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难得硬气一回的袁绍,怎么突然就“怂”了?

难得硬气一回的袁绍,怎么突然就“怂”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烨青衣 访问量:322 更新时间:2024/2/6 9:30:17

勇敢地与董卓叫板,是袁绍早年的“高光时刻”之一。

时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专擅朝政,又欲效仿伊尹霍光故事,谋废立之举。不曾想到,司隶校尉袁绍却当着诸官僚的面表示反对。由此,便引出一个经典名场面:

按小说中的描写,董卓见袁绍与自己公然唱反调,遂拔剑怒曰:“汝视我之剑不利否?”可袁绍却很硬气,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此事亦见于史书记载,但董袁却是拔刀相向。陈寿《三国志》中,便有袁绍“横刀长揖而去”的记载;至于董卓、袁绍二人之间的“唇枪舌剑”,则首见于袁晔《献帝春秋》,后为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沿用。

看来,袁绍与董卓叫板,确有其事。不过,难得硬气一次的袁绍,很快就“泄了气”。因为在不久之后,袁绍便灰溜溜离开了洛阳。袁绍为何突然就“怂”了?难道他真的只是个“嘴强王者”?

袁绍的以退为进

袁绍退出朝堂之争,既是无奈之举,也有以退为进的打算。

董卓何以谋废少帝?表面上看,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除嫡系的凉州军外,董卓还收了何进、何苗的部曲,随后又引吕布反叛丁原,以拥并州之众。袁绍见势不在己,遂亡奔冀州,前往关东谋求支持。

见袁绍离去,董卓本打算令人追缉,但被他拉拢的一些名士,如周毖、伍琼、何颙等人,都来为袁绍求情,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的确如此。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知凡几,这正是袁绍离开洛阳前往山东的直接原因。从讨董之战就能看出,袁绍早就存了“借力打力”的心思:他欲借助袁氏余威,以关东群雄之力,重新确立袁氏在朝堂上的主导权。

只是,袁绍本不需要兜这么大一个圈子,因为他的亲叔叔——当朝太傅兼录尚书事袁隗,正是董卓背后的“幕后大佬”。

袁隗对董卓的支持

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记载:“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原来,董卓还是袁隗故吏出身。东汉时期,门生故吏与恩主之间有着颇为牢固的依附关系;袁绍一个渤海太守,却能令自己的顶头上司——冀州牧韩馥拱手让出“天下重资”的冀州,便得益于此。

而同样身为袁氏故吏的董卓,也正是因为与袁氏的渊源,才会成为何进征召的地方猛将之一。另外,董卓能成功步入朝堂中枢,也离不开袁隗的一手推动。何以见得?

董卓上洛,麾下只有三千人马,如何能震慑得了朝臣?唯有太傅袁隗的支持,他才得以站稳脚跟。

或许有人会说,董卓用了计谋。司马彪《九州春秋》中提到:董卓上京时,“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故而令麾下士卒晚上潜行而出,到第二天早上“陈旌鼓而入”,于是四五日后,“洛中人谓卓兵不可胜数”。这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不仅被范晔沿用,也被裴松之注引到了《三国志》中。但仔细想来,董卓的这个计划根本没有可能成功。

一方面,凉州乃边辟之地,军队中汉胡杂居,常“习于夷风”,弥漫着“苟利所在,不知利义”的风气。这么一支散漫的军队,想要让他们老老实实完成“夜出昼归”的计划,恐怕有些困难;而且,就算他们遵守纪律、也不扰民,其麾下战马的嘶鸣声,又如何解决?

另一方面,则是汉代的宵禁制度。初,宦官蹇硕深受灵帝器重,可他的叔叔蹇图却因为犯了宵禁,被曹操用五色棒活活打死。由此可见,东汉宵禁的执行和惩处力度都不小。试问,在此情形之下,董卓又是如何瞒过卫尉,让麾下军卒大晚上出去溜达的?

综上,董卓三千兵马倒是可信;但他故弄玄虚壮大声势一说,则是子虚乌有。既然如此,董卓此时的倚仗,便绝非是他的军事力量,而更有可能是因为袁隗的支持。那么,袁隗又有什么本事呢?

