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末最有资格称帝的人,刘备都不如他,袁绍也多次劝其称帝!

汉末最有资格称帝的人,刘备都不如他,袁绍也多次劝其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道远文史 访问量:3438 更新时间:2023/12/22 7:53:36

导读: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后为了争夺权力,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甚至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汉末乱世的开始,也引起了群雄并逐,在往后的数十年里,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天下,开始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董卓选择暴力手段另立皇帝,袁术选择自己称帝,曹操与刘备都是聪明人,打着扶持汉帝的口号,做着自己的事情。

但其实在此之前,董卓祸乱朝廷之际,袁绍也曾打算扶持另一人称帝,与董卓扶持的刘协分庭抗礼,还多次拉拢曹操入伙,却遭到了曹操的拒绝。

被袁绍多次劝说称帝的人正是东汉宗室刘虞,此人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但他却比刘备更有资格称帝,这是为什么呢?

一、政绩卓著,忠于汉室,素有威望!

史料记载,刘虞对汉室忠心耿耿,虽说自己也是汉室宗亲,却没有自己称帝的心思,甚至有部分看法,刘虞比刘备还要忠于汉室。理由就是,汉献帝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刘备却在蜀地散播汉献帝被害的消息,然后自己称帝,这在《三国志-刘备传》里都有记载。

其次就是董卓进京后,袁绍曾多次劝说刘虞称帝,却遭到了刘虞的强烈反对,并斥责袁绍等人道:“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固拒之。

刘虞通晓《五经》,因政绩卓著迁为幽州刺史,在此期间刘虞深得民心,最后被公孙瓒害死时,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痛哭流涕。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虞平定张纯叛乱有功,被朝廷拜为太尉,位居三公。当时汉灵帝大肆卖官,就连朝廷升任的官员,也要索取礼钱,然而刘虞向来清廉,再加上在北方素有威望,因此被汉灵帝免了礼钱,此举实属难得。

《后汉书》也记载了刘虞向来清廉的事迹,他虽然贵为三公,但天性爱好节约,穿着破旧的衣服,一顿饭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荤菜。远近原本作风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变风气。

二、为何说比刘备更有资格称帝?

众所周知,刘备在汉末三国时期被称作刘皇叔,乃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因此刘备称帝,也算是延续了汉朝的正统。

但其实刘虞的身世要比刘备更加正统,刘虞的祖上是汉光武帝的长子刘强,当年西汉被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是汉光武帝刘秀灭了王莽建立东汉,汉朝才得以延续。

按照古人嫡长子传承的说法,因此袁绍等人觉得,刘虞称帝最为合适不过了,也算是名正言顺,这无疑提供了袁绍等人拥立他为帝的正当性。

袁绍拥立刘虞为帝,不但遭到了曹操等人的反对,也遭到了刘虞本人的反对,后世有人认为,虽说刘虞名分很正,但袁绍的这个建议其实是一个馊主意。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汉献帝刘协还活着,只不过被董卓掌握在手中,可若是刘虞真的称帝,那么天下就有了两个皇帝,也就是两个政权,这不是明显的分裂国家吗?

因此,不管是对汉室的忠心,还是出于其余原因考虑,刘虞都没有做皇帝的打算。

刘虞注重仁政,很关爱百姓,公孙瓒却与其相反,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屡次纵容部下掠夺百姓,此举遭到了刘虞的不满,于是决定起兵讨伐公孙瓒。可起兵之前刘虞却对部下这样说道:“不要多伤人,只杀公孙瓒一个就行了。”

这便是刘虞的妇人之仁,其部下由于不敢破坏老百姓的房屋,因此久久攻不下公孙瓒,反被公孙瓒带人击败,还将刘虞首级砍下派人送往京都。

因刘虞很得人心,半路首级被人抢走安葬,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为刘虞痛哭流涕。

刘虞是汉末难得的一位汉室忠臣,又是东汉宗室,与其说他死于自己的妇人之仁,倒不如说他太过小觑公孙瓒,这才被公孙瓒所反杀。刘虞死后,其旧部与儿子攻打公孙瓒报仇,使得公孙瓒元气大伤,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刘虞确实太过于轻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三国最强草寇:和赵云是同乡,曾力敌袁绍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赵子龙,袁绍,吕布,公孙瓒,曹操

    东汉末年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地或多或少都有些贼寇,其中黑山贼、白波贼、泰山贼都算是较为出名的。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张燕,则是黑山军的首领。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最强草寇,张燕和赵云是同乡关系,也即都是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并且,因为长期活动在冀州地区,张燕还曾和袁绍吕布的联军相抗衡。那么,问题来了,

