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魏国有一位口才出众的读书人叫范雎。因为家境一贫如洗,他想求见魏昭王,却连路费都拿不出。于是他决定暂且在中大夫须贾那里做事,等待机会。一次,须贾受命到东面的齐国办事,范雎随行前往。
到了齐国,须贾与对方的商谈很不成功,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之久,依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在此期间,范雎的能言善辩就如布袋中的锥子,给齐国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传到了齐襄王那里。襄王派人给范雎送去十斤黄金、一些牛和酒,但范雎并没收下。从这里无法断定襄王的盛情意在招募范雎,还是单纯地向范雎的口才表示敬意?
《范雎蔡泽列传》里这样记载:“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但须贾为此生气了,他以为范雎向齐国泄露了机密情报,齐国才赠送如此丰厚的礼品。魏齐听到后也勃然大怒,命范雎来他家,叫人对他一顿鞭打,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后来,范雎以支付重金为条件,让佣人把自己当作死人扔出门后逃走,在魏国人郑安平处藏了起来。当时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其间打败过楚怀王,使秦国从一个被中原各国轻视的西北落后小国迅速发展成一个强国。
但由于与秦国相邻的韩、魏、赵三国屡屡向秦国发动战争,所以秦国不太相信四处游说的谋士。以张禄为名的范雎等了一年多时间,还是没有得到秦昭王的任用。为此,范雎写了一封长信给昭王,结果其主张得到认可,被准许与昭王经常会面,颇受礼遇。此后,范雎努力阐明远交近攻的战略得到昭王的信任。经过数年,看到昭王对自己己相当信任,就提出主张,认为比昭王更有势力的人不宜留在昭王身边。
他引经据典地告诫昭王,最后成功地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昭王母亲、昭王母亲的弟弟穰侯和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等王族权贵驱逐至国外。昭王四十一年,昭王将应地作为封地赐给了以张禄为名的范雎,同时任其为秦国宰相。这段时间,有消息称秦国要攻打魏国和韩国,魏国派须贾到秦国打探虚实。须贾听范雎说他在做雇工,就顾不得游说的事,挽留范雎一起用餐,还送给他粗丝袍。
须贾拜见宰相的当天,范雎驾着四匹马拉的马车到了宰相府跟前。走近大门口,范雎停下马车,说先向主人通报一下就进了门里。可过了很久,范雎还不见出来。须贾忍不住问门卫,范雎为什么还不出来?门卫说,这里没有叫范雎的人。张禄宰相开口说道:“魏国有我祖先的祖坟在,我不可能背叛他们,而你却诽谤我,说我私下向齐国泄密,此为第一条罪;我被扔进厕所受到羞辱时,你没有出面阻止,此为第二条罪;第三条罪是,你喝醉酒在我身上撒尿,你怎么忍心呢?该杀之罪却饶你不死,是因为昨晚来看你时,你不忘记过去的交往,送给我衣服。你回国后代我向魏王传个话,如果不很快把魏齐的头送来,我就一定会派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
秦昭王想为范雎报仇,给平原君写信,假称要与平原君交朋友。平原君畏惧秦王,到秦国与昭王会面。他们一连几天通宵喝酒,秦王说:“范雎对于我的重要性,就如同太公望对于文王和管仲对于桓公,所以我一定要为范雎报仇。为此,想请您派人将魏齐的人头送来。”号称手下拥有三千门客的平原君到底还是没有因秦昭王的威胁而屈服,他认为,地位显贵时结交朋友,要想到人变得低微的那一天;家境富裕时结交朋友,要想到人变得贫穷的那一天;魏齐是朋友,不可背叛。故他回应说,现在魏齐不在我这里,拒绝了秦昭王的要求。
于是,秦昭王给赵孝成王写信威胁说,作为君王弟弟的平原君现在秦国,魏齐躲藏在平原君的家里,若不把魏齐的人头送来,秦国就会攻打赵国,而且平原君也休想离开秦国的函谷关。赵王派兵包围平原君的宅邸,魏齐趁夜色逃走,并请赵国宰相虞卿帮忙想办法。虞卿断定很难劝说孝成王,就留下了宰相的官印表明辞职后,带着魏齐逃离了赵国都城邯郸。但因为没有想好向哪位诸侯求助,就匆忙直奔魏国都城大梁,想要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帮忙逃往南面的楚国。
