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扶不起的阿斗“这个俗语,形容那种懦弱无能、不能让其振作的人。阿斗,就是刘禅的小名,即三国时期刘备之子。在刘备去世之后,刘禅即位为蜀汉后主,即使有诸葛亮等一批能臣贤人辅佐他,因其昏庸无能,所以蜀国并未振兴起来,人们就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
但作为蜀汉后主,刘禅做了42年的皇帝。纵观历史,他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难道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那么为何他又能在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执政那么久呢?他是否有为大家所不知的过人之处呢?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就是蜀汉后主刘禅。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段典故。
话说刘备去世后,儿子刘禅即位。按照刘备遗训,由诸葛亮掌管着全部军政大事。在此期间,蜀国发展得比较快。在诸葛亮死后,又有蒋琬、费袆、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后来,蒋琬、费祎死去后,宦官黄皓得势,这时蜀汉的政治每况愈下,蜀国也就因此衰败下去了。
《三国演义》剧照
最终,蜀国抵挡不住魏国的进攻,蜀汉灭亡,后主刘禅投降魏国,留在了成都。后来,由于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刘禅留在成都不大妥当,恐会出现乱子,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蜀汉灭亡后,大臣们是死的死,走的走,因此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郃正和刘通两个人,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了。刘禅根本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郃正指点。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觉得郃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他们到了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以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赐给他房子、佣人,每个月发给他薪金,此外,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原本刘禅是以俘虏的身份来到洛阳的,但没想到却有这样的礼遇,真可谓是感激涕零。
为了表示感谢,刘禅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并以演出蜀地的歌舞助兴。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联想起了亡国的痛苦,差点儿掉下眼泪。众人伤心之余,只有刘禅咧着喘看得带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完全没有亡国君主的忧虑。
司马昭看着刘禅的表情,心里很是放心,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故意同刘禅:“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在一旁的郃正听了觉得有所不妥。
于是,在回到刘禅的府里后,郃正对刘禅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刘禅说:
“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郃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您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您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
后来,正如郃正所料,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这时,刘禅想起郃正的话,他学以致用,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却挤不出眼泪,只有假装闭上眼睛,把郃正的话背了一遍。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暗自窃喜,明白了一切,说:“这话好像是郃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这两次问话,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由于这件事,司马昭彻底认定了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根本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就没有杀掉他。这样,刘禅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作为亡国君主,刘禅连自己的国家也可以不思念,他是真的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还是另有其他隐情?
有的史学家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但也不是一个完全儒弱无能的人。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甚是高兴,因为能得到军师诸葛亮称赞的人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如果记载属实,那么刘禅就并非无能之人。此外,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2年,是三国时期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由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另一方面,司马昭俘虏了刘禅之后,若想杀他,可谓是易如反掌。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幕弹,这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这个同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相反,同样是投降后退位的皇帝,东吴的孙浩则被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赐予毒酒,也许其中的道理大概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