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国时期曹丕在夺位之战中胜出的原因,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曹丕为什么会在曹操众多儿子之中脱颖而出当上皇帝呢?而且曹操那么喜欢曹植,曹丕怎样打败曹植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曹丕为什么能打败曹植,喜欢的小伙伴点个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五 曹丕比曹植更有见识
三国时期曹操其实最开始看中的继承人是曹植,因为曹植特别有文采。大家都曾听说过曹植的才气,其实曹丕在历史上也同样也十分有文采。曹丕小的时候就天资聪颖,而同时曹操对于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视,当时曹操就请来了当时的名士教导子女们。于是曹丕的生活学习环境可以说是非常好,再加上他比较勤奋,曹丕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曹操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要求比较高,他严格要求曹丕学习经史子集,百家之言。曹丕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是十分的有才能的。并且曹丕不仅仅对于文学有一定的造诣,而且也精通武艺。曹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学习武艺,这一段时期他的身体素质也被锻炼得很好。在他年纪稍长一些就一直随着曹操征战。
我们都知道曹操兵法突出,曹丕在这期间也一直学着带兵打仗。如果让曹丕自己带兵,也是一个不错的将领。曹丕在这期间增长了见识,一直跟着曹操学习为人处世。但是曹操比较喜欢聪慧的曹植,在曹操带着曹丕四处征战的时候,曹植一直留在许都处理一些事务,所以可以看得出曹操早期理想的继承人是曹植。当时就因为有人举荐曹丕,曹操直接就免了他的职务。而曹植因为自己的风流才气,一直深得曹操的喜爱,没有想过在其他方面做出努力。
四 曹丕的嫡长子身份天生有很大的优势
自古以来就有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皇帝和贵族们也按照这个标准,一般选嫡长子为继承人。在他们眼中嫡庶有别,尊卑有序,所以曹丕嫡长子的身份有很大的优势。曹操的庶出长子曹昂早在宛城之战中为掩护曹操安全撤退牺牲了,曹丕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长子,因此是嫡长子。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嫡长子的身份,即使曹昂活着,也不一定能竞争得过曹丕。
因为曹昂是刘氏所生。虽然由正室抚养长大的,可是也改变不了他庶出的事实。而曹丕是曹操继任正妻卞氏的长子,是实打实的嫡长子。曹植与曹操同胞,曹植是皇后所出第三子,两人还有一个兄弟曹彰。曹丕的嫡长子身份比起曹植,有着天生的优势。嫡长子优先册立是我国古代的选继承人法则,除非嫡长子实在不堪大任,才会从其他嫡子里面择优选择。
三 曹丕比曹植更有城府
曹丕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他有大部分皇帝都具备的性格。表面标榜仁孝、弘扬儒教,实际上他对臣子非常猜忌、刻薄。曹丕曾经因为一些小事,差点就将宗室大将曹洪给杀了。这在曹操手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曹操的表面功夫做得特别好,这方面曹植还有待学习。曹丕在建立曹魏后,一步步架空曹魏宗亲的权势。
曹植的文采是不用多说的,历史上有名的七步成诗说的就是他。曹植才高八斗,因为才华横溢,他就得到了父亲的宠爱。曹植为这份宠爱自然十分自得,甚至放纵。曹植作为一个文人,他有着一个和其他文人的共同点,那就是张扬、爱表现。但是在政治斗争中更需要的是城府。总而言之曹植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他的文采更多地表现在文学上,在诗作之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创作千古流芳的作品,而不是成为帝王。
二 曹丕比曹植更有远见
曹操为了培养曹植真的是费尽心思,亲自为儿子曹植选党羽培养势力,为此曹丕也不得不说曹操偏心。他为曹植选的是有声望的刑颙,但是呢曹植体会不到曹操的心意。刑颙做了曹植的家臣后出于责任对曹植的要求十分严厉,这也就让曹植十分反感。
他十分亲近建安七子之一的庶子刘侦,曹操为他所选的人才曹植也不敬重,连刘侦都感到曹植有点不懂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曹植明显亲近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好文采的人。曹丕指望不上曹操就只能自己努力了,曹丕不像曹植,他所结交的都是曹操的重臣。虽然有的曹丕也并不喜欢,但是成就大事不能凭喜好。
一旦有什么事情曹操要询问谋士们的意见,曹丕所结交的人当然更有发言权。他们自然会为曹丕说话,当然曹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储君之位,从这一点看曹植与曹丕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当曹操要询问身边人册立储君的意见时,几乎无一例外都向曹植投出了反对的一票。
一 曹丕的智囊团跟曹植的智囊团之间的差距
曹丕和曹植两个人各自都有团队,他们两人都有各自的智囊团,曹丕的谋士有吴质、贾诩等等。我们都知道贾诩是三国最毒的谋士,他的谋略数一数二,曾经一句话就让曹操册立曹丕为储君。
有一次曹操出征,曹植出口成章,引得曹操赞不绝口。曹丕看到这里急了,没有这种本领的他怎么斗得过曹植。就在这时他的党羽吴质悄悄对他说:“等会你什么都不说,哭就可以了”。奇招一出果然有效,曹丕哭的衣服都湿透了,曹操和群臣看到这里都十分感动。
与之相比曹植的文章就过于华而不实了,所以这场过招曹丕胜出。之后曹丕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曹魏实际权力,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这样重量级的大佬,曹丕想输都难。再看下曹植那边,先不说那个仗着自己才华一贯嚣张的杨修,另外丁氏兄弟也直接与曹丕翻脸,在明面上表现出对立。
在这方面曹丕一直掩饰自己的野心,一直表现得兄友弟恭。史书中没有记载曹丕的谋士参与争储的事,就连站在曹丕这边的吴质,史书上面的评价也是“善处其兄弟之间”。明显他们做到了帮助曹丕却又不让人看出来。小伙伴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文 | 艾伦说史
编辑 | 艾伦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