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为什么能笑到最后?毛主席指出: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还高明

司马懿为什么能笑到最后?毛主席指出: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还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粒圈主 访问量:1342 更新时间:2024/2/12 16:59:21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很多谋士,曹操生性多疑,下手又狠,好些聪明有才之士都被曹操找借口杀了。但曹操手下的司马懿,却安稳地活了下来,不仅帮曹家夺了权,建立了曹魏政权,还笑到了最后,又反夺了曹魏的政权。

曹操老谋深算了一辈子,没想到在死后,他辛辛苦苦建立的王国,会给司马家做了嫁衣裳。

毛主席在1958年去郑州的时候,曾问过河南温县的县委书记,司马懿在练兵洞还在不在。毛主席在很早的时候就研读《三国演义》,分析里面的人物。他分析过诸葛亮失败的原因,也研究过跟诸葛亮同样聪明的司马懿,

毛主席一开始认为司马懿算是个反面人物,但后来他的革命经验越来越丰富后,他对司马懿的看法又变了,他认为司马懿比诸葛亮和曹操都厉害,司马懿的智慧和谋略是超过这二人的,尤其是比曹操高明。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是河南焦作温县人,自幼聪明,身怀大略。司马懿是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的后裔,颛顼当年辅佐黄帝的长子少昊有功,赐封地在河南高阳县。

高阳氏后来迁都商丘,先秦时期当官的都是世袭制,司马家的人承袭了夏官这一职务,到了周朝,夏官改名为司马。到了周宣王时期,因家族有人立了战功,被恩赐司马为其族姓。

司马家还有先祖随项羽灭了秦朝,受封在河内。汉朝时,河内成为了河内郡,司马家便时代居住在这里了。

司马家效忠汉室,到了司马懿这代,有人推荐司马懿做官,但那时候曹操已经从实际上控制了汉室的朝政,司马懿便不愿意入朝为官,屈就在曹操之下。

曹操岂能相信,便趁夜派人偷偷去刺探。司马懿演戏演的全,愣是一动不动地躺在榻上,真像他所说染上了风痹的样子,曹操只能暂时作罢。

曹操当上丞相之后,仍然没打算放过司马懿,他对司马懿放话说,司马懿要是再一直躺在床上,就将他抓了。司马懿这下害怕了,只能乖乖听从曹操安排就职,在他的门下干活。

得到了想要的人,但曹操又不满意了,他觉得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将来必定会反,绝对不会甘心做臣子的。这话,曹操也提醒了曹丕

知道曹操父子猜忌自己,司马懿便开始处处小心,尽量收敛,并表现出对曹操父子忠心耿耿的样子,办事干活兢兢业业,毕恭毕敬。

反正手下的确要用人,慢慢地,曹操又开始重用司马懿。

司马懿还搞好了与曹丕的关系,让曹丕总是维护他,曹操便也对司马懿放下心来。于是,司马懿一人就辅佐了曹家四代掌权者,成为曹魏不可能撼动的重臣。曹丕在临终前,还指了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可见他对司马懿的信任程度。

司马懿劳心劳力,在为魏国尽忠期间,大力建设军事、经济等,用人方面也是根据将来进行谋划的,他知道自己无法取代曹魏,于是他也学习曹操,把基础打好,机会留给后人。

司马懿这人毁誉参半,毛主席说,他这几手比曹操高明:谋略过人,且善于隐忍。

他装病忍了好几年,终于出山,曹操征讨张鲁时,他就劝曹操说,刘备是俘了刘璋,但是刘备太过着急,还没在蜀地站稳脚跟呢,就想去打距离远的江陵。

我们可以趁现在蜀地空虚,一把拿下,然后再打汉中,益州便会不安,蜀汉便会土崩瓦解。

而曹操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才得到拢右,应该知足,不急于一时,现在去攻蜀地,不妥。曹操这目光一短浅,就错失良机给了刘备机会,益州被刘备拿下,曹操再无机会占领蜀地。战略眼光,曹操根本不如司马懿。

关羽失荆州,也是司马懿献计,曹操不想跟关羽刚正面,那就让孙权去。果然孙权打下了荆州,杀了关羽,断了刘备的一条臂膀。

刘备死后,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拿不下曹魏,就是因为司马懿能忍,就算诸葛亮故意激他,他也不生气,坚守不出,耗的蜀军疲乏不堪,国力也渐衰,最终被曹魏拿下。

司马懿的眼光着实长远,他一眼就能将事情看穿,提早做好应对之策,不慌不忙。

曹操死后,曹丕重用司马懿但也防着他。他继续隐忍,一直忍到曹叡继位,在朝中权势和资历都为人能对抗,司马懿依然没有轻易动手。

等到曹魏的大权全部落入司马家的手中,一切稳妥了,他才慢慢收回这根长线。

标签: 司马懿毛主席曹操刘备

更多文章

  • 三国谋士分为五档,司马懿位列第三档

    历史解密编辑:史书凌轩阁标签:刘备,袁绍,沮授,董卓,汉朝,司马懿,诸葛亮,三国谋士,曹操手下

    第五档:许攸、徐庶、李儒、逢纪、田丰许攸与袁绍、曹操都是发小。官渡之战时,许攸建议袁绍分出一部分兵力,直接偷袭许昌!许攸信手拈来的一个计策,几乎让曹操遭到灭顶之灾,其战术眼光之敏锐狠辣,可见一斑!徐庶之所以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就是因为他以前是诸葛亮的好朋友,而且还跟刘备混过一段日子,并在跳槽离开刘

