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论张骞:“凿空西域”的功勋章,有他匈奴妻子的一半

论张骞:“凿空西域”的功勋章,有他匈奴妻子的一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2745 更新时间:2023/12/9 23:45:37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前行的路有多么艰难困苦,只要终点那里有着利益就会有人前赴后继,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张骞的西域之行彻底为后世东西方贸易打开了一条通路,达到了贸易往来的顶峰,在他“凿空西域”的背后,离不开他匈奴妻子的帮助。

张骞的西域之行

张骞主动要求出使西域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正式即位,他接手后的汉朝已经休养生息数年,无论是兵力还是国库都得到了极大的补充,给他和匈奴开战提供了完美的条件。

当时正逢河西走廊的月氏国不仅连年被匈奴骚扰,和匈奴还有血海深仇,但是碍于匈奴实力过于强大,月氏国人只能暂避锋芒,一推再推,甚至都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国土和家园。

汉武帝刘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若是能够联合月氏国一同对匈奴发兵,一来可以借助月氏国对匈奴和当地的地理位置了解,最大限度做到保存兵力,不至于在作战的过程中失了先机。

二来军队可以和月氏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打匈奴一个措手不及。

汉武帝

但是汉武帝刘彻对大月氏并不了解,贸然提出合作,不确定是否能够得到大月氏的支持,所以在提出合作之前,一定要派出一名使臣去说服大月氏的君主答应合作。

唯一一条到达大月氏的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但是当时的河西走廊已经成为匈奴人的囊中之物,汉武帝派出去的臣子势必要承受极大的危险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这名使臣除了要具备舌战群雄说服大月氏君的能力,还要有难以想象的坚韧和勇气。

汉武帝刘彻将招募的告示贴出去后,一名宫廷侍卫站了出来,他就是后来的张骞。

汉武帝

张骞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机会建功立业,同时也想要趁着年轻为中原做出贡献,汉武帝为他选了一百多名武士随行,还贴心的给他配了一个投降的匈奴人当翻译。

张骞在临行前带上了汉武帝亲自赏赐的符节,开始了自己向西出发的旅途。

程之前,没人能确定张骞是否能活着回来,也没人知道他在西域的路上会遇见什么。

张骞在离开中原之前,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要在滚滚黄沙之中前行,沿途中的食物和衣食住行都一度让张骞崩溃,但最让他们觉得困扰的并不是食物的不足,而是不知何时会遇见巡逻的匈奴兵。

张骞

这些巡逻的匈奴兵最怨恨的就是中原人,而张骞随行又带了很多金银珠宝,非常容易被他们发现,匈奴王单于派人将他们使团所有的人都俘虏了。

单于认为张骞在没有经过他允许的情况下就借道去月氏国的行为并不尊重他,张骞并没有产生任何畏惧的心理,将自己此行的目的条理清晰的讲了出来。

单于非常欣赏张骞的勇敢和果断,要求他留下做自己的臣子,张骞身上肩负着汉武帝的期望,绝对不肯做匈奴的臣子。

单于并没有放弃招揽张骞,他并没有将使团一行人放走,还赏赐给张骞一个匈奴女人做妻子,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把他留在匈奴。

张骞

张骞被月氏族人拒绝

张骞为人温和宽厚,虽然不满意单于困住自己的行为,但是他没有因此迁怒这名匈奴女人,反而对她非常尊重。

时间一长,匈奴女人也知道了张骞的为难之处和肩上的责任,她深深地爱上了张骞,并且表示愿意帮助张骞逃跑。

她利用自己匈奴的身份帮助张骞打掩护,让他在闲暇之余观察附近负责看守的匈奴士兵日常生活和巡逻规律。

整整九年的时间,张骞一直都在隐忍,他装出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哪怕单于特地派人前来试探,也没能找出张骞想要离开匈奴的证据,便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监视。

张骞

而在此期间张骞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对匈奴的了解都写在了随身携带的竹简上,对外宣称自己是为了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实际上他却清楚一旦有可以回到中原的那一天他要将这些都交给汉武帝。

妻子知道了张骞的想法以后,她把自己清楚的所有路线都画给了张骞,她心中清楚丈夫绝非普通人,也不可能永远地跟自己困在这里,所以她愿意尽自己所能为张骞提供帮助。

终于等到了看守最松懈的一段时间,张骞和堂邑父连忙收拾好自己的随身行李,他们决定轻装上阵,逃离匈奴。

张骞

在走之前张骞曾经犹豫过是否要带着妻子一起离开,但是妻子却告诉他,情况紧急,他们一起逃亡的话目标会变大,自己要留下帮他应付匈奴的士兵来争取更多逃脱的时间。

张骞心中感动万分,他向妻子保证,自己完成任务之后,一定会接她一起离开去中原生活。

张骞和翻译根据妻子提前画好的路线一路向西南方向逃亡,此时的他没有因为惧怕而逃回中原,反而选择了继续之前的目标一路向西。

月氏族人为了躲避匈奴已经分散到草原各地,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他们一一搜罗起来,再加以劝说,要求他们和中原联合起来。

