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

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晓晓聊历史 访问量:4339 更新时间:2024/1/17 13:32:52

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

引言在群雄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曹操将一大批能人、智者聚集在麾下,文有端方正直的荀彧、“奇佐”军师郭嘉、深谋远虑的程昱,武有雄武过人的典韦、“虎痴”许褚、忠勇无双的庞德等。在东汉这种群雄纷争割据的情况下,谋士与将才选择主公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他们的综合实力。无论从财力还是从正统性来讲,曹操均不占优势,但其阵营却出现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情况,这与其高超的驭人术密不可分。

曹操账下的能人智者

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当以刘备为最劣,其撑起天下三分之局,也最为艰辛曲折。从经常寄人篱下、居无定所,到最终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与孙权、曹操并争天下的一方豪杰。分析起来,除了刘备奔江南、得荆益的“天时、地利”,以及成功建立孙刘联盟、并击曹操的“人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刘备善于寻觅人才,在南征北战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策略。

天下三分后,盘踞北方的曹操、曹丕、曹祖孙三人励精图治,却依旧没逃脱公元249年司马氏擅专、大权旁落的下场;居巴蜀之地的刘备、刘禅父子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艰难支撑,终在公元263年覆灭;而东南的孙权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江东才俊的辅助,使吴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使得吴国政权坚持至公元280年,成为魏、蜀、吴三国中实际存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吴国之所以能够在如此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比其他两国“长命”,除了据有长江天险等因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点——人和。作为东吴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孙权平衡内部各方关系,调节后起之秀与江东旧士族的矛盾,于社稷功不可没。作者对比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的用人之道,试图分析出其各自用人的特点,并对三人的用人之道予以评价,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迪。

能用则用、不可用则杀

曹操的用人之道唯才是举,不计前嫌,不问出身曹操对贤才十分渴望,强调选拔人才以才能为主,认为非德才兼备的人也可以有重大贡献,奉行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曹操重视贤能,却不在乎人才的人品,不把节操品德作为用人的重要标准,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魏种事件。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之时,陈宫因不满曹操杀吕伯奢事件,游说陈留太守张邈一同背叛曹操并投入吕布帐下,一时间兖州各郡县纷纷响应。

此时仅剩下鄄城、范城和东阿三城依旧归属曹操。曹操知晓兖州叛乱后,颇为自信地认为魏种一定会忠于自己。可惜事与愿违,魏种叛逃了,曹操勃然大怒,表示一定不会轻易饶恕他。魏种仓皇逃窜到射犬,曹军攻下这里后,魏种被擒,曹操不仅未杀掉魏种,反而授予他河内太守一职,因为曹操认为魏种有才能,可以治理好此地。

曹操不计较人才之前的行为,招降纳叛,只要诚意归顺,一概既往不咎并委以重任。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闻讯来不及整装,急忙赤脚到营外迎接,使许攸深为感动。袁绍账下的才子陈琳,长于文笔,曾起草《为袁绍檄豫州文》辱骂曹操,但是曹操抓住陈琳后并没有杀他,而是不计前嫌,任命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一职。

为袁绍檄豫州文

张辽原为吕布部下,下邳城破后归顺曹操,此后屡立战功,守卫合肥时更是创造了“张辽止啼”的佳绩。最重要的是,曹操从来不问贤才的出身,不以门第和地位任用官吏。乐进出身低微,本为帐下吏,但因先后斩杀淳于琼、严敬等大将,一步步被曹操提拔为大将,与张辽、于禁、张郃和徐晃四人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官至汝南太守的满宠,最初也只是一郡的督邮而已。

曹操用人的权术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极尽拉拢。当关羽兵败被俘后,曹操尽管清楚关羽忠于刘备,迟早会弃自己而去,却依旧对关羽大加赏赐、加官晋爵,为收服关羽不遗余力。其次是可用则用,不可用则杀。杨修在建安初年被举为孝廉,拜为郎中,后来被曹操看重和信任,钦点担任主簿一职。不料杨修却恃才放旷,不断揣摩曹操的心思,公然参与夺嫡。

