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王献之转世”,写下一件神级小楷,被称赞“后王胜先王”!

他是“王献之转世”,写下一件神级小楷,被称赞“后王胜先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网 访问量:3378 更新时间:2024/1/24 6:00:42

书圣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能与他平起平坐,并称“二王”,可惜王献之四十岁英年早逝,不然他的书法成就会更高。

在明代,有一位书法家被称为“王献之转世”,因为他和王献之一样,在年近40岁时便去世了,但是年纪轻轻就展现出非凡的书法实力,让别人望尘莫及,甚至被称赞“后王胜先王”。

这个人就是书法家王宠。王宠,1494年生,卒于1533年,他出身寒微,父亲在苏州城中开了一家小酒馆,王宠从小就在里面充当店小二。

令人感到惊叹的是,虽然生活在喧闹嘈杂的酒肆中,王宠却崇尚淡泊名利的名人雅士,活得通透且豁达,书法呈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优雅气度,也就是其他书家求之不得的“魏晋清韵”。

在多种书体当中,王宠尤其擅长小楷,他的留下的这件《左传》就是他个人气度和书风最好的代表。

王宠的小楷面貌是非常独特,具有个性的,我们也可以从技法层面进行具体分析。

在王宠之前,一般的小楷作品讲求的都是点画结合紧密,长短粗细匀整,这件《左传》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许多笔画都不相连,让字内空间宽松舒朗却不疏散,看着便觉得心旷神怡。

在结体上,这件小楷是十分端稳的,它不求险绝,不求欹侧,丰富的变化都是依靠单字的“因字赋形”来完成的,绝不会缺少变化。

此作干净利落的点画、舒朗宽松的结体和章法布局,共同营造出了作品平和典雅的气韵。像这种飘然出尘的书法境界,是征明活了89岁,练了七十年书法最终都没能达到的。

我们学习书法,不仅是要学习其中的笔法技巧,更多的是为了修身养性。王宠是一位极富悟性的书法家,他的这件小楷《左传》通篇透露出的都是不争、淡雅的气息,非常适合我们当作学习范本。

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这件小楷进行了纳米级1:1超高清的复刻,连墨色浓淡变化,细节处的牵连映带都与原作别无二致,观此作如观原作,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更多文章

  • 王献之《鹅群帖》米芾、王铎、傅山临本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王铎,鹅群帖,米芾,傅山,王羲之

    王献之《鹅群帖》墨迹本传为米芾临本《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是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

  • 赵孟頫的经典之作《洛神赋》,隐藏的一段“才子佳人”浪漫爱情故事,启功:可比王献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赵孟頫,王献之,洛神赋,爱新觉罗·启功,行书,书法

    赵孟頫,据说其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忽必烈初见他,惊为“神仙中人”,很少有人知道,他一生只娶一妻:管道升!管道升,出身于书香门第,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尤擅画墨竹梅兰,书法更是深受赵孟頫影响,赵孟頫忙不过来的时候,都是管道升来代笔。有一次,在朋友的怂恿之下,赵孟頫动了“纳妾”之心,就和管道升来商量,管道

  • 王献之:当爱情遭遇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王献之,谢安,王羲之,苏轼,晋书,王徽

    读到《晋书》里王献之临终遗言:“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一时感触,竟潸然泪下。“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是苏轼感慨世间恩爱难久,思忆死去的爱人吧。一语道破的,何尝不是王献之的心声?古今情事一般同,仔细品读苏轼这阙《临江仙》,竟像是合着他二人的事而作。梦里几番哀,王献之和郗道茂,这一对千载之下

  • 王献之这卷书法真是青出于蓝,不弱于其父王羲之!柳公权、蔡襄、文徵明小楷都跟他学!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柳公权,蔡襄,小楷

    当我们审视中国书法史时,会觉得用茨威格一部作品之名形容十分恰当——“人类群星闪耀时”,在这群星当中,有一颗光芒最为闪耀,他就是王羲之。从唐代以来,王羲之书法几乎成了不可超越的代名词,这种“迷信”是需要打破的。王献之和其父王羲之两人并称为“二王”,论行书、草书,献之多被认为还逊于羲之一筹,但说到小楷书

  • 真“书圣”王献之,被他父亲抢了风头!写下“楷书极则”,足以让后人模仿17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钟繇,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楷书极则,玉版十三行

    如果向大家提问儒家“亚圣”是谁,想必大家都会不假思索而异口同声地回答“孟子”,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宋代以前,儒家“亚圣”多指颜回,地位只在孔子之下,由于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其学说更接近孟子的理论,孟子的地位随之“水涨船高”。那么,“书圣”指的又是谁呢?也并非一直都是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王羲之地位的

  • 他把王献之小楷临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小楷,书画,王献之,书法家,书法作品,玉版十三行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的临写之作各位书友觉得怎么样呢?先看看作品全貌:再看看放大的效果:你知道此临作作者是谁吗?其实作品的落款已经公开了答案,它的作者就是岭南书法大家麦华三!麦华三,广州番禺石碁镇官涌村人。幼年就读私塾,民国16年(1927年)考入广州大学预科,半工半读。少时醉

  • 王羲之“万毫齐力”,王献之就已经差远了!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王献之,万毫齐,廿九日帖,得示帖

    《集王书圣教序》通篇较为统一的瘦硬风貌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王羲之行书中饱满厚重的一面。在传世唐摹骨肉停匀一路右军诸帖中,我们方能真切地领略其用笔万毫齐力的沉雄气象。如《孔侍中帖》的“十七日羲”片段:入笔后即马上压锋,使笔毫着纸立面丰实,锋尖绞入笔腹,铺毫异常充分,笔锋的运行稳定而沉著,保持着一种一以贯

  • 王献之写下这件小楷,字迹潇洒秀美,碾压其父王羲之,成为颜真卿楷书先声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楷书,唐朝,王献之,王羲之,颜平原,颜真卿,书法家,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论影响力、知名度王献之都要略逊其父,从而觉得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是不如王羲之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梁代的陶弘景就曾经说:“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书”、“海内非惟不复之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梁代的时候,世人只知王献之,

  • 笔法四对比:王献之真的超越王羲之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王羲之,王献之,行书,鸭头丸帖,虞世南,廿九日帖

    众所周知,王羲之因李世民的极度推崇,从唐初开始便备受历代仰望,学之者如过江之鲫,书圣地位不可撼动。但其实,在唐代之前的书圣是谁呢?是他儿子王献之。没错,王献之在去世后到唐初之间的200多年里,他才是名副其实的“书坛一哥”。王献之自幼向父亲学习书法,那么,王献之又是如何超越王羲之的呢?01/藏锋本质意

  • 王献之最经典的《草书九帖》,飞舞风流,网友:胜过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草书九帖,书法作品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