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并非一帆风顺,曹彰野心勃勃,青州兵险生大乱。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并非一帆风顺,曹彰野心勃勃,青州兵险生大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弗兰力艺术 访问量:1921 更新时间:2023/12/8 17:46:10

本文是长期连载的一部分,请关注我并私信回复: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经整理好。

2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有三个年号。

其中正月的前半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后半到十月是延康元年,而从十月后半到年底则是黄初元年。

虽然我们这个系列叫做建安的尾声,但我的初衷还是想把汉魏禅代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因此延康元年这十个月所发生的事也有必要交代一下。

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后,建安这个年号也随他作古了,大汉迎来了最后一个年号延康。

不过关于这个改元的具体时间,三国志和后汉书却产生了分歧。

按三国志记载,改元延康的时间为正月。

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元年二月壬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三国志魏书魏书文帝纪第二)

而按照后汉书的记载,改元延康的时间为三月。

三月,改元延康。(后汉书孝献帝纪)

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两本史书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

我认为三国志的记录更为可靠,而后汉书将时间加以修改可能代表了作者的一些个人立场。

汉献帝共有五个年号,分别是永汉、初平、兴平、建安和延康,这五个年号有着不同的意义。

第一个年号永汉是189年九月到12月短暂使用的,董卓扶植汉献帝上台后改元永汉。

不过到年底的时候,董卓下令废除除了永汉以外,少帝刘辩使用过的光熹和昭宁两个年号,直接恢复了汉灵帝的中平这一年号。

这其中可能有两个意思,第一就是董卓要否认刘辩的合法性,突出他所立的刘协的合法性。

而第二点则是顺应新君登基后第二年才改元这一传统,如果不这么做,按当时的观念是会被批判的。

比如刘禅在刘备去世的当年就把章武三年改为建兴元年,结果遭到了批评。

刘备卒,刘禅即位,未葬,亦未逾月,而改元为建兴,此言之不从也。礼,国君即位逾年而后改元者,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今可谓亟而不知礼义矣。(晋书五行志)

正因如此,董卓才恢复了汉灵帝的年号,因为189年直到四月,年号都是中平。

但是转过年来,董卓就不用有这么多顾忌了,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用了新的年号初平。

之后的年号兴平和建安大概对应着李傕和曹操掌控中央的时代,那么轮到曹丕执政的时候,改一个新的年号就很正常了。

至于为什么不等到下一年,应该是他已经迫不及待了,毕竟这一年还没过完禅代就完成了。

而后汉书把时间改为三月,我想可能是因为作者尊崇汉室,希望突出这次改元并非是曹丕的意思,而是汉献帝自己的意思,比如曹操死后即将迎来新时代等等。

当然,这种说法最终还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资治通鉴也采用了三国志的说法,将改元延康的时间确定在了正月。

不过在改元之前,曹丕还有更重要的事做,虽然他早被曹操立为魏太子,但这并不表明他的权力之路就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此时的朝中正暗流涌动。

曹丕若想顺利继承曹操的丞相和魏王头衔,必须要经过一番考验。

当曹丕刚听说曹操的死讯时,一时还没有心理准备,只是哭个不停,可能是这些年演戏演习惯了。

这时候司马孚及时出来把他点醒了,他说:“您是国家储君,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局面,没时间做那些无意义的匹夫之孝。”曹丕闻言顿时醒悟。

点醒了曹丕后,司马孚又出去把那些只会哭的大臣骂了一通,这才把秩序稳定下来。

这时又有人提出,如果太子在邺城即位,那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因为不去洛阳就得不到汉献帝的诏令。

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曹操是在洛阳病逝的,而此时曹丕却不在那里,而是留守在千里之外的邺城。

另一方面,守在曹操身边的却是身份敏感的曹植,如果有野心家利用这个机会做文章,那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曹丕呆在邺城,这里算是他的大本营,因此他是安全的。但如果他要前往洛阳即位的话,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后,一切就难说了。

