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张骞出使到清朝与杜兰尼帝国决裂,古代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变迁

从张骞出使到清朝与杜兰尼帝国决裂,古代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变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毛迪说教育 访问量:4579 更新时间:2024/3/11 10:55:20

阿富汗虽然是中亚国家,但却与我国通过“瓦罕走廊”直接接壤,而“瓦罕走廊”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正是由于这种天然的地缘关系,使得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抵达阿富汗北部,到清朝与杜兰尼帝国彻底断绝往来,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王朝与阿富汗的关系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却始终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那么,阿富汗与历朝历代中原王朝的关系,到底如何呢?简单来介绍一下。

阿富汗通过“瓦罕走廊”与我国接壤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抵达阿富汗北部

阿富汗早年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一分为三,阿富汗隶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朝,后于公元前250年前后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也就是我国古代史料中提到的大夏或吐火罗。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为了对付北方匈奴,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共约夹击匈奴,但张骞穿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虏获,直到元光六年(前129年),张骞才逃出匈奴控制区域。

不过,此时阿富汗地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本居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被匈奴击败,遂西迁至阿姆河流域,并于前140年至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骞在经过车师国后,便折向西南,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到达了巴克特里亚,即今天的阿富汗的北部地区。张骞在此地逗留了一年多的时间,详细考察了这里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情况。

后来,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度奉命出使西域,在抵达乌孙之后,便又派出副使出使了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开拓了丝绸之路,而其留下的大量文字记载,则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王朝与阿富汗来往的最早记录。

《史记·大宛列传》有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

根据史料关于大夏的记载来看,早在张骞出使大夏之前,阿富汗地区便已经与我国有了商业往来,原因是张骞在蓝氏城(巴克特拉)见到了来自于四川邛都邛山的竹杖和布匹,由此猜想应该是经印度流传至此的货物。

为此,汉武帝还命张骞以蜀郡、踺为郡为据点,分头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不过始终难有进展,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由于哀牢人归降,这才寻找到了通过缅甸,进而经印度前往阿富汗的道路。

东汉至南北朝:双方往来仍然紧密,以僧人来往最为密切

当中原大地在经历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的乱世之时,阿富汗地区形势也再度发生变化。从公元一世纪初,大月氏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部落逐渐崛起,并开始统一大月氏诸部,之后迅速扩张为强大的贵霜帝国,建立起了西起咸海、东至葱岭,横跨中亚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强大国家,阿富汗地区也被囊括在内。

而从西汉末期以来,便有不少大月氏、安息、印度和康居等国的僧人东来中国传教。根据《三国志·魏志》记载,贵霜王朝曾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派使者向西汉博士弟子景卢教授“浮屠经”,这是正史中关于印度佛教最早经阿富汗传入我国的记载。

此后,来自阿富汗地区的著名高僧支娄迦谶、支曜、支谦、昙摩难提此云法喜、华言寂友、佛陀摩者等,都在翻译佛经、注经、传经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有不少佛经便是直接通过阿富汗传入我国。

不过,双方官方的往来,最初却不怎么愉快。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使得贵霜帝国国力大增的贵霜王阎膏珍,为了谋求控制西域,便通过遣使贡奉珍宝、异兽,欲求娶汉公主的方式探查汉朝虚实,却没想到班超根本没有上报朝廷便予以了拒绝,贵霜王一怒之下起兵东进,结果惨遭战败。眼看东汉强大,贵霜王不敢再造次,奉贡与赐赠如故,两国遂建立友好往来关系。

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贵霜王波调派遣使臣出访洛阳,馈赠方物,魏明帝曹叡则赠予波调“亲魏大月氏王”称号。

而从东晋时期开始,随着中原佛教的逐渐兴盛,一些中原高僧已经不满足于被动传经,遂开始主动前往“西天取经”。例如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山西襄垣高僧法显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从长安出发,西度流沙,越葱岭,到天竺求法,法显后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抵达那揭国的醯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之间)。

而根据《魏书》的记载,在北魏太武帝年间,则有阿富汗商人抵达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向中国人传授了制造琉璃的技术。于是,随着中原开始生产琉璃产品,曾经被人视若珍宝的琉璃品,“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后来,随着贵霜王国的衰弱崩溃,最终于五世纪上半叶被从北方袭来的嚈哒人所灭,阿富汗则成为了嚈哒汗国的统治中心。而在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在北魏太安二年(456年)至北周明帝二年(588年)间的132年,嚈哒汗国曾先后14次派遣使节前往平洛阳和长安出使,同时也曾偶尔与南朝的南梁等国交往。

