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刘禅用亲身经历完美诠释此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刘禅用亲身经历完美诠释此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梦回遇景 访问量:2762 更新时间:2023/12/25 16:00:17

说起刘禅,相信大家脑海中会第一时间浮现出“扶不起的阿斗”、“乐不归蜀”等字样。这说明,刘禅不思进取的形象已经固化在我们的脑海中了,盖因他在贤相诸葛亮的辅佐下都不能有所作为,人们怒其不争,所以称其为“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刘禅的不思进取是生而有之,还是后天形成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从刘禅说起。

少年刘禅学文习武,天资仁敏史料中对刘禅本身的介绍并不多,但是,经过研读仅有的记载可知,刘禅的文学造诣虽然比不上七步成诗的曹植,但也是天资仁敏、好学之人。拜名师学文习武刘禅在当上皇太子后,刘备就未雨绸缪,开始培养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并且为刘禅配备了豪华的师资力量:由诸葛亮亲自抄写《申子》、《韩非子》、《管子》及《六韬》等书给刘禅学习,并不厌其烦地监督他学习;刘备又让刘禅拜急才伊籍为师学习《左传》。在两位大师的亲自教导下,刘禅总算学有所成。另外,为了让刘禅具备文武双全的能力,刘备还安排他学习骑马射箭。在《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在诸葛亮、伊籍等名师的指导下,刘禅的学识要说达到或已经超过老师,是不大可能的,但是,也绝非是常人可比的。

天资仁敏,颇有急智“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诸葛亮对少年刘禅的评价很高,这起码可以说明刘禅在智力及思维能力等方面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高于常人。而从下面的两件事来看,诸葛亮说此话并不是吹捧刘禅,而是刘禅确实是才思敏捷之人。当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诬奏杨仪造反。而刘禅在听完魏延表奏后,马上就提出疑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这句话可谓是说到了点子上,可见刘禅的思维之敏捷。而在刘禅投降后,有一天司马昭突然问刘禅:“你在这里还会思念蜀国吗?”司马昭这一问暗藏杀机,如刘禅应对不当可能会惹上杀身之祸。但刘禅已听出司马昭的弦外之音,他淡淡的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到此话后,认为刘禅是一个不知羞耻之人,就彻底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刘禅也因此得以保全了性命。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看出,刘禅绝对不是愚钝之人,而确实是诸葛亮所说的“天资仁敏”之人。可是,一个天生聪慧的少年,最后为什么会不思进取了呢?这,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说起。刘备中国式托孤:先托国再托孤,确保刘禅皇位无忧,但无决策权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夷陵兵败后,昔日的不死小强刘备在心理上遭受了重大打击,病危于白帝城。他自知时日无多,紧急召见诸葛亮、李严、赵云等人安排托孤之事,以上就是刘备的托孤内容。如果仔细研读这段话,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如下信息。

托国:希望诸葛亮完成蜀汉未竟事业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刘备。刘备虽然已建立了蜀汉政权,但他的目标却是统一天下,现在,他大业未成,即将身先死,所以他心中有太多的不甘,但是,如果将统一天下的重担交给刘禅,那是不现实的。而纵观蜀汉政权,诸葛亮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完成他未竟事业,而且又是他可以信赖的人。所以,刘备才会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实际上,刘备这是将蜀汉政权托付给诸葛亮了。托孤之前先托国,这说明刘备给诸葛亮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天下,那也是为什么后来诸葛亮执着于北伐的原因。授权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

将蜀汉托付给诸葛亮后,刘备再给诸葛亮授权,他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有能力,就辅佐他,如果实在不行,你可取而代之。”这句话很多人理解为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其实不然,这是刘备对诸葛亮进行授权,因为对于刘备来说,统一天下的优先级是最高的,他既然将统一天下的未竟事业交由诸葛亮来完成,当然就要相应授权了。刘备的心思诸葛亮当然秒懂了,他马上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在这里,诸葛亮给刘备做了保证,一是会竭尽所能完成他交代的任务(统一天下);二是绝对不会对刘禅动手。当然,这也是刘备最希望得到的回答了。定义了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不是君臣而是父子关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刘备在给刘禅的诏书中说的很明白:要求刘禅将诸葛亮当父亲对待。这就决定了刘禅在施政当中的配角地位,而刘禅在继位后也坚定不移地秉承父训,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乐得清闲。为了打发时间,他平时就沉溺于玩乐,从此就向着“安乐公”的方向发展了。我们从刘备的托孤内容中可看出,他的托孤实际上是先托国再托人。他首先将蜀汉政权托付给诸葛亮,而后才托孤刘禅,而历史上的托孤都是让托孤大臣来辅助幼主施政的,但从来没有过要求托孤大臣可取代幼主施政的情况出现,即使有出现过托孤大臣专政的现象,那也绝非皇帝的本意。可以说,刘备的托孤是典型的中国家长式托孤。实际上就是让刘禅来当蜀汉皇帝(精神领袖),而让诸葛亮掌握军政大军,类似于现在的君主立宪制。这就从制度上决定了刘禅不可能有所作为。不过,这也是当时刘备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了。诸葛亮全面执政:没有独立决策权的刘禅逐渐形成施政依赖性,同时自信心不足