其后更在曹操平汉中后欲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之时,一语道破曹操传出的口令“鸡肋”之意蕴,大肆扰乱军心。如此不受控制与约束的臣下,必定于社稷无益,曹操最终将其杀掉。除了杨修,曹操对待政见和自己不同的孔融、荀彧都痛下狠手。由此可见,曹操虽惜才爱才,但对收服不了的人才,却会毫不犹豫地杀掉,可谓是能用则用、不可用则杀。

能用则用、不可用则杀

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曹操的用人之道,除了以上提到的唯才是举和以权术相驭,还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等为众人所熟悉的方法。曹操驭人之术中非常可取的一点就是包容。对那些曾经背叛甚至伤害过他的人,他选择既往不咎、尽释前嫌,以真心换真心,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换来他们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诚然,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只要能真心悔过、改过自新,依旧堪为大用。曹操深谙此道,所以他能够充分运用心术对人才加以掌控。他给予人才充分的空间,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才竭力施展才华。即使人才身上有一些缺点、问题和小毛病,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他都能够容忍。曹操的用人之道值得借鉴。

刘备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注重情义,以情留人知人善任,首先是知人,其次才是善任。了解下属的长处与不足,将他们放在恰当的职位上,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刘备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所以他因才设岗,对武艺高超、战场作战经验丰富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充分发挥其武将优势,让他们带兵打仗、抵御外敌;对智谋无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给予军师之位,让他建言献策、参与决断。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如此这般,才有了赤壁大捷、定鼎荆益,逐渐拥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刘备识人的高光时刻体现在他去世之前做的两件事上:一是将蜀国一干事宜全部托付给诸葛亮。他与诸葛亮相识十五载,深知其为人,对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有着深刻的体会,深信他不会辜负所托,定会尽心竭力。二是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要诸葛亮对他多加考核测试。

可惜诸葛亮并未将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反而继续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一起谈论蜀国的军政大事,更在兵出祁山之时力排众议,选马谡作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奈何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致使蜀军在街亭大败,元气大伤。出于各种目的及考量,谋士们往往不会从一而终、只侍一主,强大如曹魏、据险如东吴,均出现过谋士叛逃的情况。

反观作为三国中势力最为弱小的蜀汉,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却从未离弃主公,总体忠诚度首屈一指。刘备之所以得到身边部下倾心相待,与他大力笼络结纳关系密切。刘备十分善于打感情牌来笼络人心。他重用诸葛亮,在其他人不服气时,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在言语上大大宽慰了诸葛亮的心。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为了打消诸葛亮的疑虑,便于他施政,刘备更是诏敕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如此情深义重、发自肺腑的表达,哪位臣子能不遵守诏令全心全意辅佐幼主呢?刘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天下士人皆崇尚的名节挟制诸葛亮,再加上数十年的情分,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个绝无二心的辅臣。

对刘备用人之道的评价刘备十分重视正统性,利用自己汉室后裔的身份,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曹操与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在古代,正统观念几乎成为人们普遍的政治信仰,打出兴汉灭曹的旗号,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刘备用人以性情相契。诚然,刘备对朋友有信,对下属有义,贫贱时视同手足,显达后不改宽仁。

从织席贩履到创建霸业,从四处奔走到定都益州,无论境遇如何,刘备都对自己的部属宽厚以待,让众人深信自己不会如汉朝建立初期刘邦所为,让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臣子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下场,从而得以人心向往。

刘备的用人之道

孙权的用人之道虚心纳谏,厚相结纳,充分信任孙权并不是白手起家、征讨天下,而是承续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打下的基业。在当时,孙权是典型的“富二代”与“官二代”的结合体,早已成为人生赢家,可他不甘于生活在父兄的光芒之下,而是选择自立自强。连孙策也认为,孙权在选贤用能方面远胜于自己,因此放心地把江东托付于他。孙权虚心纳谏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父兄所留的前辈老臣极尽信任并重用,执行他们所奉行的策略。彼时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人心未服,政权不稳。因此,孙权接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情况岌岌可危。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豫章、会稽等地伺机作乱,宗室内部也错综复杂。面对如此窘境,孙权并没有自乱阵脚,他秉持孙策的一贯选择,重用他留下的臣子。孙权认真听取并执行张昭奉行的“稳定豪强”策略。

