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所喜爱的儿子曹彰,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曹操所喜爱的儿子曹彰,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遂令天下父母心PLUS 访问量:2365 更新时间:2023/12/17 4:20:34

曹彰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老二、曹丕是曹彰一娘同胞的亲大哥,是曹操的嫡长子、曹植是曹彰一娘同胞的亲弟弟,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自己的哥哥曹丕继承。

一、不能反

1、曹丕是曹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且很有能力。

曹丕自幼天资聪颖,曹操也很注重对他的培养,文武全方面发展,对他的教育很严厉,在曹丕6岁曹操教会他射箭,8岁时教会他骑马,10岁开始就把他带在身边去亲临战场和敌人厮杀,每天让他读诗、论,学习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使他博文多才,勇猛刚强,这和朱元璋培养朱标有一拼。

建安二年(197年),10岁的曹丕随曹操南征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张绣,张绣这个人也挺能耐,是汉末军阀,群雄之一。他本来投降了曹操,后来因曹操抢了他的婶母,恼羞成怒直接反了。在宛城之战中,曹操的长子,20多岁曹昂和曹丕的堂兄曹安民遇害,曹丕在乱军中很机灵,乘马逃脱。

曹操本来有25个儿子,他起初看好的储嗣候选人有:曹昂、曹冲、曹丕、曹植。

而在这四人中,曹操最看重的是刘夫人所生长子曹昂和环夫人所生的曹冲。曹冲就是小学课本里学的“曹冲称象”里的神童曹冲。可惜,曹昂战死了;就在曹操准备传位给自己最宠爱的儿子曹冲时,曹冲却在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病死了,年仅13岁。曹操仰天大哭,恨不能随他而去。

当时,21岁的曹丕连忙上前劝慰曹操,曹操哭着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

这话的暗含之意就是:操冲死了,储嗣人选也就是你了。曹丕后来也常对人说:“如若曹冲仍然健在,将没有我的太子之位。”

有了曹操的暗含,加上曹丕的嫡长子之位,曹操的手下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的坚强集团,例如贾诩、司马懿、崔琰桓阶、陈群、邢颐、吴质等都坚定不移地认定曹丕是合法继承人,始终站在曹丕一边。

虽说竞争储嗣候选人的还有曹植,但曹植的拥护人是:杨修、丁仪、丁廙、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辅佐军师是杨修,这些人怎能斗得过曹丕集团?

2、曹丕的继位,由“君权神授”来合法化。

传闻,曹丕出生之时天降祥瑞,就在他的出生地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的上空出现形状如车盖的青色云彩,一整天都在环绕,望见祥云的人都以为曹丕将来非人臣之命。

这则传闻在向天下证明,曹丕继位都是上天的安排,是神的指示。古人比较迷信神鬼之说,对这些心存敬畏,自然从心里认同曹丕继位的合法性,曹丕继位是民心所向。

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年),24岁的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成为魏国世子。

二、曹彰本人不想反

曹彰虽比曹丕小两岁,从长幼秩序看,只要有曹丕在,曹彰其实和曹植一样,无权继位。

曹彰上不如大哥曹丕,下不如小弟曹植,也没有那个反叛的条件,他本人也不想去争位。

曹彰虽然武艺过人,20岁前就能赤手斗猛虎,他臂力过人但他能武不能文,是一介莽夫,他所崇拜的偶像是卫青霍去病

当他还年幼时,曹操问及:你长大了要干什么?

他回答说:“好为将”,意思就是不想当继承人。曹操说:“作将军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说:“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曹操大笑,他的回答得到曹操的赞赏。

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三国志》

曹彰长相很特别,他的胡须是金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果然,在曹彰成长的过程中,他走的也是自己的理想路线,他将心思都用在行军打仗上,而且他很听曹丕的话。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有什么造反的行为,或从他行为的蛛丝马迹上也没有发现他有任何非分之想。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封曹彰为鄢陵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封他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加给他兵权,让他率军征讨北乌桓无臣氐(能臣氐)。

临出发以前,曹操告诫曹彰让他看清自己的位置,不可越雷池一步,他说:“我们在家虽是父子,既然接受军令就是君臣了,国有国法,不可违规!”时刻要曹彰引为儆戒。

曹彰也做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在打仗上很有一手,在北征进入涿郡境内时,以少胜多,用一千步兵对乌丸族几千骑兵,使敌人溃败逃散。

曹彰没有因一时的胜利放弃前进,分析敌情后,决定乘胜追击。

严下军令:“落后者斩!”,他手下的士兵如猛虎一般,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追上了敌人,虽然身中数箭,仍然奋勇杀敌,他率军斩首俘虏了几千人,大获全胜,用丰厚的钱财犒赏三军。

曹彰的勇猛和指挥军事的才能直接将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吓得直接投降。

曹丕得知夸赞曹彰说:“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

在长安的曹操听到胜利的消息后,连忙召见曹彰。曹彰路过曹丕所在的邺县,停下军马,专门去拜见曹丕。曹丕对自己的这个弟弟是很爱护、信任的。

他了解弟弟曹彰是个莽撞的直男,就教给曹彰面见父亲时该怎么说话。

他耐心地对曹彰说:“你刚立了功,父亲召见你,你要注意自己的言辞,注意不要骄傲自夸,回答父亲的问题要谦虚。”曹丕还教给他一定要把功劳都归给手下将士。

曹彰见到曹操后,完全按照大哥教给自己的话去说,曹操为曹彰的出色感到很高兴,禁不住捋着曹彰的胡子说:“黄须儿居然大不简单!”

