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卫青龙城大胜,李广全军覆没,最后出名的却为何是李广?

卫青龙城大胜,李广全军覆没,最后出名的却为何是李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3944 更新时间:2023/12/24 0:02:57

炽热的强汉(17)主笔:闲乐生朱晖

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侵入上谷郡,杀掠吏民。消息传到长安,朝野哗然,民情激愤,汉武帝刘彻遂决定趁此机会实施他宏大抗匈战略计划的第一步:培养新人,打造将星,试探反击。

故此次战役,武帝决定用一些带兵经验不多但精善骑射的勇猛之士。这样似乎是在冒险,不过没关系,盖世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打过这一仗,真正的帅才自会从中脱颖而出。

于是武帝下诏:以太中大夫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以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骠骑将军出代郡,以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以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兵分四路,各万骑,同时出击驻留在边境关市附近的匈奴商队与军队。

四将之中: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全是年轻人,也全都是外戚帮的关系户(注1)。只有李广是个老将,且威名远播,久经沙场。显然,这是一次以老带新、培养新人的试探性出击,但李广对这样的安排非常不爽。二公孙也就罢了,这卫青出身骑奴,只是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毛头小伙子,怎么就能带兵担任主攻任务呢?难道就因为他是皇帝的小舅子?这不是拿军国大事开玩笑吗?雁门与上谷远隔千里,万一出事我可救不了他。

况且,四将之中,虽各自为战,互不统属,但依汉之军制,各将军之中,车骑将军仅位在大将军与骠骑将军之下(周亚夫便是由车骑将军直升太尉),地位显高出其他三人。武帝授寸功未立的卫青以此高位,李广等老将老臣自然更多怨言,想来卫青心中也必有压力,他需要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至于汉军为何要分散兵力为四路:首先是古代道路所限;第二人马都挤在一起也不便沿途补充给养(特别是饮水);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众所周知,匈奴逐水草而居,来无影去无踪,机动性很强;所以汉军深入草原作战,就必须搜索前进,分进合击,抓住战机,一举歼敌!这就有点类似近代的海战了,指挥员必须对敌情、方位、路线等等因素具有极强的把握能力,才能找得到,追得上,打得动。这都是华夏军队(除赵武灵王外)从前没遭遇过的问题,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多派几路,也就多些成功的希望。

而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匈奴应为部落联盟制,其地分为三部:大单于为盟主居中,控制蒙古高原和大漠,正对的是汉朝之代、雁门与云中三郡。右贤王居西,控制原属大月氏之领地,即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国,正对的是汉之上郡以西地区。左贤王居东,控制着原属东胡的大兴安岭西麓草场与呼伦贝尔草原,正对的是汉之上谷郡以东地区。三部之中,以单于部最强,左贤王次之,右贤王最弱。所以事实上,最有可能碰到匈奴单于主力的,其实是二公孙与李广部。卫青出击的上谷郡塞外,则是在单于部与左贤王管辖区域的接界处,本不容易碰上真正强大的敌人,但当时匈奴刚刚袭击了上谷郡,其主力部队可能还在这附近,所以汉武帝才派卫青去上谷以北碰碰运气。

可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公孙敖出塞后,竟然碰上了单于部主力,寡不敌众惨败而归。公孙贺则根本没碰到敌人,他不敢继续深入,便在边境关市附近体味了一把大漠孤烟直后,毫发无损的带队归来了。

至于那个名气最大的名将李广,他竟然被匈奴人给擒获了!

相对于年轻将领而言,老将最大的劣势,就是思维僵化,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一直以来,匈奴人狼性多疑,往往一击即遁,极少与汉军主力正面对决,上郡遭遇战与马邑之谋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于是,李广大意了,他总以为匈奴此次面对他一万大军,那肯定是避之不及的。他所要做的就是深入追击,觅敌歼之。可结果呢?人家军臣单于这次就是想诱敌深入,搞定汉军中这位名气最大的牛人李广,杀杀汉朝那位新君刘彻的威风,为此他不惜动员数万大军,四面出击,将李广一万汉骑团团围住,李广身先士卒,拼死奋战,但实在是寡不敌众,最终,在经过数日反复激战后,李广不仅手下万骑全军覆没,自己也力竭被擒。不过由于军臣久闻李广大名,也是他的忠实粉丝一个,遂在战前就晓谕全军:“得李广必生致之。”看来是求贤若渴了。所以匈奴主将不敢怠慢,立刻派人押送李广前往匈奴王庭。

那么卫青,卫青呢?

