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其部众是有很多人直接降了曹操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线投降的张郃高览,但是这两人后来在曹魏的发展可谓天壤之别,张郃成为了曹魏的五子良将,而高览基本上投降后就默默无闻了,连什么时候死的,这么死的都不知道。
三国演义中高览是在曹操和刘备的交战中被赵云刺死的,先来扯扯演义,高览武力和张郃差不了太多,被赵云枪挑也绝不是被偷袭,措不及防,赵云是后军杀入直到前军,这过程肯定要不少时间,所以高览完全有时间准备。高览被枪挑是受了伤,高览之前杀了刘备手下将领刘辟,刘辟为掩护主公舍死迎战高览,几个回合后被杀,俗话说打架就怕遇到不要命的,刘辟可能以死换伤,全力攻击被杀同时也伤了高览,使得高览在赵云杀来时行动不便,一枪被挑。
当然之前的都是演义了,还是那句话,《三国志》中对于高览的描述极少,基本上主要集中在官渡之战,按理说,当时高览和张郃是被袁绍任命去打曹营的,袁绍的想法是曹操偷袭乌巢,自己夺了曹操的大营,就可以反败为胜,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不过曹洪没有掉链子,顶住了袁绍最后一波强兵,可以说,袁绍没有调遣主力去援救乌巢,而是选择了攻打曹营,这本身就是一次冒险,所以说张郃高览所统率之军必是精锐,两人也是当时袁绍军中最有能力的两位战将,高览未必就不如张郃,降曹之后,两人都被封为偏将军和列侯,也就是说,两人地位是同级的。
那么为何感觉高览没有受到重用呢? 要知道曹操一定可以算东汉末年最会用最敢用降将的军阀了,手下文臣武将很多都是投降来的并且得到了重用,曹操不是刘表和袁绍,用人只用有声望的,只要有才华不管品行如何都用。英雄不问出处,大胆猜想一下,高览默默无闻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他有勇无谋吧,不怕是投将,就怕无谋,曹操手下战将如云,如果不能应付方方面面的事情,慢慢的就会淡出权利中心,这也许是高览归曹以后慢慢消失的原因,能自己镇守一方的都是被重用的。
相对来说张郃也不是降曹后就立马成为主将的,是后来曹魏名将死了后才牛逼的,之前汉中之战张郃先后辅助曹洪、夏侯渊,曹姓、夏侯姓武将自不必说,外姓武将里张郃地位一直不如张辽、徐晃,那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高览寿命不长,张郃高览作为降将,前期都是被冷藏的,基本上没有出头的机会,但是张郃活到后期,那时曹魏大将不足,张郃带兵的机会多了很多,自然一次次因功升迁。高览很有可能是死的早,没等到不得不用他的时候。
还有一种说法是高览可能和袁绍有亲戚关系,所以曹操不敢重用,这个依照目前的记载是不能佐证的,毕竟有关高览的记载太少,但是有明确记载的是,高干是袁绍的外甥,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这个高干为袁绍平定河北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袁绍任命高干为并州刺史,与袁谭、袁熙各掌一州,高干总共奉命治理并州有七年之久,之后虽在袁家落败后投降曹操,但是高干于建安十年,兴兵反曹,高览有没有可能因为和高干有血缘关系,而被曹操猜忌而弃用呢?这个是不存在的,原因很简单,即便高干和高览有血缘关系,但绝非是血缘不亲近的,可是高干的堂弟高柔,魏国太尉,封安国侯,高柔一生经历了曹魏5位君主,可见即便高干一人反曹,但是没有参与到反叛事件中的,和高干有血缘关系的人,也没有受到牵连,所以说,高览即便是和高干有关系,被牵连的可能性不大,何况还极有可能两人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