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光武帝“废郭立阴”的谜团,被明代大学者一语道破:阴丽华好手段

光武帝“废郭立阴”的谜团,被明代大学者一语道破:阴丽华好手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斯克的技能 访问量:2702 更新时间:2024/2/27 22:46:38

一提到阴丽华,所有人脑海里立刻蹦出俩字——贤后。刘秀称赞阴丽华有“母仪之美”,《后汉书》说她“恭俭”、“仁孝”、“矜慈”,第五伦说她“友爱天至”。总之,在阴丽华身上,几乎找不到一点瑕疵。

阴丽华一生,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她对婚姻的豁达态度。早年,刘秀一句“娶妻当娶阴丽华”,拉开了一段美满姻缘。只可惜由于形势压迫,刘秀不得已在蜜月期,就将阴丽华送回老家,自己孤身前往河北。

在河北期间,为了政治需要,刘秀又迎娶了军阀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面对这个意外变故,阴丽华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她推却了刘秀的好意,以郭圣通有子为由,让出皇后之位。

本是原配,却主动退居妃位,在斗得乌鸡眼似的皇宫后院,可谓一道亮丽的风景。由此,阴丽华赢得了长达两千年的掌声。

十六年后,嫡庶易位,郭圣通被废,阴丽华回归正位。在这场惊天巨变中,人们宁可把谴责声,送给英明神武的刘秀,也从来没有对阴丽华说半个不字。

刘秀到底为何废郭立阴,至今扑朔迷离。按刘秀个人表述,是郭圣通个人失德,她怀执怨怼,凶残如“鹰鹯”,有吕霍之风,不能抚循他子,不可托以幼孤。

不过,刘秀的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史书上找不到一件郭圣通失德的具体事件,郭圣通及郭氏家族也非常本分,何来“吕霍之风”?所以,这些说辞无非是借口而已。

主流观点认为,刘秀就是偏爱阴丽华,出于自私的目的,才做出了这个举动。刘秀重感情,但绝不是感情用事的人。因此,又有另一个说法:刘秀改立阴丽华,是为了拉拢南阳豪门士族集团,巩固皇权。

这个说法相对靠谱,不过,又有人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发现了一个足以把所有人惊得目瞪口呆的“真相”。

此人叫李贽,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对阴丽华的评价,语出惊人——

此后手段不减武才人!

后,即皇后阴丽华,武才人,就是武则天。把阴丽华比作武则天,让人摸不着头脑,她们俩除了皇后身份相同,似乎毫无可比性。李贽到底在说什么呢?对了,阴丽华与武则天还有一个相同的经历——从妃嫔翻身做皇后。

难道说,阴丽华与武则天一样,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谋取了皇后位置?

武则天为了扳倒王皇后,传说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安定公主,并嫁祸给王皇后。高宗李治上当受骗,由此废掉了王氏,武则天成功上位。

李贽得多大的脑洞,才会认为阴丽华也通过杀子嫁祸的手段,谋取后位?先冷静,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看看能不能替阴丽华做一个“无罪辩护”。

刘秀一共十一个儿子五个女儿,其中郭圣通生五子一女,许美人生一子,阴丽华生五子,另外四个女儿生母不详。这十六个子女中,只有第十子刘衡早夭,刘衡的生母正是阴丽华。

刘衡大约出生于建武十四年,死于建武十七年六月,死因不详。就在刘衡去世后四个月,就发生了郭圣通被废事件。

太巧合了!

其实我们可能都误解了,刘秀废后诏书中,那几句似是而非的话:“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

虽说皇后是所有皇子的嫡母,应该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儿子,可事实上很难做到,尤其是庶子们的母亲都在世,嫡母的手不宜伸得太长。所以,我们对这句话一直理解成,刘秀吹毛求疵,故意找郭圣通的茬。

但是如果郭圣通在刘衡之死上,有直接或间接责任呢?甚至就是凶手呢?这句话不光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刘秀强忍着隐瞒家丑,企图掩天下人耳目了!那么,郭圣通被废是不是就是一件很顺理成章的结局了?

