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绍究竟因为何事果断南下,引发了官渡之战?

袁绍究竟因为何事果断南下,引发了官渡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2079 更新时间:2024/1/25 12:18:30

话说曹操被张绣反叛,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吃了个大败仗。过后不久又接到了袁绍的来信,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来自袁绍的挤兑和奚落的言语,是又恼怒又焦虑。荀彧得知之后,特地赶赴曹操的营帐前去劝慰。听了荀彧的一番话,曹操心情大好,又进一步和荀彧说出了自己对未来可能来自西凉、甚至西蜀益州之地的威胁而产生的担忧。

荀彧听后,是微微一笑,这一方面,荀彧是为自己和曹操的关系能如此亲密感到高兴。曹操能和自己掏心窝子说出这些忧虑,说明曹操是真心把自己当成了心腹知己,可谓是无话不谈了;

另一方面,荀彧笑,是觉得曹操这是想多了,焦虑了,其实

这也很正常。对未来有些许的担心和忧虑都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好事,常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

不过对未来的担心如果太过了,那可就容易受到焦虑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如果不能有效的及时干预,这种负面情绪的放大所给予我们的压力感搞不好会压垮我们自己。

而当时的曹操就有那么点儿这种意思了。

所以,我曾经反复地强调过,在三国那个时期,即便是我们公认的,能力最强的曹操,在创业的过程中,也是非常不易,遇到过很多次困难,甚至于死里逃生,这才磕磕绊绊地走向了成功的。

相比之下,袁绍其实是当时最为顺风顺水的。可是,也正因为如此,官渡一战的失利,才让他的内心承受不了这个挫折,抑郁生病,并最终因此而病逝。当然您可能会说:那刘备不是更困难?确实如此,不过刘备的困难之处,更多的还是源于他自己本身的能力有限所造成的。

好,咱们回过头来继续说荀彧和曹操。

荀彧一看曹操这是有点陷入过于焦虑了,就信心十足地淡然说道:“曹公您啊,多虑了。西凉那个地方小势力众多,光是各拉队伍占据一方的将帅就有十多人,而且这些人当中没有人有能力能将整个凉州统一起来领导,都是各自为战。他们当中,以韩遂、马超实力最强。他们看到崤山以东各地开始争雄,是相互征伐,展开兼并战。他们必然会担心凉州内部也出现类似的情形,一定会各自佣兵自重,以求自保。

如果咱们趁这个时候,采取安抚的策略,对他们施以恩德和封赏,派使者前去同他们相联合通好。虽然说这种相持只不过就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治久安,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能够得以让他们不生变动,这也就足够了。关西凉州的这些事,您也不必多费心思,我觉得,全权交给钟繇来署理,您就大可以放心无忧了。

至于说蜀地的刘璋,就算他想过来搅局,那也得经过刘表的同意,或者先去招惹西凉才行,我看刘璋未必有这个志向和能力吧。”

听了荀彧的话,曹操的顾虑彻底打消了,曹操也相信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和美好的。但是眼前看着袁绍的这封信,虽然说当时袁绍正在北方忙着和公孙瓒PK,但是看看自己周围:东边是宿敌吕布,西南是刚刚交手过的张绣,正南是袁绍的弟弟袁术,如果这个时候不忍气吞声、安抚好袁绍,那自己可谓是四面受敌啊。考虑到这些,曹操不得不采取克制忍让的策略。

于是,曹操便强忍下了这口气,派出孔融为使者,还特地让他持着天子的符节前往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同时赐给他弓箭、符节、斧钺和一百虎贲士卒,让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以缓和矛盾。而袁绍那边正在和公孙瓒争战,这么一来,袁绍也就名正言顺了。所以,袁绍这回对曹操的态度很是受用。他欣然接受了朝廷的委任状,同时对孔融礼遇有加,对曹操也就不那么嫉恨了,可以理直气壮地专心对付北方的公孙瓒了。

之后,在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没有听取军师荀攸的劝告,再次出征张绣。在刚刚兵临城下,准备攻城的时候,收到消息说袁绍要趁机南下偷袭,曹操赶忙率军回撤。在撤军的路上,击败了前来围追堵截的张绣和刘表的联军。之后,曹操也意识到,张绣虽然实力最弱,但是他背靠刘表,还有个让人头疼的军师贾诩辅助,不是可以骤然拿下的。

又偏赶上在这么个时候,徐州那边吕布麾下的大将高顺和张辽率领着陷阵营击败了刘备和夏侯惇的联军,夏侯惇还在此战中,被乱箭射瞎了左眼。所以在听取了荀攸的再次建议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曹操果断决定,暂时放弃继续进攻张绣,改为进军徐州,这回要彻底铲除吕布。

