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王羲之的狂热粉,李世民为何如此厌恶王献之?米芾一语道破!

作为王羲之的狂热粉,李世民为何如此厌恶王献之?米芾一语道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网 访问量:1955 更新时间:2024/4/14 2:20:56

在后世众多学王羲之书法的人当中,李世民凭借自己的狂热,成功占据一席之地,他可以说是王羲之最大的粉头。为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堂堂天子,不惜派人去智永禅师手里骗。为了给王羲之作传,在全国重金搜购王羲之墨迹三千六百纸。

在书法史上,人们一直都是习惯性把王献之和他的父亲王羲之放在一起,并称“二王”。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爱屋及乌,反而极力打压、贬低王献之的书法。

他对王献之的书法,有一句非常狠毒的评价:“观其字势,疏瘦隆冬之枯树;观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恶隶”。

翻译一下就是,王献之的字势像是隆冬时节的枯树,光秃秃的一片叶子也没有;其笔墨行迹又像是严厉主人家饥饿的奴隶,简直毫无可以称道的地方。世人眼中的“小王”,在李世民眼中竟一文不值;何至于恶毒至此。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对“二王”书法的评价差异都是很大的。虽然在梁陈时期,“小王”王献之的声望占了上风,但书法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数时候都是逊于他的父亲的。

比如晋宋时的书法家羊欣,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博精群法,特擅草隶”,将王羲之推上了当世第一,古今无二的地位。而他对王献之的评价是:“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王献之《鸭头丸帖》

羊欣认为王献之的书法相对其父亲来说骨力不足,妩媚有余。羲献在艺术风格和书法气格上的差异,应该是导致李世民不喜王献之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米芾还有话要说。他在《书史》当中说:“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

简单来说就是,李世民王羲之学不好,所以无能狂怒,贬低王献之。这是一种倾向于阴谋论的论断。

虽然李世民如此贬低厌恶王献之,但是他不能否认王献之对他的书法产生的深刻影响。

《温泉铭》

《温泉铭》是书法史上的第一件行书碑刻,也是李世民书法的典型代表,享有盛誉。此作字势沉雄跌宕,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风韵,在这件作品中相较于王羲之,反而是“小王”王献之的笔意更加显著。

帝王的好恶会对时代的书法风尚产生重要影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若“上有所恶”,也会造成“下必甚焉”。

《温泉铭》

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推动,让唐王朝朝官学士无人不学王羲之,推动了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而他对王献之的打压和贬低,几乎让当时以王献之为代表的沉雄书风一蹶不振,近乎绝迹。在书法发展的黄金时代,他的个人好恶所造成的影响,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一大损失。

更多文章

  • 在此件草书中,王献之首创“一笔书”,被乾隆视为“国宝”,米芾临本只有三成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国宝,草书,诗人,王献之,中秋帖,王羲之,乾隆帝,书法家,书法作品

    2021年,河南卫视在主办的“中秋奇妙游”晚会当中,推出了一支名为“墨舞中秋帖”的舞蹈;以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中秋帖》闪耀千年的墨色风采。网友感叹:“什么文化自信,我直接文化膨胀”!膨胀都是应该的!这件《中秋帖》可是乾隆“三希堂”镇堂之宝,书法史上的三大顶梁柱,国宝一般的

  • 草书可与赵孟頫比肩的饶介,线条遒逸随势翻转,神韵直追王献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赵孟頫,王献之,饶介,草书,章草,行草书

    导语:饶介为人倜傥豪放,与当时俊流皆有交往,既有出世之志,又存人世之心。以诗书名世。因其身在异乡为元官,后又易主入张氏政权,所以后人对其褒贬不一。时人称“介之为人倜傥豪放,书似怀素,诗似李白,气焰光芒,烨烨逼人。”元末时期,吴门书坛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元末明初的饶介

