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三将士归玉门后,为何两年后耿恭就被汉章帝免职,遣送回家?

十三将士归玉门后,为何两年后耿恭就被汉章帝免职,遣送回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912 更新时间:2023/12/23 1:40:59

十三将士归玉门堪称汉朝版斯巴达三百勇士和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其主角耿恭更是被认为比苏武更有气节的英雄。这是一出慷慨激昂、悲壮凄凉的英雄归家之歌,只可惜归家之后的十三人虽然暂时得到了重用,然而耿恭却在两年后被逮捕入狱,随后被免职遣送回老家,不久死在老家,这结局实在算不上好。

东汉政权稳定之后,朝廷重新取得了西域的控制权,设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参与攻打车师的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领数百人镇守在车师后王部金蒲城,而同为戊己校尉的关宠则领数百人镇守在前王部柳中城,两人在当地不忘宣扬大汉国威。

结果车师降汉还不到一年,也就是75年的三月,北匈奴就出两万骑兵攻打车师,最开始耿恭派出了三百士兵出击,自然是有去无回,北匈奴继续攻打车师,并杀死了车师后王,继而攻打金蒲城。耿恭和北匈奴之间兵力悬殊,耿恭只能智取,他结合自身情况,利用毒箭打退了北匈奴的进攻,然后领兵离开金蒲城而到了易守难攻的疏勒城中据守。

很快,北匈奴就发兵攻打疏勒城,试图截断涧水让疏勒城无水,耿恭只好下令在城内挖深井饮水,并示之于城外的北匈奴,北匈奴见金蒲城不好攻,就暂时撤军。我们看,在最开始的对决中,北匈奴是没有在耿恭这里占到便宜的,但双方毕竟兵力悬殊,而且还有别的小国加入到战争中来,时间一长,汉军自然就吃亏了。

北匈奴不仅围攻了耿恭,更将关宠围困在柳中城,而焉耆国、龟兹国攻打西域都护陈睦,致其全军覆没。耿恭和关宠的那点兵力合起来也不过才千余人,如何能够抵挡北匈奴和一些西域小国的攻打呢?况且车师也在这个时候背叛了汉朝,出兵攻打耿恭。

西域出现战事,中原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但东汉朝廷根本无暇西顾,因为这个时候汉明帝刘庄去世了,先帝去世新君登基,正是忙的时候,没有人会管西域的这场战事,历史将耿恭逼近了死胡同,似乎等待着他的就是死亡。

但即便如此,耿恭也没有放弃,而且后王部的夫人是汉朝人的后裔,因此曾多次给耿恭提供情报,并资助其粮草,让耿恭能够获得短暂的喘息时间,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数月之后,耿恭和自己的部下已经无粮可吃,以至于“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即便如此,耿恭还是带领部下顽强地守着疏勒城,誓与疏勒城共存亡,他们从几百人变成了几十人,依旧在坚持着,北匈奴人试图用官职和美女还诱使耿恭投降,而耿恭则将使者诱进城中,然后将其带到城墙之上,杀死而烤熟,让将士们吃了。

写到这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岳飞的那句诗:“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孤注一掷。当然,耿恭的行为惹怒了北单于,招致了更猛烈的进攻,只不过仍旧攻不下来。

耿恭这边只余下几十人,关宠那边情况更糟糕,很快就全军覆没了,不过关宠在死之前已经上书朝廷请求支援,而当时的汉章帝已经顺利登基,朝廷已经开始正常运作,于是针对派不派援兵而召开了一次大会,会上第五伦认为不必救,而鲍昱则力主出兵救援。

在鲍昱看来,如果不救,那必然会导致“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况且如果这次不救,下次匈奴再次犯边的时候,如何能用得动将士呢?汉章帝这才下令出兵,集合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共七千余人驰援,他们先到达了柳中城,在交河城一战中给了北匈奴以沉重的打击,北匈奴逃窜而去,而关宠也已经去世,于是援军准备回撤。

