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他大耳朵、两手过膝,宅心仁厚讲忠义,桃园结义济社稷,大半生为讨贼灭贼、兴复汉室而奋斗。但后来的结果是并没有帮助汉献帝干掉曹贼,反而跑到四川、夺走了同宗刘璋的地盘,自个称起了汉中王、最后还晋级成为皇帝。
可以说,刘备入世初心和最终呈现的结果,完全是大反转的。
刘备当然也清楚,自己称帝的行为,或被天下人耻笑,更被益州人民讨厌。因为当时汉中央对益州人民是免征钱粮,而自己做了皇帝,自然要开征钱粮。如何让益州人民拥护自己做皇帝、至少不造反,就必须在登基做皇帝前多下功夫、下好功夫。
那么刘备在登基前做了哪些铺垫工作,这些铺垫工作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刘备为称帝所作的铺垫措施
1、造谣:汉献帝被害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献帝禅让,登上皇位,改国号为魏。
刘备也想裂地称帝,但问题是自己一直以兴复汉室为政治口号,而汉献帝尚且安然无恙。按道理是应把献帝接来益州再续正统,怎么可以不闻不顾,自己开开心心做起了皇帝?所以,自己要想称帝,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清除汉献帝。
汉献帝不仅要死,并且一定要是被曹丕害死的。由于献帝有诏书禅位给曹丕,所以曹丕称帝有法理基础;这就意味着刘备“兴复汉室”的政治主张完全丧失了理论依据。
为了摆脱这一政治困境,刘备、诸葛亮就必须炮制曹丕杀害献帝的新闻。只有曹丕谋杀了献帝,那曹丕继承帝位的合法性自然就中止了。所以,刘备在登基前做的第一件铺垫工作,就是造谣、传谣和信谣。造谣汉献帝死了,传谣汉献帝死于曹丕之手。
这些活不用刘备亲自做。刘备只需通过信以为真、来强化信息传播。《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一个“或”字巧妙表达了传谣信谣的无奈和迫切心情。
2、人设:从小帝王相
能称帝做天子的人,必定是天选之非常之人。所以,刘备在登基前做的第二件铺垫工作,要证明自己就是上天选定的异人。
《三国志•先主传》开篇就是讲刘备生来就是天子气象“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这种是开国帝王们的传统手法。他们小时候的真实情况,没有几个知道;即使知道也不敢乱说。
又云“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既然官方朝廷这么说了,大家只需形成统一认识对外传播。只要他们能坐稳帝位,那自然就是真命天子。
3、天时:天象浮吉兆
进皇帝位,自然还要等上天神迹启示。所以,刘备在登基前做的第三件铺垫工作,就是报道天象吉兆降临。
但是上天的吉兆异相,许多人抬头都能看到,不方便随意写剧本。怎么办呢?这就要组织一批专家“并言众瑞,日月相属”,共同回忆近几年有什么异样天象,作正能量的解读。
经过黄权、杨洪、何宗、杜琼、张爽、尹默、谯周等权威专家汇总,果然找到了老天早有预示。比如在三年前“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在两年前“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等等。
经过天象异瑞的收集和讨论,大臣们纷纷不约而同得出这样结论:原来老天早有吉兆,只是大家忙于兴复汉室,没有及时体察天意。
4、论证,典籍有依据
古代人喜欢引经据典。像进位登基这种大工程,除了有上天预兆,还要有经典解读。所以,刘备在登基前做的第四件铺垫工作,就是用经典古籍对上天的“众瑞”作权威解释,以确信自己的登基是上天的安排。
几位专家查阅古籍,终于发现原来刘备同志登基这件事,上古人早有预言,比如“《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不就是说有一个名字里有德有备的人,合该做皇帝,时间应该发生在赤三日么。
又比如《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不就是说上天要让名字带备的人称皇么。更比如“《洛书录运期》曰: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这下真齐全了,刘备字玄德,备、德、玄三个字都有了。这帝皇之位,非刘使君莫属啊。
5、地利,山水有知会
