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看懂贤后阴丽华,才知刘秀为何一生只爱她一人?智慧与格局很重要

看懂贤后阴丽华,才知刘秀为何一生只爱她一人?智慧与格局很重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钰姐来了 访问量:2942 更新时间:2024/1/23 8:58:40

爱迪生说:“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人类的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钰姐深以为然。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愫,让无数人心生向往。东汉光武帝刘秀与第二位皇后阴丽华的爱情,就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

今天我们来分析看看阴丽华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令刘秀一生都只倾慕她一人?一起来看看阴丽华的大智慧与大格局。

一、自身足够优秀:才貌出众,远近闻名

有一句流行的经典语: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一个女人想要吸引优秀的异性,首先自己要足够优秀与强大,因为只有气场相同、频次相同的人才能够相互吸引。

阴丽华与刘秀就是这样的。阴丽华自身优秀出众,从而吸引到了刘秀,令刘秀从此奋发向上,立志要娶阴丽华为妻。

因而才有了那一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言:“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一起来看看阴丽华有多优秀?

公元5年,阴丽华出生于河南南阳新野,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美人,因此最初以美貌著称,后来她的贤明史上有名。

为何姓阴呢?据说,阴丽华祖上是辅佐齐桓公管仲一脉,管仲的第7代管修以医术闻名,后来管修从齐国迁到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从此后代就改为“阴”姓了。

阴丽华比刘秀小近10岁,当她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就以美貌与孝顺闻名新野一地了。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9世孙,长沙王刘发的后代,但由于王莽对刘氏室包括刘发这一支的无情打击,到刘秀这一代就已经没落了。

没落到什么程度呢?成了一名庄稼汉。

刘秀姐弟一共五人,父亲去世后,两姐姐跟母亲生活,他和两个哥哥随叔父刘良生活。刘秀性情温和、与世无争,对种田感兴趣;哥哥性格相反,对游侠好勇感兴趣,还嘲笑刘秀“没出息”。

公元8年,王莽建新朝,夺去刘氏宗裔特权与财富,刘秀一家生活陷入困境。哥哥发誓重振大汉王朝,刘秀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刘秀去长安学习拜在名师门下,后来返回家乡,并在新野姐夫家住宿。这个时候,他见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阴丽华。

看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这同样适用于刘秀。

刘秀一见到阴丽华,心动不已,立即定下人生目标:“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执金吾,就是当时守卫京师的最高统帅,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卫戍部队司令。

有了事业与爱情的人生目标,刘秀就开始付诸实施了。

当时王莽统治下的新朝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刘秀与哥哥加入王匡绿林军反莽覆流,最终推翻了王莽政权,此过程中刘秀功劳最大。但更始皇帝刘玄却杀害了威望高的哥哥,在外杀敌的刘秀只得忍痛回到宛城谢罪。

就在这时,阴丽华家人认为刘秀将来必前途不可限量,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刘秀此时已有了娶阴丽华的资本,终于与倾慕多年的心仪女子成婚,完成了多年夙愿。

刘秀与阴丽华,可说是双向奔赴。

这一年,刘秀29岁,阴丽华19岁。

二、支持丈夫事业:有大局观,是贤内助

刘秀与阴丽华成婚时,刘秀因哥哥之死强颜欢笑,为不让刘玄猜忌,婚后他终日花天酒地,打造纨绔子弟人设,让刘玄放松警惕。

阴丽华虽是妇道人家,对当时的局势却洞若观火,她认为刘玄气量太窄,不必跟随,劝丈夫去河北发展,等待机会独树一帜。

刘秀一听,很有道理,不按阴丽华说的办。

恰好刘玄派刘秀去北地招降势力,这正合刘秀意,他将阴丽华送回娘家,自己带数百人去河北发展势力,最终羸得民心,势力不断越大。

没想到,后来杀出一个程咬金。

河北真定王刘扬手握10万兵马,就是不肯归附刘秀,除非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还只能做正室。