卫青出塞之后,跟公孙贺一样,也没碰上敌人,但见空旷的草原上,野生动物不少,却是一根匈奴毛都没有,看来入侵上谷的这些匈奴军早撤走了,且为怕汉军报复,连同牧民也撤了个干干净净。

卫青很失望,也很踟蹰,他进退两难。

进?茫茫草原,不知道匈奴人聚居在哪里,找不到敌人,这仗怎么打?如果继续孤军深入,无后勤保障,又无友军接应,还人生地不熟,万一中了匈奴的埋伏咋办?卫青身为主将首次出征,他必须为这一万军士的生命负责。

退?陛下为这一战准备了那么久,劳师费饷,交了大把的“学费”,“毕业证”没捞到不说,却连个“老师”都没碰着,卫青不甘心,实在不甘心。

人生,就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做出选择。而每一次步履沉重的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从前卫青为奴仆之子,不管是受辱,差点被杀,还是忽然显贵,一切都操纵于别人之手,自己没得选择。但现在,卫青可以选,也必须选了;选对了,则大展国威,我等将士建不世之功,朝野上下也跟着高兴;选错了,则一切完蛋,后果不堪设想。

为奴二十年的往事如火,如柴,在卫青心中燃烧,他明白,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关键的抉择时刻。

最终,卫青选择了进。毕竟,这是大汉筹备已久的一战,如果不打就跑,他没脸回去。况且,匈奴鬼子荼毒我边郡已愈七十年,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汉朝士气蹉跎,国威沦丧,朝野上下都患上了严重了“恐匈症”,大多对武帝的对外战略持怀疑态度。所以此战,对全国之军心民心至关重要,打得了要打,打不了创造条件也要打!大丈夫面对强敌,就要敢于亮剑!

于是,卫青下令大军向北进发,同时派出多股侦骑,四处搜索敌踪,这次,他要打一场自古未有之草原长途奔袭战,目标,就是传说中的匈奴圣地——龙城。

所谓龙城,差不多相当于泰山之于中原的地位,每年五月,匈奴各部都要聚到此处举行盛大的集会,祭祀祖先、天地、鬼神。但其具体位置一直都考证不清楚,2020年中蒙考古人员认为内日门塔拉城址(又称三连城,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西北一带,塔米尔河与鄂尔浑河的交汇处)极有可能就是史籍中记载的“龙城”所在地。但这座龙城应该是匈奴单于后来迁徙漠北后所建,此时的匈奴单于庭在漠南的头曼城,也就是今大青山地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一带,但这里距卫青所出发的上谷郡足有1500里且是公孙贺的扫荡地盘,似又不大可能。或许,卫青所突袭的龙城,乃匈奴左贤王的祭天龙城,具体位置,大概在今锡林郭勒草原南部一带。

但即便如此,卫青也需要长途奔袭600里,以一万兵马深入虎穴,釜底抽薪,抄他老窝,揍他祖宗,在精神上给匈奴以最沉重之打击。否则四支大军又全无战果,对全国全军的士气打击太大了。

深入跃进无所惧,不破龙城誓不还。没想到吧,在卫青貌似谦恭柔顺的外表下,竟隐藏着如此惊人强大之勇气,这就叫精钢为骨玉为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人都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殊不知天幸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卫青像公孙贺那样选择了畏缩不前,把出塞反击当成野外踏青,将出国考察变作公费旅游,那么再大的天幸也必将擦肩而过。

当然,卫青的孤军深入不是胡来,而是经过了认真的战术研究。孙子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龙城是匈奴的祭天圣地,在大草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要汉军能抓到哪怕一个知情的匈奴人,则找到目标就并非难事。

能在茫茫的黑暗中捕捉战胜的微光,并敢于沿着这股微光奋然前行,这需要极大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行动力,光这一点,卫青已经具备了一个绝世名将的所有潜质,他现在只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信。

果然,汉军在向北进发不久,前锋侦骑还真就抓住了几个匈奴牧民,正好晓得龙城所在,卫青于是重赏这几个“匈奸”,让他们做向导,引领大军向龙城进发。龙城藏在大草原之中,从来就没有汉军到达过,因此肯定不会是匈奴重兵防守之地,这就是兵法上的攻其不备!

