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在中书令温峤的策划下平定了王敦之乱,让东晋朝廷政局赢得了短暂的稳定时期。由于司马绍英年早逝,年幼的皇太子司马衍即位,这个稳定期很快被打破。于是朝廷大权落入国舅庾亮之手,而庾亮的一系列企图独揽朝政的操作,为东晋的再次内乱埋下了隐患。在庾亮掌控东晋朝政期间,很多朝廷大臣都成为其猜忌的对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后来起兵叛乱的苏峻和祖约。然而在司马绍留下的顾命大臣中,庾亮对他们的掌控也没有放松,甚至对司马绍心腹温峤也存在猜忌。
晋明帝司马绍去世后,遗诏七位顾命大臣辅佐幼小的太子司马衍当皇帝,实际上大权却落入了国舅爷庾亮之手。因为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新皇帝司马衍的母亲,而司马衍年幼不能执政,便由庾文君垂帘听政,庾亮便以中书令的名义把持了朝政。当时朝廷上下成了庾亮的一言堂,很多王公大臣受到猜忌。被庾亮防范和猜忌的有苏峻、祖约等参与平定王敦之乱的主要将领,也有坐镇荆州的名将陶侃,还有司马氏皇室中的元老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等人。他的这些操作不但引发了朝廷上下的不满,也为后来的内乱埋下隐患。
庾亮猜忌这些朝中大臣的原因很简单,他是想要复制琅琊王氏的辉煌,让颍川庾氏成为第二个领袖南北门阀士族的大家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的王导和王敦兄弟的支持下割据东南,后来建立了东晋王朝。他们利用了北方五胡乱华造成天下大乱的权力空白期,把持了东晋的朝政,王导为丞相,王敦为大将军,军政大权都被琅琊王氏一手掌控,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后来司马睿不甘心做傀儡皇帝,派心腹起兵与王敦对抗,最终引发了王敦之乱。司马绍即位后王敦被消灭,琅琊王氏也不能在独揽朝政,但领袖门阀的荣耀权势却吸引着每个门阀士族,作为颍川庾氏的领头人的庾亮也不例外。
可以说从这些角度看,庾亮在野心上不下于王敦,所以才会做出猜忌和排挤朝中大臣的安排。庾亮防范的对象除了朝中的司马氏皇族以外,主要是北方的苏峻、祖约和西方的陶侃。这些人都是在王敦之战中立下大功的,手中握有重兵,而且都是在与北方胡人、各地流民义军和王敦军队作战中锻炼出来的精锐军队。庾亮想要独揽东晋朝政,自然担心各地的军镇将领不满,更怕步王敦的后尘,所以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而他在王敦之乱的论功行赏时又故意打压这些将领,使得双方关系极其紧张,因此各种潜在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
为了防范来自于各方军镇的威胁,庾亮在各地布置了军队进行牵制和防御,而温峤便是庾亮防范陶侃的重要手段之一。陶侃是王敦之后东晋南部势力最大的军镇将领,在王敦之乱收统领荆州、交州、广州、湘州的军队,又占据了长江上游,对东晋朝廷的威胁非常大。自古以来攻击建康,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是最为便捷迅速的打法,所以兵家防御建康必然封锁长江。而武昌作为长江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庾亮让温峤以江州刺史的身份镇守武昌,遏制陶侃大军可能东进的路线。
前文中讲过,温峤是大英雄刘琨的内甥,也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心腹。司马绍有机会被司马睿立为太子,受到朝中大臣和各大门阀士族的推崇,这与温峤的策划息息相关。两人可以说是布衣之交,在政治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是有了温峤的全面策划,司马绍才能度过王敦逼宫的危机,最终反败为胜平定乱局。因此温峤是司马绍平定王敦之乱的第一功臣,也是司马绍最为信任的大臣。司马绍临终时将太子司马衍托付给七位顾命大臣,温峤便是其中之一。可是司马衍即位后不久,温峤便被庾亮派到武昌,理由是防备荆州刺史陶侃。
这个理由在史书上被广泛采纳,认为这是庾亮派遣温峤去武昌的真实原因。可是仔细分析当时的东晋局势可以发现,这只不过是庾亮搞出的幌子而已,其真实原因是同时猜忌陶侃和温峤两人。他派遣温峤前往武昌,既是为了限制陶侃的军队,也是为了挑拨陶侃和温峤的矛盾。只要这两位东晋名将在长江上游大打出手,他就能以东晋朝廷的名义出兵平乱。这种操作不但给了他扩大权限独揽军政大权的机会,也让他能从两位内战之中渔翁得利。实际上从史书的很多细节中,都可以看到庾亮的这个阴谋和意图。
从庾亮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来看,真正权力上被削弱的顾命大臣只有两位,一位是西阳王司马羕,另一位便是温峤。司马羕是卷入了南顿王司马宗谋反的案子中被削去王爵的,这被当时人公认是庾亮打压皇室的操作,而南顿王司马宗谋反也是庾亮清除皇室独揽大权的阴谋。
温峤在司马绍去世时是丹杨尹,只是东晋首都建康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个职位与唐朝的京兆尹、宋朝的开封府尹,明朝的顺天府尹和应天府尹都是一个级别的,相当于首都市长,是典型的位高权重。在历朝历代这就是备用宰相的代名词,江州刺史与此职位相比,虽然地盘更大,却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在苏峻之乱初期,庾亮拒绝苏峻带兵进入建康的提议,引得苏峻和祖约联合起兵,兵锋直指建康,形势非常严峻。温峤得到这个消息后,认为建康的军队无法抵御苏峻和祖约的联军,便写信给庾亮,请求领兵入卫建康。然而庾亮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对温峤的回答是"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这句话看似担忧陶侃趁机东进配合苏峻和祖约,实际上是惧怕温峤领兵进京后趁机夺权。因为陶侃虽然与庾亮不合,但从未有过越轨的行为。他治理的荆州堪称东晋州郡的典范,又何须温峤严加防范?
