第8任国君。
庄王即位之初,尚未成年,中央大权掌握在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手中。大臣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你争我夺,朝廷上下十分混乱,庄王不知谁可用,谁不可用。所以,成为国君的最初三年里,他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开始,有些大臣前来劝谏,庄王也置之不理。后来下一道诏令:“凡有再来劝谏者,一律杀无赦!”这样,很长一段时间里再也无人进言。
楚国还是有许多大臣关心国政的,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很无奈。
三年后的一天,有个叫成公贾的人终于忍不住了,前去见庄王。庄王在宫女们的簇拥下,喝得醉眼朦胧,听说有人来见,不高兴地问:“谁呀!难道你忘了我的诏令吗?”成公贾说:“当然没忘。”庄王厉声喝道:“那你还敢来劝谏?”成公贾不慌不忙地说:“我哪里是来劝谏的,我是来给大王说隐语解闷的。”庄王态度稍有缓和:“那就说来听听。”
成公贾说:“我听说南方山上有只大鸟,三年不动、不飞、也不叫,大王可知这是什么鸟?”庄王正色道:“我当然知道这是什么鸟。让我来告诉你: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积蓄力量;三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公贾既惊奇又高兴,心里有了数,就退了出来,秘密召集正直、贤能之臣,准备助庄王一臂之力。不久,庄王上朝理政。罢除惩办了那些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的赃官;提拔任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朝野为之震动,楚国从此大治。
其实,楚庄王并非碌碌无为的酒色之徒,他很想继晋文公之后成为一代霸主,但当时大权旁落,朝廷混乱,他根本就不知道哪些人是拥护自己的忠臣,哪些是奸佞之徒,所以,只好委曲求全,隐忍三年。
楚庄王理顺了朝政,开始扫灭周边的敌对势力,为问鼎中原做准备。
公元前611年秋,庄王起兵伐庸,庸是楚国的主要敌人。很快,楚国灭掉庸,解除了楚国西部的威胁。接着,庄王开始向北推进,准备挺进中原。在这期间,楚国先后对陈、宋、晋等国用兵,大获全胜。
公元前606年,庄王兵伐陆浑戎时,把楚军开到了洛河流域的周王室边界,以显示威力。见此情景,周定王及大臣们非常惊惶,赶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并刺探庄王的真实来意。
寒暄之后,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王室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九鼎实为周王室至高无上权利的象征,并非什么人都可随便过问轻重大小的,尤其是属“蛮夷之邦”的楚王。庄王有此一问,可见他并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王孙满当仁不让,说:“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于是否有德义之行,并不在于鼎的大小和轻重。自夏朝铸鼎,历经夏桀、殷纣至周王朝,只有有德之君才能拥有它;无德无义之辈,即便得到它,也无法保住它。现在,周王室虽然衰弱,但中原各诸侯国,仍然把它作为一个象征来拥护它,人们还都尊崇它,天命所系,劫数未到,鼎的轻重不能轻易过问,希望大王以后不要有此非分之想。”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一席话,也感到打周王室的主意为时尚早,于是就带着军队回去了。
公元前605年,楚国发生叛乱。庄王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将这场叛乱平息。之后,重新任用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内政,为再一次北进中原争霸,做好了准备。楚国争霸中原的最大敌人就是晋国,而楚、晋之间的郑、宋、陈、蔡等国,则是他们争夺的焦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国家的向背,足可表明霸业谁属。因而,在楚、晋争霸的长期斗争中,这些国家所遭受的战火最惨烈。看到当时的形势,庄王认为:要想征服郑国,必须打败晋国;只要对郑国用兵,晋国必然相救。那时就可乘机打败晋国。
公元前597年,庄王在孙叔敖的协助下,率领大军兵围郑国三个多月,最后攻下郑国国都,郑国只好投降楚国。晋国闻知楚国兵围郑国,怎肯听之任之,立即任荀林父为大将,先觳等为副将,出兵救郑。于是,楚、晋之间继城濮大战之后的又一次大战役---邲城之战开始了。
当晋军到达黄河岸边时,听说郑国已经降楚,荀林父就想回军,但先穀却不同意,带领一批人马暗渡黄河,追击楚军。两军在邲城形成对峙之势。但由于晋军将帅不团结,指挥不统一,给楚军提供了可乘之机。楚庄王亲自披挂上阵,指挥楚军,猛攻晋军。晋军大乱,纷纷夺船而逃。第二天,晋军伤亡大半,楚军攻下邲城。
这时,有人建议庄王,将晋军的尸体堆成一座小山,以庆祝胜利和夸耀楚国的强大威力。庄王说:“那样做不好。那会使天下感到不安,也达不到我们建功立业的目的。”于是,庄王命令士兵们掩埋了所有的尸体,将军队撒回了楚国。
楚、晋邲城之战,以楚国的大胜而告终,楚国威名大振。同时也奠定了楚庄王的雄霸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