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是如何教儿子王献之练习书法的?家传也很重要

王羲之是如何教儿子王献之练习书法的?家传也很重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629 更新时间:2024/2/6 22:29:31

#头条创作挑战赛#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王羲之来到会稽上任时,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已经七岁了。

王羲之本人是从七岁开始学书的,儿子如今也到了这个年龄,而且聪明灵慧,超然洒脱,很适合练习书法,他不能不有所考虑。于是,他决定亲自教儿子书法。

别看王献之只有七岁,但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了。此前,王羲之已经教过他孔孟之道、王家传统、三字经、弟子规,他也读了很多文史方面的书,有了较好的综合素质。

有一次,王献之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就在一旁观战。他看到旁边的人要输,就提醒说:“这局不行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小孩看问题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听那人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便生气地说:“本人和古人比,就比不上荀奉倩;跟近的人比,只愧于刘真长。”说完就拂衣而去了。

荀奉倩是颍川颍阴人,曹魏名士,为人清高,不与俗人交往。刘真长是沛国相人,时任丹阳尹,为人清高,当时被称作第一名士,和荀奉倩是同一类人物。王献之提到了这两个人,在座的都很惊讶,不敢小看这个小孩了。

他曾经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父亲的朋友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话不多,只是寒暄了几句,但却得到了谢安的赏识。据说,后来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更优秀,谢安说:“小的那个好。”问其原因,他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王献之不仅很有个性,还很沉稳,并善于随机应变。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忽然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还有一次,王献之半夜睡在书房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不动声色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受了惊吓,放下东西赶紧逃跑了。

王献之的这些小故事,王羲之自然都听说了,还经常在朋友面前津津乐道。但他觉得,小孩子的小聪明不能带到学习中,于是对小献之要求更加严格。

开始教小献之学习书法时,王羲之强调了拿笔的手法和注意事项,并经常检查督促。有一次,小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身后,试着从后面拔他的笔,竟然没有拔出来。王羲之赞叹说:“你握笔很有力,继续练吧!”回到家,王羲之对夫人郗璇谈起这件事,兴奋地预言说:“好好督促他练字,日后必有所成!”

会稽虽属江南水乡,但不像在琅琊时家里就有洗砚池。王羲之想了一个办法,在院子里放了18个大水缸,缸里全部盛满了水,让小献之临缸学书。当初他从叔父王导那里得到的《宣示表》被人借走后,再也没还回来,王羲之只好把先前写给官奴的《乐毅论》拿出来,让小献之临写。

《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认真学习,定能获益匪浅。但是,教子女书法,光有法帖不行,还要有理论,而这时王羲之在这方面的思考尚未成熟。

王羲之找出他幼时的老师卫铄在三年前写的一篇题为《笔阵图》的“论文”,让小献之学习书法理论。

在《笔阵图》中,卫铄极言书法的重要性: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但当时学习书法的人却不重视“师法古人”。于是,卫铄删改了李斯的《笔妙》,整理修饰后概括出了七条书法准则,供学书者学习参考。

卫夫人《稽首和南帖》

卫铄还讲了笔墨纸砚的选材及学习书法的基础知识: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作为制造的原料。纸要取柔软滑净的东阳鱼卵纸。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楷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人往往不善于写,善于写的往往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称之为“筋书”,多肉少骨的称之为“墨书”,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体会其中奥妙,合理地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去。

王羲之读过卫夫人的大作,感触很深,他想把此作传给子孙,以作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但又觉得卫夫人讲得太基础,深度不够。四年之后的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在《笔阵图》后加上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题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对小献之的学习有重要帮助。

王羲之公务繁忙,督促小献之练字的事每每落在郗璇身上。当年号称“女中笔仙”的郗璇结婚后一直生儿育女,十八年生了八个孩子,平均两年一个,拿笔写字的机会不多。如今小儿子献之学习书法,她的学书经验和书法技艺总算有了用武之地。小献之练字时,她总是在旁边看着,偶尔指教一二。

小献之在父母的指导下,书法进步很快,他觉得自己跟父亲王羲之差距已经不大了,便有些沾沾自喜。

郗璇郑重地告诉小献之:“你与你父亲的差距还很大,要虚心。”

“我再练上三年,就行了吧?”小献之试探地问。

郗璇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

郗璇又摇摇头。

小献之急了,冲着妈妈嚷道:“那您说,我究竟要多长时间才能超过父亲?”

“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王羲之接过话头,郑重地说。

小献之回头一看,原来父亲站在他背后。他心里虽然不服气,但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便继续练习。

整整一年,小献之几乎天天临缸练字,竟然用完了三缸水。小献之觉得进步很大,便想展示一下。他特意认认真真地临写了很多字帖,抱着一大堆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品”去找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博得几句表扬的话。

面对小献之的这些“作品”,王羲之一张张掀过,速度很快,表情淡漠,还不时地摇头。小献之诚惶诚恐地站在一边,心里还是不服气,不相信自己这么多“作品”没有一幅入得了父亲的眼。

王羲之继续掀着,在掀到一个“大”字时,终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他鼓励儿子:“这个字写得还不错,可是笔力不够。”说着,他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一年,水都用去了三缸,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郗璇认真地翻看着,不动声色,直到翻到王羲之改写的“太”字时,才满意地笑了:“这个字写得好,和你父亲的差不多了!”

兰亭景区的“太”字碑

“只有这个字吗?”小献之不甘心地问。

郗璇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摇摇头说:“严格地说,只有这个点写得和你父亲的水平差不多!”