没有人想到或者说没有人愿意去想疏勒城中的耿恭,就在这个时候,援军中的范羌站了出来,要求援军必须去疏勒城,但援军的几个领导都不肯去,最后给了范羌两千士兵,让他自己去救。

范羌原本就是耿恭的部下,这次之所以在援军之中就是因为他之前奉命到敦煌迎兵士寒服,然后遇到了援军,才有了这后来的事情,他带着两千士兵赶往疏勒城,疏勒城不比柳中城,它地势险要,援军在前进的过程中遭遇大雪,将士们堪堪走到城门外。

此时疲惫不堪的守城将士还以为又来了匈奴兵,在得知是范羌后将援军迎进城中,他们在第二天踏上了归途,然后归途并不那么顺利,在离开疏勒城的时候,耿恭和他的部下加起来尚有26人,结果忍饥挨饿的他们在归程中还不断遭遇匈奴的攻击,再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劣,等他们历时三个月到达玉门关的时候,耿恭和他的部下不过还剩下13人,且这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狼狈吗?并不,恰恰相反,更多的是让人感动。十三将士归玉门怎么看都是让人读了热血沸腾的一个故事,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事件,就像是一个故事,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这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令人热血沸腾,让人情不自禁、泪如雨下的故事。

只不过这个故事的结尾并不那么完美,等耿恭等十三人归汉之后,中郎将郑众进言:

“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鲍昱也认为耿恭节过苏武,因此为耿恭请功,于是汉章帝下令让耿恭做了骑都尉,石修做了洛阳市丞,张封做了雍营司马,范羌做了共丞,其余九人都进了羽林军。这虽然算不上大赏,但也算是给了十三人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

到了第二年,耿恭又被提拔为长水校尉,也是这一年,羌人作乱,耿恭上疏对付羌人的策略,被汉章帝下令与皇太后的弟弟马防去讨伐羌人,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但耿恭和马防起了冲突。耿恭遭到排挤,被弹劾“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此时,汉章帝并没有记得耿恭所立下的大功,直接将耿恭召回朝廷,然后将其逮捕入狱,后又罢免了他的官职,将其遣送回老家,此时距离十三将士归玉门不过才两年的时间。耿恭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被起用,不久即在老家郁郁而终。

更多文章

  • 十三将士归玉门:耿恭以数百将士抵御匈奴近一年,归国仅剩十三人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耿恭,匈奴,匈奴人,车师

    2019年,电影《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上映,影片所讲述的,便是两千年前“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更为悲壮。东汉重新收复西域后,率兵镇守车师的耿恭,遭到北匈奴大军来犯,在守军不足、救兵不至,车师反叛、缺粮缺水的艰难情况下,坚守西域长达一年时间。等到汉朝援军抵达,耿恭率领残余军

  • 坚守西域的东汉军魂缔造者耿恭,再次踏上平羌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耿恭,太守,马援,章帝,校尉

    神箭震天山——大汉军魂与耿恭的救赎(9)耿恭坚守西域一年多,粮尽援绝,誓死不降,感天动地,战后终于回到故乡,为母亲守孝,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还不到一年,朝廷就派来五官中郎将马严(马援之侄),赐以牛、酒,命耿恭立刻停止服丧,上朝接受新官职与新任务。原来,自打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离任陇西太尉之职后,汉朝西

  • 耿恭:不为大汉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耿恭,匈奴,汉军,军队,疏勒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为将门之后,耿恭生活的年代东汉内部政权相对平稳,国力日渐强盛,朝廷开始重新经营西域,并且进军西域清缴匈奴在西域的军事力量,之后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大军撤退之后,耿恭被朝廷任命为戊己校尉,带领数百人作为屯垦部队驻扎,成为大汉最西侧的军事力量存在。故事就此开始