要知道曹植虽然在争储中失败,但他并没有被彻底打压,他依然有支持者,其中能量最大的可以说就是曹彰了。

之前曹彰奉命留守长安,他手下是有兵的。而曹操在病重的时候又召他去洛阳,虽然不知道曹操跟他到底说了什么,但是按照曹彰后来的行为,他肯定是不服曹丕的。

如果曹丕贸然前往洛阳的话,被曹彰半路截杀也并非不可能,因此必须要加以防备。

这一点陈矫看得很透彻,他干脆把这件事挑明说了,直接指出曹彰和曹植可能产生的威胁,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特事特办,不能拘泥于流程。

这件事定下来后,一天之内就把所有礼仪都完成了,第二天又以王后的名义策立曹丕继位魏王,从而率先占据了大义名分。

不过这件事却还不算完,因为按照正常流程,还必须得给先帝下葬才行,这才算是新君即位的一套完整流程。

可如今曹操的尸体还在洛阳,于是就必须先把他的灵柩送回来。

不过在此之前,曹彰就率先发难了。

或许他此时还不知道曹丕已经在邺城即位了,于是他刚一到洛阳,就立刻去见曹植,随后提出:“父王召我来此,就是为了拥立你即位。”

当然,这毫无疑问都是他信口胡说的。曹操去世前还在有条不紊地做着各项安排,当时他的头脑非常清醒,不可能做出这种会引发动乱的决定。

不过面对这个诱惑,曹植却也没有答应,这不光是因为曹植并不想制造动乱,而且还因为他也不敢完全相信曹彰。

之前曹植的心腹杨修被杀时,其中就有一项罪名是诽谤曹彰。

按照这条记录的出处续汉书的记载,杨修诽谤曹彰的时候是和曹植在一起的,当时二人一起在司马门醉驾。

《续汉书》曰: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章。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

毕竟酒后吐真言,因此这说明曹植其实背后也在防备曹彰,两人所谓的友谊很可能也是塑料友谊。

总地来看,曹植和曹彰很可能只是表面结盟,实际是一个互相提防互相利用的状态。

这样一来,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曹彰或许也有着不小的野心,拥立曹植只是个幌子,为的是以他的名义对付曹丕。如果真能打倒曹丕,他大概率也会把失去利用价值曹植一脚踢开。

而曹植这么聪明的人,很可能也已经看透了他的想法,不愿被他利用,因此才会对这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口拒绝。

一看这样不行,曹彰只好另寻他途,于是他找到了主持曹操丧礼的贾逵,问他玉玺在哪。

曹彰这样做,其实已经充分暴露他的野心了,如果玉玺到他手里,说不定就要矫诏谋反了。不过这却吓不住贾逵,曹操让他主持此事自然是有道理的。

就在曹彰来洛阳之前,贾逵已经凭他的智慧解决了两个难题了。

当初曹操刚刚去世的时候,很多人提议为了避免人心骚动生出乱子,应该秘不发丧。

这就有点异想天开了,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至少曹彰已经知道了。另外,如果曹操有密不发丧的想法,他肯定会提前有所交待。

贾逵自然没有采纳这种不切实际的主张,与其等消息自行泄露出去,还不如公开以后早做准备,于是依旧正常发丧。

不过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出去后,却发生了一件很严重的事,让局面更加复杂起来,这是贾逵始料未及的。

当时青州兵和臧霸的一支部队竟然未经许可,大张旗鼓地离开洛阳走掉了。

这件事非同小可,甚至可以说是兵变也不为过。

臧霸的部队还好说,但青州兵的威胁很大,这支部队一向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当初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时,就是因为青州兵被吕布骑兵击溃导致全军溃败。

后来讨伐张绣的宛城之战时,青州兵竟然在乱军中劫掠自己人。

由此可见,青州兵并非传统印象中的精锐之师,而是一支战斗力较差且军纪涣散的部队。

这次如果不加以约束,一路上难保会闹出多大事。

于是贾逵提出不宜强硬镇压,而应该安抚,一路上粮草也要供给好,此外还特意公开发表了一篇檄文以安其心。

现在毕竟是非常时期,能不生乱就不要生乱,等以后局面稳定了,自然有的是秋后算账的机会。

可是连续解决了两个难题后,曹彰又开始闹事了。面对咄咄逼人的曹彰,贾逵丝毫不惧。

可当时贾逵只是个小小的谏议大夫,他凭什么和曹彰针锋相对呢?

