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孔子的第19世孙的孔融,除了承载了深厚的家学背景外,更遗传了孔氏先辈的优秀基因,年少成名,更因德行,智慧而扬名天下,盛名之下的他,在长大后也成为了各届政府重点引进人才,让他能在汉末纷乱的时局中,始终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尽管也有波折,但他还是能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从地方进入到了中央。
然而,令世人不解的是,有才的他,最后却被曹操以“不孝、谋反”的罪名处死,而作为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爱才识才心怀的曹操,为何会对他痛下杀手呢?事出必有因,作为智商很高的孔融,其有一个致命之伤,就是情商低,恃才傲物,更有些不识时务的莽撞,最终踩到了职场的红线,酿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论才学,孔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如果只是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他一定可以成为一方大家,而他选择进入的官场,学识才能是一方面,还必须熟悉和适应相应的职场规矩,做事做人不可太高调,可自恃才学过人的孔融,却不能自我收敛,虚心做人,还是书生意气,依仗自己的犀牙利笔,目空一切。
刚开始,因为有渊博的学识积淀,他对于治国方略,教化之术相当的熟悉,所以能援古喻今,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有理有据的建议,史书记载“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绵隶名而已”,意思是,每次朝廷开政策研讨会,孔融常能旁征博引,公卿大夫都不过挂名而已。也因为此,孔融深得曹操的佩服。然而,也是因为领导的赏识,让他在与其它人相处时,经常会针锋相对,言语犀利,颇有卖弄学识之嫌,对同僚下属还好说,可他对于自己的上司曹操,也有点不知收敛了,久而久之,终于是祸从口出了。
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一时间无法对付他,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就迁怒于与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准备找个罪名收拾他,孔融听说了,就找曹操提意见,下属向领导提意见就好好地说吧,可孔融引经据典,直接指责曹操的做法,还不给他台阶下,虽然曹操觉得有道理,收回了成命,但孔融咄咄逼人提意见的方式,让曹操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然而孔融觉得,是凭一己之力阻止了曹操的错误,其实这里或多或少,有曹操作为领导的宽容成分,但孔融似乎不这么想,他有点飘了,还有点得意忘形,于是,在向曹操提意见时,越发的不会低调了。三国时期,兵乱四起,以至于民生凋敝,如就存在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曹操出于民生考虑,就下了禁酒令,可孔融却为此不满,多次上书反对,书中更是强词夺理,大概意思是:如果因为是乱世就禁酒,那么桀、纣因为好色而亡国,为何现在只禁酒而不禁婚姻。
当时,曹操考虑,这不过是孔融为了出风头的哗众取宠之言,就勉强忍了。可孔融还是不知收敛,反而怪话更多了。公元204年,曹操攻占了邺城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底下把袁熙妻甄氏“收编”了。本来这就是曹操的家事,可孔融却多管闲事,向曹操提意见,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直接的意思是,周武王打败纣王后,将妲己送给了弟弟周公。其实这是孔融在讥讽曹家好色的行为,因为当年周武王伐纣,纣王大败而死,作为祸国的妲己也被杀。曹操看过信,开始并没有觉察出孔融是在讥讽自己,还以为他对商、周历史有新的考证,就请孔融来问:“武王以妲己赐周公,出何经典?”孔融笑着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说:用今天发生的事来推测,那就是当然了。不久,曹操操征讨乌桓,孔融却说:“大将军亲自远征,在海外寂寞。从前肃慎族不进贡楛矢,丁零族偷盗苏武的牛羊,现在可以一并去讨伐。”这回曹操听明白,这不是在嘲讽自己嘛,百年前苏武与自己有何关系,这是在说,他此次征讨乌桓是不义之举。
这时,曹操开始“益惮之”。但考虑到孔融名重天下,如果因为他口无遮拦,就收拾他,显得自己无容人的度量,对于自己的推行的人才引进计划,会有不好的影响。但也不能如此放任,不处分孔融,领导的威望何在。于是曹操“故书激厉融”,给了孔融一个书面警告。曹操在平定了北方后,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宏愿,开始准备南征。而此时,不识时务的孔融又开始进言了,把曹操的南征,说成是有违天道和民意的不义之举。
这次他不仅踩到了作为职场做事的红线,就是不要随便指摘已经定下来的领导决策。同时他的此举也彻底地触及到领导的心里底线,”曹操既积嫌忌”,这时的曹操,再也无法容忍孔融的行为了。自然,领导看你不顺眼了,在现代只过是让你穿穿小鞋,让你离职,而古时那就是要命。曹操一个叫郗虑的下属,察觉了曹操的想法,就开始罗织罪名诬陷孔融,曹操也顺势下令严查,结果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公元208年9月26日,被处死,并株连全家,时年五十六岁。
写在后面身处乱世,本就要慎言谨行,哪怕你才高八斗,也要会审时度势。不可否认,孔融的确有才,更有所谓的盛名,但因此而恃才傲物,就是没有认清自己,他并没有真正的治世之才,也没有学会正确的处事之道。而统治者用孔融,更多的是因为他的盛名,在他们眼中,孔融不过是个会读书,有学问的书生而已。如果孔融能明白这些,低调处事,他的悲剧应该就能避免。作为实干家的曹操,对孔融的评语是: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其实孔融没有死,看在现今的社会、职场还有不少人,不是和他一样,在生活中,工作中继续在上演着类似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