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献之《保母帖》题跋,一个比一个精彩

王献之《保母帖》题跋,一个比一个精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学府 访问量:4559 更新时间:2024/2/19 1:14:25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翻刻本

虽然原帖无法再现王大令当然风采,该帖也很少有人关注到,但是........

后面的题跋可是一个赛过一个,精彩纷呈!

最负盛名的无疑是下面这件宋代大词人姜白石的题跋。

最负盛名的无疑是宋代大词人姜白石的题跋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纸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计一百零一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姜夔传世墨迹不多。

姜夔“崇晋贬唐”,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他传世墨迹不多。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出于二王一路,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其释文也对王献之此帖进行了考证:

嘉泰壬戌六月六日,□□钱清三槐王畿字千里,得晋大令《保母志》并小研于稽山樵人周,二物予皆亲见之。志以砖刻,砖四垂,其三为钱文,皆隐起,已断为四。归王氏,又断为五。凡十行。末行缺二字,不可知(按,元迹“知”字旁笺)。第六行缺十二字,犹可考,曰:“中冬既望,葬会稽山阴之黄<门方>。”(今作“礻方)砚背刻“晋献之”,字上近右,复有“永和”字,乃划成,甚浅瘦。“永”字亡其磔,“和”字亡其口。砚石绝类灵璧,又似凤味,甚细而宜墨,微洼其中。或以为王氏旧物,用故洼,非也。按米氏《书史》,晋、唐砚制皆如此,点笔易圆也。自兴宁距今八百三十载八(按,“八载”,元迹倒写),异哉!物之隐显,抑有定数,而古之贤达,皆前能(按,“能前”,元迹倒写)知之欤?又按《画记》,大令以晋孝武太元十一年,年四十三乃终,上推至乙丑岁,年廿二,其神悟已如此,言语翰墨之妙,固不论也。此字与《兰亭叙》不少异,真大令之名迹。不经重摹,笔意具在,犹胜定武刻也。梁和云:“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郡。故三吴之地,偏多遗迹。”盖右军自去官后,便家山阴,今蕺山戒珠寺乃其故宅,而云门寺乃大令故宅,去黄<门方>皆不远,宜有是物也。

宋代王易简小楷书跋王献之保母砖,故宫博物院藏。

王易简(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又名王简易,字理得,号可竹,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而颖悟,幼孤。宋末考中进士,除瑞安主不赴,隐居城南。工词曲,常与周密相酬答,笃于议论之事。著有《山中观史吟》。

后来

这个帖被元代赵孟頫收藏了,于是.........

赵孟頫题跋王献之《保母帖》,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当然

赵子昂收藏的,他的好基友鲜于枢当然也不能放过

鲜于枢(1254-132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东都省史掾。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他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

元代郭天锡(1227-1302,字佑之,号北山,曾为御史,今山西大同人或作天水人)《王献之保母帖跋》,小楷,纸本。

元代白珽书法题跋王献之保母砖,故宫博物院藏。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钱塘(浙江杭州)人。与同邑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人称“仇白”。书法造诣亦深,时人称他“诗逼陶、韦,书通颜、柳”。

当然,乾隆爷当然也不会放过

这个

看看就行了..........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王献之保母帖赵孟頫小楷草书

更多文章

  • 他是董其昌眼中的王献之,将文征明拉下神坛,重现宋人书法意趣,如今却几乎无人知晓!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宋人,香草,董其昌,王献之,文征明,书法作品,可食用植物

    书法艺术传承至今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他从遥远的时代走到今天并不容易,继承与创新是我们传承这项艺术永恒的话题。可是继承创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朝中后期,书坛在书法大家文征明逝世之后一片沉寂,人人只知陈陈相因,陷入了对以文征明为首的“吴门书派”盲目崇拜。此时书坛急需注入新鲜的血液以

  • 他是“王献之转世”,写下一件神级小楷,被称赞“后王胜先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诗人,晋朝,王献之,王胜先,书法家,文征明,书法作品