原来贾逵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一个好帮手,那就是夏侯尚

太祖善之,拜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夏侯尚的身份不一般,他是宗室,也是曹丕的心腹,他背后不光有曹丕,还有其他宗室成员。

其实曹彰跟夏侯尚也是有交情的,两年前二人曾一同平定过代郡乌丸的叛乱。

不过夏侯尚终究跟曹丕关系更好,于是他选择和贾逵并肩作战。这证明至少大部分宗室都不会站在曹彰一边。

有了这个底气,贾逵义正言辞地说:“太子在邺城,国家自有储君,玉玺之事君侯无须过问。”

曹彰一看这架势,自己要是一意孤行,恐怕得众叛亲离,所以也就怂了,于是曹丕顺利承继大位的所有障碍都被扫除。

现在最后一件事就是送曹操灵柩返回邺城下葬了,这是一件几乎白送的功劳,曹丕决定把这件功劳给自己最信任的人。

首先两个人选是司马懿和夏侯尚,这两位就不多说了,都是曹丕的心腹。

而第三个人就是之前立下大功的贾逵,曹丕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机智,将这件功劳给了他。

完成此事后,贾逵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魏郡太守,从六百石升到两千石,可以说是火箭般的蹿升,从此他开始平步青云。

与此同时,华歆带着汉献帝的诏书来到邺城,并将丞相和魏王的印玺交给曹丕,至此,曹魏的权力交接终于顺利完成。

220年正月,曹魏内部围绕着权力交接一事发生了许多波折,这一个月风波诡谲,危机重重,并非传统印象中那么平淡。

而曹丕在坐稳了魏王之位后,也终于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他的终极大事了。

本文是长期连载的一部分,请关注我并私信回复: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经整理好。

更多文章

  • 曹操所喜爱的儿子曹彰,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反了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遂令天下父母心PLUS标签:曹操,曹彰,曹丕,曹植,司马懿

    曹彰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老二、曹丕是曹彰一娘同胞的亲大哥,是曹操的嫡长子、曹植是曹彰一娘同胞的亲弟弟,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自己的哥哥曹丕继承。一、不能反1、曹丕是曹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且很有能力。曹丕自幼天资聪颖,曹操也很注重对他的培养,文武全方面发展,对他的教育很严厉,在曹丕6岁曹操

  • 勇而无智:论曹彰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曹彰,曹丕,曹植,文帝,刘备,汉朝,三国,曹魏,李世民,勇而无智,曹操手下

    曹彰是曹丕同母弟,刚猛强悍,曾多次觊觎储君大位。不出意外,曹操死后三年(223),曹彰便壮年暴薨,年仅三十五岁。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史家均把曹彰之死归罪于曹丕,《魏氏春秋》与《世说新语》皆有相关记载,可知绝非空穴来风。其实曹彰之死,祸出文帝,确系无可置疑。陈寿在《任城王传》中伏笔甚多,讳无可讳。作为

  • 曹操的三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哥哥曹丕而自己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清蒸一口气标签:曹操,曹彰,曹丕,曹植,魏略

    建安二十五年(220),一代雄主、枭雄曹操逝世。他死后,世子曹丕继位。同年,曹丕逼迫献帝禅让帝位,自己称帝,是为魏文帝。其实,曹操晚年时曾在曹丕、曹植之间徘徊,最终才选定曹丕。曹操病重时,曾经紧急召见他的另一个孩子曹彰,而曹彰当时驻守长安,手中也掌管兵权,面对父亲去世,兄长曹丕继位的情况,他为什么不

