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很多谋士,曹操生性多疑,下手又狠,好些聪明有才之士都被曹操找借口杀了。但曹操手下的司马懿,却安稳地活了下来,不仅帮曹家夺了权,建立了曹魏政权,还笑到了最后,又反夺了曹魏的政权。
曹操老谋深算了一辈子,没想到在死后,他辛辛苦苦建立的王国,会给司马家做了嫁衣裳。
毛主席在1958年去郑州的时候,曾问过河南温县的县委书记,司马懿在练兵洞还在不在。毛主席在很早的时候就研读《三国演义》,分析里面的人物。他分析过诸葛亮失败的原因,也研究过跟诸葛亮同样聪明的司马懿,
毛主席一开始认为司马懿算是个反面人物,但后来他的革命经验越来越丰富后,他对司马懿的看法又变了,他认为司马懿比诸葛亮和曹操都厉害,司马懿的智慧和谋略是超过这二人的,尤其是比曹操高明。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是河南焦作温县人,自幼聪明,身怀大略。司马懿是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的后裔,颛顼当年辅佐黄帝的长子少昊有功,赐封地在河南高阳县。
高阳氏后来迁都商丘,先秦时期当官的都是世袭制,司马家的人承袭了夏官这一职务,到了周朝,夏官改名为司马。到了周宣王时期,因家族有人立了战功,被恩赐司马为其族姓。
司马家还有先祖随项羽灭了秦朝,受封在河内。汉朝时,河内成为了河内郡,司马家便时代居住在这里了。
司马家效忠汉室,到了司马懿这代,有人推荐司马懿做官,但那时候曹操已经从实际上控制了汉室的朝政,司马懿便不愿意入朝为官,屈就在曹操之下。
曹操岂能相信,便趁夜派人偷偷去刺探。司马懿演戏演的全,愣是一动不动地躺在榻上,真像他所说染上了风痹的样子,曹操只能暂时作罢。
曹操当上丞相之后,仍然没打算放过司马懿,他对司马懿放话说,司马懿要是再一直躺在床上,就将他抓了。司马懿这下害怕了,只能乖乖听从曹操安排就职,在他的门下干活。
得到了想要的人,但曹操又不满意了,他觉得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将来必定会反,绝对不会甘心做臣子的。这话,曹操也提醒了曹丕。
知道曹操父子猜忌自己,司马懿便开始处处小心,尽量收敛,并表现出对曹操父子忠心耿耿的样子,办事干活兢兢业业,毕恭毕敬。
反正手下的确要用人,慢慢地,曹操又开始重用司马懿。
司马懿还搞好了与曹丕的关系,让曹丕总是维护他,曹操便也对司马懿放下心来。于是,司马懿一人就辅佐了曹家四代掌权者,成为曹魏不可能撼动的重臣。曹丕在临终前,还指了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可见他对司马懿的信任程度。
司马懿劳心劳力,在为魏国尽忠期间,大力建设军事、经济等,用人方面也是根据将来进行谋划的,他知道自己无法取代曹魏,于是他也学习曹操,把基础打好,机会留给后人。
司马懿这人毁誉参半,毛主席说,他这几手比曹操高明:谋略过人,且善于隐忍。
他装病忍了好几年,终于出山,曹操征讨张鲁时,他就劝曹操说,刘备是俘了刘璋,但是刘备太过着急,还没在蜀地站稳脚跟呢,就想去打距离远的江陵。
我们可以趁现在蜀地空虚,一把拿下,然后再打汉中,益州便会不安,蜀汉便会土崩瓦解。
而曹操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才得到拢右,应该知足,不急于一时,现在去攻蜀地,不妥。曹操这目光一短浅,就错失良机给了刘备机会,益州被刘备拿下,曹操再无机会占领蜀地。战略眼光,曹操根本不如司马懿。
关羽失荆州,也是司马懿献计,曹操不想跟关羽刚正面,那就让孙权去。果然孙权打下了荆州,杀了关羽,断了刘备的一条臂膀。
刘备死后,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拿不下曹魏,就是因为司马懿能忍,就算诸葛亮故意激他,他也不生气,坚守不出,耗的蜀军疲乏不堪,国力也渐衰,最终被曹魏拿下。
司马懿的眼光着实长远,他一眼就能将事情看穿,提早做好应对之策,不慌不忙。
曹操死后,曹丕重用司马懿但也防着他。他继续隐忍,一直忍到曹叡继位,在朝中权势和资历都为人能对抗,司马懿依然没有轻易动手。
等到曹魏的大权全部落入司马家的手中,一切稳妥了,他才慢慢收回这根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