古代人讲天时地利。上天要让刘备做人间的帝王,还有看山水有没有理会,是不是欢迎。所以,刘备在登基前做的第五件铺垫工作,就是寻找人间地利征兆以作验证。
自然很快有了各地回报。一是玉玺出现在襄阳,被百姓献给刘备了。二是益州武阳县赤水河出现黄龙。《先主传》记载的是“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意思说这条黄龙出现在武阳县赤水河中,一直到第九天才离开。
权威专家查阅古籍,找到了一句“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上古圣贤早留下话来,要求黄龙出现在赤水河第三天,刘备就可以称帝了。可黄龙一直待了九天。为什么推迟这么久?就是因为刘备同志迟迟不肯称帝。所以,大家一定劝进,劝汉中王遵天意承大位。
6、劝进,合天意登基
有了天时、地利,还需人和。所以,刘备在登基前做的第六件铺垫工作,就是需要万民拥护、百官劝进的气象。
由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领衔文武大臣纷纷上言劝进。《先主传》形容当时劝进的盛况是“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
诸葛亮专门阐述刘备登基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其实就是最后的临门一脚。毕竟前面这么多铺垫工作,还是很费时间和脑力的,总不能虚空一场吧。
二、刘备为称帝所作的种种铺垫,到底有无起到预期作用
刘备登基前做了这么多铺垫工作,无非是为了构建自己做皇帝的法理基础、为了巩固自己在益州的统治,为了迎合和笼络跟随者们利益渴望等等。接下来逐一分析这些铺垫措施有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1、备受质疑
从历史评价看,刘备称帝的合法性一直有世人怀疑。
尽管刘备请出谯周等益州大儒为自己造势,还从古籍中“翻”出“天度帝道备称皇”之类神秘预言,但民间一直称之为蜀汉,而不是什么“季汉”。
后世更认同刘备建立的汉国,其实就一个偏安的地方割据政权。历代史家普遍倾向曹魏才是当时的正统。
甚至还有人怀疑刘备的宗亲身份并无确实的依据,即使真的是宗亲,也是属于远房小枝,未必有资格代表天下刘姓称皇。
2、民众支持度不高
从民众支持度看,刘备遵天命称帝的论调,在争取益州士民认同方面,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所谓黄龙现赤水的季汉政权,在益州其实是不太得民心的。毕竟天意天命全是玄虚之论,刘备称帝建国还要频繁征战,其间百姓遭受的徭役之苦是真真切切的。
刘备上层集团和益州本土世家大族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本来益州的农户租世家大族的田,只需向世家大族交租;而刘备集团入主益州后,既要向益州的农户征粮,还要向世家大族筹钱。
所以益州本土人民对刘备集团这个外来政权基本没什么好感。刘备想通过编故事造大神的方式忽悠当地百姓,作用自然不会大。
3、增强士气,稳定登基基础
刘备为称帝所作的铺垫措施,在激励百官、稳定士气方面,应该说起到很现实的作用。
在刘备称帝之前,发生了孙吴袭取荆州、关羽被害事件。刘备集团遭受重大挫折,不仅刘孙联盟破裂,更是丧失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荆州跳板。许多人怀疑“兴复汉室”还能够完成么?
在这种危机关头,刘备通过谋划称帝事宜,让众将士相信自己才是上天所选、任何挫折、任何对手都无法阻止自己“兴复汉室”;让自己的跟随者看到天命所归、利益所在。
在丢失荆州后“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之际,通过依天意登大位、封赏将士的刺激手段,来阻止悲观情绪漫延,这一点还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总结:
刘备为了称帝,做作了功夫。曹丕称帝于220年12月,而刘备称帝发生于221年5月。也就是说刘备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在运作如何称帝、如何让自已做皇帝显得合法合理又合情。
但刘备集团如此大费周章,本身又恰好说明刘备称帝的行为是缺乏法理支持的。
参考文献:
《先主传》
《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