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三国志》

如果曹丕认为曹彰会反自己的话,怎会教曹彰在父亲面前如何说话更好呢?让他的自然天性在曹操面前暴露,让多疑的曹操反感曹彰不是对自己更有益处吗?

曹丕和曹彰之间的种种,也从侧面表明曹彰没有反曹丕的心思,他从心里是认可大哥曹丕做曹魏继承人的,另外,曹彰的情商、智商都不是太高,连话都说不好,还得让曹丕手把手去教,正因如此曹丕对他没有任何怀疑,一言一行都为曹彰考虑到位。这也是曹彰不反曹丕的原因。

另外,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嗣位斗争,曹彰都看在眼里,难免会想,曹植才华过人,出口成章,而且还经常跟随父亲亲历战场,曾得到过父亲特别的宠爱,但最终他都没有斗过曹丕。

还有,曹丕的才能曹彰也是看在眼里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丕作为储君驻守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时,有个叫魏讽的能人,据载,他“以才智闻”、“有惑众才,倾动邺都”、“名重当世”,密谋攻邺发动变乱,最终被曹丕平定并诛杀。

相比这俩人,曹彰一介武夫还是算了吧。

三、曹彰注重孝道,反曹丕违背父亲的意思。

当曹操在汉中要与蜀军对战时,刘备躲在山头上,让他的义子刘封来对决曹操,曹操觉得是一种耻辱,就骂刘备:“你个卖破草鞋的,竟然派你的义子来抵抗我,你看着,我叫我(亲生)的黄须儿来。”

曹彰接到命令,日夜兼程奔跑赶来,可是当他赶到长安时,也没能参加上战斗,他老爹曹操已经从汉中回来,曹彰没有任何怨言,可见曹彰是个孝顺的孩子。反曹丕违背其父的本意,因而曹彰不会反。

四、就算曹彰想反也没有那个条件。

曹操东还后,以曹彰行越骑将军,留守长安,让他守护曹魏江山。不过,那时曹操没有留给曹彰那么多兵马,起码不会有十万兵马。

公元220年,曹操到洛阳后突然病倒,他担忧曹彰会生出事端,就急忙下令让曹彰来洛阳见自己。

曹彰去面见曹操按规定是不能带领大量兵马的,而当曹彰走到半道上时曹操就病逝了,所以他就算想反也没那个条件。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三国志魏书》

演义中,曹操病逝前也明确指出让曹丕继位。就算曹操病危时不明确指出,曹丕是太子也理应继位。曹丕继位名正言顺,有众多大臣支持,曹彰反曹丕就是自不量力。

“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三国演义》

曹彰并没有什么朝臣支持。朝中大臣基本分为两拨,一方站在曹丕那边,一方站在曹植那边,没有多少大臣认可他,再加上他目前没有多少兵马,他指望什么去反呢?

曹彰再没有智商,也会想到老爹刚去世,外患林立,他若挑起内患起兵反曹丕的话,就会给吴蜀两国可乘之机,岂不是自取灭亡?再说,他曹丕哥哥对他也够宽厚慈爱的,他怎么下得去手去反?

曹丕即王位后,让曹彰与诸侯各去各自的封国。曹丕善待曹彰,称他之前北伐,平定朔方有功,给他增加食邑五千户,连同以前的共一万户。

总结:

曹彰一介莽夫,刚猛强悍,有勇无谋,一心追求做大将军,对王位没有什么欲望;他与曹丕的关系和睦,无论从他自身的条件来说,还是从周边的动态来看曹彰都没有反叛曹丕的可能。另外,说他拥兵十万,是不切合实际的。

标签: 曹操曹彰曹丕曹植司马懿

更多文章

  • 勇而无智:论曹彰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曹彰,曹丕,曹植,文帝,刘备,汉朝,三国,曹魏,李世民,勇而无智,曹操手下

    曹彰是曹丕同母弟,刚猛强悍,曾多次觊觎储君大位。不出意外,曹操死后三年(223),曹彰便壮年暴薨,年仅三十五岁。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史家均把曹彰之死归罪于曹丕,《魏氏春秋》与《世说新语》皆有相关记载,可知绝非空穴来风。其实曹彰之死,祸出文帝,确系无可置疑。陈寿在《任城王传》中伏笔甚多,讳无可讳。作为

  • 曹操的三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哥哥曹丕而自己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清蒸一口气标签:曹操,曹彰,曹丕,曹植,魏略

