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作为一个群雄涿鹿的年代,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曹魏、东吴、蜀汉三足鼎立,曾涌现出诸多英雄人物,毛宗岗曾中提出:“吾以为《三国》有三绝:诸葛孔明智绝也,关云长义绝也,曹操亦奸绝也。”
在人们的印象里,这段百年的乱世中青史留名的都是乱世枭雄,可偏偏有这样一个人,在史书中他愚笨、无知,他的名字成为无能和昏庸的代名词,可他却在三国这段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就是史书中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说起刘禅,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负面的,不仅没有继承父亲刘备的知人善任,也没有学习到丞相诸葛亮的决胜千里,成为了历史上投降派的代表人物,蜀汉两代人的成果被“乐不思蜀”的他亲手葬送。
“此间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此时魏国的实际统治者司马昭决定攻伐蜀国,以钟会为先锋,邓艾为后应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蜀国。此时蜀汉将领青黄不接,拿得出手的只剩下耳顺之年的姜维。
由于姜维决策的失误,蜀军很快失去了在斜谷和子午谷等要塞,只得退守剑阁烧掉栈道,钟会的三路大军自此吞并汉中,剑指蜀汉国都成都,此时姜维也布置了十万大军镇守剑阁。
就在僵持之时,邓艾所率的后军进行了一场古代军事史上称奇的行动——偷渡阴平,这场行动直接导致蜀军全线崩溃,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战死绵竹,刘禅在大臣谯周的主张下开城献降。
此时正在前线鏖战的姜维收到刘禅的敕令,不得已向钟会投降,可一心恢复蜀汉的姜维用离间计成功使钟会、邓艾二人反目成仇,并借此诛杀邓艾,但事后还是暴露,姜维作为蜀汉最后一员大将,血洒魏国宫殿。
得知刘禅投降的司马昭大喜过望,但多疑的司马昭还是不放心,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在蜀地势力树大根深。司马昭将刘禅“邀约”至魏国国都洛阳,封刘禅为安乐公。并将一系蜀汉大臣强迁至洛阳居住,而不愿离开的大臣司马昭将其一并屠杀。
对于刘禅,司马昭几次想要除之而后快,奈何刘禅投降后安分守己,严于律己,使得司马昭无从下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司马昭总想设计谋害刘禅,让他露出马脚,借机杀了他。
当刘禅封安乐公后,司马昭在府中特意设宴款待刘禅,原本奏魏乐的乐师在司马昭的暗示下改奏蜀曲,舞蜀戏。在座的蜀汉旧臣听后个个面沉暗色,有几个甚至低头沉吟抽泣。
此时司马昭望向刘禅,只见他目不转睛,面露喜色。司马昭趁机问道:“安乐公,还思蜀否?”刘禅喜笑颜开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见刘禅贪图享乐到连故国都能忘,如此无志,哈哈大笑,对刘禅的戒心放下不少,但心里仍有余忌。
“中山寨”中的“安乐公”
见到刘禅如此无能,手下大臣也纷纷讨论;蜀汉由此人做主,安有不败之理乎?不过司马昭还是不放心,刘禅在这个世上一天,就是对自己统治的威胁。等自己将蜀地彻底征服后,将蜀地一众官员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
而后把刘禅等降臣迁至万柏山,刘禅等人便在山坳中住下来,开垦荒地,司马昭也派遣士卒日夜监视,并且赋予其生杀大权,刘禅一行人若有异动,立即杀死。
此时再傻的人也看得出来,刘禅已经成为司马昭的眼中钉肉中刺,刘禅干脆将这里看做自己余生的归宿,并带人将自己的住所改成村寨,当地人称之为“蜀寨”。
刘禅寨建成之后,司马昭闻之名为“蜀寨”,顿时心生疑虑前去试探刘禅。刘禅闻之慌张起来,思来想去后立即命人将寨门口写下“中山寨”三个大字,挂在门匾上。
当卫兵将这举动上奏给司马昭时,司马昭长舒一口气彻底安心下来,再也没有流露出对刘禅的杀心。刘禅也在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吟风弄月,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这位蜀汉的前皇帝、魏国的安乐公刘禅,一直活到了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也算看到了篡汉的曹魏灭亡的那一天。
“中山公”的故事
那么“中山寨”这三个字到底有何奥秘,能够让生性多疑的司马昭彻底放下戒心。从表面看,“中山寨”三个字反过来读便是“在山中”,给人以一种愿在此山中,不闻山外事的感觉,刘禅借此表明自己不会有任何野心,更不会起兵复仇。
再深挖其中的含义,“中山寨”最重要的两个字便是“中山”。西汉皇帝汉景帝曾生子十四,中山靖王刘胜便是其第七子。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山靖王刘胜一生贪图享乐,沉迷酒色,其后宫规模堪比皇帝,因此中山靖王子嗣数量乃整个汉朝之最。
《汉书》中记载刘胜生子一百有余,公主另有百余人。还教唆其他皇族兄弟一起享乐糜烂,奢侈淫乐,他认为诸侯王本应把欣赏乐舞作为自己的必做之事。
如此看来,刘禅是将自己比作中山靖王,把自己的住所称为“中山寨”。表明自己现在只想像自己的祖先中山靖王那样,并无大志,饮酒作乐,生儿养女就好,就在这个山寨中享受余生。
司马昭见刘禅的如此无志,便觉得他并没有威胁自己的能力,没有将他杀死的必要,也就彻底打消了自己的杀意。就这样,刘禅的后半生,用“乐不思蜀”一个成语,“中山寨”三个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不断变化,对刘禅的评价开始褒贬不一。有一部分人认为刘禅就是彻底的傻子,无论谁的扶持都没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刘禅很聪明,只是在装傻,在乱世中作为皇帝被俘虏能实现自保,还能寿终正寝,可见他有他的智慧。
历史上对于刘禅的记载最著名的还是那句“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将他塑造成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形象,让人们感到惋惜。
对于蜀汉的局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早有说明:“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刘禅极力主战,蜀地很可能换来的是生灵涂炭,或许在史书中他的形象会有所改变,成为“君王死社稷”的表率。
但死战意味着伤亡,这对于经历百年大乱的百姓来说是极为不想看到的,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继承了刘备的仁慈,他并不想看到流血。最终在敌人的包围下亲自出城投降,保全了蜀地的百姓。在百姓的角度看,这一点是值得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