张骞

逃跑成功的张骞来到了大宛,在当地四处打听月氏族人的下落,一部分人西迁到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成为了大夏的属臣,另外一部分生活在敦煌南山区和羌人杂处,变成了小月氏。

大宛的国王非常欣赏张骞的勇气,还特地派出士兵护送他前行。

张骞一行人顺利地来到了妫水地区找到了大月氏族人,张骞本来想要劝说他们复仇,可谁知这些月氏族人非常满足现在的安稳生活,他们不想要再次卷入到仇恨中,国王也不愿意带着臣民再次拿起刀,打算把之前所有的仇恨都消弭。

张骞

他们拒绝了张骞的好意,张骞虽然有些失望,但却也尊重他们的选择,毕竟有很多时候,平安也是一种福气。

他并不觉得自己这次行动失败了,长安到西域的这条路已经让他走通了,掌握了基本路线的他可以让东西方的贸易在这条路上进行。

他决定先回到长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汇报给汉武帝,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方向,可谁知在经过若羌时被出卖,再次送到了单于面前。

张骞在接到任务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可是单于却没有杀他,再次将他软禁了起来。

剧照

凿空西域背后最大的助力

张骞的妻子再次见到丈夫的时候泪流满面,她发誓自己再也不要和丈夫分开了,于是一年之后,张骞趁着匈奴内乱逃了出来,这一次他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此时距离他出使西域已经过去了整整13年,汉武帝曾经想过张骞是否死在了路上,也派人去打听过他的踪迹,但是却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音讯。

再一次看到张骞的时候,汉武帝几乎都没敢认,面前的这个男人满身风霜,衣衫褴褛,和当时意气风发的少年简直就是两个人,张骞还带回来了一个匈奴妻子。

他向汉武帝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匈奴地界的所见所闻,也带回了关于西域各个地区的宝贵资料,包括当地的汗血宝马和农作物的种子,这些对于中原来说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张骞也向汉武帝解释,自己之所以能够从单于的软禁中逃出来,是少不了妻子的无条件支持,如果没有这个带着匈奴血统的女人,也就不会有如今站在大家面前的他。

自己凿空西域背后最大的助力就是妻子,所以张骞请求汉武帝允许他将带着匈奴血统的妻子永远留在身边,汉武帝不仅点头答应,还赏赐下了很多金银珠宝给他们。

在场所有大臣都在为了张骞的毅力而感叹,13年来在绝境中从不放弃任何希望才有了如今的张骞,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出张骞出使西域。

这一次汉武帝给他准备了很多金银珠宝和数量更加庞大的使团,这一次不只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更是为了促进东西方的经济交流,让大汉王朝对西域的统治无条件的加深。

张骞最初虽然顶着出使西域的名头前行,但是实际上他却是在原本没有任何道路的悬崖峭壁上,活生生地凿出了一条路,让后世出使西域的人能够有一个参考。

张骞

他用了13年的时间帮助中原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也让更多生活在中原的百姓们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经济特点,他是所有人的英雄。

张骞的出使让河西走廊这条通道发展得繁荣蓬勃,让东西方的贸易更加顺利通畅,他是勇敢的,勇敢到愿意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完成一项看起来没有任何可能的任务,他也是幸运的,幸运到遇到了一个能够为他设身处地思考的匈奴妻子。

若是没有妻子理解他心中的理想,愿意为了帮助他实现报复而共同做出努力,恐怕张骞在被单于关押的时候无法逃脱,要永远留在匈奴的土地上,凿空西域背后是他们夫妇二人共同的努力和汗水。

标签: 张骞匈奴刘彻大月氏匈奴人

更多文章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张骞博士《AFM》:受驼峰启发的层级结构织物,实现面料兼备热防护和热湿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高分子科学前沿标签:张骞,afm,驼峰,武汉纺织大学

    防护服是消防员在极端火灾环境中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屏障,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高温环境以及高强度工作,人体产生的大量汗液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健康以及工作效率。目前市面上的商业防护面料往往致力于单一的热防护性能提升,在热湿舒适方面缺乏有效调控。因此,开发一种既能阻挡外界极端热的入侵,又能通过汗液调控缓解人体过热