    书圣王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能与他平起平坐,并称“二王”,可惜王献之四十岁英年早逝,不然他的书法成就会更高。在明代,有一位书法家被称为“王献之转世”,因为他和王献之一样,在年近40岁时便去世了,但是年纪轻轻就展现出非凡的书法实力,让别人望尘莫及,甚至被称赞“后王胜先王”。这个人就是书法家王宠

  • 王献之《鹅群帖》米芾、王铎、傅山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王铎,鹅群帖,米芾,傅山,王羲之

    王献之《鹅群帖》墨迹本传为米芾临本《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是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

  • 赵孟頫的经典之作《洛神赋》,隐藏的一段“才子佳人”浪漫爱情故事,启功:可比王献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赵孟頫,王献之,洛神赋,爱新觉罗·启功,行书,书法

    赵孟頫,据说其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忽必烈初见他,惊为“神仙中人”,很少有人知道,他一生只娶一妻:管道升!管道升,出身于书香门第,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尤擅画墨竹梅兰,书法更是深受赵孟頫影响,赵孟頫忙不过来的时候,都是管道升来代笔。有一次,在朋友的怂恿之下,赵孟頫动了“纳妾”之心,就和管道升来商量,管道

  • 王献之:当爱情遭遇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王献之,谢安,王羲之,苏轼,晋书,王徽

    读到《晋书》里王献之临终遗言:“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一时感触,竟潸然泪下。“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是苏轼感慨世间恩爱难久,思忆死去的爱人吧。一语道破的,何尝不是王献之的心声?古今情事一般同,仔细品读苏轼这阙《临江仙》,竟像是合着他二人的事而作。梦里几番哀,王献之和郗道茂,这一对千载之下

  • 王献之这卷书法真是青出于蓝,不弱于其父王羲之!柳公权、蔡襄、文徵明小楷都跟他学!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柳公权,蔡襄,小楷

    当我们审视中国书法史时,会觉得用茨威格一部作品之名形容十分恰当——“人类群星闪耀时”,在这群星当中,有一颗光芒最为闪耀,他就是王羲之。从唐代以来,王羲之书法几乎成了不可超越的代名词,这种“迷信”是需要打破的。王献之和其父王羲之两人并称为“二王”,论行书、草书,献之多被认为还逊于羲之一筹,但说到小楷书

  • 真“书圣”王献之,被他父亲抢了风头!写下“楷书极则”,足以让后人模仿17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钟繇,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楷书极则,玉版十三行

    如果向大家提问儒家“亚圣”是谁,想必大家都会不假思索而异口同声地回答“孟子”,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宋代以前,儒家“亚圣”多指颜回,地位只在孔子之下,由于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其学说更接近孟子的理论,孟子的地位随之“水涨船高”。那么,“书圣”指的又是谁呢?也并非一直都是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王羲之地位的

  • 他把王献之小楷临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小楷,书画,王献之,书法家,书法作品,玉版十三行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的临写之作各位书友觉得怎么样呢?先看看作品全貌:再看看放大的效果:你知道此临作作者是谁吗?其实作品的落款已经公开了答案,它的作者就是岭南书法大家麦华三!麦华三,广州番禺石碁镇官涌村人。幼年就读私塾,民国16年(1927年)考入广州大学预科,半工半读。少时醉

  • 王羲之“万毫齐力”,王献之就已经差远了!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王献之,万毫齐,廿九日帖,得示帖

    《集王书圣教序》通篇较为统一的瘦硬风貌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王羲之行书中饱满厚重的一面。在传世唐摹骨肉停匀一路右军诸帖中,我们方能真切地领略其用笔万毫齐力的沉雄气象。如《孔侍中帖》的“十七日羲”片段:入笔后即马上压锋,使笔毫着纸立面丰实,锋尖绞入笔腹,铺毫异常充分,笔锋的运行稳定而沉著,保持着一种一以贯

  • 王献之写下这件小楷,字迹潇洒秀美,碾压其父王羲之,成为颜真卿楷书先声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楷书,唐朝,王献之,王羲之,颜平原,颜真卿,书法家,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论影响力、知名度王献之都要略逊其父,从而觉得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是不如王羲之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梁代的陶弘景就曾经说:“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书”、“海内非惟不复之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梁代的时候,世人只知王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