小献之沮丧地说:“那个点是我父亲加上的。”

郗璇笑了笑,叹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小献之终于明白,自己与父亲的差距还很大,泄气道:“母亲,我这样练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

“孩子,只要你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超过你父亲!” 郗璇说。

小献之得到鼓励,又锲而不舍地继续练字了。

就在这时,小献之有幸参加了一次“艺术界”的名家聚会,真切地见识了父亲炉火纯青的杰作。

(摘选自作者本人作品《书圣王羲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更多文章

  • 王献之:为护爱妻拒绝公主求婚,不惜弄伤自己,留下一女当了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谢安,王徽,皇后

    公元386年,王献之病重难治,因为他们琅琊王家世代信奉道教,于是就请来道人为他上表章以祛除疾病。上表章的时候,需要病人深刻反思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43岁的王献之深思良久之后,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记得自己曾经犯过其他错误,只记得不应该与郗家离婚。”几年前,因为被新安公主看中,王献之不得不休掉原配妻子郗

  • 王献之书法欣赏《敬祖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献之,敬祖帖,书法作品,书法欣赏

    王献之书法作品欣赏《敬祖帖》释文:敬祖日夕還山陰,與嚴使君聞,頗多歲月。今屬天寒,擬適遠為當,奈何奈何,爾豈不令念姊,遠路不能追求耳。—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这位大侠临《江州帖》,比王献之更仙!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傅山,草书,毛笔,晋朝,诗人,王献之,江州帖,书法家,书法作品

    扫描图中二维码,一键抢购【原帖】王献之草书《江州帖》【临帖】傅山《临王献之江州帖轴》绫本 174.5x50.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吾当记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迎汝。当具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傅山临。局部放大推荐好笔|無極|纯羊毫长锋专业毛笔

  • 他是“明代王献之”,20岁的书法水平,文征明40岁都达不到,学魏晋风度可以假乱真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茶,书法,小楷,魏晋,画家,晋朝,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明代王献之

    文征明、董其昌、包括近代的弘一法师,他们的书法风格都是冲和萧散,充满禅意的。他们用了一生去褪去自己书法中的烟火气,都是在晚年历经世事,在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过后,才实现的这种书境。可是明代有一个店小二,生在三教九流游走的喧闹酒肆之中,二十岁的时候,书法就已经能达到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甚至格调比文征明他们

  • 作为王羲之的狂热粉,李世民为何如此厌恶王献之?米芾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书法,诗人,晋朝,王羲之,李世民,王献之

    在后世众多学王羲之书法的人当中,李世民凭借自己的狂热,成功占据一席之地,他可以说是王羲之最大的粉头。为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堂堂天子,不惜派人去智永禅师手里骗。为了给王羲之作传,在全国重金搜购王羲之墨迹三千六百纸。在书法史上,人们一直都是习惯性把王献之和他的父亲王羲之放在一起,并称“二王”。令人

  • 在此件草书中,王献之首创“一笔书”,被乾隆视为“国宝”,米芾临本只有三成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国宝,草书,诗人,王献之,中秋帖,王羲之,乾隆帝,书法家,书法作品

    2021年,河南卫视在主办的“中秋奇妙游”晚会当中,推出了一支名为“墨舞中秋帖”的舞蹈;以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中秋帖》闪耀千年的墨色风采。网友感叹:“什么文化自信,我直接文化膨胀”!膨胀都是应该的!这件《中秋帖》可是乾隆“三希堂”镇堂之宝,书法史上的三大顶梁柱,国宝一般的

  • 草书可与赵孟頫比肩的饶介,线条遒逸随势翻转,神韵直追王献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赵孟頫,王献之,饶介,草书,章草,行草书

    导语:饶介为人倜傥豪放,与当时俊流皆有交往,既有出世之志,又存人世之心。以诗书名世。因其身在异乡为元官,后又易主入张氏政权,所以后人对其褒贬不一。时人称“介之为人倜傥豪放,书似怀素,诗似李白,气焰光芒,烨烨逼人。”元末时期,吴门书坛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元末明初的饶介

  • 王献之的草书,超越王羲之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草书,谢安,米芾,书法史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这个称谓就已经说明,父子俩很不一样。如果一样的话,苛刻的书法史怎么会容得下两个王呢。王献之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父亲。因此当谢安试探着问的时候,王献之毫不犹豫地给了肯定回答。这种肯定带有艺术家的自负和决绝,不过恰好与世俗习惯相悖,毕竟那是你爹,即使心里那么想,嘴上

  • 世说新语,书法家王献之的两则故事,他为何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王献之,书法家,书法,王羲之,东晋时期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和父亲王羲之书法齐名,后世常将他们并称“二王”。王献之的书法是公认的“无上神品”,一直为历代书家所仰慕仿效。他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豪门,他的门第和他的书法一样高不可及。生于高门又富有高才,这很容易让别人觉得他高不可攀,也容易让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如《世说新语·

  • 他是最被低估的书法家,与董其昌亦师亦友,甘心当他的“绿叶”,被称为“明代王献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草书,书画,诗人,晋朝,董其昌,王献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在书法史上,有不少人明明实力超群,却给人留下了水平一般的印象,进而逐渐被遗忘,比如唐代的徐浩、敬客,宋代的范成大,元代的张雨、饶介,以及本文的主角:明代的莫是龙。莫是龙的名字几乎不为人所知,就更不必说了解他的书法成就了,每当人们提起他时,都是作为董其昌的陪衬。莫是龙,字云卿、廷韩,号秋水、后明、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