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2989 更新时间:2024/1/28 13:44:50

身为战国权变术士之首,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在论述苏秦合纵的功效时,太史公说了这么一句话:“苏秦既约六国纵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纵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公元前334年,苏秦北上燕国说服燕文公,并在他支持下游历山东诸国,于次年成功说服山东六国合纵。按太史公之说,之后的十五年内,秦国因为惧怕天下合纵,不敢向东攻打函谷关。可实际上,苏秦合纵的功效真有这么大吗?

或许,秦人自己的评价才是最为真实的。

山东六国合纵之后,秦惠王曾向秦国处士寒泉子抱怨:“苏秦欺辱敝国,想凭借一己之力让山东六国合纵。赵国一定会依仗人多财厚,鼎力支持苏秦去联络六国来对抗我国。山东诸国的心思不可能完全统一,就像不能把几只鸡用绳子拴在一起放在鸡笼里一样。我对苏秦怀恨已久,打算派武安子前往崤山以东去开导各诸侯国!”

秦惠王口中提到的“武安子”,显然并不是后世闻名遐迩的武安君白起,但却是当时秦国的另一武将。他说派武安子去“开导”山东诸国,就是想动用武力的意思。

寒泉子听了,赶紧劝说:“不行啊!攻城略地,请派武安子前往。要想让诸侯与我国亲善,请派客卿张仪。”

寒泉子这里没有说出任何应该派张仪而不是武安子的理由,可秦惠王却也没有丝毫辩驳,反倒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寒泉子:“我接受先生的指教了。”

即便秦惠王知道山东六国的合纵不可能达到统一,可能让他如此恼怒,说明苏秦促成的这次合纵确确实实威胁到了秦国。所以,秦惠王一怒之下就想出兵山东,与山东六国较量个高低。然而,天下合纵后的严峻形势却迫使他不得不收敛心态,只能借用外交手段来破坏合纵——能让心高气傲的秦惠王有所收敛,这就是苏秦合纵的威力所在!

只不过,苏秦合纵威力真有那么大,能让“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秦惠王其实非常清楚,山东六国的合纵本身就极为勉强:燕国参加合纵,不过是害怕遭受来自赵、齐二国的欺压;齐、楚二国合纵,不过是想借力打力,将秦国拉下霸主的宝座;唯有韩、赵、魏三国,确实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压力,是真真切切地想合纵抗秦。六国彼此心思各异,连合纵的目标尚不能统一,以致合纵成了一个极为松散的联盟,这能有效阻止秦国的东扩吗?

公元前334年,因为韩昭侯修建高门,楚人屈宜臼突然对他大加批评:“韩君无法出入此门了。为什么?因为不合时宜。去年秦国攻拔了宜阳(今河南宜阳),今年韩国又大旱,昭侯不在此时体恤民众急难,反倒更加奢侈,这就是所谓‘时运衰败之际做豪奢之事’!”一年后,韩国的高门建成,可韩昭侯却恰好去世,再也没能走出此门!

公元前335年,秦国攻拔了韩国宜阳;公元前334年,苏秦北上燕国,成功说服了燕文公参与合纵;公元前333年,苏秦周游列国,成功说服其他山东五国加入合纵。

表面上看,秦国攻拔宜阳在苏秦合纵之前,与山东六国合纵没有任何关联。

然而,近三十年后(公元前307年),在秦武王鼎力支持下,甘茂率领秦军再次攻打宜阳,彻底完成了秦国“通三川、窥周室”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即便公元前335年秦军攻拔了宜阳,但之后却把宜阳又归还给了韩国。所以,多年后秦军才会再度攻打宜阳。秦人何时归还了宜阳,史书并未记载;但如果没有巨大的外来压力,让秦国将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显然是不可能。

以此分析,秦国所面临的巨大外来压力,就是来自于山东六国的合纵。六国合纵,即便是形式上极为松散,但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威力,依然让秦惠王寝食难安。最终,他不得不把到手的宜阳又归还给了韩国。

宜阳与函谷恰好在同一方向上,相距并不是太遥远。秦国归还了宜阳,不恰好佐证了“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的说法?