  • 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说司马懿一看就懂了?四位扫街老人露了马脚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曹操,曹魏,汉朝,司马懿,诸葛亮,空城计,三国演义,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经典镜头,这个镜头就是空城计。之前的时候有很多历史学家对于空城计做了很多很多的过分解读,那些所谓的过分解读,更多的是一些个人臆测或者说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但是针对于这一点,大家似乎也有个见谅,毕竟也在情理之中,千余年前的事情,谁又能够说得清呢?在这里我们需要讲一个小细节,这

  • 曹丕为何不听曹操警告,坚持重用司马懿?是他不了解司马懿吗?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曹丕,汉朝,诗人,司马懿,诸葛亮,曹操手下

    司马懿作为整部三国历史中最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角色,最终为其子孙后代奠定了一统江山的伟大基础,这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司马懿活跃的主要时期是在228-234年,也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也对曹魏的军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曹操去世前,再三叮嘱曹丕要提防司马懿,可魏文帝曹丕对司马懿

  • 司马懿:所有的捷径,都是绕远路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曹操,曹爽,曹丕,董卓,杨修,曹植,汉朝,三国,司马懿

    作者:洞见·瑾山月世人神机却无路,聪明反被聪明误。东汉建安六年,曹操派专人前往河内温县,郑重向司马府二公子授官。但这位二公子,并非社会名流,而是刚满23岁的司马懿。司马懿涉世未深,之所以深得器重,与其父司马防对曹操的知遇之恩不无关系。既然有父亲这层关系,司马懿本应顺着这条仕途捷径,迅速往上爬。然而,

  • 某为的历史地位,可比司马懿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信息时代标签:孙权,曹爽,魏国,李靖,某为,汉朝,三国,司马懿,魏明帝

    早期的中国,虽然经常出现激烈的权力斗争,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很大程度上遵守着“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则的。但是到了司马宣王,一切都变了。从他开始,皇帝很难相信自己的托孤大臣了,怎么看都是一个老好人的司马宣王,怎么就把曹家给灭了呢?还有谁看起来比司马宣王还忠心吗?而且最主要的,司马宣王基本上把所有

  • 诸葛亮死后,用雕像吓走司马懿大军,司马懿得知真相后崩溃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大军,刘备,汉朝,三国,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云长孔明在何方?千古美谈传万家。关羽头断威尚在,所走曹操命不差。诸葛锦囊妙计多,纵死优能退司马。忠义贤德彪史册,古今将相谁不夸!”这首流传于世的诗篇中讲到了曹操看到关羽的头颅被吓得昏厥过去,另一个则是诸葛亮去世后,将领仿造他的模样做成的木雕也能吓退司马懿的军队。虽说《三国演义》“三分实七分虚”,但

  • 司马懿:明处忍,暗处狠,大事成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曹爽,曹操,孙权,汉朝,三国,司马懿,诸葛亮,司马昭,司马师

    作者:洞见·瑾山月光而不耀,静水深流。司马懿有言:智者务其实,愚者争其名。不当头、不争名、韬光养晦,是司马懿的处世之道。作为三国乱世的终结者,他是“藏器”的高手。明处忍,暗处狠,于不动声色中攻城掠地,成就霸业。《鬼谷子》有言: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藏器于身方可待时

  •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再攻打蜀国?司马懿其实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蜀国,魏国,姜维,古蜀,三国,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中原不幸病逝,作为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居然没有趁机灭蜀,这让后人非常疑惑,为何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没有举兵攻打蜀国呢?要知道当时的蜀国君主刘禅非常的昏庸,并且魏国的势力远高于当时的蜀国。在诸葛亮临死前,他把后事交给了他的徒弟姜维,但是这个徒弟跟司马懿相比,还是差的远了点。当时的姜维

  • 鹰顾狼视的狠角色司马懿,为何会惧怕一个沉迷酒色的君主曹叡

    历史解密编辑:小哈哈说历史标签:曹叡,君主,曹操,皇帝,汉朝,曹魏,三国,司马懿,魏明帝

    魏明帝曹叡是曹操的孙子,曹魏的第二任皇帝。他是个沉迷酒色的君主。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战争以及政治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与诸葛亮的对决,称得上是神仙之战。可是沉迷声色的君主却让鹰顾狼视的狠角色司马懿非常惧怕,这究竟是为何呢?曹叡的母亲甄宓是位绝世美女,曹叡也继承

  • 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这两个书童,是整个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历史解密编辑:寒山远殆标签:马谡,书童,三国,汉朝,司马懿,空城计,诸葛亮,五虎上将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懿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智谋之士,他在三国时期为魏国效力,是曹操的得力助手,也是一位有着卓越才能和机智头脑的谋士。他的谋略和决策让魏国一次次战胜敌人,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在一次防御战中,司马懿率领的魏军遭遇了敌军的猛攻。看到形势不利,司马懿决定撤退,但在撤退的过程中,他却发现了一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