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战论史之战国时期:苏秦合纵 张仪连横

以战论史之战国时期:苏秦合纵 张仪连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486 更新时间:2023/12/20 12:58:50

一.合纵之前的形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又获得河西之地,筑商塞夺武关,对中原威胁越来越大。赵魏韩三国,各自都有所兴盛但由于齐魏马陵之战后都受到不小损失。楚国任用吴起逐渐强盛,又吞并吴越之地成为南方大国。齐国两次击败魏国,称霸于东方。

二.苏秦合纵

苏秦,洛阳人,从小钻研纵横游说之术。苏秦先到秦国向秦王展示自己学术,未被秦王采用。苏秦便观察局势,发现随着秦国愈强诸侯愈弱而六国畏秦之势,于是开始自己的六国合纵抗秦的游说。苏秦先去往燕国,阐明燕赵之间的紧密联系,表达燕赵之间的战略价值,并向燕王承诺自己前往赵国以促两国友好。苏秦前往赵国会见赵王,以赵国直面秦国之威胁而借此表达中原五国合纵之构想,赵王同意并使苏秦联系其他诸侯。苏秦去往韩国以“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和“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来陈清利害(正如《六国论》中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成功说动。去往齐魏楚三国皆以各国实力足以抗秦而不应为之惧,使其答应合纵。

于是在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以苏秦为相,使其报命于赵,赵肃侯与其他五国在洹水之上会盟,以达合纵之约。

苏秦合纵

三.合纵失败

秦国因为害怕六国合纵之势就派遣公孙衍进行破坏。公孙衍前往齐魏两国进行游说使其伐赵,而赵国因此责怪于苏秦。而苏秦应担心获罪便离赵赴燕,而合纵是以苏秦为主导随即合纵之约溃散。虽然合纵失败了,但是成功唤起了六国诸侯对秦国的警惕与抗争之心。后来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和平原君皆以合纵来使六国抵御强秦,使六国不至于过早灭亡。

四.张仪相秦——远交近攻

张仪是魏国人,之前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子手下学习,后来苏秦担心秦国扰乱其合纵战略,故意折辱张仪,使其入秦。张仪面见秦惠文王,而秦王刚好苦于六国合纵之势。张仪便首创远交近攻之法拆散六国。首先,远交齐楚以攻击韩魏。等待韩魏两国没有什么威胁后,离间齐楚再攻楚。最后游说六国,用挑拨离间威逼利诱的方式,使六国之间互生嫌隙再难合纵,最终使其连横事秦。

张仪

张仪利用自己的纵横捭阖之术,一步步完成自己离间步骤,我个人认为离间齐楚最为精彩。张仪面见楚怀王,承诺说如果楚国可以与齐国绝交,就会献上600里地盘(商於之地)并且互结姻亲。楚怀王大喜并答应而只有其臣子陈轸陈清利害认为不可,但楚怀王不理睬。张仪回秦国假装坠车不接待来客三个月,楚怀王以为是绝交力度不够大,专门辱骂齐王。齐王大怒彻底断交并和秦国相和。而此时张仪见楚国使者说怎么还不接受那6里的土地,楚国才知道上当了。秦楚交战,楚国大败,秦国又获得了汉中郡。

在此政策下,秦国愈发强大而诸侯愈发被削弱。秦国北灭义渠,获得黄河以西至上郡及北地陇西三郡之地;南并巴蜀,获得富饶之地,占据汉水上游。

五.连横事秦

由于前期远交近攻的战略的成功实行以及张仪离间各诸侯国,所以张仪接下来便完成连横一事。张仪分别与楚、韩、魏、齐、赵和燕国,威逼利诱使得各个诸侯国割地以赂秦,在地图上是横向连接,故称连横。

张仪连横

而当秦武王即位后,由于秦武王不喜欢张仪,而诸侯听闻张仪与秦王关系不融洽,便认为连横之事不可靠,所以连横也溃散了。

道听兔说

苏秦的合纵在于联系六国,使其齐心勠力攻秦,确确实实有很大功效,而且之后孟尝君等人再行合纵之事还可见其效用。张仪的连横在于离间六国,打破团结进行分化,并且兼以武力震慑,使诸侯割地以赂秦,到达强秦而弱诸侯之目的。而二者战略的溃散在于各国诸侯对战略的不信任不坚定,加之主导者失势,导致战略没有长久实现。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里面的政治智慧,也可以感受到战国时期军事战争和外交谋略的紧密相连,胜利也不在是简单的土地得失,还有外交说客阴谋刺客朝堂等,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形势。

知识补给

苏秦刺股

悬梁刺股这一成语当中的锥刺股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苏秦。苏秦家境贫寒,早年跟鬼谷子学习,当时秦惠文王招贤,但并未赏识苏秦。苏秦回家后,父母认为他没出息整天对他叹气,妻子不正眼看他,他的嫂子对他也没有好脸色。于是苏秦发奋读书,用锥子扎大腿让自己不再困倦。终于学有所成,在大国之间斡旋,声名显赫。