可假如郭圣通是被冤枉的,这个版本,是不是跟武则天上位几乎一个模子?这大概就是李贽没有完全说出口的推论吧?

本想给阴丽华做“无罪辩护”,却找到了不利于她的证据。事实上还有更糟糕的,假如李贽的说法成立,很多谜团就解释得通了。

从郭圣通生子状况看,她在刘秀心目中的地位,一点不比阴丽华低,不存在刘秀偏爱阴丽华的说法。只有在郭圣通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会被刘秀废黜,刘衡之死正符合这个条件。

郭圣通的长子刘彊,又是个品行非常好的太子,从未犯过错误,刘秀若非重大变故,也断然不会无事生非,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废嫡立庶的事。也正是郭圣通暴露出的“凶残”,让刘秀担心她将来会成为“吕雉”。

可英明的刘秀,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戏精阴丽华的精心导演。

虽然这么解释,逻辑上通顺了,可是这一切都是推论,没有证据。我们可以谨慎地怀疑历史,大胆地假设,可是绝不能轻率下结论,在找不到明确证据之前,这个说法只能是假想。李贽也知道,他的推论缺乏实证,所以只能含糊其辞,把空间留给后人想象。

说实话,我也有与李贽隐隐相通的感觉:郭圣通肯定不是品行亏缺的人,阴丽华也一定不是史书中描写的那么完美!

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东汉的历史可信度不高!《后汉书》根据《东观汉记》编撰,而《东观汉记》打破了后朝人写前朝史的惯例,它是由东汉朝廷官方编撰的。

最早,班固悄悄地私撰《光武帝本纪》,被汉明帝得知。汉明帝没有处罚班固,反而以班固为首,组织了一批官员,编撰《东观汉记》,汉明帝本人还写了一部《光武帝纪》。《东观汉记》经东汉一朝,始终在编写,只可惜后期战乱,大多遗失。

本朝人编写本朝史,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病,它必然美化,甚至篡改历史。我不大清楚,我们现在看到的《光武帝本纪》,采用的是班固版本,还是汉明帝版本,但两个版本都逃不脱美化功能,只是程度有差异罢了。

所以,我高度怀疑阴丽华的形象,泡沫太多!说两个证据:

史书说阴丽华很简朴,堪为表率。可是在《东平宪王刘苍列传》中,却不小心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汉章帝有一次整理阴丽华的遗物,将它们赐给皇亲国戚,少的一袭,多的一箱,汉章帝自己留下五十箱。

到汉章帝这一辈,皇亲国戚少说有几百家,你算算,阴丽华得有多少衣服!这是简朴的人能有的排场吗?

在《琅琊孝王刘京列传》中,又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阴丽华去世后,汉明帝把她的金银财宝,全部赐给了她的幼子刘京。这批财宝具体数字没有记载,但是从此刘京成了兄弟们中,最富有的王爷,他到处修建宫室,穷尽技巧,所有的横木全部用金银包饰。

由此可见,阴丽华手中积攒了一大批财宝,而《光烈阴皇后纪》却振振有词地说,阴丽华俸禄不过粟数十斛。

打心眼里,我们都希望在心目中保留阴丽华的完美形象,永驻一个刘阴完美的爱情故事,可是郭圣通呢?她就该蒙冤?

唉,历史真是扯不清!

更多文章

  • “娶妻当娶阴丽华”-星汉灿烂背后的帝王情愫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悦至尚标签:阴丽华,星汉灿烂,郭圣通,刘秀,帝王

    爱江山更爱美人,哪个英雄豪杰宁愿孤单....熟悉的旋律、千古不变的主题: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谁能抵挡得住一个“情”字?君临天下,真的就能“爱我所爱”吗?今天的故事,从一段流传千古的“三角恋”开始。最近一段时间,企鹅家暑假档的又一部古装偶像大剧得到了持续不断的热议,这就是由吴磊和赵露思领衔主演的《星汉

