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纵之前的形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又获得河西之地,筑商塞夺武关,对中原威胁越来越大。赵魏韩三国,各自都有所兴盛但由于齐魏马陵之战后都受到不小损失。楚国任用吴起逐渐强盛,又吞并吴越之地成为南方大国。齐国两次击败魏国,称霸于东方。
二.苏秦合纵
苏秦,洛阳人,从小钻研纵横游说之术。苏秦先到秦国向秦王展示自己学术,未被秦王采用。苏秦便观察局势,发现随着秦国愈强诸侯愈弱而六国畏秦之势,于是开始自己的六国合纵抗秦的游说。苏秦先去往燕国,阐明燕赵之间的紧密联系,表达燕赵之间的战略价值,并向燕王承诺自己前往赵国以促两国友好。苏秦前往赵国会见赵王,以赵国直面秦国之威胁而借此表达中原五国合纵之构想,赵王同意并使苏秦联系其他诸侯。苏秦去往韩国以“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和“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来陈清利害(正如《六国论》中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成功说动。去往齐魏楚三国皆以各国实力足以抗秦而不应为之惧,使其答应合纵。
于是在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以苏秦为相,使其报命于赵,赵肃侯与其他五国在洹水之上会盟,以达合纵之约。
苏秦合纵
三.合纵失败
秦国因为害怕六国合纵之势就派遣公孙衍进行破坏。公孙衍前往齐魏两国进行游说使其伐赵,而赵国因此责怪于苏秦。而苏秦应担心获罪便离赵赴燕,而合纵是以苏秦为主导随即合纵之约溃散。虽然合纵失败了,但是成功唤起了六国诸侯对秦国的警惕与抗争之心。后来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和平原君皆以合纵来使六国抵御强秦,使六国不至于过早灭亡。
四.张仪相秦——远交近攻
张仪是魏国人,之前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子手下学习,后来苏秦担心秦国扰乱其合纵战略,故意折辱张仪,使其入秦。张仪面见秦惠文王,而秦王刚好苦于六国合纵之势。张仪便首创远交近攻之法拆散六国。首先,远交齐楚以攻击韩魏。等待韩魏两国没有什么威胁后,离间齐楚再攻楚。最后游说六国,用挑拨离间威逼利诱的方式,使六国之间互生嫌隙再难合纵,最终使其连横事秦。
张仪
张仪利用自己的纵横捭阖之术,一步步完成自己离间步骤,我个人认为离间齐楚最为精彩。张仪面见楚怀王,承诺说如果楚国可以与齐国绝交,就会献上600里地盘(商於之地)并且互结姻亲。楚怀王大喜并答应而只有其臣子陈轸陈清利害认为不可,但楚怀王不理睬。张仪回秦国假装坠车不接待来客三个月,楚怀王以为是绝交力度不够大,专门辱骂齐王。齐王大怒彻底断交并和秦国相和。而此时张仪见楚国使者说怎么还不接受那6里的土地,楚国才知道上当了。秦楚交战,楚国大败,秦国又获得了汉中郡。
在此政策下,秦国愈发强大而诸侯愈发被削弱。秦国北灭义渠,获得黄河以西至上郡及北地陇西三郡之地;南并巴蜀,获得富饶之地,占据汉水上游。
五.连横事秦
由于前期远交近攻的战略的成功实行以及张仪离间各诸侯国,所以张仪接下来便完成连横一事。张仪分别与楚、韩、魏、齐、赵和燕国,威逼利诱使得各个诸侯国割地以赂秦,在地图上是横向连接,故称连横。
张仪连横
而当秦武王即位后,由于秦武王不喜欢张仪,而诸侯听闻张仪与秦王关系不融洽,便认为连横之事不可靠,所以连横也溃散了。
道听兔说
苏秦的合纵在于联系六国,使其齐心勠力攻秦,确确实实有很大功效,而且之后孟尝君等人再行合纵之事还可见其效用。张仪的连横在于离间六国,打破团结进行分化,并且兼以武力震慑,使诸侯割地以赂秦,到达强秦而弱诸侯之目的。而二者战略的溃散在于各国诸侯对战略的不信任不坚定,加之主导者失势,导致战略没有长久实现。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里面的政治智慧,也可以感受到战国时期军事战争和外交谋略的紧密相连,胜利也不在是简单的土地得失,还有外交说客阴谋刺客朝堂等,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形势。
知识补给
苏秦刺股
悬梁刺股这一成语当中的锥刺股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苏秦。苏秦家境贫寒,早年跟鬼谷子学习,当时秦惠文王招贤,但并未赏识苏秦。苏秦回家后,父母认为他没出息整天对他叹气,妻子不正眼看他,他的嫂子对他也没有好脸色。于是苏秦发奋读书,用锥子扎大腿让自己不再困倦。终于学有所成,在大国之间斡旋,声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