    建安二十五年(220),一代雄主、枭雄曹操逝世。他死后,世子曹丕继位。同年,曹丕逼迫献帝禅让帝位,自己称帝,是为魏文帝。其实,曹操晚年时曾在曹丕、曹植之间徘徊,最终才选定曹丕。曹操病重时,曾经紧急召见他的另一个孩子曹彰,而曹彰当时驻守长安,手中也掌管兵权,面对父亲去世,兄长曹丕继位的情况,他为什么不

  • 醉梦三国(四十七)任城王曹彰之死到底与曹丕有没有直接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丕,曹彰,任城王,曹操,曹植,曹魏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往往伴随着阴谋诡计和骨肉相残,隋朝的仁寿宫变和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即是如此。在三国时代曹魏的政权更迭也隐藏着各种争权夺利的阴谋诡计,其中魏文帝曹丕从继承曹操王位到全盘掌握魏国政权的过程中对三个弟弟的处置更是充斥着各种骨肉相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们大多对于曹丕逼迫曹植的七步诗比较熟悉,而

  • 曹操之子“黄须儿”曹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曹操,曹彰,曹丕,张郃,徐晃,刘封,黄须儿,三国,汉朝,东汉,曹操麾下

    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来聊聊曹彰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特别值得大家一看呢,这里面可不仅仅是枭雄们战略的博弈,谋士们智慧的角逐,猛将们的捉对厮杀,还有许许多多人性上的东西。为什么我不喜欢《水浒传》呢?就是因为只有阴诡的出卖和残忍的屠戳,缺乏人性。而《三国演义》则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曹彰也不例

  • 曹操死后,他的“黄须儿”曹彰拥兵10万,却为何不趁机反了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操,曹彰,曹丕,黄须儿,曹植

    事实上,曹操去世后,曹彰确实是有反意的,他并不想曹丕继承大统!而他之所以最终并未付诸行动,和曹丕兵戈相见,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确有反意的曹彰在不少的心目中,曹彰这个人就是个武夫,没什么弯弯绕绕,且曹丕和曹彰之间似乎关系还比较好,当年曹彰打了胜仗回来,曹丕还专门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别在曹操面前太骄

  • 敢抓老虎尾巴揪大象鼻子的曹彰与蜀汉名将张飞赵云对决谁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彰,张飞,赵子龙,曹操,关羽

    在演义小说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而其中战功最卓著的,是过五关斩六将、一个人把河北四庭柱干掉了两个关羽关云长。当然赵云也是战绩骄人,长坂坡一战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而吕布在虎牢关前硬抗刘关张三人群殴而能逃活命,似乎更胜关羽一筹。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中,刘关张并没有参加虎

  • 曹操临死前为什么召曹彰而不是曹丕?-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曹彰,曹丕,曹魏,刘备

    公元220年,曹操抵达洛阳。在洛阳期间,曹操身患重疾,在临终前,曹操并没有召见太子曹丕,而是召在长安的曹彰来见。而曹彰未到,曹操已经病逝。曹操在临终前为什么不召太子曹丕而召了掌握兵权的曹彰?真的如有些演义中所写,是曹操临终改变了主意?想让曹彰扶持曹植即位嘛?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的相关记载。

  • 曹彰支持曹植继位,后来在洛阳暴毙,果真是曹丕用毒枣毒死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曹彰,曹植,曹操,诗人,曹丕用,洛阳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病重弥留之际,急召留守长安的曹彰前来洛阳,可惜未等曹彰到达,曹操就已经病逝。当时曹植在曹操身边,而曹丕在邺城,曹彰认为曹操急召自己返回洛阳,是为了让曹植继位,让自己手中的大军成为曹植继位的武力保障,于是曹彰劝曹植继位,但曹植却以袁绍兄弟旧事为由拒绝曹彰的提议。黄初四年

  • 曹彰作战勇猛,膂力超群,他单挑厮杀的武艺又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彰,武艺,曹操,刘备,徐晃,刘封,黄忠,汉朝,三国

    魏武有异子,壮哉曹子文。邺下黄须儿,猛力绝万人。千军共一呼,执锐不顾身。力伏乐浪虎,生降轲比能。只为问玺授,文皇忌刚锋。宝剑悬蛛迹,雕弓日生尘。惜我好男儿,蹉跎几青春?广大三国迷们心中都存有一个遗憾,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国后半段,那些武艺高强,擅长在阵前单挑的猛将是越来越少了,激烈厮杀的场面屈指可数。

  • 曹家老三 ‘黄须儿’—— 任城王曹彰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曹彰,曹操,曹丕,刘备,汉朝,曹魏,三国,黄须儿,霍去病,任城王

    众所周知曹老板在生儿子这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几位公子都在不一样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天赋。老大曹昂年少随父出征熟读兵法擅长军略;老二曹丕精于算计,城府深城;老三曹彰虽然不爱读书但是曹小就立志为将,天生勇武过人号称可搏猛虎,臂力过人;老四曹植大家都知道大文人、诗人,七步成诗。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