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卫视在主办的“中秋奇妙游”晚会当中,推出了一支名为“墨舞中秋帖”的舞蹈;以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中秋帖》闪耀千年的墨色风采。网友感叹:“什么文化自信,我直接文化膨胀”!
膨胀都是应该的!这件《中秋帖》可是乾隆“三希堂”镇堂之宝,书法史上的三大顶梁柱,国宝一般的存在。
如果你问米芾在整个书法史上,哪件作品是他最看重的,他一定会回答你:《中秋帖》,没有之一。
众所周知,王献之对米芾的影响,比他父亲王羲之还要大。米芾“风樯阵马”,豪迈迅疾的书风,主要就是向王献之学习的结果。这件作品就是米芾眼中的“天下第一子敬书”。
米芾也有《中秋帖》临本传世,但论风神,不及原作三分之一。这样一件书坛至宝,还只是一件残作。
《中秋帖》现今只存三行共二十二字,据董其昌等人考证,在卷前卷后应该还有字迹,只是被人割去了;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整个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较于父亲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更加雄健恣肆。他在书法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造“一笔书”,将王羲之不相连的草书改为上下相连。进一步凸显了草书豪迈雄伟的气势。
《中秋帖》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笔书首创。不同于以往草书的虚连,《中秋帖》当中的字迹往往都是实线连接。
这种连接格外考验前一个字的收笔,和下一个字的起笔之间的调锋换面的变化。这种笔锋换面的过渡被王献之处理得天衣无缝。
此外,在其他王献之的作品当中,用笔向来都只用到笔肚的三分之一处,但《中秋帖》线条浑实,用到了笔肚的三分之二处,更加凸显出力透纸背的劲力。
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件作品的艺术风格:笔意澎湃,连绵不绝。
《中秋帖》虽然只有22个字,但是作为“一笔书”之首作,在这22个字当中,王献之笔法尽显,雄健之姿尽现。
其“极草纵之势”的艺术风格,启发了张旭、怀素的狂草艺术,也启发了米芾的迅疾跌宕。
《中秋帖》是米书来源,是真正的魏晋风韵的载体,想要学习米芾书法以及“颠张狂素”狂草艺术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这件作品。
我们将这件作品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