武帝花钱给卫青上的第一课,就是让他深刻明白了向导对于远征匈奴的重要性。

数日月后,这一万汉军轻骑狂飙猛进,避开匈奴主力,神不知鬼不觉的抵达了龙城所在,并对其发动了突然袭击,龙城守军本来就不多,加之汉军从天而降,根本来不及防备,于是溃不成军,纷纷逃散,汉军一阵穷追猛打,砍了七百颗头颅凯旋而归,然后放一把大火,将这个匈奴至高无上之精神圣地烧成灰烬。卫青目的已达,便不再恋战,掉头向南迅速撤回塞内,前后纵横敌境上千里,一击即遁,毫无阻滞,瞧这仗打的,行云流水,风一般的畅快。

武帝花钱给卫青上的第二课,就是让他深刻明白了速度对于远征匈奴的重要性。

此役,汉军共斩首七百,这个数字未免嫌少,不过别忘了,匈奴人都是骑兵,想要他们的脑袋,首先得保证他们不在马背上,否则,就算是匈奴人负伤而死,只要他骑马跑开一段距离,就别想算进汉军的战果里了。所以七百这个数字,只是打扫战场所得,并不是杀伤匈奴的实数,正确数字至少应该乘以两到三倍。

但这些小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卫青深入匈奴腹地,一举踏平其政治中心与宗教圣地,取得了汉匈七十年攻战以来汉朝的第一场胜仗,其鼓舞士气、抚慰人心、提振信心的作用,远大于战果的实际收益,它就像一道曙光,给人勇气和希望,照亮大汉帝国走向最后的胜利。

图:三连城遗址

更重要的是,此举还大大挫伤了匈奴人的锐气。军臣单于本来还在为重创李广公孙敖二军而沾沾自喜,忽闻龙城被毁,圣地被焚,祖先灵魂遭到侵辱,顿时乐极生悲,悲极生怒,气的差点晕过去,当即大呼:“我大匈奴自称霸草原,未尝有此大辱也!今吾欲以三十万骑横行中原,亦深入万里,以牙还牙,踏平其封禅圣地泰山,诸位以为如何?”

汉奸宗师中行说在旁一听,哭笑不得:大单于就是大单于,果然很有幽默细胞。

而就在单于郁闷的时候,前方突然传来了更郁闷的消息:那个单于最想得到的名将李广,竟然半路逃跑了!

要说李广这家伙还真是个牛人,就连惨败被擒,几无转机,居然也能峰回路转,谱写一段传奇。

当时,李广在激烈的战斗中身受重伤,竟致力竭晕死,押解他的匈奴人料他万难脱逃,遂亦不加捆缚,只在两马之间吊了个绳网以为担架,就这样驮着他慢悠悠的往北走。

一路上,匈奴人高唱凯歌,欢声笑语,别提多开心了。胜利之后献俘请赏,这是每个军人都梦寐以求的幸福。

不久,李广在颠簸中苏醒过来,顿觉全身剧痛无比,差点叫出声来,但他忍住了。

老将军五十多岁了,身上还中了好几处刀伤箭伤,就这样还能挺住活过来,这已经是个奇迹。

但李广一点儿都没有劫后余生的开心,反而眼中盈出了一眶泪水,想起那些多年来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个个都血染草原为国捐躯,他怎能不难过?

就身上的这点伤痛,比起他心中的伤痛,根本不算什么。

再想起自己即将沦为敌人阶下囚,匈奴必然以之为夸耀,此实有辱我大汉尊严与李氏门楣,李广更加痛心疾首。

实在不行,我就自我了断,以全我忠义保我名节,总之绝不能做叛徒汉奸。

但我就这么死了,岂非太可惜,我一生征战,死也要死在沙场上,这才是军人应有的归宿。就这么死实在太丢人太不值了!