刘扬

这让刘秀十分为难,一是没有一个女人可凌驾于阴丽华之上;二是如果不同意结亲,就会来一场殊死大血战。

最终,刘秀妥协了,与郭圣通举行了婚礼。

由于经常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一见到风情万种的郭圣通后,刘秀琮是不由自主地掉入了温柔乡,此后又觉得愧对阴丽华。

这场政Z联姻的结果是,刘秀不但避免了一场血战,还得到了刘扬的十几万大军,势力大涨。

不久,刘秀在千秋亭称帝,定都洛阳。就派人去接阴丽华,这时难题来了,到底立谁为后呢?发妻还是继妻呢?

如果立郭圣通,他又觉得愧对阴丽华,如果立阴丽华,那郭圣通不仅生了儿子,还有舅舅刘扬的十几万大军。

一时难以解决,刘秀就立两人都为贵人。

后来,事情出现一个契机。

郭圣通舅舅刘扬见刘秀打下天下,就想坐享其成,趁机叛乱夺权,谁知很快被刘秀平叛。如此郭圣通靠山倒了,刘秀趁机立阴丽华为后,不料阴丽华却拒绝了。

理由是:困厄之情不可忘,况且郭贵人已生子。

阴丽华没有趁人之危登上皇后宝座,这是避免让丈夫陷于不义之境,同时避免了后宫之争。

如此在阴丽华坚持下,公元26年,郭圣通成为了东汉的第一位皇后,儿子刘疆被立为了第一任太子。

三、不让丈夫为难:主动谦让,不争是争

阴丽华没当上皇后,刘秀很愧疚,想法设法弥补她,如尽量多陪她,带兵打仗也带上她,同时尽量避免她与郭圣通单独相处。

此后十年里,刘秀励精图治,十分勤勉,为此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刘秀一直对阴丽华很宠爱,阴丽华陆续生下刘庄等5个儿子,还有好些女儿。而在阴丽华的高情商之下,郭圣通也没被刘秀冷落,除刘疆外,又为刘秀生下5子。

后来阴丽华母亲与弟弟被盗贼杀害,刘秀十分愧疚。由于阴丽华谦让,没对阴家封爵,因而没有守卫导致灾祸。刘秀下诏书,说明了当年阴丽华让皇后位之事。

这让郭圣通内心五味杂陈,对刘秀心生怨恨。

恰好这时太子刘疆十分顽劣,被刘秀斥责,让他向弟弟刘庄学习,为此让郭圣通有了很大危机感,开始找阴丽华麻烦。

阴丽华只得躲让,不与她产生冲突,后来干脆搬出洛阳。郭圣通找不到发泄对象,就拿宫女等人撒气,后宫人人自危。

郭圣通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在三人的感情中,她是多余的那一个,而在这种情况下,她还不懂得明哲保身,就太不明智了。

公元41年,刘秀颁下废后诏书,改立阴丽华为后。

阴丽华没有再推辞,虽然贵为皇后,却依然像以前一样宽厚仁慈,对上恭敬柔顺,对下态度和顺,被天下人称为贤后。

其实,阴丽华的谦让自抑还不仅体现于此。

当年阴丽华哥哥随刘秀打仗时屡立军功,刘秀就打算破格封赏他们,不料被阴丽华拒绝:

“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多,不能托外戚关系,对天下以示不公”。

阴丽华另一个兄弟时任黄门侍郎,每次刘秀出门他都拿一个小盖伞为他遮风挡雨,刘秀要升他当侍中,不料被他坚决辞让,说一家人受爵赏,会令天下人失望。

这是阴丽华的熏陶,有其姐必有其弟。

对郭圣通,阴丽华也十分宽厚。

众所周知,古代废后结局大多很惨,要么被打入冷宫,生不如死,要么被赐自尽,香消玉殒。但废后郭圣通却是史上最大的例外。

阴丽华向刘秀建议,刘疆依然是太子,还要封赏郭圣通家族,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因此郭圣通是史上唯一没被打入冷宫的皇后,反而因此得到尊崇,娘家人也被大封,儿子也还是太子,这完全是皇太后的待遇。

