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绕过王羲之,直学王献之和米芾,终成一代大师!

他绕过王羲之,直学王献之和米芾,终成一代大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小教程 访问量:2410 更新时间:2024/2/28 21:15:46

人们学习书法都会以古人的经典作品作为师法对象,通过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学习,从中获得笔法、字形、章法等诸多有益的书写方法,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取法乎上”。

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书法时要尽量向更古、更久远的时代书法去学习。

一般认为,在学习帖学书法时,都应当以魏晋书法为取法对象,而魏晋书法大都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作品为临摹的范本。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人喜欢王羲之的自然流畅,行云流水,有的人喜欢钟繇的古朴纯雅,也有人又喜欢王羲之的“妙有余姿”

从而在他们的作品中获取与自己认识、风格相近的艺术风格,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这并不是说人们必须要向某一个人去学习书法,原则是只要喜欢就行。

明清之际的王铎在学习书法时,并不是人们普遍都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那样,而是选择了学习王献之书法,这是为什么呢?

从王铎的人生经历、性格、阅历、认识等各个方面综合来看,王铎与王献之书法在某些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书写中充分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绪。

王献之书法是学习父亲王羲之,他认为书法应当写出“妙有余姿”的意味,不应当是他父亲那样的“规范”,而王铎书法是内心“苦闷”的宣泄,他把自己降清后的情绪用书写表现出来了。

王铎在书法上以魏晋为师,尤其是对王献之书法下功最多,虽然也有临摹王羲之,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临摹学习王献之书法上,其目的很可能是喜欢王献之的书法“姿态”和“意味”,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他有张有驰的艺术风格。

晚清、民国书法家吴昌硕:文安健笔蟠蛟璃,有明书法推第一。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这些都得益于对王献之书法的学习而掌握了其精髓。

但王铎也并没有囿于于一家,而是广泛取法,他从魏晋、唐宋诸多名家入手,取其所长,后来在米芾书法上又多以专精,据说王铎见到米芾书法时非常激动,甚至在上面挑灯题跋。

如果一个人专精一种书体并且成为大家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而王铎对各体书法样样精通,并且他对诗文、绘画等也都有所专长,可以说王铎是一位全才。

他也有小楷作品留世,但数量极少,质量很高,这和他的绘画作品都是一样的。他的篆隶水平也很高,笔力十足,有力敌千军之势。教育家、书画家功: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但王铎最擅长的还是他的行草书作品,他的书风可谓开创了明清时代书法的先河。

他在行草书作品中,使用涨墨书写的方法,形成了作品点线块面的艺术性,成为时代之笔和后世学习的楷模。

王铎一生有很多作品赠送友人,也有很多跑题、临摹前人的作品都很好地保存来了。

王铎一生极重古典,可谓古风浩荡。他特别强调“宗晋”,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

如果说王铎学习书法有什么秘笈的话,那么这也许就是他的学书秘密,但的学书还有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一日临帖,一日应清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知识!

更多文章

  • 再品王献之草书,偏重自我,变化万千,启发灵感,辨识度低

    历史解密编辑:助胜快写体标签:草书,书家,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请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王献之草书作品释文:“……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如上图所示,“改”字的右偏旁反文被王献之写的形状特异,辨识度极低。这与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相差较远。在请看“枋”字,王献之让木字边的短横的右端向上出

  • 王献之代表作《鸭头丸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米芾,晋朝,诗人,王献之,柯九思,王羲之,叶恭绰,书法家,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自北宋以来就流传有序,全帖神纵情驰,流美清秀,可谓吉光片羽无一点尘俗气。清人吴其贞在其《书画记》中对此帖甚为推崇,评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

  •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听后意外一语令他泪崩

    历史解密编辑:木木夕木夕标签:桓温,武帝,皇帝,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公主突如其来的话,让他泪流满面。得了皇上,驸马不敢在皇上面前犯错。相当于最高级别的“倒车门”。他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亲近他的人也不少,但这等于断了他的仕途。限制很多,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想嫁给皇帝的女儿,甚至有人会避而远之。大家都知道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和他的儿子

  • 王献之《更等帖》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更等帖,钟繇,书法,草书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

  •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宋刻玉版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书法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1】旧拓玉版十三行;丙子秋日{?}{?}题【2】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 王献之服下“仙丹”之后,随手写下两行草书,只有此作能超越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书法,行草书,鸭头丸帖,赵孟頫

    魏晋为什么是书法发展的巅峰,后世不论怎么写都无法超越?魏晋书法的繁荣是由各种社会发展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玄学的兴盛。魏晋时期,人们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修仙问道之风盛行,这对书法意境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权贵士大夫阶层炼丹修仙是常有的事,王献之

  • 王献之写给前妻的信,成千古名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离婚,书法家,王羲之,谢安,唐伯虎,王献之,艺术家,皇帝,婚姻,晋朝

    在古代士族豪门之间、名门之间通过接亲进行联姻,连皇室都不例外,皇室为了巩固政权还会与外族进行联姻,也会跟士族、名门进行联姻。王献之就是因为联姻找到了挚爱,但也因为联姻又失去了挚爱。《奉对帖》就是王献之离婚后写给前妻的一封信,没想到成为千古名帖。王献之《奉对帖》故事还要从王献之的老子王羲之说起,王羲之

  • 《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的艺术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穆姿伊数码知识标签:草书,章草,隶书,行书,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史

    王献之跟他的前辈书家一样,能够用各种书体作字。上一篇我们已经知道:他的传世书迹有真楷、行书、行草书、草书。但王献之实际所能,恐怕还不限于这几种体势,据唐代张怀瓘《书断·中》所称: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可见他至少能用六种书体作书。这里张怀瓘所说的“隶”,即今天所谓的真收、楷书

  • 王献之,打开了哪一扇书法奇妙之门?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献之,书法,草书,王羲之,行草书,米芾

    在书法史上,父子书家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比如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米芾父子、文征明父子等,但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般难分轩轾的还是非常罕见的。王献之非但可以和其父齐名,甚至一度甚嚣尘上。▲ 《王献之造像》傅心畲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兴

  • 王献之临终前的这幅字,超越了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王氏书画家园标签:王献之,地黄汤帖,行书,米芾

    王献之《地黄汤帖》,又名 《新妇地黄汤帖》,现存墨迹是唐人墓本(又传为米芾临本)。《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极富节奏感。起始“ 新妇”两个字写得古朴凝重, “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已很洒脱,笔画连绵流畅,提按一任自然,纵放自如,充满韵律感。此帖点画精谨,用笔一丝不苟,是研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