标签: 苏秦张仪合纵秦国连横楚怀王

更多文章

  • 鬼谷子的弟子们,张仪和苏秦,孙膑和庞涓,为何不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张仪,苏秦,孙伯灵,庞涓,鬼谷子,孙膑,春秋战国,科学家

    而鬼谷子比较著名的徒弟有这么四位: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张仪和苏秦是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更是连横的创始人,他原本是魏国人,跟着鬼谷子学习谋略,下山之后就开始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游说诸侯与秦国联合,形成连横之势。为此,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列国间游走,为的就是为秦国带来利益,自然也是为了建功立业,功

  •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苏秦,秦国,合纵,魏国,函谷关,秦军

    身为战国权变术士之首,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在论述苏秦合纵的功效时,太史公说了这么一句话:“苏秦既约六国纵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纵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苏秦北上燕国说服燕文公,并在他支持下游历山东诸国,于次年成功说服山东六国合纵。按太史公之说,之后的十五

  • 苏秦: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不是拼命赚钱,多半是以下四种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秦,秦国,齐国,张仪,庞涓,鬼谷子

    01古人说:“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似乎,很多人都认同了“命由天定”的道理,不管自己多么努力,最后能够变成什么样子,就管不了了。其实,古人还说过“时势造英雄、我命由己不由天”之类的话。显然,愚者听天由命,智者巧妙改命。不同的思维逻辑,不同的命运。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生于普通家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策略家,与苏秦齐名,以连横之术纵横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苏秦,秦国,魏国,张仪,齐国,连横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是对战国政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张仪曾与苏秦同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游说,下山后求仕魏国,不得任用,后见马陵之战后魏国屡败,遂带妻子楚国,为楚相昭阳的门下客。昭阳与宾客游览途中丢失了和氏璧,张仪因家贫而受到怀疑,被答打数百,奄奄一息,于是又回到魏国。几经辗转之后,张仪找到了定位

  • 孔孟游说诸侯无功而返 苏秦张仪巧舌如簧捞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苏秦,张仪,富贵,秦国,应侯,孔孟,科学家,春秋战国

    学有所成,就要用之于世,游说诸侯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一种独特方式。孔孟热心救世,也加入到游说者的队伍当中,然而当时各诸侯崇尚霸道,不愿意接受孔孟的仁义之道。苏秦张仪等人“长于权变”,懂得如何“揣摩”君主心理,“皆游说诸侯以显名”。苏秦师事鬼谷子,游说成功后将其游说经验总结成书,这就是流传

  • 苏秦一番话,道出选材难题:人才该用其“德”还是该用其“才”?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苏秦,齐国,秦国,齐宣王,燕国

    燕易王刚即位,身旁就有人进言:“武安君是天下闻名的无信之人,大王以万乘之国君主来迁就他,在朝堂之上尊崇他,这不是向天下人展示与小人为伍吗?”父亲燕文王刚去世,齐人就趁机入侵,侵占了燕国十座城邑。为此,燕易王之前高规格接待了苏秦,拜托他出使齐国,为燕国讨回这十座城邑。此时燕人所提到的“武安君”,既不是

  • “二百五”怎么就成了骂人话?这与苏秦之死有很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小旭的娱乐标签:苏秦,秦国,齐国,鬼谷子,魏国,齐王

    西周时期,国家实时封建制度,因此很多国家的功臣以及皇室宗亲都被分封给了些许的封地。这些人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做任何事,包括建立军队、招募贤才。但是这些封地之主一定要忠心于周王,否则就会被其余的藩王所剿灭。但是周朝却是因为分封的过于多,从而导致其他封地的势力增长过快,最后导致周朝的覆灭。那便迎来了春秋战

  • 一卷深含古人智慧的作品,褚遂良亲书100本,苏秦靠它咸鱼翻身!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褚遂良,苏秦,阴符经,大字阴符经,书法

    如果要讨论如何走出生活的低谷,重新攀登上人生高峰这个话题的话,曾经“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的窘境,后来却一个咸鱼翻身,执掌六国相印的苏秦最有发言权。苏秦,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早年投入名师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之后,苏秦自认必将大有一番作为,然事与愿违,初次游历各国

  • 出土文献证明苏秦是张仪的晚辈,张仪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苏秦,张仪,秦国,齐国,公孙衍,纵横家,科学家,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一、《史记》《国策》,真真假假在《史记》中,记载有一个“鬼谷先生”,他是苏秦、张仪二人的老师。但是这个传奇的鬼谷子,在先秦文献并无更多事迹,很难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传世的《鬼谷子》也大概率是六朝伪托,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苏子》《张子》,却无《鬼谷子》。甚至有人怀疑鬼谷子其实就是苏秦,这是隋人乐壹

  • 苏秦张仪非同一时代?为相距两千年的学术争议,源于接触史料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苏秦,张仪,战国策,史记,司马迁,战国纵横家书

    太史公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指出,苏秦原为东周人。苏姓很可能是苏忿生之后,原本己姓。春秋时,苏氏因为助王子颓之乱,失败后失国。虽然苏氏落魄,但到了苏秦这一代,家境还算殷实,苏秦也因此有能力到列国游历。后来,苏秦来到齐国,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鬼谷子,或许是因居住之地而得的称号;但鬼谷具体在哪,今天的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