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再品王献之草书,偏重自我,变化万千,启发灵感,辨识度低

再品王献之草书,偏重自我,变化万千,启发灵感,辨识度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助胜快写体 访问量:3383 更新时间:2023/12/26 23:21:07

请看献之的草书作品:

王献之草书作品

:“……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

如上图所示,“改”字的右偏旁反文被王献之写的形状特异,辨识度极低。这与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相差较远。

在请看“枋”字,王献之让木字边的短横的右端上出了一个尖儿,像是一个“牛”字,影响了读者的辨识。看来有些书家的功力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就有些不太在乎读者能否接受了。

再请看“自”字,王献之把“自”字的外框断开成两笔写成,这和如今大为流行的草书写法窘异,请看如今大为流行的草书“自”的写法:

如今大为流行的草书“自”的写法

请接着往下看,王献之写的“力”字形象变形过大,大多数人无法联系起来这样的字就是“力”字。我觉得王献之已经深深沉醉于创新里,他可能不太考虑读者们能否跟得上,而只追求自我的书法创新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了。

再请看“湖”字,“湖”字也被王献之写得几乎没有了中间“古”里面的小“口”,造型极为大胆,丝毫不担心读者的反应。

再请看“迎”字,“迎”也是写意过度了,因此辨识度也不高。

请看“诸谢”二字,王献之没有把这两个字的辨识的痕迹留给读者一点点,而是果断的掐断了辨识“诸葛”两字的线索。

请看其他书家写的“诸谢”二字:

其他书家写的草书“诸”

其他书家写的草书“谢”

再请看简简单单的“六”字,“六”被王献之写得结构新奇,力透纸背,令人击节赞叹。

再请看“盡”字,王献之把“盡”字中间的草书写法的弧线进行了笔画儿细化改造,虽然更加潇洒飘逸,但是,辨识度下降了。如下图所示:

请看其他书家写的“盡”字:

其他书家写的草书“盡”

从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来王献之行笔果断,力道极强,自信满满。但是,在短短的一幅作品中竟有如此多的难以辨识的字体,这说明了王献之是一个醉心于探索的书法家,比较重视自我风格创造,而不太重视读者们的感受。这可能和王献之有一位书法造诣极高的父亲王羲之有一些关系。王献之想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不想自己的书艺被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所以用功更猛。

我来写一句对王献之草书的评点:

“字体超酷恒创新,深度简省难亲近。”

洪春,创新自作句,画框效果

李洪春创写自作句,场景效果1

李洪春创写自作句,场景效果2

更多文章

  • 王献之代表作《鸭头丸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米芾,晋朝,诗人,王献之,柯九思,王羲之,叶恭绰,书法家,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自北宋以来就流传有序,全帖神纵情驰,流美清秀,可谓吉光片羽无一点尘俗气。清人吴其贞在其《书画记》中对此帖甚为推崇,评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

  •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听后意外一语令他泪崩

    历史解密编辑:木木夕木夕标签:桓温,武帝,皇帝,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突如其来的话,让他泪流满面。得了皇上,驸马不敢在皇上面前犯错。相当于最高级别的“倒车门”。他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亲近他的人也不少,但这等于断了他的仕途。限制很多,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想嫁给皇帝的女儿,甚至有人会避而远之。大家都知道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和他的儿子

  • 王献之《更等帖》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更等帖,钟繇,书法,草书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宋刻玉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书法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1】旧拓玉版十三行;丙子秋日{?}{?}题【2】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 王献之服下“仙丹”之后,随手写下两行草书,只有此作能超越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书法,行草书,鸭头丸帖,赵孟頫

    魏晋为什么是书法发展的巅峰,后世不论怎么写都无法超越?魏晋书法的繁荣是由各种社会发展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玄学的兴盛。魏晋时期,人们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修仙问道之风盛行,这对书法意境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权贵士大夫阶层炼丹修仙是常有的事,王献之

  • 王献之写给前妻的信,成千古名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离婚,书法家,王羲之,谢安,唐伯虎,王献之,艺术家,皇帝,婚姻,晋朝

    在古代士族豪门之间、名门之间通过接亲进行联姻,连皇室都不例外,皇室为了巩固政权还会与外族进行联姻,也会跟士族、名门进行联姻。王献之就是因为联姻找到了挚爱,但也因为联姻又失去了挚爱。《奉对帖》就是王献之离婚后写给前妻的一封信,没想到成为千古名帖。王献之《奉对帖》故事还要从王献之的老子王羲之说起,王羲之

  • 《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的艺术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穆姿伊数码知识标签:草书,章草,隶书,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跟他的前辈书家一样,能够用各种书体作字。上一篇我们已经知道:他的传世书迹有真楷、行书、行草书、草书。但王献之实际所能,恐怕还不限于这几种体势,据唐代张怀瓘《书断·中》所称: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可见他至少能用六种书体作书。这里张怀瓘所说的“隶”,即今天所谓的真收、楷书

  • 王献之,打开了哪一扇书法奇妙之门?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献之,书法,草书,王羲之,行草书,米芾

    在书法史上,父子书家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比如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米芾父子、文征明父子等,但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般难分轩轾的还是非常罕见的。王献之非但可以和其父齐名,甚至一度甚嚣尘上。▲ 《王献之造像》傅心畲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兴

  • 王献之临终前的这幅字,超越了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王氏书画家园标签:王献之,地黄汤帖,行书,米芾

    王献之《地黄汤帖》,又名 《新妇地黄汤帖》,现存墨迹是唐人墓本(又传为米芾临本)。《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极富节奏感。起始“ 新妇”两个字写得古朴凝重, “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已很洒脱,笔画连绵流畅,提按一任自然,纵放自如,充满韵律感。此帖点画精谨,用笔一丝不苟,是研习行

  • 《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的书艺

    历史解密编辑:天乐谈科技标签: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行草书,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一生耽好书艺,写下的字幅书迹一定很多很多,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历经一千多年的战乱,时聚时散,历久日少,实际数量已不可知晓。历代存世作品数量记录东晋至南朝梁时期,王氏父子书作的数量难分轩轾,梁武帝提出“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迨,读dài,及;到)之后,崇尚王献之书法的风气骤然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