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公元前332年,魏国突然将阴晋(今陕西省华阴东)送给了秦国。阴晋原本是魏国的军事重镇,当年吴起主政河西之时,曾在阴晋以少胜多,大破五十万秦军。(《吴子兵法·励士》《史记·魏世家》)阴晋再往东不远,就是著名的函谷。这么重要的军事要地,不是万不得已,魏人肯定不会心甘情愿地送给敌国。可自从马陵战败后,魏国国力大衰,对秦屡战屡败,甚至被迫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现在魏人主动献出阴晋,也是遭受到秦国的巨大压力。

不过,这还是秦国全面吞并河西的前奏。

公元前331年,秦将公子卬率军,与魏将龙贾在雕阴(今陕西富县)大战一场,结果斩首魏军八万!随后,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杀出函谷,围攻魏国的焦(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古虢城东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西南三十二里);另一路则横跨黄河,攻占了魏国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眼看秦军势如破竹,对河西之地完成了合围,魏惠王毫无办法,只得将整个河西之地乖乖全部奉上!到了公元前328年,魏国又被迫把上郡(今陕西绥德一带)献给了秦国。

可秦人还是不依不饶,紧接着又攻占了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

从公元前333年~公元前328年这十五年间,秦军从河西一步步挺进到函谷、甚至河东,魏国却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山东六国合纵对秦人的威慑力又体现在哪?还能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吗?

不过,此时秦人却意外地手下留情,竟然又把前两年占领的焦、曲沃二地归还给了魏国!崤函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国为什么会突然开恩?

首先,秦国在河东立足之后,崤函通道的战略地位就已大大下降。其次,占领崤函通道对山东六国的威慑太大,使得山东六国结盟与秦对抗的可能性大增——这是秦国所不愿看到的局面。所以,秦人还是暂时放弃了崤函通道!

由此可见,六国合纵虽然不能完全阻止秦国东扩,但依然延迟了秦国的东扩进程。

在放肆地进攻魏国的同时,这十五年内秦国也同时对韩、赵二国发起了入侵。

公元前328年,秦军攻赵,杀死了赵军主将赵疵,并抢占了赵国的蔺(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离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然而不久后,秦国又把这两块地盘还给了赵国。

几乎就在同时,秦军又突然发兵,攻打韩国的陉(今山西曲沃西北)。陉,接近于旧日晋国的政治核心地带。陉一旦失去,韩国整个汾河领域的土地就再也难保,进而威胁到上党。如此一来,韩国半壁江山就将全部丢失!可眼见魏军都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韩人再也不敢顽抗,于是立即派人到秦国,主动提出交换南阳之地。南阳,是山西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带。这块土地一旦成为秦国领土,秦军进入中原就再也不受崤函通道的辖制了。

韩国既然主动提出交换,秦惠王也就毫不客气地答应了。可他却下令,让秦军继续攻打陉。眼见秦军没有停止进攻,韩人不得已再退让一步,干脆不提交换,而是割让了南阳!可收到南阳后,秦军还是继续攻打陉!

就在韩国几乎要绝望之时,齐国术士陈轸却站了出来,替韩国解了围。

他劝秦惠王道:“韩国形势不利所以才提出交换,与秦国邦交不亲所以他们才割让了土地。现在韩国割让了土地秦军却不停止进攻,下臣恐怕山东六国不会再割让土地来事奉大王了。况且大王在三川求百金没有成功,可在韩国索取千金,一朝就得到了。现在大王继续攻打韩国,这是与重要的邦交国断交而且断绝了自身财路,下臣私下认为大王此举不妥!”

听了这番话后,秦惠王才让秦军停止了进攻。

陈轸这番话,核心的关键要点,就是山东六国不会再对秦国亲善——“下臣恐怕山东六国不会再割让土地来事奉大王了”。这一年,秦国对韩、赵、魏三国集体开战,一旦激发众怒,山东六国合力攻打秦国,或许就会重蹈魏惠王桂陵、马陵之败的覆辙!秦惠王之所以把蔺、离石还给赵国,又停止攻打韩国的陉,说到底,还是害怕山东六国的合纵!

由上可知,苏秦合纵之后的十五年内,秦国东扩的进程并未停止。相反,秦国在河东向三晋发起了多次进攻,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因此,太史公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其实不过是夸大之辞。

然而,苏秦合纵难道一点功效都没有吗?

由秦军多次攻占了三晋领土又还回去来看,显然山东六国的合纵还是对秦国构成了较大威胁。只不过,这种威胁仅仅是延缓了秦国的东扩进程,却不能完全阻止秦军东进,更不要说让“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了!

标签: 苏秦秦国合纵魏国函谷关秦军

更多文章

  • 苏秦: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不是拼命赚钱,多半是以下四种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秦,秦国,齐国,张仪,庞涓,鬼谷子

    01古人说:“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似乎,很多人都认同了“命由天定”的道理,不管自己多么努力,最后能够变成什么样子,就管不了了。其实,古人还说过“时势造英雄、我命由己不由天”之类的话。显然,愚者听天由命,智者巧妙改命。不同的思维逻辑,不同的命运。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生于普通家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策略家,与苏秦齐名,以连横之术纵横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苏秦,秦国,魏国,张仪,齐国,连横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是对战国政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张仪曾与苏秦同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游说,下山后求仕魏国,不得任用,后见马陵之战后魏国屡败,遂带妻子楚国,为楚相昭阳的门下客。昭阳与宾客游览途中丢失了和氏璧,张仪因家贫而受到怀疑,被答打数百,奄奄一息,于是又回到魏国。几经辗转之后,张仪找到了定位

