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只因范雎使坏吗?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只因范雎使坏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史日记 访问量:916 更新时间:2023/12/14 8:59:01

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白起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数十年纵横沙场的白起,在长平之战后,自然有更进一步,进而攻破赵国,建立不世之功的想法。

然而,白起的这个想法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当他要大举率兵攻灭赵国时,赵国和韩国恐惧,派苏代携带重礼前去游说范雎。范雎随后向秦昭王进谏,建议秦昭王退兵,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在此关键时刻下令收兵。

白起之死

当然,秦国此次退兵也并非全无收获,韩国和赵国为了换取喘息之机,承诺向秦国割地赔偿,这才如愿。

“割韩垣雍、赵六城”

原本此事如此结束,也还算是圆满,但在事后韩国如约割地垣雍给秦国,赵国却拒不履行约定,不仅没有割地给秦国,还积极与齐国联合,要出兵伐秦。战国礼乐崩坏,虽然远不如春秋时期,但赵国此举也着实罕见,是出尔反尔的不齿之举,令秦昭王怒不可遏。

秦昭王因此决定,再次发兵伐赵,遂命白起率兵出征。但白起托病不出,秦昭王亲自去请,又吃了闭门羹。白起的态度很坚决,向秦昭王表达两个信息:

第一,我生病了,无法带兵出征;

第二,此时的赵国已经不是长平之战刚刚结束时的赵国,当年一鼓作气可以灭赵,但现在已经不适合攻赵。一来赵国得到了喘息之机,此时邯郸的防守能力今非昔比;二来赵国现在有了援军,若急攻不下,容易腹背受敌,不是进攻的好时机。

秦昭王听了白起的话,并未与白起讨论当前形势,反而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一番解释的话来。

他对白起说,长平之战获胜后,白起向秦昭王请兵要粮,打算一举攻灭赵国时,秦国内部饥民遍地,难以为继。如今秦国经过休养生息,兵精粮足,比之前富足近一倍,你为何又说不可伐赵呢?

三军之俸, 有倍于前, 而曰不可, 其说何也?

可见,秦昭王是了解白起的,他知道白起不率兵出征的真正原因,是放不下当年撤兵的事情,对秦昭王和范雎有气。所以,秦昭王这番话中,前半段是在向白起解释,当年为何没有给他兵马,支持他攻灭赵国。后半段则是希望白起能够释怀,放下成见,重新率兵立功,攻灭赵国。

秦昭王是君,白起是臣,秦昭王说出这番颇具示弱意味的话来,白起于情于理都应该奉命率兵出征。但事实上,他却并没有给秦昭王面子,坚决称病不出,又坚决反对此事伐赵,令秦昭王骑虎难下。

秦昭王是一代雄主,自然不会被白起逼迫到改变主意的地步,无奈之下只能派王陵率兵伐赵。王陵统军的能力自然不如白起,久攻邯郸不下,反而受其所累,伤亡颇多,陷入困境。

为了成就大业,秦昭王只能再去请白起,秦昭王这次没有亲自去,而是派范雎当说客。秦昭王此举可谓用心良苦,他自然知道,当年他采纳了范雎的建议撤兵,令白起对范雎十分怨恨,此次派范雎当说客,可谓诚意十足。

范雎见白起时,持何种态度,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但他奉秦昭王之命,劝白起挂帅出征,态度应该不会太强硬,否则就违背了秦昭王的意愿。

范雎劝白起,赵国经长平之战后国内空虚,而秦国如今兵强马壮,白起将军又一向以寡击众,如果率领众攻寡,必然胜券在握。从这番话来看,范雎简单地分析了当年的形势,甚至还奉承白起一句,可见是诚心劝白起出征的,否则他又何必如此呢?

白起是聪明人,自然会看出秦昭王派范雎前来求他出征的用意,是希望范雎低头,白起出口气,冰释前嫌,将相和睦,一同替秦国建功。可惜,秦昭王的一番好意再次落了空,白起依然坚持己见,拒绝出征。

“君尝以寡击众, 取胜如神, 况以强击弱, 以众击寡乎?”

接连遭到白起拒绝,秦昭王也觉得颜面有些挂不住,盛怒之下,决定再派王龁接替王陵,继续攻打赵国。可惜,王龁也没能带回好消息,他率兵攻打邯郸持续大半年,却始终没法攻破邯郸,令秦军进退维谷,陷入苦战之中。

坏消息传至白起耳中,白起仍没有替秦昭王分忧的打算,反而表现得有些隔岸观火看笑话的意思,说了句:

“不听臣计, 今果何如?”

