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这个东西,人一旦得到,就不愿放弃,大权在握,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宗亲家族也为之显耀,可一旦失去,不但地位一落千丈,有时甚至有亡家灭族的危险。因此在得权失权的问题上,只有忠贞智慧之士方能善始善终。三国时候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刘备白帝托孤后,军政大权尽握,成了名符其实的权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后世,他是否有取代刘禅的野心和实力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诸葛亮的志向是克复汉室,还于旧都。既然是恢复汉室的统治,诸葛亮就只能扶保汉室宗亲做皇帝,他自己只想做管仲乐毅那样的将相,成就一翻功业,然后功成身退,因此他在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助刘备时,就对他弟弟诸葛均说,在家好好看护,等他帮刘皇叔完成一统汉室后,就辞官归家,继续他的躬耕陇亩。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见他是淡薄名利的,更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去称王称帝。刘备的道德绑架,把诸葛亮捆在了忠义的战车,再也下不来了。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一心跟随刘备。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诸葛亮,其读书求学的志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满腹经纶的诸葛亮,自然十分想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建功立业,但他又是一个“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的有自尊的高洁之士。曹操曾欲招诸葛亮,但从没亲自登门拜访;孙权闻听诸葛亮是贤才,也想征辟诸葛亮为江东效力,但也没亲自登门拜访。只有大耳刘备,不嫌诸葛亮地位寒微,屈尊降贵,亲自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刘备的行为深深感动了诸葛亮,也让诸葛亮暗暗立下了跟定刘备的决心。
刘备的白帝托孤,让诸葛亮只有终生尽忠蜀汉。刘备在白帝城,因夷陵之败,整日羞愧愤恚,以致病重将死,临终将荷国之重托付给了诸葛亮。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能说出如此之言,也足见刘备内心的无奈,和对诸葛亮寄与的厚望,诸葛亮感激涕零,只有发誓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回头又对床前的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父为子纲,这就等于让刘禅以后事事都要听诸葛亮的。
面对如此的重托,向以忠贞面世的诸葛亮,从此也只有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同时呢,诸葛亮即使有篡逆之心,也无力实施。虽说蜀汉是在诸葛亮一手策划下建立的,但领导创建蜀汉的是刘备,留下的班底都是刘备的人,都是忠于刘备的。这和曹操不一样,曹魏的基业都是曹操一手打出来的,手下有一批甘为其生甘为其死的忠勇之士,汉献帝只是个傀儡,是迎合政治的需要,曹操半路劫持过来的,可以说曹操的功业完全是靠曹操自己打拼出来的,只是借用了汉家的名号,挂羊头卖狗肉而已,汉献帝没有什么势力能和曹操对抗,曹操想做什么,汉献帝根本无力干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因此在蜀汉阵营,真正一心效忠跟随诸葛亮的人很少,诸葛亮如果行篡逆,马上不得人心,被众人弃之。再者蜀汉的立国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诸葛亮服务的是刘备创建的蜀汉,是标榜的汉室正宗,没有足够效忠自己的势力,诸葛亮冒然行篡逆,马上不得人心,马上就会被蜀汉作为乱臣贼子进行讨伐。
因此,忠贞智慧的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取代刘禅的想法,即使有这种野心,他也不会去实施,因为自己的实力和蜀汉的形势,根本就不允许他代蜀汉自立。都说历史上的权臣不行篡逆很难善终,霍光如此,张居正如此,多尔衮如此,但诸葛亮却能很好善后,不但保持了自己没有被清算,还在千秋万载留下了自己忠贤智慧的美名,不能不说诸葛亮才是历史上最精明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