  • 孔孟游说诸侯无功而返 苏秦张仪巧舌如簧捞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苏秦,张仪,富贵,秦国,应侯,孔孟,科学家,春秋战国

    学有所成,就要用之于世,游说诸侯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一种独特方式。孔孟热心救世,也加入到游说者的队伍当中,然而当时各诸侯崇尚霸道,不愿意接受孔孟的仁义之道。苏秦张仪等人“长于权变”,懂得如何“揣摩”君主心理,“皆游说诸侯以显名”。苏秦师事鬼谷子,游说成功后将其游说经验总结成书,这就是流传

  • 苏秦一番话,道出选材难题:人才该用其“德”还是该用其“才”?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苏秦,齐国,秦国,齐宣王,燕国

    燕易王刚即位,身旁就有人进言:“武安君是天下闻名的无信之人,大王以万乘之国君主来迁就他,在朝堂之上尊崇他,这不是向天下人展示与小人为伍吗?”父亲燕文王刚去世,齐人就趁机入侵,侵占了燕国十座城邑。为此,燕易王之前高规格接待了苏秦,拜托他出使齐国,为燕国讨回这十座城邑。此时燕人所提到的“武安君”,既不是

  • “二百五”怎么就成了骂人话?这与苏秦之死有很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小旭的娱乐标签:苏秦,秦国,齐国,鬼谷子,魏国,齐王

    西周时期,国家实时封建制度,因此很多国家的功臣以及皇室宗亲都被分封给了些许的封地。这些人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做任何事,包括建立军队、招募贤才。但是这些封地之主一定要忠心于周王,否则就会被其余的藩王所剿灭。但是周朝却是因为分封的过于多,从而导致其他封地的势力增长过快,最后导致周朝的覆灭。那便迎来了春秋战

  • 一卷深含古人智慧的作品,褚遂良亲书100本,苏秦靠它咸鱼翻身!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褚遂良,苏秦,阴符经,大字阴符经,书法

    如果要讨论如何走出生活的低谷,重新攀登上人生高峰这个话题的话,曾经“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的窘境,后来却一个咸鱼翻身,执掌六国相印的苏秦最有发言权。苏秦,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早年投入名师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之后,苏秦自认必将大有一番作为,然事与愿违,初次游历各国

  • 出土文献证明苏秦是张仪的晚辈,张仪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苏秦,张仪,秦国,齐国,公孙衍,纵横家,科学家,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一、《史记》《国策》,真真假假在《史记》中,记载有一个“鬼谷先生”,他是苏秦、张仪二人的老师。但是这个传奇的鬼谷子,在先秦文献并无更多事迹,很难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传世的《鬼谷子》也大概率是六朝伪托,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苏子》《张子》,却无《鬼谷子》。甚至有人怀疑鬼谷子其实就是苏秦,这是隋人乐壹

  • 苏秦张仪非同一时代?为相距两千年的学术争议,源于接触史料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苏秦,张仪,战国策,史记,司马迁,战国纵横家书

    太史公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指出,苏秦原为东周人。苏姓很可能是苏忿生之后,原本己姓。春秋时,苏氏因为助王子颓之乱,失败后失国。虽然苏氏落魄,但到了苏秦这一代,家境还算殷实,苏秦也因此有能力到列国游历。后来,苏秦来到齐国,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鬼谷子,或许是因居住之地而得的称号;但鬼谷具体在哪,今天的争

  • 苏秦:战国“画饼大师”,临终一句遗言,仍不忘忽悠君王替他办事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苏秦,秦国,张仪,齐国,秦惠王,燕国

    苏秦原本也是个富二代,去秦国游说失败后,究竟落魄到什么地步?一件黑貂皮大氅,穿成破烂穷酸的乞丐味;穿着草鞋缠着腿布,背着书箱挑着行李,黑黝的面孔瘦得两颊凹陷,离得老远,都能看到他一副苦大仇深的神情。父母兄嫂看见了,都吝啬得不愿意施舍一个眼神,嘚!一看就是失败了的样儿。苏秦画像刚到家里,苏秦吃不上一口

  • 师出同门,苏秦和张仪的说辞有什么区别?试比较两人的说服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阿胖说历史标签:苏秦,张仪,秦国,齐国,燕国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乱,豪杰四起,其中纵横家的表演最为精彩。他们奔走游说于各个诸侯国之间,或为政治理想,或为功名利禄,使诸侯国在他们的摇唇鼓舌下听从建议,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张仪、苏秦同师出鬼谷子,两人都是战国时期出色的纵横家,他们的口舌之辩常令人叹为观止。张仪苏秦虽师出同门,但两人的辩论之术有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