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汉中之战后,刘备进位汉中王,他称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三国:汉中之战后,刘备进位汉中王,他称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史飞扬者 访问量:234 更新时间:2024/1/19 16:53:59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占据荆州、益州、汉中等地之后进位汉中王,他是先称王,然后才上书汉献帝求获认可,这也是当时的军阀们惯用的伎俩,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再和名义上的朝廷备案。

刘备称王就意味着自立一国,当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据来证明这个王是代表正义的,还需要把称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这些相关的法理依据(自吹的)在群臣劝谏刘备称王的上书中,以及刘备称王后给汉献帝的上书中都有明白地表示。

在以马超为首的群臣上书中,先把曹操放在汉贼的位置:“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

然后把刘备的正面形象展现出来:“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 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

最后以汉初异姓王联合勋贵铲除诸吕之乱为例,表示只有称王才能号召天下人消灭曹操:“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 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

前后叠加,有理有据,看起来长篇大论,实际上的主要意思就是汉贼曹操称王了,皇叔刘备要和他对着干,身份要对等。

称王之后,刘备自己写给汉献帝备案的上书中也再次强调称王的意义:“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 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主要意思是讲自己称王是为了保皇,还是拿铲除诸吕之乱为例,还特别强调了,现在到底还是大汉朝,异姓的曹操都称王了,刘氏宗亲也必须要出来一个王跟曹操死磕,这个王非刘备莫属。

古人做什么事大多讲究名正言顺,特别是称王立国这种大事,刘备称王要找法理依据比曹操好找得多,因为他到底是姓刘,从起家以来就一直都打着汉室宗亲的招牌。

当初西汉建国后,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并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后的两汉将近四百年都严格遵守这条誓言,连王莽篡汉之前都没有称过王。

现在出来一个曹操敢异姓称王,打破了四百年延续下来的规则,堂堂汉室宗亲还能落后于曹操?所以刘备称王的法理依据是充足的。

至于为什么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被汉献帝封王,而刘备要到三年后才称王?当时还没拿下汉中,刘备也还没有真正的在战场上击败过曹操,怕天下人不服而已,到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大败曹操的刘备才有底气称王。

更多文章

  • 刘备冒死换来的县尉,张飞却说刘备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共醉明月标签:刘备,张飞,太守,汉朝,三国,蜀汉,黄巾军,五虎上将

    刘备剿灭黄巾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刘备高兴的去上任。张飞却骂骂咧咧的说:“大哥,真是窝囊,立了这么多大功,只给个安喜县小小的县尉,孙坚却封了个别埠司马。”这是刘备人生中的第一次做官,是靠自己在战斗中拼杀挣来的,不过也没做多久就弃官逃走了。原来东汉朝廷为了奖励在剿灭黄巾军有战功的将领,会按照军功给以

  • 吕布射戟调解刘备袁术的纷争,因战马攻打刘备,刘备军败投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吕布,刘备,袁术,汉朝,曹操手下

    袁术一直对刘备征讨其领地怀恨在心,采有长史杨大将计策,给吕布粟米二十万斛,让吕布按兵不动。遣纪灵为大将,雷薄、陈兰为副将,引军数万,讨伐刘备。敌人势大,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得了粟米后,出尔反尔,引兵离沛县一里安营。纪灵责吕布无信,布约刘备与纪灵饮宴,射戟化解两方矛盾。纪灵见吕布射中画戟戟眼,只好班师

  • 三国:蜀跟吴互殴,要看魏的态度,刘备曾向曹丕示好,为何被拒?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刘备,曹丕,曹魏,蜀汉,孙权,诗人,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三国魏、蜀、吴,自三分天下之势形成之后,任意一方要对其中一国发动战争,都要看第三方的态度,以免在战争期间遭到两面夹击。当然,这其中曹魏又最特别,实力最强,也只有曹魏能同时应对另外两国的进攻。比如蜀汉建兴六年时(公元228年),曹魏就一边在跟蜀汉进行街亭之战,另一边又在跟东吴进行石亭之战。再如蜀汉建兴