刘备病逝后,刘禅继位并拜诸葛亮为相父,他紧遵父亲的遗诏,“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而诸葛亮在平定国内叛乱后,为了早日完成刘备统一天下的遗愿,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北伐曹魏的战役中。而为了不让刘禅在后方添乱,他在出发前对刘禅进行了谆谆善诱,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涉及了施政的各个方面,这完全就是父亲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教导啊!具体来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刘禅广开言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这里说的很不客气,要求刘禅要树立自信,不要乱说话,以免造成言路闭塞。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诸葛亮说此话肯定是有的放矢的,这说明刘禅平时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而且不喜欢兼听明辩,所以诸葛亮才借出师前对他进行一番敲打。人的自信是要长期培养的,但在“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情况下,刘禅已失去了决断力,又怎么会有自信呢?要求刘禅做到公事公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这里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刘禅区别对待皇宫内的人及朝廷中的大臣。在潜意识里,刘禅将皇宫当成了自己的领地,但却认为朝中大臣们是属于诸葛亮管理的,所以在刑赏上他才内外有别。因此,诸葛亮才特别提醒他不应内外有区,而要做到公事公办。另外,从这里也可看出刘禅对蜀汉的相关流程不太熟悉,间接说明了他平时是不理政事的。刘禅没有独立决策权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诸葛亮以相父的名义规定:刘禅在处理宫中大小事务时,必须先咨询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后才能实施。而在处理军中事务时,则必须经过向宠的同意才能做出最终决定。诸葛亮想的很周到,但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刘禅形成依赖性及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教诲刘禅国家兴衰的道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诸葛亮以西汉之所以兴隆、东汉之所以衰败为例,教导刘禅要做到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其实诸葛亮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公元258年,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就开始干预政事,后来姜维为了躲避黄皓等人的迫害,不得不前往沓中屯田。而司马昭则趁机出兵攻蜀并顺利灭了蜀汉政权。我们从《出师表》中可看出,诸葛亮对刘禅可谓是操碎了心。从如何待人接物到国家的兴衰之道,事无巨细都一一做好叮嘱,所是,也许是为了能早日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并没有给刘禅独立施政的机会。这也让刘禅形成了习惯性依赖别人及信心不足的问题。

结语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惜,圣人言犹在前,刘备却犯错了,本应是仔大仔世界,他却在临终前为刘禅安排好一切,最终造成刘禅安逸至死。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亲自规划了后刘备时代的蜀汉政体结构,以遗言的方式决定了刘禅的人生。他将蜀汉政权托付给诸葛亮全权管理,并让诸葛亮替他完成他统一天下的未竟事业,同时,他也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在刘备的规划中,实际上就是让诸葛亮当管理蜀汉的丞相,而让刘禅当没有实权的蜀汉皇帝。这就是刘禅所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而在实际中,也确实是“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而诸葛亮及刘禅都严格执行刘备的安排。结果就是而使刘禅从一个天资仁敏的少年,慢慢地成长为一个无自信、无决断力、无进取心的三无青年。究其原因,正是刘禅长期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坏境中所造成。所以,刘禅的不思理进取是后天形成的,而这一切,正是刘备在临死前的安排直接造成。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

标签: 刘禅诸葛亮刘备蜀汉司马昭曹丕

更多文章

  • 蜀汉有十二位大臣有谥号,刘禅追谥一人为忠侯,情感比赵云深

    历史解密编辑:苟曼安趣闻标签:刘禅,蜀汉,费祎,董允,姜维,谯周,谥号,三国,赵子龙,赵云深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主要内容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的生平。在赵云传的后半部分,有一段话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陈寿表示,早些年间刘备只给了法正谥号。刘禅时期,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承担国家重大责任,因此他们三个人有谥号。陈祗受到刘禅宠爱,也有谥号。夏侯霸从魏国归入国家,也获得了谥号。关