当然了,此次出战,依然是曹操亲自统军出马,以荀攸和郭嘉为军师。还是让荀彧负责留守,坐镇许都的中央朝廷。

终于,经过连续作战,在这年的年底十二月,曹操攻下了下邳城,斩杀了吕布,陈宫和高顺,收降了张辽和陈群等人。

顺带提一下,这里面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吕布是求人替自己求情无果,还要认曹操为干爹,反而是被刘备说了一句:明公看到之前吕布干爹的下场了吗?意思指的是董卓,至于说丁原,史料上并没有说他和吕布是义父子的关系,只是说丁原十分信任和仰仗吕布。总之,这一句话提醒了曹操,曹操这才果断下定决心斩杀了吕布。

至于说高顺,则是由其他人劝降了半天,这哥们儿从头儿到尾都是一言不发。曹操亲自劝降陈宫,陈宫死活不降,愿意用死来为自己当初的抉择买单,临终还放心大胆地将自己的家人,妻子儿女托付给了曹操。

最终,曹操无奈之下,只好将这三人一并斩杀。至于说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被描述的刚正耿直的张辽,其实并没有被俘,而是跟随着投降的侯成、魏续等人一起主动献城投降的。只有陈群是被俘,后经劝降收编的。(关于张辽的这个细节,我之前在张辽篇已经详细讲述过了,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彻底铲除了吕布,收编了之前跟随吕布以及下邳城中的些许人才,曹操这才终于拿下了他觊觎已久的徐州。曹操心里这个痛快啊,别提多舒坦了。于是曹操留下了一个叫做车胄的人来做徐州刺史,自己则率大军兴高采烈地返回了都城许县。

回到许都之后,在西北方的河内郡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怎么回事呢?就是河内郡的太守,一直都是张扬,张扬这个人是吕布的至交好友,那真是对吕布太够哥们儿了,每次吕布拉队伍出去发展,受挫失败,走投无路的时候,来投靠张扬,张扬都是热情接待。每次吕布觉得有好机会想要出去发展,张扬也从不阻拦,那对吕布是真心好。这次吕布被曹操围困在下邳城的时候,张扬也率军出兵东市,在许都的西方作势,与吕布遥相呼应。只不过他手下的兵马并不足以造成多大的威胁。

别看张扬对吕布是毫无私心,可那仅仅也就是张扬个人,张扬的属下武将们可都不看好这个吕布。只不过碍于张扬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没办法。这次张扬率军出来作势同吕布

遥相呼应,就又引起了他手下武将们的不满。由于此次所针对的敌人是已经发展起来,而且还代表着中央朝廷的曹操,他手下武将们的不满情绪可就到达了极点了,其中有一个叫做杨丑的部将居然找机会偷袭,将张扬刺杀,从而接管了河内郡。

这个杨丑对外宣布杀张扬乃是为了响应朝廷,诛杀叛逆,并且写信给曹操表示愿意举河内之地归顺,那曹操自然是高兴。但是,还没等曹操脸上的笑纹落下,河内又传来消息,说张扬的另外一个叫做眭固的部将,为了给张扬报仇,也偷袭刺杀了杨丑。这个眭固杀完杨丑之后,顺势接管了河内,并且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被曹操视为敌人,所以他就想要北上,率军举河内之地改投袁绍。

曹操一听就急了。好么,河内这块肥肉都送到嘴边了,还没尝到滋味,眼看着就这么没了?那不是跟煮熟了的鸭子飞了一样嘛。

于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派大将曹仁、史涣和于禁、徐晃前往进攻。在射犬附近一个叫做犬城的地方一举击败了眭固,史涣更是斩杀了眭固。这么一来,曹操终于将河内之地,稳稳地收入了囊中。(这个射犬就在今天河南省沁阳市的东北方)

然而曹操这个举动可就引起了北方袁绍的极大不满,本来袁绍是收到了消息说眭固要举河内之地投降自己,结果就这么成了空欢喜一场,那袁绍能干嘛?

而且当时袁绍已经结束了和公孙瓒在北方的争霸,扫除了公孙瓒,彻底统一了北方四州。曹操在这个时候截和河内之地,这可是把袁绍给气急了,他不顾军师田丰的劝阻,也不采纳沮授的战略计划,悍然调动大军十万,战马万匹,于这年六月南下,要同曹操一决~雌雄!