  • 从朋友到对手:曹操与袁绍的恩怨纠葛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袁绍,袁术,吕布,董卓,诗人,东汉,三国,公孙瓒,曹操手下,从朋友到对手

    本文选自《游侠、豪族与名士》作者依据正史史料,借鉴陈寅恪、吕思勉、陈垣等史家的成果,以三国权力分配与变迁的真实剖面图,层层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 0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记许劭评价曹操:“子(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汉书·李膺传》记载李膺的儿子李瓒也称赞曹操“天

  • 从韩馥手里夺取冀州,袁绍绝非软弱之辈,他只是背弃了最初理想

    历史解密编辑:老张聊史标签:袁绍,韩馥,曹操,冀州,董卓,刘协,张邈,汉朝,史说三国

    袁绍给韩馥封了个“奋武将军”的空头杂号,却任命跟韩馥不对付的朱汉为“都官从事”,负责监察究劾百官。果然朱汉带兵持刀冲进韩馥家,打断韩馥儿子双腿,韩馥侥幸逃脱,他本来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否则也不会把冀州拱手相让了,于是哀求袁绍放他跑路,投靠了张邈,但是更巧的又来了,袁绍使者来访,偏偏当着韩馥的面和张邈

  • 袁绍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是智商不够,还是另有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袁绍,董卓,何进,宦官,少帝,曹操

    揭开三国乱世序幕的,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而是189年董卓进京。董卓本来只是个边地将领,却阴差阳错的进入洛阳,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袁绍,那么袁绍为何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呢?混乱的公元189年,各方势力大乱斗史学界一般习惯于把三国时代界定为公元190年-280

  • 袁绍手下的河北五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袁绍,张郃,颜良,文丑,汉朝,公孙瓒,河北省,官渡之战,五大名将,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最早以“五”字构建的武将团体来自群雄割据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袁绍,虽没官方封号,却也有个江湖称谓——河北五将。往往江湖称呼更能代表实力,因为官方给称号时还会考虑资历、出身之类进行综合评定。而江湖称呼往往依据自身实力和表现,更具客观性。袁绍手下的河北五

  • 问答:为什么荀彧断定袁绍难成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炮历史标签:袁绍,荀彧,曹操,汉献帝,董卓,黄巾之乱

    问:作为三国时代的早期风云人物,袁绍本来在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只是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而葬送家族前程。但曹操阵营中的谋士荀彧却早有判断,认定这位河北霸主根本难成大事!他这番言论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究竟是料敌如神?还是出于纯粹的功利目的,给羽翼未丰的主公灌心灵鸡汤?!答:因为荀彧的立场与袁绍完全不同。虽然

  • 曹操与刘备开战时,袁绍为什么不攻打许昌?你低估了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不求人标签:曹操,刘备,袁绍,董卓

    《三国演义》第24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衣带诏”事发后,曹操决定亲自领兵攻打刘备,麾下众将领纷纷劝阻说,如果集结大军东征徐州,后方空虚,刘备向袁绍求救,袁绍攻打许昌,如何是好?曹操说,“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然后征询郭嘉的意见,郭嘉与曹操意见一致,“绍性迟而多疑,其谋

  • 袁绍用生命换来的启示:过不了人才关,再强大也是为人作嫁

    历史解密编辑:张希爱英文标签:袁绍,曹操,荀彧,郭嘉,董卓,刘备

    乱世三国,人才辈出,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曹操、刘备、孙权得人才而成其霸业,袁绍、刘表、刘璋失人才而未得善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袁绍,坐拥冀、青、幽、并四州,手下人才众多,济济满堂,却在争霸的道路上一路走一路丢,最后败光家底,输掉江山,郁郁而死,令人唏嘘!那么,袁绍到底在人才问题上犯了哪些错呢?一、

  • 袁绍手下最厉害的猛将,帮袁绍打下半壁江山,因为太厉害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垄疯堂主标签:袁绍,颜良,文丑,猛将,鞠义,汉朝,公孙瓒

    说起袁绍手底下的猛将,很多人都会想到颜良、文丑,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关于颜良、文丑的描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若是说起袁绍手底下最厉害的猛将,则是此人,不仅甩颜良、文丑几条街,而且为袁绍的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袁绍的霸业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可惜最后因为太厉害被杀。此人名叫鞠义,从小

  • 兵多将广霸河北:演义中袁绍集团武将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袁绍,张郃,公孙瓒,文丑,赵子龙,徐晃

    袁绍作为汉末长期的天下第一大诸侯,原著中多次用“兵多将广”来形容,猛将虽然不多,但颜良的实力,在当时曹营是无人可敌的,本文来介绍一下演义中袁绍集团武将的实力。袁绍颜良袁绍麾下第一猛将,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便已经做了铺垫,当华雄连斩数将后,袁绍叹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