显然,这句话是白起对秦昭王所说的。秦昭王得知后,勃然大怒,准备强行命令白起挂帅出征。原本这是秦昭王给白起台阶下,但白起却在这个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宁死不肯率兵出征。

白起对秦昭王明确表示,自知出征会无功但不会有罪,而不去虽无罪却难免要伏诛。可见,白起对自己的处境是很明白的,但他依然选择不带兵伐赵,宁愿一死。

“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 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愿大王察之。”

白起接连违背秦昭王的命令,又将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秦昭王若再不处置他,恐怕王权都要受到影响。于是,秦昭王削去白起的爵位,贬为士伍,随后又将他赐死在流放的路上。

宁死不为“辱军之将”

从白起最后与秦昭王的对话来看,他为什么宁死也不愿意带兵伐赵的原因,应该是“臣知行虽无功……”也就是他依然固执地认为,目前形势已经变了,即便是他挂帅也会无功而返。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无论秦昭王还是范雎,都已经接连说明当下的情况,秦国的军队和粮草充足,且兵力远高于赵国,并非没有取胜可能。但白起宁死也“不忍为辱军之将”,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想破了自己的不败金身,宁死也不要保全自己的“晚节”。

后世许多人,乃至史学家都认定,白起之死的罪魁祸首,是范雎无疑。包括《史记》、《汉书》在内,包括著《秦史稿》的林剑鸣先生,也都沿袭此说法。但笔者却还是认为,白起之死,他自己才占了主要责任。

其一,笔者以为司马迁评价范雎是“一饭之德必偿, 睚眦之怨必报”的人,这样的评价不准确。当年范雎落难,濒临绝境,若非王稽和郑安平鼎力相助,他必死无疑,更无法到秦国任相,这是大恩大德,而绝非“一饭之德”;

其二,范雎当年落入绝境,就是因为须贾的告密,后来范雎得势,羞辱须贾,这又怎么能算是“睚眦必报”呢?试问,一个人羞辱当年差点害死自己的人,虽然不是什么值得歌颂的行为,但也不至于有罪,更不至于被称为“睚眦必报”吧?

其三,长平之战大胜后,成为载入史册的辉煌战役,白起因此站到了一个历史高位上。但此刻真的适合灭亡赵国,继续用兵吗?

要知道,彼时的赵国虽被坑杀降卒40万,但秦军也是苦战获胜,伤亡过半。长平之战不仅是赵国赌上国运的一战,又何尝不是秦国赌上国运的一战?秦国虽然获胜,国内却已经疲敝,甚至百姓吃饭都成了问题,甚至到了需要发放存粮救济百姓的地步,又如何增兵添粮支援白起灭赵呢?

“秦虽破长平军, 而秦卒死者过半, 国内空”

“当长平战后, 秦大饥”——《战国策》

范睢劝说秦昭王: 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 请发之

其四,白起当时发兵进攻赵国,此举从全局考虑,明显是不妥之举。因为经过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秦国灭赵已经是大势所趋,只要暂缓数年,休养生息,便可稳妥达成目标。即便当时强行发起灭赵之战,就真的能够一鼓作气拿下吗?

秦军占据邯郸,灭掉赵国,看似战绩辉煌,实则强弩之末,其他强大的诸侯国如果此时联军来攻,秦军又如何应对呢?

范雎不是导致白起死亡的主因

所以,白起坚持灭赵,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成败,他后来宁死不出征,考虑的也是以自己的荣誉为主,而非替秦昭王分忧。这实在不是一个臣子应有的行为,无论何时何地,臣子都应当忠君爱国,以国家利益为重。

反观范雎,他身为秦相,虽然在收受贿赂后向秦昭王提出建议收兵。这个建议虽然是他在收受贿赂以后提出,却是符合当时秦国处境的,否则秦昭王又如何会采纳呢?而且,范雎向秦昭王提建议,是他身为秦相的职责所在,不能全都理解为“构陷”之言。

或许范雎也担忧白起功高,位列三公,未来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但长平之战后秦军不适合继续作战是事实,否则攻灭赵国是白起之功,更是秦昭王之功,范雎的建议又怎么会得到秦昭王的采纳呢?他不是一位昏庸之主。

白起之死,范雎固然有些因素在,但也不能全都怪在范雎头上。秦昭王数次请白起出征,哪怕有一次白起奉命也不至于被赐死,这是白起自己都看清的事实。所以,白起之死最主要的原因,是白起自己求死,而不是范雎构陷导致。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汉书》

标签: 应侯白起赵国秦国秦军长平

更多文章

  • 【战国时代】38范雎被逼无奈,得到一个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应侯,秦国,魏国,赵胜,魏齐,范雎,平原君,魏无忌,战国时代,四大名将

    前266年,秦昭襄王嬴稷任范雎为宰相。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把自己打扮得跟叫花子似的去见须贾。须贾见到范雎,非常惊讶,问,范叔,原来你还活着!过得怎么样啊?寒暄之后,留下范雎用饭,又拿出一件丝棉袍送给他。席间,须贾提到想去拜见秦国新任宰相张禄,范雎说,我跟张宰相的家人很熟,我带你去吧。于是,范雎为