  • 司马昭要杀刘禅,刘禅在门匾上写下3个字,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昭,刘禅,蜀汉,姜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作为一个群雄涿鹿的年代,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曹魏、东吴、蜀汉三足鼎立,曾涌现出诸多英雄人物,毛宗岗曾中提出:“吾以为《三国》有三绝:诸葛孔明智绝也,关云长义绝也,曹操亦奸绝也。”在人们的印象里,这段百年的乱世中青史留名的都是乱世枭雄,可偏偏有这样一个人,在

  • 三国群英传7:刘禅很弱?后期吕布赵云都不一定能打过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单机时代标签:刘禅,赵云,吕布,网络游戏,电脑游戏,三国群英传7,三国群英传系列

    《三国群英传7》发行时间是2007年,那时这款游戏被看成是群英系列的最后一款作品,后来奥汀看群英系列热度可以,在2018年左右又宣布开始制作《三国群英传8》,并与2021年发行,勾起了不少老玩家的情怀,至于游戏好坏,玩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群英系列在《三国群英传7》就已经结束了,更有甚者说群英系列到2

  • 为何后主刘禅无能, 却能够维持蜀汉29年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禅,诸葛亮,司马昭,刘备,蜀汉,魏国

    刘禅是刘备死后的蜀国的继任者,他继位之时蜀国基本上就处于下风了,国力已经开始衰弱,并且小时候刘备因为赵云为了救他,他七进七出差点丧命。刘备一生气差点摔死他,童年时又被后母孙尚香绑架,当真是人生坎坷啊。刘禅继位之时,身边也就剩诸葛亮辅助了,魏延一死就更是蜀中无大将,纵使诸葛亮有神仙之能,还是丢掉了大好

  •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马杀了3个开国重臣,才发现刘禅很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剪辑标签:刘禅,蜀汉,刘备,刘璋,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

    说到“扶不起墙的阿斗”,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禅。我认为三个王国中最尴尬的人是刘禅。不知道刘禅是真傻还是假的。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争议,尤其是他曾经说过的那句“我很高兴离开这里”。我想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刘禅是真傻还是假的。诸葛亮死后,一口气杀了三位大臣,让蜀汉顺利过渡到“蒋琬治国

  • 解读蜀汉后主刘禅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刘禅,蜀汉,刘备,蒋琬,苻健,姜维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

  • 诸葛亮临死前刘禅问了句话,诸葛亮吓得背后发凉:原来你不傻

    历史解密编辑:车载音乐会标签:刘禅,刘备,蜀汉,诸葛亮,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诸葛亮临死前,刘禅问了一句,诸葛亮吓得后背发抖:你不傻。救国济民。不过,就影响深远而言,最被世人认可的还是三国时期那个能呼风唤雨、言杀人的智囊团。他就是诸葛亮。孔明的才干里有水吗?其实很简单,很好理解。当时与东吴、周瑜、孙权的结盟弹指一挥间,之前多次化险为夷。这足以说明,孔明绝对不是白出生的人。刘备

  • 诸葛亮临死前给刘禅留下6个字,可保蜀汉江山,结果刘禅却记反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诸葛亮,刘禅,蜀汉,刘备,姜维

    点击下方关注 旧闻有新说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诸葛亮临死之前为刘禅留下6字真言,可保蜀汉无忧,但刘禅却把诸葛亮的话当成了耳旁风,最终导致蜀汉亡国。 所谓时势造英雄,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不稳,但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英雄人物。在冰与火的淬炼中,这些人物各为其主,最终开辟了魏、蜀

  • 诸葛亮临死前,刘禅派人来问了2个问题,这时他才知道刘禅不傻

    历史解密编辑:寒山远殆标签:诸葛亮,刘禅,刘备,司马懿,法正

    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最是可怕。的确,如果真心对待一个人,但是最后却发现他有另外的一张隐藏的面目或者另一番过河拆桥的打算,是个人都会心寒。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最可怕的就是认不清身边的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为此,很多人都会花尽心思去想。然而,一个人若是伪装到位,无论你是聪明或者愚钝,都不容易识破。

  •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1年后才发现,刘禅很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诸葛亮,刘禅,刘备,蒋琬,魏延

    “乐不思蜀,”这句成语,是专为刘禅量身定做的,给人的印象是扶不起的阿斗。当司马昭想杀刘禅时候,看到了刘禅写的三个字——中山寨,司马昭倒过来一读,就放弃了杀他的想法。刘禅其实真的不简单,他一直深藏不露,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三位重臣呢?一,刘琰鲁国人,早年就追随刘备打天下,立志要为“复兴汉室”奋斗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