  • 刘备丢失荆州后,实力成为三方中最弱的,为何还要捏着鼻子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刘备,孙权,曹丕,关羽,曹魏,东吴,三国,蜀汉,汉朝,五虎上将,荆州(古代)

    刘备在丢失荆州后,整个集团的实力已经在三方中垫底,但在曹丕建立魏朝后,也只能被迫赶紧称帝,这和实力以及掌握的地盘大小无关,因为从政治上来讲,刘备必须这么做。一:和曹丕对等,竖起汉室大旗刘备从起家时起就是打着“复兴汉室”的口号,“隆中对”中制定的最终大战略也是如此,曹丕篡汉后,不管汉献帝还在不在,不管

  • 刘备早年的小兄弟,本可名列五虎将,却为曹魏镇守北疆、击破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刘备,孙权,曹魏,曹操,太守,汉朝,蜀汉,东吴,公孙瓒,史说三国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这意思是说刘备为人宽厚,知人善任,在知人用人方面能够和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像赵云本是公孙瓒麾下,却与刘备深相结拖,最终名列五虎上将。其实,刘备还有一个小兄弟,本可以名列蜀汉五虎上将,最终却为为曹魏镇守北疆、击破孙权!他就是曹魏名将、名臣

  • 徐庶为啥离开刘备?其实不是因为他的母亲,而是发现了刘备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复杂说历史标签:刘备,徐庶,蜀汉,汉朝,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刘备,身为蜀国的创始人和领袖,一直以来以其爱才的品质而闻名。许多英才纷纷前来投靠他,希望能为他效力。然而,刘备的身边也不乏人才的离去,其中一个令人痛惜的例子就是徐庶。徐庶是一个聪明才智、潜力无限的年轻人,他一度在刘备的帐下展示了出色的才华。然而,他离开刘备的时候并没有如表面上所说的那样,打着孝顺母亲

  • 三国杂谈:刘备是否真的担心马超的潜在威胁?为此没有重用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权倾天朝标签:刘备,马超,蜀汉,张飞,诸葛亮,古装片,历史片,三国杂谈,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没有重用马超,并且一直在防备他,理由无非是马超本身是诸侯,要防止他做大,且马超在父亲马腾之死一事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品不好。马超当然有个人缺陷,但刘备也不是善茬,驾驭一个马超还是绰绰有余的,何况,马超的本事以及在西凉地区的威望对刘备势力未来北伐有相当大的帮助,刘备绝对不会弃而不用。

  • 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刘备,孙权,诗人,东汉,诸葛亮,诸葛瑾,曹操手下

    浅析曹操、刘备、孙权各自的用人之道引言在群雄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曹操将一大批能人、智者聚集在麾下,文有端方正直的荀彧、“奇佐”军师郭嘉、深谋远虑的程昱,武有雄武过人的典韦、“虎痴”许褚、忠勇无双的庞德等。在东汉这种群雄纷争割据的情况下,谋士与将才选择主公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他们的综合实力。无论从财力还是

  • 浅析刘备登基前的铺垫及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长亭古巷标签:刘备,曹丕,皇帝,蜀汉,汉朝,三国,汉献帝,诸葛亮,曹操手下

    刘备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他大耳朵、两手过膝,宅心仁厚讲忠义,桃园结义济社稷,大半生为讨贼灭贼、兴复汉室而奋斗。但后来的结果是并没有帮助汉献帝干掉曹贼,反而跑到四川、夺走了同宗刘璋的地盘,自个称起了汉中王、最后还晋级成为皇帝。可以说,刘备入世初心和最终呈现的结果,完全是大反转的。刘备当然

  • 刘备身边为何人才济济?探究刘备的用人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豫史档案标签:刘备,关羽,张飞,汉朝,蜀汉,三国,诸葛亮,赵子龙,曹操手下

    刘备本是贫民,但他的身边人才济济,每个人都对忠心耿耿,这也帮助刘备最终建立了蜀国。而刘备之所以会走向成功,和他的用人策略有关。那么刘备是怎样走向成功的?他又有着怎样的用人策略呢?建立蜀国 刘备的成功路刘备一手创建了蜀国,在历史上也是出名,古今中外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名字和成就。但实际上,在那个年代,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