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即位没多久,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勤王的名义击败陆戎,随后在洛阳边上炫耀兵威,周王派王孙满劳军,意外的增加了楚庄王在诸侯中的分量,当时晋国的势力蒸蒸日上,或许是周王室为了平衡晋国的威胁,自从周襄王20年,晋文公击败楚军之后称霸中原,锋芒盖过了周天子,于是这时候看见楚国逐渐恢复实力,有意拉拢也是可能的。
史书中关于楚庄王有个成语,那就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他即位三年只寻欢作乐,不问国事,里面权力被斗、若敖、屈、景等公族把持,而且内乱不断,他自己也被劫持,只是后来转危为安。但是正是因为他前期贪玩,后期沉着冷静地登上霸主之位,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大概是一个郑伯式的人物,老谋深算,后发制人!
问鼎中原的时候,在天子示好,秦国结盟,齐国观望,本来指望可以一战定天下的楚庄王在颖北之战被晋国击败,暂时遏制了楚国的发展势头,在沉寂一年之后,楚庄王乘晋军内部不和的机会于公元前597年击败晋军,随后也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会盟天下,在击败晋国之后成为春秋时代第三位霸主,虽然他这个霸主有名无实,当时的中原大国晋国齐国等不承认他的霸主地位,也没有派人参加他的会盟,也就是说楚庄王的霸权是不完整的,但不管咋样,他总是有样学样,会盟了!
比起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更加孱弱的楚国的这次军事胜利,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就在一年前,楚庄王亲自率领的楚军被晋将士会大败于颖北,隔了一年,楚庄王虽然挽回了面子,这次胜利也绝非是楚国实力绝对的盖过晋国,而是晋国卿士之间的不和导致楚庄王建了个便宜。但是得意忘形的楚庄王没有注意这个致命的问题。
次年,他派人出使齐国,经过宋国时候没有借道,使臣申舟被宋国处死,这个行为给楚庄王一个借口,于是率领楚军攻打宋国,本来想速战速决的楚国被宋国拖了9个月之后被迫双方弥兵讲和。
这次伐宋暴露了楚国的一个弱点,虽然能够长途供应大军粮草,但是军事实力并没有超出其他有实力的国家多少,只要交战对方沉着应战,上下一心,那么楚军就没什么可畏惧。
晋国有楚国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楚国的三军六卿制度,这个稳定的制度让晋军可以短时间内迅速崛起,重新恢复元气,而楚国在楚庄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又陷入吴国的夹攻,可以说楚国霸业成于楚庄王,但是也衰落于楚庄王。
因为牵扯到一个国际公案,楚庄王十六年,陈国发生内乱,陈灵公私通陈国大夫夏征舒的母亲,于是夏征舒弑君自立,楚庄王平乱诛杀夏征舒,带着夏姬回国,在打算自己纳妾不成之后被申公巫臣带到晋国,楚国子反、自重诛杀申公巫臣家族,导致巫臣楚才晋用,为晋国效力,楚军疲于奔命,又亲自去武功教吴国水军,最终,吴王在伍子胥孙武等人带领下攻破楚国,几乎灭国。
随着对晋国战争的胜利,楚庄王不仅获得了霸主的头衔,刹那间成为国际风云人物,也因此一扫国内阴霾,算是稳定了楚国内部的地位的楚庄王可能没有想到,当初为了一个夏姬差点让楚国亡国。刻印说是世事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