  • 拯救校尉耿恭:汉军将士坚守绝域一年,最后只剩26人,救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耿恭,匈奴,汉军,匈奴人,西域

    神箭震天山——大汉军魂与耿恭的救赎(6)公元74年,东汉王朝重新开始经营西域,设西域都护府。第二年,西征军班师凯旋。留校尉耿恭守疏勒城。大军刚撤,匈奴单于就卷土重来,联合车师国叛军数万,围攻疏勒一年,耿恭等人粮尽援绝,最后只能把把弓弩、铠甲上的筋革制的配件取下来,放在水里煮烂了吃。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

  • 少陵塬上故事多|走近凤栖塬上的张安世墓地及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网易陕西标签:张安世,少陵,墓地,墓葬,陪葬

    萦绕古长安的“八水”切割深厚的黄土,造就了关中边缘高陡、顶部平旷的巨大高地——塬。西安之塬,从不缺诗意的名号,洪渎塬、白鹿塬、龙首塬、少陵塬……塬上也名副其实地分布着密集的古代遗迹,埋藏着古长安一层层数不尽的历史秘密。航天基地,便坐落于城南少陵樊川之上。古时少陵塬,源起西周杜伯国,名动秦汉上林苑,兴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张安世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霍光,尚书,汉朝,张安世,汉宣帝,大司马,麒麟阁

    张安世,他的父亲是当年深受汉武帝信任的酷吏张汤。张安世靠父亲张汤的地位出任郎官。因为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张安世记忆力出众,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由于张安世忠厚,霍光十分器重他,奏请任命张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辅助自己。在任13年间,国家

  • 张安世究竟是汉廷一朵圣洁白莲花,还是一根官场老油条?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张安世,汉廷一朵,霍光,刘彻,汉昭帝,汉宣帝

    作者:许云辉西汉时某日,一个宫廷侍卫值班时喝到找不着北,居然把金殿当厕所,痛痛快快尿了一阵。卫队长唯恐受到连累,气急败坏请求光禄勋(九卿之一,专司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张安世依法严惩这个醉鬼。此事可大可小。如果穷追不舍上纲上线,侍卫必然以藐视朝廷罪被斩首;如果将他视为酒后失德,亦可小事化了。张安世

  • 酷吏张汤之子张安世,用一种极其“油腻”的方式,活成了职场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张安世,张汤,霍光,汉宣帝,刘彻,皇帝,汉昭帝,汉朝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可是在西汉张汤和张安世这对父子身上,似乎完全看不任何关于基因遗传影响的任何痕迹。张汤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性格阴冷、手段狠辣,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得到了史学家班固“满而不溢”的高度评价。明朝的王世贞则是更为直接地比较了这对父子,他说:张汤之于安世,父子也。其才智

  • 软心肠的刀笔吏丙吉:成就了宣帝中兴,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丙吉,丞相,宣帝,狸猫换太子,刘病已,刘彻

    图/来源网络比赵氏孤儿更励志春秋时期,晋国大将赵朔,被司寇屠岸贾诬陷。于是,赵氏家族被满门抄斩,侥幸留下了一个襁褓婴儿——赵武。赵氏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友人程婴,一个为之死、一个养之生,他们保住了赵氏孤儿。15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列为晋国公卿,于是族灭屠岸贾、为家族复仇。赵氏孤儿,是一个家族蒙难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丙吉:向来小事不过问,从来大事不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梦归秋辰标签:丙吉,刘彻,卫太子,霍光,刘病己,汉昭帝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梦归秋辰:第430期)在西汉后期,丙吉的功绩就相当于前期的萧何、陈平等人,汉代经学家褚少孙评价丙吉:明于事、有大智,后世称之。在清中期,康熙皇帝将丙吉以及历代名臣40人放入帝王庙接受供奉,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莫过于最大的荣耀和认可。丙吉一个人的才能就像一柄宝剑,可以快意恩仇,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