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早年的小兄弟,本可名列五虎将,却为曹魏镇守北疆、击破孙权

刘备早年的小兄弟,本可名列五虎将,却为曹魏镇守北疆、击破孙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凡读史 访问量:3318 更新时间:2024/1/17 5:48:46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这意思是说刘备为人宽厚,知人善任,在知人用人方面能够和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像赵云本是公孙瓒麾下,却与刘备深相结拖,最终名列五虎上将。

其实,刘备还有一个小兄弟,本可以名列蜀汉五虎上将,最终却为为曹魏镇守北疆、击破孙权!他就是曹魏名将、名臣——田豫

田豫和刘备的情谊

田豫字国让,生于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年),幽州渔阳郡雍奴县人。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年未弱冠的田豫便慨然从军,在幽州大军阀公孙瓒的军中报效,但由于年纪太小,并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公元188年,刘备投奔同窗好友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刘备投奔公孙瓒后,田豫当时年纪虽小,却和刘备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田豫把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惊奇(备甚奇之),也非常看重他。此后田豫跟随刘备南下徐州,刘备任豫州刺史后(194年),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投靠曹操田豫辞别刘备后,重新回到公孙瓒身边,并出任守东州县令。不久,公孙瓒的部将王门率军反叛,并进攻东州,田豫仅凭借一张利口便让他羞惭而退,端的是精彩万分。建安四年(199年),公孙瓒屡次大败于袁绍,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举家自焚。公孙瓒败死后,田豫不愿投降袁绍,便转依北平太守鲜于辅,被任命为长史。

天下大乱,鲜于辅不知该投靠谁,田豫经过深思熟虑后,便劝说他投降此时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鲜于辅率众投降后,被曹操任命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军务,而田豫也得到提拔。等到曹操击败袁绍父子并占据河北后,田豫又被征辟为丞相府军谋掾,之后又历任颖阴令、郎陵令、弋阳太守,所到之处成绩都斐然可观。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代北乌桓、鲜卑反叛,曹操派“黄须儿”曹彰前去镇压,并命熟悉塞北各族习性的田豫在军中做参谋。在田豫的运筹帷幄下,曹彰在易水北岸大破乌桓、鲜卑联军,迫使鲜卑首领轲比能远遁。战后,田豫因功升任南阳太守,任内因宽释造反的死囚500余人,因此得到曹操的嘉奖。

威震北疆、防御东吴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与护鲜卑校尉牵招、解俊一起镇守北疆,以防御乌桓、鲜卑。田豫在任9年间,在乌桓内部大搞“分而治之”的策略,扶助幼弱部落、压制强盛部落,一旦发觉有潜在劲敌出现,必定在第一时间予以铲除。所以,尽管乌桓内部阴谋入侵的部落很多,但在田豫的计策下,终究没能付诸实施。

田豫威震北疆,理应获得朝廷的嘉奖提拔,然而幽州刺史王雄出于嫉妒,经常诋毁他扰乱边境、为国家生事。因此,田豫虽然功绩赫赫,但只调任汝南太守、殄夷将军,级别没有得到提升。此后,田豫主要活动在东南战场,多次参与对东吴的作战,曾经击败孙权。魏帝曹芳在位时,田豫改任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领并州刺史,加号振威将军,在并州防守匈奴,同样立下大功。

田豫为曹魏守卫北疆多年,有力地阻止了乌桓、鲜卑、匈奴等民族对中原的进犯,堪称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由于田豫生性孤傲、绝少交际,从不巴结上司,所以迟迟得不到升迁,终其一生都不过是刺史、将军而已。田豫晚年出任太中大夫,公元252年,田豫因老病去世,终年82岁。未尽其用

陈寿在《田豫传》里评价:“而豫位止小州,未尽其用也”,这意思是说田豫非常有才能,最终却只做到了小州的刺史,未尽其用。其实田豫不受重用很容易理解,一方面田豫没有出身,有曾经跟随公孙瓒、刘备、鲜于辅等人,最终才投靠曹操;另一方面曹魏人才济济,田豫没有很大的平台发挥。

纵观田豫一生,上马为将下马为相,不管是带兵征战,还是治理地方,田豫都能做出一番功绩。如果田豫一直没有离开刘备,凭借他的能力,应该能够和蜀汉五虎上将并列,可惜投身曹魏之后,终其一生也不过小州刺史、杂号将军,实在让人叹息。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更多文章

  • 徐庶为啥离开刘备?其实不是因为他的母亲,而是发现了刘备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复杂说历史标签:刘备,徐庶,蜀汉,汉朝,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刘备,身为蜀国的创始人和领袖,一直以来以其爱才的品质而闻名。许多英才纷纷前来投靠他,希望能为他效力。然而,刘备的身边也不乏人才的离去,其中一个令人痛惜的例子就是徐庶。徐庶是一个聪明才智、潜力无限的年轻人,他一度在刘备的帐下展示了出色的才华。然而,他离开刘备的时候并没有如表面上所说的那样,打着孝顺母亲