  • 王献之的草书,超越王羲之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草书,谢安,米芾,书法史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这个称谓就已经说明,父子俩很不一样。如果一样的话,苛刻的书法史怎么会容得下两个王呢。王献之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父亲。因此当谢安试探着问的时候,王献之毫不犹豫地给了肯定回答。这种肯定带有艺术家的自负和决绝,不过恰好与世俗习惯相悖,毕竟那是你爹,即使心里那么想,嘴上

  • 世说新语,书法家王献之的两则故事,他为何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王献之,书法家,书法,王羲之,东晋时期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和父亲王羲之书法齐名,后世常将他们并称“二王”。王献之的书法是公认的“无上神品”,一直为历代书家所仰慕仿效。他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豪门,他的门第和他的书法一样高不可及。生于高门又富有高才,这很容易让别人觉得他高不可攀,也容易让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如《世说新语·

  • 他是最被低估的书法家,与董其昌亦师亦友,甘心当他的“绿叶”,被称为“明代王献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草书,书画,诗人,晋朝,董其昌,王献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在书法史上,有不少人明明实力超群,却给人留下了水平一般的印象,进而逐渐被遗忘,比如唐代的徐浩、敬客,宋代的范成大,元代的张雨、饶介,以及本文的主角:明代的莫是龙。莫是龙的名字几乎不为人所知,就更不必说了解他的书法成就了,每当人们提起他时,都是作为董其昌的陪衬。莫是龙,字云卿、廷韩,号秋水、后明、玉关

  • 王献之因为长得太帅,被公主看中,强迫他与妻子离婚娶自己为妻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离婚,王衍,晋朝,王献之,王羲之,乌衣巷,书法家,艺术家

    公元386年,驸马爷王献之躺在病榻上,艰难地说出了人生最后一句话“这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与前妻离婚!”“一代书圣”美男子王献之,娶到公主,官拜宰辅,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对前妻念念不忘。风度翩翩的倜傥公子王献之,一生迷倒美女无数。在人生终点忏悔一生得失之际,唯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与前妻郗道茂离婚。到

  • 从王羲之到王献之:中国书法经典的跨越式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山东网标签: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中国书法,草书,钟繇,中国,书法家,艺术家,晋朝,书法作品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2月5日讯 在中国书法史上,父子书家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现象,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米芾、米友仁父子,赵佶、赵构父子,文征明和文彭、文嘉父子等。他们大多都是儿子始终无法超越父亲,或是长期处在父亲书风的笼罩之下,难以有所创新和发展。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却打破了这

  • 王献之《保母帖》题跋,一个比一个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保母帖,赵孟頫,小楷,草书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翻刻本虽然原帖无法再现王大令当然风采,该帖也很少有人关注到,但是........后面的题跋可是一个赛过一个,精彩纷呈!最负盛名的无疑是下

  • 他是董其昌眼中的王献之,将文征明拉下神坛,重现宋人书法意趣,如今却几乎无人知晓!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宋人,香草,董其昌,王献之,文征明,书法作品,可食用植物

    书法艺术传承至今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他从遥远的时代走到今天并不容易,继承与创新是我们传承这项艺术永恒的话题。可是继承创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朝中后期,书坛在书法大家文征明逝世之后一片沉寂,人人只知陈陈相因,陷入了对以文征明为首的“吴门书派”盲目崇拜。此时书坛急需注入新鲜的血液以

  • 他是“王献之转世”,写下一件神级小楷,被称赞“后王胜先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诗人,晋朝,王献之,王胜先,书法家,文征明,书法作品

    书圣王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能与他平起平坐,并称“二王”,可惜王献之四十岁英年早逝,不然他的书法成就会更高。在明代,有一位书法家被称为“王献之转世”,因为他和王献之一样,在年近40岁时便去世了,但是年纪轻轻就展现出非凡的书法实力,让别人望尘莫及,甚至被称赞“后王胜先王”。这个人就是书法家王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