  • 孔融让梨在中国是美德,在美国却是“反面教材”?美:这是在作秀

    历史解密编辑:鼠兄猫弟标签:孔融,儒家,孔子,美国,反面教材,建安七子,三国,艺术家,汉朝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不仅诞生了许多璀璨文明,还流传下很多美德,直到如今都影响着中国人,比如儒家文化,中国人的所有三观几乎都建立在此之上。而随着我国的重新崛起,儒家文化也受到了全球瞩目,但孔融让梨却在美国引发争议。这一故事原本讲得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小时候的故事,作为孔子的第20代世孙,其深谙儒家

  • 孔融的悲剧,凭智商成名,因情商招祸,是曹操眼中虚名盗世的书生

    历史解密编辑:哪吒论知识标签:孔融,曹操,书生,袁术,妲己,杨彪,曹魏,诗人,史说三国

    作为孔子的第19世孙的孔融,除了承载了深厚的家学背景外,更遗传了孔氏先辈的优秀基因,年少成名,更因德行,智慧而扬名天下,盛名之下的他,在长大后也成为了各届政府重点引进人才,让他能在汉末纷乱的时局中,始终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尽管也有波折,但他还是能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从地方进入到了中央。然而,令世人不解

  • 孔融被曹操满门抄斩,孔融7岁女儿临终前说了13个字,成千古绝句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孔融,曹操,汉献帝,袁绍,刘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往今来的父母们对子女的一种殷切期盼,盼望其成才,盼望其能够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因此想必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中都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而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和榜样!而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叫孔融,并且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也就是我们常说

  • 孔融、马超、张邈、董承等被灭族,证明曹操是一个狠辣的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孔融,马超,张邈,曹操

    诛三族,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刑罚之一,又称为三族。关于三族的具体指代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为父族、母族、子族;二为父、兄、子三族。一般不是造反等大逆不道的行为,很少被诛三族,但曹操作为一个狠辣果决的政治家,灭人家族的事干的不少:马超——宗族两百余口被杀在《三国演义》的塑造下,“锦马超”长的是面如冠玉,眼

  • 孔融被处死前哀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八个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孔融,曹操,太史慈,董卓,祢衡,袁绍

    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大家名义上都是汉朝的臣子,但是实际上已经是各自为政。每个太守、州牧都想要自己的势力扩大,最后统一中原,因此避免不了战争。这其中便涌现出很多有名气的势力,比如:袁绍、公孙瓒、孙坚、刘表等。他们之中有很多是互相争斗,也有很多是被曹操所剿灭。就拿袁绍来说,曾经北方的霸主,经过

  • 三国时期的“喷子”孔融,因何被曹操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孔融,曹操,李膺,孔子,东汉末年,宦官

    1.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2.孔融在4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们兄弟姐妹一盘梨,而孔融专门挑盘中最小的那个梨吃。父亲问他为什么不吃个大的?孔融说我在家中排行岁末,因此我要挑梨的话也是吃最小的。“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了兄弟之间相互谦让的美谈。

  • 曹操将孔融满门抄斩,孔融7岁女儿临死前说了13个字,成千古绝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曹操,孔融,董卓,汉献帝,孔子

    孔融是我们中国人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经常能够见到的人物,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读物,几乎都可以读到孔融让梨故事,这则故事是中国孩子礼仪教育的启蒙故事之一。但是大多数人对孔融的了解也就止步于此了。很少有人去了解正史中的孔融形象,其实孔融后来也有很大的作为,并不是只有小时候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只不过遗憾的是,

  • 孔融的起点并不算低,为什么被其他军阀淘汰?内政和军事都有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孔融,曹操,刘备,公孙瓒,董卓,刘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对孔融的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至少在东汉末年的乱世当中是这样的。孔融少年成名,名望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政治资本。孔融的起点可以说是比较高的。他也有过占据一方,与其他军阀竞争的机会。可惜的是孔融作为军阀的表现实在是不能够令人满意。孔融在比较早期出镇地方,却被''食物链''最

  • 孔融4岁就懂让梨,为何老师不说长大后的孔融?说了大家就不学了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孔融,李膺,曹操,董卓,汉献帝,孔子,东汉,三国,艺术家,汉朝

    “孔融让梨”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道德教育故事,《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意思是说孔融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谦让的道理,族中长辈都觉得很新奇。其实孔融在小的时候就能如此的懂事并不难理解,因为他是孔子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