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对孔融的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至少在东汉末年的乱世当中是这样的。孔融少年成名,名望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政治资本。孔融的起点可以说是比较高的。他也有过占据一方,与其他军阀竞争的机会。可惜的是孔融作为军阀的表现实在是不能够令人满意。
孔融在比较早期出镇地方,却被''食物链''最底层的黄巾余党打得焦头烂额;继而又被袁谭击败,不得不投奔东汉朝廷;在东汉朝廷又因阻止曹操篡汉被罗织构陷而死。孔融的一生是闪耀的,也是悲剧的,归根结底是源于志向与能力不能匹配。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孔融在作北海相时期的失败之处。
孔融的先发优势
孔融相对于刘备、曹操等人,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与袁绍、袁术等人相比,其实也不遑多让。首先孔融的名望很高。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高门贵胄,家世显赫。除了家庭的荫庇之外,孔融本身也具有相当高的名望:四岁让梨;十岁拜访名士李膺,通过高明的话术得到李膺''高明必为伟器''的评价;十三岁丧父过度悲伤闻名州里;十六岁庇护被宦官迫害的名士张俭,事发后与哥哥孔褒和母亲一门争死,成为天下名士。
有这样显赫的家世和名望,孔融走入仕途就跟喝水一样简单,陆续成为三公掾属、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控制朝政,在废立皇帝一事上,孔融得罪了董卓,被出为北海相。在平世中出为外官是贬谪,但是在汉末三国这样的乱世当中,反而是一个绝佳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因为汉室衰微,中央对地方控制薄弱,地方长官掌握的资源和活跃的空间反而强于中都官。袁术、袁绍、刘焉、刘备、孙权、曹操、刘表这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无不是崛起于地方上。
北海的位置在青州靠近海隅,有一个隐患就是黄巾余党比较多。这也是董卓为什么让孔融作北海相的原因。然而危险与机会往往是并存的。大量的黄巾余党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和兵源。尤其是后者。曹操消灭百万青州黄巾,得到三十万青壮兵源;刘焉从益州黄巾吸收第一批嫡系力量;杨奉、董承甚至用''白波军''作为朝廷的防卫力量。孔融如果有曹操等人的能力,是有机会将黄巾余党引为己用的。
另外孔融本身的名望也容易获得地方名士望族的支持。我们看刘表控制荆州的开始,就是借助荆襄士族——蒯良、蒯越、蔡瑁的力量,这与刘表的''八顾''的名望不无关系;曹操能够获得兖州名士大吏的支持,自行成为兖州牧,也是源于早期养望的努力。孔融有名望可以得到士族支持;有从黄巾余党吸收兵源的机会。但是这一切都被孔融搞砸了。
孔融的内政
《后汉书·孔融传》对孔融治理北海国的内政的记载中,不乏赞美之词。其中记载孔融:''立学校''、''荐举贤良''、''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甚至有无子孙者或者其他州郡到北海者去世,孔融都会出钱为其收殓。似乎孔融本意是想将北海国治理成一种净土,可惜军事能力不足,被外部的军阀破坏掉而已。
而《九州春秋》中对孔融的内政颇有微词。孔融确实对一些清名高士非常礼待,但是仅局限于高谈阔论,作秀邀名,''备在坐席而已''。说到底还是借助这些士人的名望,维持在北海国的民心。而真正能够得到孔融的重用的人,却与孔融表面上推行儒术的行为背道而驰。喜欢任用奇人异士,轻捷强悍之辈。孔融所任用的''轻剽之才'',与《九州春秋》中推崇的''稽古之士''到底谁更适应乱世,小编无法判断。不过孔融这种用人的做法无疑会推离地方的名士望族。
我们看与之相似的公孙瓒,同样是排斥名士望族,信用所谓的身份低微的''小人''。结果就是公孙瓒遭遇大规模的叛乱,孤守易京,最后被袁绍所消灭;孔融还有一个反例——刘备。刘备是武途出身,关羽、张飞这些也都是轻侠剑客作为腹心。但是刘备与士族的交往同样和谐,陈群、陈登、糜竺为之所用。孔融没有刘备的用人能力,只有公孙瓒的治下手段,他统治北海的举措,很难得到北海士人的支持。
孔融的军事能力
如果说孔融的内政还有亮眼之处,他的军事能力实在是一塌糊涂。而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乱世当中,最根本的依仗就是军事能力,孔融不具备这种能力,当然就会被别人淘汰。首先是孔融与青州黄巾的战争。青州黄巾是一支规模比较庞大的黄巾余党,但是所处的环境比较不利,所以他们一直试图向太行山脉靠拢,与''黑山军''汇合。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三十万青州黄巾向北进发,但是被公孙瓒以两万军队击溃,三万黄巾军战死,七万人被俘虏。
失败的青州黄巾在首领张饶的带领下从冀州返回青州,受到孔融的反击。孔融''大饮醇酒,躬自上马'',颇有英雄豪杰的风采,结果却是主力部队被青州黄巾的上部拖住,两侧有青州黄巾渡水直接进攻孔融的治所,给孔融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孔融溃败不能回城,只好收拾残退守朱虚县,将北海郡治拱手让人。
公孙瓒能够用两万人击溃三十万青州黄巾,说明黄巾余党的战斗力实在不强。孔融的军事能力和手下士兵素质自然不能与公孙瓒相提并论,打不过二十万黄巾余党也算是情有可原。但是接下来与管亥的战争则完全凸显出孔融的军事能力的疲弱。孔融在都昌县被管亥围困,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援。刘备也不是什么大军阀,只派了三千人救援孔融。即便是这样,管亥也被这三千人逼退。可见管亥这支黄巾余党只是小股力量,而面对这样的小股力量孔融同样无法单独取胜。
最后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公孙瓒以众叛亲离无力争夺青州,袁绍派袁谭向青州扩张。面对袁谭的攻势,孔融又拿出名士做派,不去指挥、激励军队,反而手捧诗书高谈阔论,最后被袁谭攻陷城池,军队溃逃,家眷被俘,孔融投奔东汉朝廷,逐渐成为曹操的政敌。总的来说,孔融的志向很远大,也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只不过因为他的能力无法承载他的志向和想要拥护的东西,所以落到了身名俱裂的下场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