  • 醉梦三国(四十七)任城王曹彰之死到底与曹丕有没有直接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丕,曹彰,任城王,曹操,曹植,曹魏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往往伴随着阴谋诡计和骨肉相残,隋朝的仁寿宫变和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即是如此。在三国时代曹魏的政权更迭也隐藏着各种争权夺利的阴谋诡计,其中魏文帝曹丕从继承曹操王位到全盘掌握魏国政权的过程中对三个弟弟的处置更是充斥着各种骨肉相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们大多对于曹丕逼迫曹植的七步诗比较熟悉,而

  • 曹操之子“黄须儿”曹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曹操,曹彰,曹丕,张郃,徐晃,刘封,黄须儿,三国,汉朝,东汉,曹操麾下

    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来聊聊曹彰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特别值得大家一看呢,这里面可不仅仅是枭雄们战略的博弈,谋士们智慧的角逐,猛将们的捉对厮杀,还有许许多多人性上的东西。为什么我不喜欢《水浒传》呢?就是因为只有阴诡的出卖和残忍的屠戳,缺乏人性。而《三国演义》则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曹彰也不例

  • 曹操死后,他的“黄须儿”曹彰拥兵10万,却为何不趁机反了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操,曹彰,曹丕,黄须儿,曹植

    事实上,曹操去世后,曹彰确实是有反意的,他并不想曹丕继承大统!而他之所以最终并未付诸行动,和曹丕兵戈相见,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确有反意的曹彰在不少的心目中,曹彰这个人就是个武夫,没什么弯弯绕绕,且曹丕和曹彰之间似乎关系还比较好,当年曹彰打了胜仗回来,曹丕还专门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别在曹操面前太骄

  • 敢抓老虎尾巴揪大象鼻子的曹彰与蜀汉名将张飞赵云对决谁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彰,张飞,赵子龙,曹操,关羽

    在演义小说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而其中战功最卓著的,是过五关斩六将、一个人把河北四庭柱干掉了两个关羽关云长。当然赵云也是战绩骄人,长坂坡一战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而吕布在虎牢关前硬抗刘关张三人群殴而能逃活命,似乎更胜关羽一筹。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中,刘关张并没有参加虎

  • 曹操临死前为什么召曹彰而不是曹丕?-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曹彰,曹丕,曹魏,刘备

    公元220年,曹操抵达洛阳。在洛阳期间,曹操身患重疾,在临终前,曹操并没有召见太子曹丕,而是召在长安的曹彰来见。而曹彰未到,曹操已经病逝。曹操在临终前为什么不召太子曹丕而召了掌握兵权的曹彰?真的如有些演义中所写,是曹操临终改变了主意?想让曹彰扶持曹植即位嘛?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的相关记载。

  • 曹彰支持曹植继位,后来在洛阳暴毙,果真是曹丕用毒枣毒死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曹彰,曹植,曹操,诗人,曹丕用,洛阳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病重弥留之际,急召留守长安的曹彰前来洛阳,可惜未等曹彰到达,曹操就已经病逝。当时曹植在曹操身边,而曹丕在邺城,曹彰认为曹操急召自己返回洛阳,是为了让曹植继位,让自己手中的大军成为曹植继位的武力保障,于是曹彰劝曹植继位,但曹植却以袁绍兄弟旧事为由拒绝曹彰的提议。黄初四年

  • 曹彰作战勇猛,膂力超群,他单挑厮杀的武艺又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彰,武艺,曹操,刘备,徐晃,刘封,黄忠,汉朝,三国

    魏武有异子,壮哉曹子文。邺下黄须儿,猛力绝万人。千军共一呼,执锐不顾身。力伏乐浪虎,生降轲比能。只为问玺授,文皇忌刚锋。宝剑悬蛛迹,雕弓日生尘。惜我好男儿,蹉跎几青春?广大三国迷们心中都存有一个遗憾,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国后半段,那些武艺高强,擅长在阵前单挑的猛将是越来越少了,激烈厮杀的场面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