对此,信陵君考虑到同秦国闹纠纷不值得,所以决定不马上与虞卿和魏齐见面,然后询问身边的人,虞卿是怎样一个人物。这时,一个叫侯嬴的正好在场,他为虞卿辩护说:“被人了解不容易,了解人也不容易。虞卿这个人,举止端庄,最早见到赵王时,就获赠一对白璧和一百镒黄金;第二次拜见赵王时,被任命为上卿;第三次则被授予宰相的官位,封为万户侯。那时候,天下人都想见到虞卿,一睹为快。
这次,魏齐逼着虞卿帮忙,虞卿对宰相的官位毫不留恋地就来到这里请求公子,还向我问到公子是怎样一个人物。”信陵君听后非常惭愧,驾着马车就去城外迎接虞卿和魏齐。秦国在长平打败赵国,是在范雎任宰相六年后,逼迫白起自杀则发生在第九年。
补遗,范雎的权势
每次读到《范雎蔡泽列传》中关于范雎的记载,即便是今天也会为那些离奇的情节所打动。这也许是司马迁写书时稍稍加了一点渲染,但笔者还是相信,在诸子百家众多的名士中应该会有人热衷于探讨范雎这类人的传奇命运。
范雎在魏国不甘穷困发奋图强,最终在秦国取得仕途,这使得司马迁在《范雎蔡泽列传》中对范雎不吝赞美之词。那么在成为秦国宰相后迎候须贾时,范雎又是抱着怎样的想法呢?只要翻阅一下《范雎蔡泽列传》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范雎认为这正是消解千古之恨的大好时机,于是就将须贾痛骂一顿。”但是我们从后面讲范雎引退时的心态来推断,荣耀和没落的距离只是一层纸厚的道理,范雎是知道的。这里笔者对于逼死白起的范雎提出的质问是:范雎俯看着坐在泥地上谢罪的须贾,对其痛骂时,难道他自己就不感到人生的残酷和痛苦吗?如果他能想到处于理想的巅峰时也会有风云突变的落魄,或想到把持权力时也会萌生悲哀,那么就能洞悉与现代人相通的人性。
可功成名就的范雎不单要报恩,哪怕是滴水之恩;也要报仇,哪怕只是被横眉竖眼的怨气。在魏国遭受的精神创伤似乎成了范雎永远的痛,热衷追逐权力则成了范雎安抚心灵的良药。范雎受昭王重用前,昭王的君权受到母亲、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王公贵族的钳制。王公贵族里的中心人物是穰侯。
他是司马迁特地用《穰侯列传》来写的优秀人物。范雎去秦国的时候,王稽一行在路上遇见巡视途中的穰侯。穰侯曾盘问道:“是否有人从境外被带进来了?”搜查时,因为没有查看马车,所以没有发现范雎。穰侯走开不久又折返回来,因为他记起对车厢还没确认过。对此早料到的范雎在穰侯折回之前已经离开了王稽一行人,终于有惊无险。从这一情节的记载可以推断,以穰侯为主要人物的王族对于以游说为职业的谋士抱有非常重的戒心。在这样一种政治形势下,范雎必须要非常有耐心地等待时机到来。
即便昭王认同采用他建议的外交政策,也不可急于建议清除昭王近旁的权势者,而是如第四讲《悲情名将》“补遗”里的年表所示,要等待四年多时间,直到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由此表明对于夺取政权需要做些什么,范雎具有沉着冷静做出判断所需的足够耐心。要长久地保住权力宝座是相当困难的。
白起自杀不久,在魏国帮助过范雎的郑安平被推荐为将军。郑安平出兵攻打赵国,却反而被赵军包围,秦军二万名士兵投降。按照当时秦国法律,推荐人与当事人同罪,所以,范雎照理也必须承担罪责。但昭王袒护范雎,没有对他治罪。最初将范雎带到秦国来的王稽也受到范雎推荐,担任河东太守。但是,他在白起死后的第二年,与诸侯私通谋反,事情败露后遭诛杀。
在经历了这些风风雨雨后,范雎终于悟出一个道理——权势是无法长久维持的。这时东北面燕国出生的蔡泽也给予忠告,说应该在横祸到来之前隐退,此为上策。范雎听后就将宰相的位置让给了蔡泽,由此隐退。这时范雎还没有失去昭王的信赖,仍处在权力的中心,所以范雎这时的请辞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的。劝导范雎隐退的蔡泽后来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当他得知有人诽谤他后,只过了几个月时间就称病交出了宰相的官印。蔡泽也非常了解自己,丝毫不留恋权力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