不然,找机会逃走吧!一个声音突然在李广的脑海响起。

但怎么逃呢?我现在身负重伤手无寸铁,身边又都是匈奴的卫兵,别说逃跑了,就算离开这幅担架恐怕都困难。

马,必须有马,否则就算跑了也很快会被追回来。李广一面思考一面四处打量,斜眼正好看到旁边有个胡儿(匈奴少年)座下有匹好马,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笑完,李广便轻轻的呻吟了一声。

那胡儿见奄奄一息的战俘似乎醒了,便纵马跑近来探视。说时迟那时快,原本虚弱不堪的李广,忽然两眼大睁,倏地如飞鸟般一跃而起,跳到那胡儿的马背上,一手夺了他的弓箭,一手将其推落马下,然后勒转僵绳,快马加鞭,绝尘向南驰去。

匈奴人出其不意,全体石化,煮熟的鸭子竟然能还魂飞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等到匈奴骑兵们回过神来,李广已纵马驰出数里之远。

追!数百匈奴骑兵气急败坏,呵斥的在后紧追不舍。

找死!李广冷哼一声,燃烧起小宇宙,使两腿用力夹紧马背,来了招回头望月,弯弓搭箭一阵猛射,身后顿时惨叫连连,中箭落马者不可胜数。

太牛了,这哪里像是个身受重伤的人!

就这样,李广边射边逃,一口气跑出几十里远,终于碰上了自家被打散的残余部队,匈奴人知道再追无望,只得眼巴巴的看着李广一行绝尘而去。他们也尝到了一次煮熟鸭飞的郁闷。

远远的看到熟悉而亲切的汉军旗帜在边塞城头迎风飘扬,李广长长舒了口气,这才感觉全身剧痛直传骨髓,再也支撑不住,精神一松晕倒在马背上。

问题来了,李广明明身负重伤,却能在瞬间完成如此高级的骑术动作,其难度系数之大,当今世界马术冠军恐怕也得自叹不如,何况汉朝时马镫还根本没有发明。如果说史书中这个类似武侠小说般的情节当真属实的话,无奈我只能说:人在危急的情况下,或许真可以爆发出超越人体极限的小宇宙来。

小宇宙这种东西,说来很玄妙,其实也不难用科学解释。一般说来,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人的交感神经自动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大脑随即产生应急机制,命令肾上腺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所产生的重要激素,能使心率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糖增加、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松驰、瞳孔扩大、肌肉快速收缩,从而使得肌肉中储存的能量被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出超常的水平来。一项心理学家的实验就曾证明,潜意识领域,包含着人类能量的85%,看来我们平时发挥的力量,不过才自身的十分之一而已。

军臣单于得知李广逃脱,忍不住仰天慨叹:“李广重伤夺马,从容逃逸,真乃一飞将军耳。吾不得此良才,惜乎!”

一个人得到朋友或自己人的称赞容易,可要让对手、敌人又畏又敬就不简单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耀。从此,李广飞将军之名响彻草原,在敌国亦成一不朽之传奇。

不久,李广带着残兵败将回到了长安,此次战役,他虽在匈奴那边赚得了“飞将”之名,但在汉朝这边,他丧师辱国,罪不容恕,汉武帝震怒之极,下诏将李广交给廷尉翟公治罪。

注1:公孙敖曾为武帝禁卫,也是卫青好友,公孙贺则是武帝太子时的舍人,如今的连襟(卫子夫的大姐嫁给了公孙贺)。

标签: 卫青李广匈奴匈奴人刘彻

更多文章

  • 向人民汇报,向两会献礼—【德艺双馨书画名家】李广效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头条专线标签:名家,书法,两会,李广效,艺术家,书画家,齐白石传人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大好时光里,春天的盛会又一次奏响时代的强音。2023年3月4日-5日,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在北京相继召开。今年将是我们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一年!因此本次全国两会备受瞩目,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艺术界举行“德艺双馨书画名家"献礼全国两会的

  • 民间故事:飞将军李广

    历史解密编辑:中条山上的风标签:李广,飞将军,匈奴人,周亚夫,刘恒,匈奴

    李广(?~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提起飞将军李广,大多数人都应该听过吧!以前上学时有两首诗就是描写李广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入石镞中。——卢纶《塞下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拿不到股权