与此同时,嚈哒汗国对于从中原前往印度求经的僧人,往往也是大开方便之门,例如北魏宋云曾于518年至522年自洛阳前往印度求经,在途径阿富汗地区时,正式凭借嚈哒王的诏书,才得以使其顺利通行莫国。

唐朝:曾对阿富汗实行统治,后因国力衰退失去挟制

嚈哒汗国后来被萨珊王朝和西突厥联合所灭,双方本约定以阿姆河为界瓜分其领土,但最终西突厥夺取了其所有领土。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长子于吐火罗(今阿富汗)建立突厥人的王朝。

唐朝显庆二年(657年),唐朝攻灭西突厥,吐火罗的突厥王朝向唐朝称臣,唐置月氏都督府于此。此外,大唐还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五年(674年)封流亡来唐的波斯末皇之子卑路斯为波斯皇帝,设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东部与阿富汗境内。唐朝凭借着对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统治,使得自西汉以来的丝绸之路达到了巅峰。

而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迅速崛起,其详细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之后阿拉伯人开始挑战大唐的威严,并于开元三年(715年)联合吐蕃进攻中亚锡尔河的国家拔汗那,但却被唐军击败。此后,唐朝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

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为了遏制阿拉伯人东进,高仙芝率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自安西出发,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于同年七月抵达并围攻恒罗斯城,而早已准备进攻安西四镇的阿拉伯人,则立即组织了十余万军队赶往战场。

高仙芝率领的唐军与阿拉伯军队在恒罗斯河两岸相持五日,由于葛逻禄部众的临阵倒戈,唐军陷入夹击之中,高仙芝最终战败,只余数千人撤回。此后,随着唐朝内部“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彻底失去了对阿富汗的控制,葱岭以西的西域诸国开始尽皆归于阿拉伯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

此后,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国力急速衰退,对于西域和中亚的控制力再也没能恢复。与此同时,阿巴斯王朝霍拉桑总督塔希尔则建立了塔希尔王朝,领有中亚北部、河中、阿富汗地区,形同独立。

明朝:帖木儿时期差点开战,帖木儿死后交往甚密

自唐朝以后,由于后世王朝对西域掌控力的下降,正史中关于阿富汗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交往记载,开始逐渐减少。虽然民间双方仍有来往,但大多只记载于文人笔记之中,例如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

帖木儿

元末明初,就在中原大地上改朝换代,大明王朝建立的同时,帖木儿也夺取了西察合台汗国的政权,建立了帖木儿帝国,此后帖木儿帝国不断扩张,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大片领土被囊括在内。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帖木儿的使者第一次抵达明朝,而帖木儿帝国也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明朝政权并向明朝派遣使团的国家。此后,双方来往日益密切,帖木儿甚至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向明朝上表自称“臣帖木儿”。

帖木儿帝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马匹,其次是骆驼、玉石及刀剑等物。中国与之交换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除了官方的朝贡贸易外,民间的贸易和交往也频繁起来。

不过,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始,双方的关系却开始紧张起来。这一年,是史料记载的明朝第一次派遣使节出访帖木儿帝国,但帖木儿却扣留了使者傅安,而次年则是帖木儿最后一次向明朝遣使纳贡,此后双方一度断绝往来。

建文四年(1402年),帖木儿在击败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土耳其、伊朗之后,感到已无后顾之忧,而又得知大明正陷入“靖难”的内乱之中,帖木儿开始准备对明朝用兵。永乐元年(1403年),觉察到异样的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者责备帖木儿不来朝贡,帖木儿则扬言要征服明朝。

永乐二年(1404年),帖木儿开始率领大军东征,而明成祖朱棣得知帖木儿出兵的消息后,于永乐三年(1405年)诏命甘肃总兵宋晟加强守备。然而,就在帖木儿帝国与明朝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帖木儿却于永乐三年(1405年)2月病逝,此后由于帖木儿帝国内部陷入争权夺利,这场战争最终未能打响。

帖木儿去世之后,其指定的继承人长孙皮儿·马黑麻因远在阿富汗,结果导致另一个孙子哈里勒窃取了汗位,之后皮儿·马黑麻争夺汗位失败,退回阿富汗后被部下所杀。之后,帖木儿的第四子沙哈鲁以为皮儿·马黑麻报仇为名夺取汗位,但由于西波斯被土库曼人的黑羊王朝所灭,其统治区域仅限于河中、阿富汗和波斯东部(即哈烈国)。