“影子大佬”袁隗

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上军校尉蹇硕下狱死。五月辛巳,骠骑将军董重下狱死。六月辛亥,孝仁皇后董氏崩。”

汉灵帝驾崩后,蹇硕、董重(太后之侄)、董太后便接连去世,这绝非是偶然事件,而是来自大将军何进的“清洗”。须知,蹇硕为西园八校尉之首,可见何进在解决另一支外戚集团的同时,还把西园军拿下了。或者说,蹇硕之死,让“二把手”袁绍(何进谋主)得以顺利接管了西园军。

彼时,何进与袁隗共掌朝政。前者这一系列动作,若无袁隗默许,恐怕要受到不少掣肘。

接着,是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身死。有意思的是,恩主遇害,袁绍却并未在第一时间内为他报仇,而是先解决了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樊陵与河南尹许相。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袁绍自己也是司隶校尉,所谓争权夺利,不外如是。而且,袁绍还是在袁隗的帮助下,才成功除掉二人的,此事见于《后汉书·何进列传》:“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

言至于此,不难勾勒出袁隗对时局的影响。

首先,他默许何进对董氏、宦官下手的同时,又推动董卓被征召而来;就在何进身死后,袁绍、袁术却抢先杀入宫中,斩尽宦官及“无须者”两千余人。陈寿所云“其滥如此”,恐怕是暗指袁氏家族借此排除异己的行为。事定以后,袁隗又命城外待命的董卓进入洛阳,完成收尾工作。

据《太平御览》引《续汉书·献帝纪》记载:“昭宁元年,董卓住兵屯阳苑,使者就拜司空。”昭宁,为少帝刘辩年号,始于公元189年8月,也就是大将军何进死后不久。那么,拜董卓为司空的是谁,便不言而喻了。彼时,唯有任太傅兼录尚书事的袁隗,方有此权力,这正是董卓入洛以后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

袁隗与袁绍的分歧

在袁隗的支持下,董卓收何进、何苗部曲;吕布或许是知道了董卓背后的“大靠山”,干脆弑杀丁原,携并州军投入其麾下。由此,董卓军事实力大增。颇有政治头脑的他,并未满足,而是又接连拉拢了蔡邕王允、周毖、伍琼、何颙、郑泰等一众清流名士,为己所用。

这么一来,董卓声威大壮,并由此生出了废立少帝的心思。此举,显然会威胁到袁氏的地位,所以袁绍才会着急。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袁绍拒绝的理由,颇值得玩味。董卓说:“我要废帝。”袁绍却问他:“这种大事,你和太傅袁隗商量好了吗?”言罢,两人不欢而散,期间虽未见袁绍做了什么,但从他很快就亡奔冀州来看:“幕后大佬”袁隗并没有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的亲侄子。换言之,袁绍很可能去找了袁隗,但并没有改变后者的心意。

看来,袁绍不再硬气下去的根源所在,还是因为袁隗态度的变化。至少在谋废少帝这件事上,袁隗是支持董卓的。又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记载:“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

袁隗的态度,实在令人不解。在自家侄子与董卓之间,他为何会选择后者?

窃以为,袁隗才是真正想效仿伊尹、霍光的人。或许,他有改朝换代的大野心;又或许,他只是想匡扶社稷。但从袁隗早年得宦官(中常侍袁赦)提拔、后来又刻意拉拢边地武将(如皇甫嵩、董卓)并示好名士清流(如郑玄陈寔)的举动看,他是有权力欲望的。而董卓这把锋利的“刀”,则是袁隗用以维系自身地位的主要手段。

但可惜的是,无论是袁隗,还是袁绍,都高估了门生故吏对董卓的束缚,也低估了他的节操。董卓刚入洛时,不明就里的骑都尉鲍信(何进掾吏)便曾劝说袁绍袭击董卓,但后者没有答应;到董卓欲废立少帝时,袁隗则保持了默许。这叔侄二人之所以会这么有信心,就是因为他们太过相信门生故吏对恩主的忠诚度。

实际上,这种关系的确很牢固,甚至比所谓的“君臣之义”还要可靠。毕竟,当时的选官标准,是“唯德(贤)是举”。一个人若是背叛自己的恩主,便会在道德上为人诟病。东汉名士“重名节而轻生死”,名声一旦差了,其人的仕途之路也就算是到头了。

然而,董卓却不是很在意。他虽是“良家子”出身,却也久“习于夷风”,大有羌胡之做派。

据《史记·匈奴传上》记载:“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又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

受此影响,董卓不仅崇尚强者为尊、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更不会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束缚。因此,他才能“理所当然”地背叛恩主。待袁绍组建关东联军,卓大怒,遂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满门。人死如灯灭,至此,“影子大佬”袁隗的一腔抱负,尽数化为乌有。

参考资料: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李昉撰《太平御览》;司马光撰《资治通鉴》

标签: 袁绍董卓何进宦官吕布丁原汉朝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袁绍和袁术是什么关系?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蓝风破晓标签:袁术,袁绍,董卓,太守,汉朝,公孙瓒,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不过,嫡出的袁术从来就看不上庶出的袁绍。但是,就是这个庶出的袁绍,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成了袁氏家族的带头大哥,后来的家族地位比袁术还要“高”。要把这些问题说清楚,就得从袁家的“四世三公”说起。1、袁家的四世三公袁家的四世三公,很牛逼,当时被无数人艳羡。四世指的是袁绍之前的四世。三公