群雄割据的时期,士族豪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稳定住了这些人,才能稳固得来不易的基业,因此,孙权利用张昭之策兼顾内部政务的处理与维系江东士族豪强之间的微妙关系,稳定了国内的局势。与此同时,他也不忘对外做出强势姿态,起用周瑜统率兵马、抵御强敌,镇守江东门户。同时,孙权在发现自己做错事后,真心悔过,听取众人建议。

奉行的“稳定豪强”策略

孙权信任一个“性苛惨,用法深刻”的吕壹做校事,负责典校各个官府及州郡的文书。天长日久,“壹因此渐作威福,深文巧诋,排陷无辜,毁短大臣,纤介必闻”,太子孙登几次劝谏,希望孙权有所处理,但孙权坚持己见,认为自己没有看走眼,不予理睬。后来吕壹罪行暴露被处死,“权引咎责躬”,还派人向诸大臣“因问时事所当损益”。

周瑜是孙权的得力干将,其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孙权毫不犹豫就起用了他。孙权初次会见鲁肃,就“与语甚悦之”,和鲁肃“合榻对饮”。孙权不但不听张昭对鲁肃的诽谤,反而对鲁肃“益贵重之”。孙权对诸葛瑾更是如此,他并不因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兄弟关系而百般猜疑,而是笃信诸葛瑾是与自己志趣相投之人,不会做出背信弃义之事。

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准备进攻东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进谗言说诸葛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但是孙权没有偏听偏信,反而把诽谤污蔑的文书交给诸葛瑾查看,这可以说是他与诸葛瑾之间的一次博弈。孙权在诸葛瑾面前的行为表达出充分信赖,自然使得诸葛瑾万分感动,进而为孙吴政权肝脑涂地。

孙权的用人之道

对孙权用人之道的评价孙权在创业时期之所以能够做到虚心纳谏、厚相结纳、充分信任,归根到底,是由于他父兄相继去世,他被推上“建帝王大业”的政治舞台,三国生死搏斗,内忧外患,不容许他行差踏错、棋落半子,经济、政治、军事种种复杂环境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迫使他从战略高度和建业的需要考虑用人问题。其后,他统治东吴长达五十三年之久,对内部各种势力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能恰当地加以驾驭,使其为己所用。

张昭忠言直谏,熟悉内政,孙权待之为师;顾雍为人公正,黜小利小功以图其远大,孙权委以相位;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折节容下,谦让服人,有国士之量,孙权待之如手足;吕范忠于职守,不从私求,孙权因其忠正,厚见信任;诸葛瑾、步骘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孙权与之以神交。

结语历史上,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会有一批惊才艳艳的人登上历史的舞台。汉末群雄争霸,最后却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分得天下,主要是因为他们将人才运用得淋漓尽致。因此,与其说是对天下的争夺,不如说是对人才的争夺。正所谓用人之道,便是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

吕思勉,《三国历史的教训》,台海出版社,2011年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

更多文章

  • 浅析刘备登基前的铺垫及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长亭古巷标签:刘备,曹丕,皇帝,蜀汉,汉朝,三国,汉献帝,诸葛亮,曹操手下

    刘备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他大耳朵、两手过膝,宅心仁厚讲忠义,桃园结义济社稷,大半生为讨贼灭贼、兴复汉室而奋斗。但后来的结果是并没有帮助汉献帝干掉曹贼,反而跑到四川、夺走了同宗刘璋的地盘,自个称起了汉中王、最后还晋级成为皇帝。可以说,刘备入世初心和最终呈现的结果,完全是大反转的。刘备当然

  • 刘备身边为何人才济济?探究刘备的用人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豫史档案标签:刘备,关羽,张飞,汉朝,蜀汉,三国,诸葛亮,赵子龙,曹操手下

    刘备本是贫民,但他的身边人才济济,每个人都对忠心耿耿,这也帮助刘备最终建立了蜀国。而刘备之所以会走向成功,和他的用人策略有关。那么刘备是怎样走向成功的?他又有着怎样的用人策略呢?建立蜀国 刘备的成功路刘备一手创建了蜀国,在历史上也是出名,古今中外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名字和成就。但实际上,在那个年代,刘备

  • 曹操为何独看得起刘备?而且还是屡战屡败时的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刘备,袁绍,董卓,刘表,三国,汉朝,东汉,曹操手下