实际上陶侃从来没有主动掺和各大门阀世家在东晋争权夺利的内战,而是把精力集中在治理自己的州郡和麾下军队上。在王敦之乱时,陶侃先统领广州和交州,后来又加上江州,他都没有主动出兵与王敦交战。这并不是他惧怕战争,而是不愿意卷入门阀战争的旋涡之中。
实际上要说与王敦的仇恨,陶侃比其他的门阀多得多。陶侃起于寒门,靠着平定江南义军的战争一步步的走上地方军阀的位置。他最先在王敦麾下,后来受到王敦猜忌和打压,数次差点被谋杀。王敦出兵建康,对于陶侃来说是报仇雪恨的好机会,但他都选择按兵不动,观望朝廷态势。
对王敦这样有着私人仇恨的权臣,陶侃尚且可以容忍。对苏峻这种没有太多关系的军阀,陶侃有什么理由去帮助他呢?从陶侃的一生来看,他虽然被列为武成王庙的名将之一,但却更重视治理州郡上的治理。在朝廷没有诏令,或者没有人牵头的时候,他都不会主动出兵去打仗,更没有越轨挑战东晋朝廷的行为。后来陶侃起兵平定苏峻之乱是温峤亲自邀请的,陶侃平定郭默造反也是事出有因。可以说陶侃从来没有主动挑起战争的先例,这样的人根本没有谋反的倾向。所以说庾亮派温峤遏制陶侃就是幌子,本质上是挑动两人内斗。
庾亮猜忌陶侃是因为陶侃手握重兵,他猜忌温峤却是因为温峤声望太高。前文讲过,温峤出身太原温氏,本身在门阀士族中就身份显赫。大英雄刘琨是他的姨父,他跟随刘琨在北方抵抗胡人九年,也继承了刘琨的政治遗产,所以受到南北门阀士族的推崇。正是因为有着这些资源,所以他才能成为司马绍的首席谋士,协助司马绍登基,并平定了王敦之乱。可以说在司马衍登基后的新朝中,除了王导,其他官员的声望和召集力都比如温峤。王导因为王敦之乱不可能再执政,但温峤却成为庾亮独揽朝政最大的障碍。
庾亮是靠着当皇太后的妹妹掌握朝政的,对朝廷中声望日高的温峤必然有所忌惮。如果温峤在政见上与庾亮不合,又得到了广泛的朝廷大臣支持,那庾亮这个一言堂的中书令就干不下去了。相对于温峤,庾亮在军队中的根基并不深,反而与各大军镇矛盾重重。如果温峤有点野心,那在建康推翻庾亮并不是没有可能。庾亮就连老迈昏庸的西阳王司马羕都不敢留下,更何况是掌控建康地方军政大权的温峤?所以对庾亮而言,温峤和陶侃同归于尽是最好的选择。这不但让他少了两个潜在大敌,还能把颍川庾氏的触角伸到荆州江州一带。
可惜的是陶侃和温峤都没有觊觎皇权和朝权的野心,也不会主动的挑起内乱。庾亮还等不到两人内讧的机会,就迎来了苏峻和祖约的大军。正如温峤预测的那样,庾亮在建康的军队不堪一击,被对方一战攻破建康城,狼狈的逃往温峤处求救。最后庾亮还是厚着脸皮向陶侃道歉,请陶侃出任联军盟主。他靠着陶侃和温峤的威望才召集了大军勤王,最终平定苏峻之乱,夺回了东晋首都建康。由此可见庾亮就是典型的志大才疏之辈,空有觊觎皇权的野心,却没有与此匹配的能力。这种人上台只能搞得天下大乱,还得靠别人收拾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