  • 霍去病突然去世 张骞与世长辞 汉武帝向着西方极目远眺

    历史解密编辑:余姐说剧标签:霍去病,张骞,刘彻,匈奴

    公元前117年九月,年仅23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的华过天宇,又匆匆的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悲痛的汉武帝用国礼厚葬了自己的这位爱将,并把他的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他的灵魂与河西走廊融为一体,还有伫立在时光斑驳的岁月中的马踏匈奴雕塑。时至今日,在河西走廊

  • 张骞横穿大漠 翻越帕米尔高原 他格外的惊奇和钦佩

    历史解密编辑:余姐说剧标签:张骞,大月氏,西域,中原,大漠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依然折向西南方向继续寻找大月氏他们进入焉耆,在苏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 疏勒等地,这是一次艰辛的跋涉。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他们风餐露宿 备尝艰辛。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沙漠两千年前,张骞和随从唐邑父,曾经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

  • 今年四六级有多难?张骞成了在逃公主,考生已经开始自编名著了

    历史解密编辑:雯雯教育说标签:翻译,英语,生词,张骞成,四六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两年来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出现了不少的变化,主要的难点表现在作文和英汉翻译这两道题上。原本的英文题目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传统知识,学子们必须要掌握一个全新的能力,那就是如何用英文把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原封不动的表述出来。可是这对于一些英语基础实在是太差的,学子们来说真的是很难,中华

  • 张骞:出塞西域13年,成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刘彻,大月氏,出塞

    #张骞#被誉为外交家、旅行家和冒险家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却两次被匈奴俘获,匈奴单于还逼迫他娶了个匈奴女子为妻。尽管如此,张骞始终不忘自己出塞的使命,最终从匈奴逃出,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长安。张骞回到长安后,和他共同生活过的匈奴妻子结局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张骞,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张骞是

  • 方城县博望镇:县长扮演“博望侯” “张骞”重走张骞桥

    历史解密编辑:凤凰南阳标签:张骞,南阳,博望侯,汉武帝,方城县博望镇,博望镇(马鞍山市)

    4月13日,暮春的太阳如炎夏一般躁热。在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古老的张骞桥上热闹非凡,被历史的车轮碾出深深印恨的石桥桥面上,3名武士簇拥着一位身材魁梧的“官员”缓缓而行,一马童手牵“汉血宝马”紧随其后。桥头上,数台摄像机、摄影机不停地拍摄,悄悄地记录着一段穿越时空的英雄故事。“我们正在拍摄电视宣传片《艾

  • 发现一个汉代头颅,考古专家就推断说是张骞的,不是乱扣帽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白文章泽渊诗标签:张骞,考古,张骞墓,头骨

    最近,河南南阳发现了一个头骨,还是一个盗墓贼画出了一个坟墓,考古队根据这个图找到了一个墓,发现了汉代头骨,经过鉴定,这个头骨的时间大概为公元前160年以上。大汉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三国曹丕篡位,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一共407年的历史,按照这个年代来看,头颅应该属于汉朝。就这样一个褐色并

  • 张骞纵横西域,为何遇见李广就迷路?GPS都带偏、难封侯绝非偶然

    历史解密编辑:爱吃回忆的呀标签:张骞,李广,匈奴,卫青,匈奴人,霍去病

    李广一生未能封侯,是中国文人最大的意难平。少年天才王勃,就在《滕王阁序》中颇为惋惜地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除了王勃外,王昌龄、高适、杜甫、陆游、王安石等人,也都写诗赞扬过李广。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将“飞将军”李广的雄浑之气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么弯弓

  • 张骞载酒通西域 看柳林美酒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历史解密编辑:网易陕西标签:刘彻,匈奴,柳林,中原,司马迁,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

    一匹丝绸,揭开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一条商路,承载一段中外文化的相融。驼铃阵阵,微风习习,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满载各式货物的商贾驼队缓缓走过,他们的脚步走过连绵广布的冰川雪山,漫过浩瀚无边的沙漠动土,驰过广袤孤绝的万亩草原,穿过如星辰般散落的古城遗址,他们风尘仆仆,一路从中原到中亚再到罗马,从大汉到盛

  • 从张骞出使到清朝与杜兰尼帝国决裂,古代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张骞,王朝,清朝,阿富汗,帖木儿,古代中国,蒙古骑兵,杜兰尼帝国

    阿富汗虽然是中亚国家,但却与我国通过“瓦罕走廊”直接接壤,而“瓦罕走廊”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正是由于这种天然的地缘关系,使得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抵达阿富汗北部,到清朝与杜兰尼帝国彻底断绝往来,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王朝与阿富汗的关系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却始终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那么,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