  • 袁绍死后,曹操为什么没有开怀大笑,而是到其墓前哭丧吊唁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袁绍,曹操,董卓,平定,许攸,关羽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爆发的时候,身为四世三公的袁绍整体实力要比曹操强数倍,曹操深知自己没有袁绍强大,不过却还要执意挑起战争。曹操也不是一个二愣子,他之所以要和袁绍来一场正面决斗,那是因为倘若不干掉袁绍,那么他势必没办法一统整个北方。也许是上天眷顾曹操,使曹操手下有这一批极其厉害的能

  • 揭秘“官渡之战”:袁绍的必胜之局,是谁给了曹操翻盘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叫我大黑熊标签:袁绍,曹操,官渡之战,许都,张郃,刘备

    三国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战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英雄的时代。三国时代有三场规模最大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今天讲的就是官渡之战。官渡战役之前,北方地区最大的两个势力是曹操和袁绍。曹操自迎接天子到许昌后,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军事上击败了袁术、吕布、张绣等诸侯

  • 袁绍夺取天下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袁绍,董卓,袁术,何进,曹操,丁原,吕布,汉朝

    导读袁绍四世三公,在三国前期是主角光环。在官渡之战被击败后,袁绍仍然有强大实力,只可惜袁绍去世,袁家势力分家,那么袁绍有没有机会问鼎天下?有,不光是官渡之战,在群雄并起之前,袁绍就有机会一统天下!袁氏兄弟读三国演义有个非常大疑惑,董卓带三千人进入洛阳,一眨眼功夫就接管整个洛阳,兵力扩充到二十万!是什

  • 袁绍带两紫,谁说紫将不如橙

    历史解密编辑:天X蓬标签:袁绍,太史慈,甘宁,张任,司马懿

    战略天蓬说: #三国志战略版#大家好!我是天蓬!本期天蓬与大家聊一聊s3的群弓队伍。这个队伍可是相当有红度的啊!小伙伴袁绍2红、朱儁与张任两人满红。怎么高红的s1主流队伍s3还能吃的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伴的答卷!本期队伍由3103区红尘|戰的请你吃香蕉小伙伴提供战报支持。天蓬在这里感谢小伙伴的无

  • 袁绍和曹操谈志向时,说错了一句话,曹操窃喜:袁绍必败于我手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袁绍,许攸,汉朝,东汉,汉献帝,艺术家,曹操麾下

    “高手之间的对决,往往只在一招以内”,习武的人之间有武艺的高低,混迹社会的人之间也有层次的高低。有时判断一个人的层次是高是低,只需看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知道了。不同层次的人聚在一起说话,三言两语之间,高低立判。袁曹谈志《三国志·武帝纪》:初,绍与公俱起兵,绍问公:“事若不辑,则方面何所据?”……董

  • 庶子逆袭,为什么只输了一次的袁绍,下场如此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小九聊史标签:袁绍,董卓,皇帝,刘备,袁术,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袁绍,一个三国时期绕不开的名字,但却不是以英雄形象出场,反倒是一个草包的负面形象,让所有熟悉的三国的然,见到他的名字,心里都会说上一句,他不行。所有人都知道袁绍败给了曹操,却没人关心官渡之战后,袁绍又活了多久,都说袁绍是个草包,但他却在满朝文武都战战兢兢的时候,敢于跟董卓拔剑。在中国人的心里,你只要

  • 鹰扬河朔——袁绍麾下十员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许阳讲体育标签:袁绍,曹操,张郃,公孙瓒,徐晃,刘备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名门望族,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据四州之地,拥百万之众,鹰扬河朔,睥睨天下。然而外宽内忌,好谋无断,致使身死嗣灭,王霸雄图,化做南柯一梦。而麾下十员大将,皆一时之杰,托身失所,或殒身丧命,或弃暗投明,所谓同途殊归,令人感叹。十、朱灵朱灵早年为袁绍麾下大将,奉命征讨鄃城季雍,

  • 从管理学视角审视袁绍的管理失策

    历史解密编辑:一乙木标签:袁绍,曹操,沮授,刘备,许攸,荀彧,汉朝,管理学,官渡之战,管理失策

    摘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声名显赫,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阀集团,最有可能在军阀混战、逐鹿中原中获胜。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虽拥兵几十万,良将千员,谋士无数,但却在与曹操的角逐中一败涂地。纵观袁绍生平,其失败并非偶然,究其根本,则是不谙用人之道。关键词:袁绍 衰落 管理学引言东汉末年,外

  • 三国最窝囊的诸侯,麾下却拥有三大猛将,分别追随曹操和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帝王霸朱标签:袁绍,张郃,董卓,高览,三国,诗人,汉朝,东汉,公孙瓒,曹操手下

    韩馥(?—191年),字文节,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在东汉末年,韩馥担任过御史中丞等官职,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在讨伐董卓之后,韩馥坐拥的冀州遭到了袁绍的觊觎,于是后者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