    历史解密编辑:中欧商业评论标签:李广,匈奴,卫青,匈奴人,刘彻,太守

    撰文|汪宗白 本刊特约作者责编|施杨李广自杀前的两年,即西汉元狩二年的某一天,头发花白的一代名将找到相面先生王朔,问他:“汉击匈奴以来的每一次战役,我没有不参与的,但是才智不如中流人物的那些校尉们,因军功封侯的却有几十个人,在困难面前,我从来没有落于人后,却没有尺寸之功得以封侯,是我的面相不当封侯吗

  • “微笑杀手”李广均:得知妻子改嫁后生恨,为报复杀害7名女性

    历史解密编辑:胖虎说故事标签:李广均,入狱,杀人,阿美,阿珍

    男人不一定很爱自己的妻子,但却在得知妻子改嫁后心生恨意,对女性产生仇视的心理,从某方面来说,妻子改嫁不过是个导火索,真正的恶还是在于这个男人自身,他为自己行恶找到了一个借口。李广均于1969年出生在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贫且李广均的学习并不是特别突出,因此小学毕业后,李广均就没有再念书,而

  • 漠北之战,卫青为何不让李广打前锋?

    历史解密编辑:地图帝标签:卫青,李广,霍去病,匈奴,曹襄,曹参

    公元前120年,秋高马肥之际,匈奴兵分两路各数万骑南下,伊稚斜单于攻定襄,左贤王乌维攻右北平,杀略千余人而去。公元前119年春,太史司马谈择定黄道吉日,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城北门外赐宴,张黄幄,设御座,陈敕印,文武百官会集,奏乐,陈百戏。武帝再授卫青大将军印和霍去病骠骑将军印,赐衣马弓刀,面授方略,并亲

  • 卫青和李广的江湖是怎样散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卫青,李广,霍去病,苏秦,匈奴,刘彻

    文/子玉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也是现实。不信你看卫青和李广两人江湖的潮起潮落。元朔五年,卫青被汉武帝拜为大将军,三个儿子也同时被封为了列侯,这绝对是卫青人生的巅峰时刻。相信卫青家也一定是门庭若市。大家都知道,卫青是朝廷的新贵,而且他姐姐还是皇后呢。不赶紧去巴结还等什么?那段时间,即使卫青再低调,有些场

  • 相较于霍去病,漠北大战时卫青战绩不佳,全因李广拖后腿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霍去病,卫青,李广,匈奴,赵破奴,匈奴人

    漠北大战是汉军和匈奴之间的全面决战,这场战役改变了汉匈之间的力量对比。通过漠北大战,汉军消灭了匈奴的部分主力部队,迫使匈奴北迁到漠北地区生活,再也无法对汉朝构成直接威胁,漠南再无匈奴王庭。然而,仔细分析漠北大战的战果就会发现,卫青的战绩不如霍去病。霍去病在漠北决战中歼灭左贤王部7万多人,还乘胜追击敌

  • 李广率一百骑兵,发现数千匈奴伏兵后,命令只有一个:前进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李广,匈奴,骑兵,宦官,匈奴人,周亚夫

    王勃曾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骁勇善战,战果累累。但是却一生都没有得到封爵。李广一生征战无数,多次以少胜多,与匈奴战斗过七十多次,实在是令人佩服的英雄。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反击叛军,立下大功,李广也因此名声远扬。然而,因为梁王给李广授下了将军令,还师

  • 李广战绩远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后世文人更爱在诗词中怀念李广?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李广,霍去病,卫青,匈奴,刘彻,匈奴人

    李广的悲哀是汉朝老兵最为真实的一个写照,这些文人去诗词之中哀悼李广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哀悼他们自己的遭遇,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之中,真正掌握权力的不是那些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读书人,他们只能被上位者以怜惜的态度赏赐少的可怜的官位,这种现实情况上面和文人梦想之中巨大的幻差造成了巨大的失落,所以他们需要从古人

  • 从边防五师走出来的将军--李广少将

    历史解密编辑:炸了这颗毛豆标签:李广,边防,少将,南京军区

    李广,男,广东省五华县潭下镇人,1983年10月入伍,曾服役于广西军区边防五师直属汽车队,任职汽车司机;1985年7月考入军校,中共党员。曾任广州军区车船工化部副部长。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副军长(陆军第一集团军隶属南京军区,军部驻地浙江湖州),少将军衔。2016年04月,任中央军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