  • 秦相范雎偶遇昔日仇人,便吩咐手下,喂饱马饲料后放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应侯,秦国,齐国,魏国,秦王,魏齐,秦相,范雎,平原君,四大名将

    秦王秦国的崛起给我们后人一个启示,是有坚持开放政策,才能更好的引进人才,才能给封闭落后的王国注入活力,在激烈的诸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提倡的“鲶鱼效应”,也是由此而来的吧?我们可以看看,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国的崛起,除了君王的主观意识之外,基本都是引进人才的结果。在这里可以列出一长串

  • 历史烟云,春秋战国人物,应候范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应侯,秦国,齐国,魏齐,应候,范雎,先秦,平原君,信陵君,四大名将,周朝诸侯国君主列表

    应候范雎的故事范雎,可以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亚于任何一部历史题材小说。范雎有才华,跟随魏国大臣须贾,一次和须贾某出使齐国,逗留数月,齐襄王得知范雎口才很好,送他黄金和牛肉,范雎不敢接受。须贾知道后,就让他把黄金辞掉,牛肉接受。回到魏国,须贾把这件事告诉相国魏齐,怀疑范雎出卖了什么情报给齐国。于

  • 白起死后,秦国的武官集团是怎么一步步做掉范雎的?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应侯,白起,秦国,秦王,魏国,齐国

    一、白起之死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一鼓作气,攻克邯郸,彻底灭亡赵国。但是,这个时候赵国重金邀请了一位纵横家赴秦游说。这个人并不是电视剧上演的赵使“楼缓”,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便是苏秦的弟弟苏代。在《史记》、《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苏代见范雎的对话,苏代说: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苏代

  • 战神白起死后,秦国武官集团是怎么一步步做掉范雎的?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应侯,白起,秦国,秦王,魏国,齐国

    来源:头条号牧渔子战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名将白起,曾战伊阙,斩韩魏联军24万;战鄢郢,火烧夷陵,使天下再无强楚;进而南并巴蜀,东败强赵,血洗长平。战国后期百万士卒亡于白起之手。可谓敌军闻风丧胆,诸侯闻之变色,是不折不扣的一代战神。但这位攻城70余座,终生未尝一败,为大秦一统天下扫尽强敌的天下第一猛人,在

  • 历史上范雎的才能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应侯,秦国,齐国,魏国,信平君,穰侯,魏冉,范雎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如此多年,双方互有胜负。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发展渐渐停滞,“闭关十五年”。古语云,不破不立。面对这一潭死水,谁能提出新政策,打开新局面呢?此时,一个受尽侮辱与损害的人,来到了秦国。他就是魏国人范雎,秦昭襄王时期的名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范雎

  • 壬寅端午,共享旭宇先生纪念屈原诗画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私享艺术标签:屈原,书法家,书法,山水画,旭宇

    壬寅端午即到,私享艺术愿于朋友们共享旭宇先生纪念屈原诗画作品,看当代真正文人的艺术境界与修养。旭宇先生喜欢读书,以学生自居,老年仍有志于学,八十高龄后动笔作文人山水画颇有成就。今天我们发的屈子行冮泽山水画是其近作,高古、空灵,境界高标,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实乃当代一特殊文化现象,让人赞叹。书 家旭宇

  • 夜雨丨艾晓林:诗人之死——端午怀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屈原,诗人之死,离骚,天问,诗词

    诗人之死——端午怀屈原艾晓林2300多年前那个遥远的今天一个62岁诗人死了抱着一块沉重的石头一步步慢慢走进汨罗江石头沉了诗人也沉了诗人或许随着江水飘走了而曾经那么强大的楚国在那个五月,风雨飘摇的五月沧桑的楚地阴雨绵绵一个诗人就这样死了连同这块沉重的石头诗人火热的心和心中的宏愿也是在很多年前在缙云山下

  • 沫若文化回归故乡 舞剧《屈原》在沙湾首演

    历史解密编辑:乐山共青团标签:屈原,沫若,沙湾,郭沫若,橘颂,书画

    沫若文化回归故乡 舞剧《屈原》在沙湾首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11月16日晚,在屈原千古名篇《橘颂》的童声吟咏中,由郭沫若先生的经典话剧《屈原》改编的舞剧《屈原》在沙湾区沫若剧院如期首演。演出现场钟声毕,帷幕起。暗含舞剧主角名字的竹简在上方缓缓展开,舞台中央,灯光明暗

  • 屈原姓氏考据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屈原,黄帝,颛顼,鬻熊,文王,季连

    屈原祠屈原和楚王贵族都是芈姓,而楚王熊氏,屈原则是屈氏,其族源考据如下。第一,屈原在《离骚》首句称“帝高阳之苗裔兮”,帝高阳,是指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 楚世家》里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