标签: 袁绍曹操吕布荀彧公孙瓒刘备

更多文章

  • 曹操赤壁之战和袁绍官渡之战,谁的损失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少左史标签:曹操,袁绍,官渡之战,刘备,沮授,赤壁之战

    袁绍官渡之败,损失精锐军队约8、9万(其中光被坑杀的就7、8万降卒),外带损失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大将淳于琼、韩荀等。以及最重要的谋士田丰、沮授、许攸、荀谌等等。官渡之战后袁绍集团之所以能支撑七年,是因为袁氏集团体量大,而曹操在此战之中也有损失,并且没能够及时补充其有生力量,不能做到一

  • 曹操历来“好人妻”,袁绍败给曹操之后,其家族女眷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曹操,袁绍,曹丕,张绣,逢纪,曹魏,汉朝,诗人

    无论是出于个人喜好,还是出于政治目的,由于何进儿媳、张绣婶婶等事件,曹操都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好人妻”的不良人设。那么,袁绍在被曹操击败之后,其家中女眷的下场又是如何呢?袁绍共有三子,即袁谭、袁熙和袁尚,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看袁绍及其三个儿子女眷的下场。袁绍:妾室被刘夫人杀尽,刘夫人结局不详袁绍原有一

  • 袁绍实力最强,为何败给曹操?毫无战略眼光,都不如汉灵帝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袁绍,曹操,汉灵帝,董卓,荀彧,沮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地方官员纷纷招兵买马,割据一方,进行着兼并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袁绍在北方崛起,占据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地,拥兵数十万,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雄厚的军阀。曹操虽然占据着黄河以南地区,但整体实力远不如袁绍,可是袁绍最终却战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抛开官渡之战的具体战术问题,直

  • 汉末最有资格称帝的人,刘备都不如他,袁绍也多次劝其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刘备,袁绍,董卓,曹操,汉末,汉朝,三国,蜀汉,公孙瓒,汉献帝

    导读: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后为了争夺权力,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甚至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汉末乱世的开始,也引起了群雄并逐,在往后的数十年里,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天下,开始了各自不同的选择。董卓选择暴力手段另立皇帝,袁术选择自己称帝,曹

  • 三国最强草寇:和赵云是同乡,曾力敌袁绍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赵子龙,袁绍,吕布,公孙瓒,曹操

    东汉末年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地或多或少都有些贼寇,其中黑山贼、白波贼、泰山贼都算是较为出名的。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张燕,则是黑山军的首领。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最强草寇,张燕和赵云是同乡关系,也即都是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并且,因为长期活动在冀州地区,张燕还曾和袁绍吕布的联军相抗衡。那么,问题来了,

  • 从朋友到对手:曹操与袁绍的恩怨纠葛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袁绍,袁术,吕布,董卓,诗人,东汉,三国,公孙瓒,曹操手下,从朋友到对手

    本文选自《游侠、豪族与名士》作者依据正史史料,借鉴陈寅恪、吕思勉、陈垣等史家的成果,以三国权力分配与变迁的真实剖面图,层层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 0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记许劭评价曹操:“子(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汉书·李膺传》记载李膺的儿子李瓒也称赞曹操“天

  • 从韩馥手里夺取冀州,袁绍绝非软弱之辈,他只是背弃了最初理想

    历史解密编辑:老张聊史标签:袁绍,韩馥,曹操,冀州,董卓,刘协,张邈,汉朝,史说三国

    袁绍给韩馥封了个“奋武将军”的空头杂号,却任命跟韩馥不对付的朱汉为“都官从事”,负责监察究劾百官。果然朱汉带兵持刀冲进韩馥家,打断韩馥儿子双腿,韩馥侥幸逃脱,他本来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否则也不会把冀州拱手相让了,于是哀求袁绍放他跑路,投靠了张邈,但是更巧的又来了,袁绍使者来访,偏偏当着韩馥的面和张邈

  • 袁绍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是智商不够,还是另有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袁绍,董卓,何进,宦官,少帝,曹操

    揭开三国乱世序幕的,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而是189年董卓进京。董卓本来只是个边地将领,却阴差阳错的进入洛阳,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袁绍,那么袁绍为何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呢?混乱的公元189年,各方势力大乱斗史学界一般习惯于把三国时代界定为公元190年-280

  • 袁绍手下的河北五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袁绍,张郃,颜良,文丑,汉朝,公孙瓒,河北省,官渡之战,五大名将,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最早以“五”字构建的武将团体来自群雄割据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袁绍,虽没官方封号,却也有个江湖称谓——河北五将。往往江湖称呼更能代表实力,因为官方给称号时还会考虑资历、出身之类进行综合评定。而江湖称呼往往依据自身实力和表现,更具客观性。袁绍手下的河北五

  • 问答:为什么荀彧断定袁绍难成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炮历史标签:袁绍,荀彧,曹操,汉献帝,董卓,黄巾之乱

    问:作为三国时代的早期风云人物,袁绍本来在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只是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而葬送家族前程。但曹操阵营中的谋士荀彧却早有判断,认定这位河北霸主根本难成大事!他这番言论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究竟是料敌如神?还是出于纯粹的功利目的,给羽翼未丰的主公灌心灵鸡汤?!答:因为荀彧的立场与袁绍完全不同。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