    一,乱世出英雄,刘备和曹操成了第一批次的朋友曹操刘备虽然不相识,但是他们以此开始了为希望冒险,闯荡江湖。刘备本是打草鞋的,他把关羽张飞拉进一个废弃的桃园里,结义成兄弟,然后向牛马贩说了心中的追求。这两个商人张世平苏双就给了刘备办理行头的资本。刘备关羽张飞每一个人都打造了自己中意的武器,骑上别人资助的

  • 大话三国之:假如刘备上了梁山(番外篇)

    历史解密编辑:爱音乐cc标签:刘备,豪杰,曹操,宋江,孙权,五虎上将,大话三国之

    如果刘备上了梁山,那该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历史上,刘备从黄巾起义开始,便开始了他的征战之路,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但假如说他在征战的过程中选择了加入“梁山泊”,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大话三国之:假如刘备上了梁山(番外篇)刘备作为一个高傲的江湖少侠,自然是

  • 如果刘备是假冒的皇亲,他为何选刘胜做祖先?又为何能蒙混过关?

    历史解密编辑:冰封天下史标签:刘备,刘秀,刘启,刘彻,皇帝,汉朝,蜀汉,三国,刘胜(中山王)

    刘备能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混得风生水起,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筹码就是,他不断对外严正声明的吊炸天的出身。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帝玄孙”。妥妥的汉室宗亲,帝室之胄。这个看似光鲜的身份,对于有实力、有底蕴的豪门大族来说,真不算个啥,两汉四百年,刘家的子孙何止数万?皇帝都变成了董卓手上的

  • 三国中,下场悲惨的六个美人,一位被刘备当肉吃了,一位沦为玩物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刘备,曹操,董卓,刘禅,貂蝉,赵子龙,孙尚香,古装片,历史片,五虎上将,三国(电视剧)

    甘夫人刘备踏入政治舞台之初,他的爱人甘夫人是他最大的支持和依靠。甘夫人自幼容貌出众,身材窈窕,她的美丽无疑给刘备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在那个时代,嫁给一个还未成名的小军官,对她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种负担。然而,她毫不犹豫地与刘备结为夫妻,成为他的知己和挚爱。起初,刘备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怀揣着复兴

  • 刘备在称帝前属于打不垮的小强之一,背后是谁在支持他前进?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刘备,张飞,陶谦,糜竺,蜀汉,三国,汉朝,赵子龙,公孙瓒,诸葛亮,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的创业者当中,刘备是最草根的,曹操和孙坚在创业初期都有本钱,可刘备只是一个落魄子,连读个书都还需要他人资助,他哪来的本钱创业?是谁在不停的资助刘备兵马、钱粮、物资?让他能在汉末乱局中潮起潮落而不倒?实际上刘备的交际能力还是很强,会交朋友,有不少朋友帮助他,起家后,又打着汉室宗

  • 刘备临终前叮嘱:子龙不可再重用是何意?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刘备,蜀汉,赵云,汉朝,三国,赵子龙,诸葛亮,公孙瓒,曹操手下

    曾经,有一个人名叫刘备,他是一位仁义之君,深受人民爱戴,被誉为仁德之主。他拥有数位名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他们一起打败了曹操等强敌,开创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刘备身后隐藏的故事。刘备的善良、大义和礼贤下士是真的吗?他是否真的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为百姓谋福利?他对手下部将真的是心

  • 刘备:从艰苦出身到成为蜀国皇帝,什么品质引领了刘备的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悠悠寻史标签:刘备,孙权,刘璋,刘表,陶谦,蜀国,汉朝,蜀汉,三国,曹操手下

    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虽然名气很大,但他本质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在古代的时候,24岁这个年龄已经不算是很小了,而他在这个时候才因为参与到镇压黄巾之乱,而得到了功劳,而一直到28岁的时候他才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官职,成为了安喜县县尉。而到了53岁的时候,他才在成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因此说他是大器晚成是一点

  • 刘备的野心有多大?诸葛亮:把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读读看

    历史解密编辑:忆丹说文史标签:刘备,刘禅,刘封,蜀汉,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刘备是一位创业者,他在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漫长而辛苦的旅途。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地创造出了自己的事业。然而,他的成功并没有带来内心的满足,因为他始终没有自己的孩子。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决定收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他经过了慎重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