沙哈鲁夺取汗位后,释放了被扣押的明朝使者傅安。永乐八年(1410年),明朝派遣的使团抵达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市),而哈烈国自赫拉特派遣的使者也抵达明朝。此后,两国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和永乐十七年(1419年)曾两次派遣大规模使团互访,于是便有了使团的典书记陈诚所写的《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也有了哈烈国使团随员哈吉·盖耶索丁所写的《沙哈鲁遣使中国使廷记》。

此后,哈烈国与明朝交往日益密切。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还曾要求沙哈鲁为中国商旅经过哈烈国时提供便利和保护,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也向哈烈国提出了这一要求。天顺七年(1463年),明朝派都指挥海荣、指挥马全出使哈烈,而这则是明朝最后一次出使哈烈国。

后来,由于明朝对西域掌控力度的下降,而帖木儿帝国又被乌兹别克族建立的布哈拉汗国攻灭,虽然帖木儿的后代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阿富汗一度也隶属于该帝国,但由于双方却已经丧失了往来通道,导致两国交往此后少见于史料。

清朝:两国关系极为紧张,短暂来往后交往中断

清朝建立之初,阿富汗地区尚处于分裂状态。直到乾隆二十年(1747年),普什图人中的阿布达里部落萨多查伊部首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建立了杜兰尼帝国,而杜尼兰帝国也是阿富汗历史上的第一个独立政权,其鼎盛时期领土包括了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东北部和印度旁遮普东部。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历经多年苦战,终于击败了准噶尔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统一,再一次将中原王朝的势力延伸至了帕米尔高原。而与此同时,阿富汗的杜兰尼帝国也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这里,中原王朝与阿富汗的交往才再度建立。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六月,清廷接到了阿富汗欲派遣使臣入贡的消息,为此乾隆帝下令沿途各省对待阿富汗使团“预备筵宴,陈设戏具”,甚至准备派遣专使随同阿富汗使团回访该国。不过,乾隆却显然小看了杜兰尼帝国的野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阿富汗使臣抵达京城,不仅拒绝向乾隆行跪拜之礼,而且在递交国书时,大肆吹嘘自己军队在北印度取得的胜利,标榜国王艾哈迈德的武功,显然对清朝有着恐吓之意。于是,乾隆便安排杜兰尼帝国的使臣观摩了八旗军队的演兵和操练,同样希望通过阅兵展示自己的武力,以达到威慑的目的。

在阿富汗使臣回国之后,清廷出于面子,虽然仍将其列为了清朝的藩属国,但乾隆却评价阿富汗“并非明理之部落”,“非安分守己之辈”,并下令西北严守边境,至此,清政府已将阿富汗视为新疆安全稳定的重大潜在威胁。这次不愉快的交往,导致双方的关系一度中断。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巴达克山国王素勒坦沙向向清廷求援,表示阿富汗不断对自己进行袭扰,希望清廷能够出面调停并派兵支援。然而,乾隆认为素勒坦沙向来居功自傲,如今局面是自讨苦吃,再加上清廷于南疆驻军有限,于是拒绝了巴达克山的请求。此后,阿富汗屡次对巴达克山进行侵犯。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失去了清朝援助的巴达克山王国最终被杜尼兰王朝所灭,由于巴达克山乃是西域的重要屏障,且是清朝在中亚最早的藩属国,因而此事导致清朝在中亚的威望遭受了沉重打击。有鉴于此,清朝彻底断绝了与阿富汗的往来。

在素勒坦沙政权覆灭之后,阿富汗杜兰尼帝国实际上取代了清朝,成为中亚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不过由于杜兰尼帝国内部动荡,这种局面很快便又宣告破灭。此后,当杜兰尼帝国的建立者艾哈迈德去世后,整个帝国便又陷入了混乱之中。

此后,随着十九世纪沙俄和英国势力的侵入,阿富汗的生存空间再度不断缩小,并最终沦为了沙俄和英国博弈的战场。与此同时,清朝不仅彻底丧失了在中亚的影响力,其自身也持续陷入近代以来的动荡之中,两国之间的来往自然也就此中断。

更多文章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3种水果,1种风靡世界2000年,我们至今仍在受惠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张骞,匈奴,刘彻,西域

