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有个形容美女的词语叫做"燕瘦环肥",其中燕指的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而环则是唐明皇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这两位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同时也隐藏着红颜祸水的意思。其中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被认为是西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史学家班固更是在《汉书》中予以批判,称其是"飞燕之妖,祸成厥妹。"可是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看,赵飞燕姐妹虽然对汉成帝治国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但却不是西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造成这一切的因由,都是始于皇太后王政君,她才是乱国的根源所在。
历史上一般认为,西汉的衰败是从汉成帝刘骜登基后开始的,而刘骜痴迷于赵飞燕姐妹,便被认为是红颜祸水乱国的典型事例。其实从史料上来看,这种说法完全是在推卸责任,把国家的败亡完全扣在了两个弱女子身上。刘骜执政时期国家衰败的本质并不在于他对赵氏姐妹的宠爱,而是朝中外戚争权夺利所引发的混乱。刘骜对赵氏姐妹的宠爱,实际上只是为了打破外戚专权而做出的政治操作。可由于刘骜突发中风而死,使得赵飞燕姐妹失去依靠,而继任的汉哀帝刘欣又贪色纵欲而亡,才使得以皇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家族有了篡国的机会。
根据史料记载,在西汉的中后期朝廷都严重被外戚和宦官专权所困扰,使得皇帝大权旁落。刘骜即位时问题尤为严重,外戚和宦官专权交替存在。由于汉宣帝刘询和汉元帝刘奭宠信宦官,使得宦官出身的大臣弘恭和石显把持了朝政。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罗织罪名,迫害朝中大臣,使得朝廷大权被这些权臣所掌控。刘骜刚即位时,朝廷大权由石显掌控,威胁到了皇权的存在,所以是他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同时汉宣帝皇后许平君家族在朝中崛起,刘骜的皇后也是许氏之女,所以许氏成为最大的外戚,在朝中势力很大。
为了对付这两股势力,夺回朝廷的控制权,刘骜扶持了母亲王政君的家族,使得朝廷政治斗争愈加激烈。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后,石显被任命为长信中太仆,离开了权力中心。然后他被朝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等人联名上疏弹劾,最终获罪免官,死于回乡的途中。而朝中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冯昭仪的弟弟冯野王、许皇后的父亲许嘉也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被王政君的大哥王凤排挤后出朝廷,被迫隐退回了封地。然后王凤与史丹合谋,在刘骜的支持下夺取了丞相王商的大权,使太后王氏一族成为朝中一家独大的外戚集团。
于是皇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被封侯,王凤官位高至大司马、大将军、兼领尚书事,而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也在朝中崭露头角。当时的王氏家族可谓是权倾朝野,先后有九人被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的高位,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等朝廷要职,是西汉末年最为显赫的豪强门阀。
在王氏家族独霸朝政的同时,皇帝刘骜的后宫却不是王氏说了算,而是由许皇后管理。许氏在政治斗争中失去了朝廷的主导权,却还保留着后宫大权,这对王氏来说是很大的隐患,所以王政君开始往刘骜的后宫安插钉子。而这些钉子之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