没想到,阴丽华与刘秀的百般安抚,反倒让刘疆内心不安。母亲被废后,他就终日活在忧郁中,后来在他人的劝说下决定让出太子位给阴丽华的长子刘庄。

不得不说,这一家人三观真是太正了。

刘秀与阴丽华认为大人的纠葛不应该连累到孩子,因此就没有同意。

后来,刘疆多次提到自己想做藩王的心愿,刘秀与阴丽华见事已至此,只得同意刘疆,封他为东海王,原来东海王刘庄就成了新太子。

其实,这是刘疆的聪明之举,他后来也是善终了的。

阴丽华对此十分不安,于是向刘秀请求,再次扩大刘疆封国领土,为此刘疆的封地被扩大到了2倍,足足有29个县之多。

当然,即便对郭圣通母子诸多弥补,也有些影响。公元52年,郭圣通去世,终年46岁。她的过早离世,多少与废后相关。

娶妻当娶贤,嫁夫当嫁能。

阴丽华一直是后世女德的典范,她一生智慧贤德,有大格局,谦逊恭瑾,宽厚仁慈,诚以待人,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有效约束家人。

刘秀正因有了这样一位贤后,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政事中,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东汉出现了繁荣的“光武中兴”时代。

公元56年,光武帝刘秀去世,终年62岁。

阴丽华儿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阴丽华被尊为皇太后,仍然十分仁厚,让儿子、孙子等都要善待郭圣通家族,

公元64年,阴丽华去世。巧的是,她与刘秀都是62岁寿命。死后与刘秀合葬于原陵。

阴丽华与刘秀的千古和谐爱情,羡煞后世人。

在古代,大多朝代的后宫,都难免出现后宫争宠、残害皇子、手足相残等情况,然而在刘秀的后宫却几乎没有此类事件的发生。

这都与阴丽华的大智慧与大格局是分不开的。

在丈夫事业上,她会指点迷津;在立皇后立太子上,她会从大局出发主动谦让;在特权方面,她则以身作则,从不逾矩等。

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

国有贤后,君王不亡其国。

阴丽华是史上一代贤后,她身上的很多优点与智慧都值得后世学习。她的不争不宠,从容智慧,令人深受发。

从另一方面看,不争就是争,争就是不争。

《道德经》有这样一个成语“上善若水”,就是说:人生至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通过阴丽华、郭圣通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阴丽华的人生大智慧堪称“上善若水”,因而她能令后宫和谐、夫妻美满幸福。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更多文章

  • 刘秀:“娶妻当娶阴丽华”,为何他登基时,转而封其他人为后?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刘秀,阴丽华,郭圣通,王莽,刘邦

    刘邦建立了汉朝,但在西汉末年,由于皇帝的昏庸,导致朝廷腐败不堪,甚至将朝政大权落入外戚之手。后来刘邦的后人刘秀力挽狂澜,恢复了大汉江山,开创了东汉。刘秀雄才伟略,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代盛世,人们称其为汉光武帝,他统治期间,史称光武中兴。然而刘秀在未发迹之前,曾经许下了两个愿望,第一是仕官当作执金吾,第

  • 光武帝“废郭立阴”的谜团,被明代大学者一语道破:阴丽华好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斯克的技能标签:阴丽华,郭圣通,刘秀,郭立阴,武则天,汉明帝

    一提到阴丽华,所有人脑海里立刻蹦出俩字——贤后。刘秀称赞阴丽华有“母仪之美”,《后汉书》说她“恭俭”、“仁孝”、“矜慈”,第五伦说她“友爱天至”。总之,在阴丽华身上,几乎找不到一点瑕疵。阴丽华一生,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她对婚姻的豁达态度。早年,刘秀一句“娶妻当娶阴丽华”,拉开了一段美满姻缘。只可惜由于形

  • “娶妻当娶阴丽华”-星汉灿烂背后的帝王情愫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悦至尚标签:阴丽华,星汉灿烂,郭圣通,刘秀,帝王