  • 三国杂谈:刘备是否真的担心马超的潜在威胁?为此没有重用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权倾天朝标签:刘备,马超,蜀汉,张飞,诸葛亮,古装片,历史片,三国杂谈,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没有重用马超,并且一直在防备他,理由无非是马超本身是诸侯,要防止他做大,且马超在父亲马腾之死一事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品不好。马超当然有个人缺陷,但刘备也不是善茬,驾驭一个马超还是绰绰有余的,何况,马超的本事以及在西凉地区的威望对刘备势力未来北伐有相当大的帮助,刘备绝对不会弃而不用。

  • 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刘备,孙权,诗人,东汉,诸葛亮,诸葛瑾,曹操手下

    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引言在群雄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曹操将一大批能人、智者聚集在麾下,文有端方正直的荀彧、“奇佐”军师郭嘉、深谋远虑的程昱,武有雄武过人的典韦、“虎痴”许褚、忠勇无双的庞德等。在东汉这种群雄纷争割据的情况下,谋士与将才选择主公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他们的综合实力。无论从财力还是

  • 浅析刘备登基前的铺垫及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长亭古巷标签:刘备,曹丕,皇帝,蜀汉,汉朝,三国,汉献帝,诸葛亮,曹操手下

    刘备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他大耳朵、两手过膝,宅心仁厚讲忠义,桃园结义济社稷,大半生为讨贼灭贼、兴复汉室而奋斗。但后来的结果是并没有帮助汉献帝干掉曹贼,反而跑到四川、夺走了同宗刘璋的地盘,自个称起了汉中王、最后还晋级成为皇帝。可以说,刘备入世初心和最终呈现的结果,完全是大反转的。刘备当然

  • 刘备身边为何人才济济?探究刘备的用人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豫史档案标签:刘备,关羽,张飞,汉朝,蜀汉,三国,诸葛亮,赵子龙,曹操手下

    刘备本是贫民,但他的身边人才济济,每个人都对忠心耿耿,这也帮助刘备最终建立了蜀国。而刘备之所以会走向成功,和他的用人策略有关。那么刘备是怎样走向成功的?他又有着怎样的用人策略呢?建立蜀国 刘备的成功路刘备一手创建了蜀国,在历史上也是出名,古今中外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名字和成就。但实际上,在那个年代,刘备

  • 曹操为何独看得起刘备?而且还是屡战屡败时的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刘备,袁绍,董卓,刘表,三国,汉朝,东汉,曹操手下

    一,乱世出英雄,刘备和曹操成了第一批次的朋友曹操刘备虽然不相识,但是他们以此开始了为希望冒险,闯荡江湖。刘备本是打草鞋的,他把关羽张飞拉进一个废弃的桃园里,结义成兄弟,然后向牛马贩说了心中的追求。这两个商人张世平苏双就给了刘备办理行头的资本。刘备关羽张飞每一个人都打造了自己中意的武器,骑上别人资助的

  • 大话三国之:假如刘备上了梁山(番外篇)

    历史解密编辑:爱音乐cc标签:刘备,豪杰,曹操,宋江,孙权,五虎上将,大话三国之

    如果刘备上了梁山,那该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历史上,刘备从黄巾起义开始,便开始了他的征战之路,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但假如说他在征战的过程中选择了加入“梁山泊”,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大话三国之:假如刘备上了梁山(番外篇)刘备作为一个高傲的江湖少侠,自然是

  • 如果刘备是假冒的皇亲,他为何选刘胜做祖先?又为何能蒙混过关?

    历史解密编辑:冰封天下史标签:刘备,刘秀,刘启,刘彻,皇帝,汉朝,蜀汉,三国,刘胜(中山王)

    刘备能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混得风生水起,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筹码就是,他不断对外严正声明的吊炸天的出身。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帝玄孙”。妥妥的汉室宗亲,帝室之胄。这个看似光鲜的身份,对于有实力、有底蕴的豪门大族来说,真不算个啥,两汉四百年,刘家的子孙何止数万?皇帝都变成了董卓手上的

  • 三国中,下场悲惨的六个美人,一位被刘备当肉吃了,一位沦为玩物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刘备,曹操,董卓,刘禅,貂蝉,赵子龙,孙尚香,古装片,历史片,五虎上将,三国(电视剧)

    甘夫人刘备踏入政治舞台之初,他的爱人甘夫人是他最大的支持和依靠。甘夫人自幼容貌出众,身材窈窕,她的美丽无疑给刘备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在那个时代,嫁给一个还未成名的小军官,对她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种负担。然而,她毫不犹豫地与刘备结为夫妻,成为他的知己和挚爱。起初,刘备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怀揣着复兴

  • 刘备在称帝前属于打不垮的小强之一,背后是谁在支持他前进?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刘备,张飞,陶谦,糜竺,蜀汉,三国,汉朝,赵子龙,公孙瓒,诸葛亮,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的创业者当中,刘备是最草根的,曹操和孙坚在创业初期都有本钱,可刘备只是一个落魄子,连读个书都还需要他人资助,他哪来的本钱创业?是谁在不停的资助刘备兵马、钱粮、物资?让他能在汉末乱局中潮起潮落而不倒?实际上刘备的交际能力还是很强,会交朋友,有不少朋友帮助他,起家后,又打着汉室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