当时王氏家族在朝廷的党羽纷纷向许氏发起政治攻势,利用各种机会想要废掉许皇后。比如当连续三年发生月食的天文现象时,他们制造舆论,把责任推到许皇后身上。王氏的党羽刘向、谷永等人上疏朝廷,认为这是后宫荣宠太盛,把矛头对准了许皇后。许皇后不得不上书辩解,同意减省椒房、掖廷的开支用度,在政治上息事宁人。由于刘骜宠爱许皇后和班婕妤,所以王氏对后宫插不上手,于是想办法在后宫安插自己的人手。他们利用刘骜出游的机会,通过阳阿公主的渠道把赵飞燕送入宫中。
虽然史书上只记载了赵飞燕从阳阿公主处入宫的情形,但种种细节上的迹象都指向了王氏才是幕后主使。赵飞燕和赵合德都是阳阿公主府上的歌舞姬,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入宫的。刘骜外出游玩路过阳阿公主府时前去歇脚,然后看上了赵飞燕,便带回了宫中。这个过程看似巧合,实际上却充满了疑点。
这次出游布置和安排的人是刘骜宠信的淳于长和张放,其中张放是许皇后侄女婿,而淳于长却是王政君的外甥。张放和许皇后是同一阵营,后来被王氏排挤回封地,显然不会引赵飞燕入宫。而淳于长引赵飞燕入宫,从许皇后手中夺取后宫大权,这是对王氏颇为有利的事,所以可能性极大。
赵飞燕入宫后第一件事便是引入了妹妹赵合德,然后两姐妹联手废了许皇后,逼走了班婕妤。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件事的幕后主使很可能也是王氏家族。赵飞燕和赵合德入宫后,因美色而得到刘骜宠爱。这样一来许氏家族就非常不满,为了稳固皇后地位,不得不进行操作。其中许皇后的姐姐平安刚侯夫人许谒等人用妖术诅咒怀孕的王美人和大将军王凤,而这件事却被赵飞燕知道了。赵飞燕把事情上告给刘骜,并声称是许皇后和班婕妤的主使。然后王政君大怒,派人审查这个案子,许谒等人被处死,许皇后被废,许氏族人都遣送回封地。
许皇后被废后,赵飞燕被封为皇后,赵合德被封为昭仪,于是刘骜的后宫由赵氏姐妹说了算。班固在《汉书》中把这段时期称为"赵氏乱内",把汉朝的朝政混乱都归咎于赵氏姐妹,实际上是在为王氏推卸责任。史书上种种迹象显示,赵氏姐妹和班婕妤都是王政君安置在刘骜后宫的钉子。许皇后受宠时,班婕妤看似支持许皇后,实际上却模棱两可。许皇后被废后,班婕妤从赵飞燕的诬陷中全身而退,回到了王政君宫中。很明显这是受到王政君的庇护,否则班婕妤即便能保命,也至少会被废为庶人。
实际上在赵飞燕得势之后,她便受到王氏的猜忌。在封后的问题上,王政君强烈反对,理由是赵飞燕出身卑贱。可是从种种迹象来看,很明显是王氏担心无法继续控制赵飞燕,才在封后事情上设置障碍。刘骜不得不派淳于长去沟通,才让赵飞燕顺利当上皇后。
从这个事情上看,赵飞燕虽然备受刘骜宠爱,但并不能左右朝廷局势。朝廷的大政方针仍旧被王氏操控,就连封后这种皇帝的私人事务,都需要王政君点头。很显然王政君有继续通过赵飞燕控制刘骜后宫的打算,所以才允许了封后的事情。因此赵飞燕封后之后所有影响朝政的事情,王氏不可能没有参与。
赵飞燕真正开始主导朝政,并且打压王氏在朝廷的势力,是从汉哀帝刘欣即位后开始的。由于刘骜无子,所以在赵飞燕的建议下立了侄子刘欣为太子。刘骜中风去世后,赵合德因此事而获罪自杀,赵飞燕却躲过一劫。刘欣即位后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赵飞燕为皇太后,并开始扶持自己的势力。在此过程中,赵飞燕因拥立之功而使得赵氏家族在朝中崛起,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太后的家族也在朝中掌权,反倒是王氏家族受到打压和排挤。从刘欣顺利即位,到将王氏势力排挤出朝廷,王莽回乡隐居的状况看,刘骜在世时便是有所布置的。
如果把刘欣当政时打压王氏势力作为乱国的依据,那班固的立场岂不是王氏外戚专权才是正常的?实际上无论是刘骜,还是刘欣,在政治上都是依托于外戚集团的,这种现象本身对国家就是大害。王政君、赵氏姐妹、傅太后、丁太后这些后族都是外戚集团,也都必须承担西汉衰落和灭亡的责任。在这之中,王政君必须是罪魁祸首。因为王政君扶持王氏外戚集团,最终导致了王莽篡位的事情,是直接导致西汉灭亡的主要原因。所以红颜祸水的首要责任不应该是赵飞燕姐妹,而是王政君。刘骜宠爱赵飞燕姐妹,是为了避免后宫被王政君控制。
班固在这个事情的评价上不仅仅是在和稀泥,更有些是非不分。站在私人的立场上,他自然需要维护祖奶奶班婕妤的历史地位,而保护班婕妤的王政君就成了正面形象。但是从国家层面看,王氏毕竟是篡汉的凶手,王莽是直接操作人,王政君也是逃脱不了其历史责任的。就西汉而言,历任皇太后中,虽然吕雉权力最大,但对国家伤害最深的就是王政君。这样的人物不能因为其模棱两可的政治态度就否定其历史责任,更要看她做了什么,和政治利益的最终归属。赵飞燕姐妹不过是姿色娱人的歌姬,一切都被王氏操纵,有什么资格背这个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