    汉武帝时期,汉朝为了共同夹击匈奴,于是让张骞出使西域,途中虽经匈奴所掳在匈奴度过漫长的岁月,但是最终不负使命,有惊无险的抵达了大月氏,最后又经历一番坎坷,返回汉朝。他的出访虽然没有给汉朝达到原本的目的,却意外地为汉朝打开了新世界天地,在此之前,中原人一直将中原地区视为天下,周围不过是天涯海角。张骞的

  • 张骞出使西域,是一场几乎有去无回的探险;首次出使,就被俘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张骞,匈奴,刘彻,匈奴人

    “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这几个词我们耳熟能详。而这“一带一路”的源头就是出自于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是想往西寻找同盟国,把骚扰中原多年的匈奴合力消灭。并不是我们想当然认为的,是去和西域各国打通贸易之路,共同发展经济。在派张骞往西之前,汉武帝对于西域各国的具体情况一

  • 2023张骞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在城固县举办

    历史解密编辑:汉中头条标签:张骞,丝路,城固县,汉中市,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4月1日上午,以“追溯丝路之源·筑梦开放之城”为主题的“2023张骞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在汉中市城固县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屈占权,陕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晓林,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城固县委书记胡新利,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 为什么2000年前的张骞,敢于出使西域,长年在塞外与大自然相处?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张骞,武帝,西域,大自然

    我们知道张骞他一生中,几乎长年在塞外与大自然相处过生活,在其中张骞所拥有的乐观、进取、冒险犯难的精神与坚定的意志力,是他深沉的精神力量,甚至是他整个的生命记忆了;而会有以上经历的人呢,我们在占星学的分析上,恐怕非是火象星座的族群莫属了。通常火相星座的人精力充沛,感情奔放激烈,具有十足的行动力,温暖或

  • 汉中“新时代的张骞”李强中东之行收获颇丰

    历史解密编辑:国普网法治标签:张骞,汉中,习近平,五星红旗,中东之行,李强(1959年)

    1月11日,由汉中市工商联(总商会)倡议的“卡塔尔汉商文化经贸商会”和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授权的“中国汉中驻卡塔尔国际文化旅游交流中心”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正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挂牌成立。去年底,举世瞩目的卡塔尔世界杯比赛期间,汉中市工商联副主席、市球迷协会会长李强带着汉中广大球迷的嘱托,在上级领导的大

  • 五一现丝绸之路,万人骆驼队太壮观,网友:起猛了,以为张骞带队

    历史解密编辑:会白话的涛标签:张骞,敦煌,长城,五一,骆驼队,红绿灯,丝绸之路

    五一假期去哪里玩都是人人人人人我人人人人人,有的人为了避免旅游高峰期,都避到珠穆朗玛峰这种挑战人类巅峰极限的景区旅游,不料在5500米的昆布,凌晨两点仍然出现堵人堵到一个小时的情况。上有珠穆朗玛峰堵人,路上有高速路口堵车,同样被堵的还有敦煌的骆驼,你能想象到在哪都能走到沙漠里,居然也会堵“车”,还堵

  • 何止是凿空西域,张骞还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美食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刘彻,汉书,司马迁,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先后共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其实张骞何止是凿空西

  • 江苏挖出一群汉墓,考古发现令人费解:张骞不是开启丝路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先生柳眉标签:张骞,刘彻,古墓,汉墓,江苏省,考古发现,丝绸之路,考古专家

    今年8月23日—8月2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三天聚焦江苏仪征联营墓葬群。在这一批西汉早期墓葬中,考古专家挖出了大量具有重大考古意义的文物,然而其中一件文物却令人费解。在编号M88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极其精美的漆砂木砚,更为重要的是,周边的装饰物竟是玳瑁(见下图)。考古专家确认:玳瑁在古代是

  • 当年张骞使西域到底有多难?四个维度解读开辟河西走廊的外交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健康小宓标签:张骞,刘彻,西域,匈奴人,大月氏,河西走廊,汉高祖刘邦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关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传奇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徐福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等,都在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开启丝绸之路以前,最早开辟东西方文化通道的人,就是张骞。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古老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是紧闭的,汉帝国只知道在黄河以西地区,有一个天然通道

  • 为何司马迁评价张骞时用“凿空”二字

    历史解密编辑:紫荷看世界标签:司马迁,张骞,匈奴,大月氏,刘彻,汉朝,西汉,科学家

    公元前139年,才登基一年的汉武帝刘彻坐在高堂之上,向众臣说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事,寻找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没有想到,众臣顾左右而言他,无人敢请战。失望之时,身边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这一站,成就了一段传奇,使他成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深受匈奴困扰的大汉,一直是通过和亲来解决纷争,可是17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