    爱江山更爱美人,哪个英雄豪杰宁愿孤单....熟悉的旋律、千古不变的主题: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谁能抵挡得住一个“情”字?君临天下,真的就能“爱我所爱”吗?今天的故事,从一段流传千古的“三角恋”开始。最近一段时间,企鹅家暑假档的又一部古装偶像大剧得到了持续不断的热议,这就是由吴磊和赵露思领衔主演的《星汉

  • 孔融让梨在中国是美德,在美国却是“反面教材”?美:这是在作秀

    历史解密编辑:鼠兄猫弟标签:孔融,儒家,孔子,美国,反面教材,建安七子,三国,艺术家,汉朝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不仅诞生了许多璀璨文明,还流传下很多美德,直到如今都影响着中国人,比如儒家文化,中国人的所有三观几乎都建立在此之上。而随着我国的重新崛起,儒家文化也受到了全球瞩目,但孔融让梨却在美国引发争议。这一故事原本讲得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小时候的故事,作为孔子的第20代世孙,其深谙儒家

  • 孔融的悲剧,凭智商成名,因情商招祸,是曹操眼中虚名盗世的书生

    历史解密编辑:哪吒论知识标签:孔融,曹操,书生,袁术,妲己,杨彪,曹魏,诗人,史说三国

    作为孔子的第19世孙的孔融,除了承载了深厚的家学背景外,更遗传了孔氏先辈的优秀基因,年少成名,更因德行,智慧而扬名天下,盛名之下的他,在长大后也成为了各届政府重点引进人才,让他能在汉末纷乱的时局中,始终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尽管也有波折,但他还是能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从地方进入到了中央。然而,令世人不解

  • 孔融被曹操满门抄斩,孔融7岁女儿临终前说了13个字,成千古绝句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孔融,曹操,汉献帝,袁绍,刘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往今来的父母们对子女的一种殷切期盼,盼望其成才,盼望其能够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因此想必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中都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而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和榜样!而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叫孔融,并且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也就是我们常说

  • 孔融、马超、张邈、董承等被灭族,证明曹操是一个狠辣的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孔融,马超,张邈,曹操

    诛三族,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刑罚之一,又称为三族。关于三族的具体指代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为父族、母族、子族;二为父、兄、子三族。一般不是造反等大逆不道的行为,很少被诛三族,但曹操作为一个狠辣果决的政治家,灭人家族的事干的不少:马超——宗族两百余口被杀在《三国演义》的塑造下,“锦马超”长的是面如冠玉,眼

  • 孔融被处死前哀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八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孔融,曹操,太史慈,董卓,祢衡,袁绍

    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大家名义上都是汉朝的臣子,但是实际上已经是各自为政。每个太守、州牧都想要自己的势力扩大,最后统一中原,因此避免不了战争。这其中便涌现出很多有名气的势力,比如:袁绍、公孙瓒、孙坚、刘表等。他们之中有很多是互相争斗,也有很多是被曹操所剿灭。就拿袁绍来说,曾经北方的霸主,经过

  • 三国时期的“喷子”孔融,因何被曹操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孔融,曹操,李膺,孔子,东汉末年,宦官

    1.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2.孔融在4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们兄弟姐妹一盘梨,而孔融专门挑盘中最小的那个梨吃。父亲问他为什么不吃个大的?孔融说我在家中排行岁末,因此我要挑梨的话也是吃最小的。“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了兄弟之间相互谦让的美谈。

  • 曹操将孔融满门抄斩,孔融7岁女儿临死前说了13个字,成千古绝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曹操,孔融,董卓,汉献帝,孔子

    孔融是我们中国人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经常能够见到的人物,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读物,几乎都可以读到孔融让梨故事,这则故事是中国孩子礼仪教育的启蒙故事之一。但是大多数人对孔融的了解也就止步于此了。很少有人去了解正史中的孔融形象,其实孔融后来也有很大的作为,并不是只有小时候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只不过遗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