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融的起点并不算低,为什么被其他军阀淘汰?内政和军事都有问题

孔融的起点并不算低,为什么被其他军阀淘汰?内政和军事都有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琳子乐园 访问量:535 更新时间:2024/1/18 1:22:11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对孔融的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至少在东汉末年的乱世当中是这样的。孔融少年成名,名望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政治资本。孔融的起点可以说是比较高的。他也有过占据一方,与其他军阀竞争的机会。可惜的是孔融作为军阀的表现实在是不能够令人满意。

孔融在比较早期出镇地方,却被''食物链''最底层的黄巾余党打得焦头烂额;继而又被袁谭击败,不得不投奔东汉朝廷;在东汉朝廷又因阻止曹操篡汉被罗织构陷而死。孔融的一生是闪耀的,也是悲剧的,归根结底是源于志向与能力不能匹配。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孔融在作北海相时期的失败之处。

孔融的先发优势

孔融相对于刘备、曹操等人,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与袁绍、袁术等人相比,其实也不遑多让。首先孔融的名望很高。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高门贵胄,家世显赫。除了家庭的荫庇之外,孔融本身也具有相当高的名望:四岁让梨;十岁拜访名士李膺,通过高明的话术得到李膺''高明必为伟器''的评价;十三岁丧父过度悲伤闻名州里;十六岁庇护被宦官迫害的名士张俭,事发后与哥哥孔褒和母亲一门争死,成为天下名士。

有这样显赫的家世和名望,孔融走入仕途就跟喝水一样简单,陆续成为三公掾属、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控制朝政,在废立皇帝一事上,孔融得罪了董卓,被出为北海相。在平世中出为外官是贬谪,但是在汉末三国这样的乱世当中,反而是一个绝佳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因为汉室衰微,中央对地方控制薄弱,地方长官掌握的资源和活跃的空间反而强于中都官。袁术、袁绍、刘焉、刘备、孙权、曹操、刘表这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无不是崛起于地方上。

北海的位置在青州靠近海隅,有一个隐患就是黄巾余党比较多。这也是董卓为什么让孔融作北海相的原因。然而危险与机会往往是并存的。大量的黄巾余党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和兵源。尤其是后者。曹操消灭百万青州黄巾,得到三十万青壮兵源;刘焉从益州黄巾吸收第一批嫡系力量;杨奉、董承甚至用''白波军''作为朝廷的防卫力量。孔融如果有曹操等人的能力,是有机会将黄巾余党引为己用的。

另外孔融本身的名望也容易获得地方名士望族的支持。我们看刘表控制荆州的开始,就是借助荆襄士族——蒯良、蒯越、蔡瑁的力量,这与刘表的''八顾''的名望不无关系;曹操能够获得兖州名士大吏的支持,自行成为兖州牧,也是源于早期养望的努力。孔融有名望可以得到士族支持;有从黄巾余党吸收兵源的机会。但是这一切都被孔融搞砸了。

孔融的内政

《后汉书·孔融传》对孔融治理北海国的内政的记载中,不乏赞美之词。其中记载孔融:''立学校''、''荐举贤良''、''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甚至有无子孙者或者其他州郡到北海者去世,孔融都会出钱为其收殓。似乎孔融本意是想将北海国治理成一种净土,可惜军事能力不足,被外部的军阀破坏掉而已。

而《九州春秋》中对孔融的内政颇有微词。孔融确实对一些清名高士非常礼待,但是仅局限于高谈阔论,作秀邀名,''备在坐席而已''。说到底还是借助这些士人的名望,维持在北海国的民心。而真正能够得到孔融的重用的人,却与孔融表面上推行儒术的行为背道而驰。喜欢任用奇人异士,轻捷强悍之辈。孔融所任用的''轻剽之才'',与《九州春秋》中推崇的''稽古之士''到底谁更适应乱世,小编无法判断。不过孔融这种用人的做法无疑会推离地方的名士望族。

我们看与之相似的公孙瓒,同样是排斥名士望族,信用所谓的身份低微的''小人''。结果就是公孙瓒遭遇大规模的叛乱,孤守易京,最后被袁绍所消灭;孔融还有一个反例——刘备。刘备是武途出身,关羽、张飞这些也都是轻侠剑客作为腹心。但是刘备与士族的交往同样和谐,陈群、陈登糜竺为之所用。孔融没有刘备的用人能力,只有公孙瓒的治下手段,他统治北海的举措,很难得到北海士人的支持。

孔融的军事能力

如果说孔融的内政还有亮眼之处,他的军事能力实在是一塌糊涂。而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乱世当中,最根本的依仗就是军事能力,孔融不具备这种能力,当然就会被别人淘汰。首先是孔融与青州黄巾的战争。青州黄巾是一支规模比较庞大的黄巾余党,但是所处的环境比较不利,所以他们一直试图向太行山脉靠拢,与''黑山军''汇合。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三十万青州黄巾向北进发,但是被公孙瓒以两万军队击溃,三万黄巾军战死,七万人被俘虏。

失败的青州黄巾在首领张饶的带领下从冀州返回青州,受到孔融的反击。孔融''大饮醇酒,躬自上马'',颇有英雄豪杰的风采,结果却是主力部队被青州黄巾的上部拖住,两侧有青州黄巾渡水直接进攻孔融的治所,给孔融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孔融溃败不能回城,只好收拾残退守朱虚县,将北海郡治拱手让人。

公孙瓒能够用两万人击溃三十万青州黄巾,说明黄巾余党的战斗力实在不强。孔融的军事能力和手下士兵素质自然不能与公孙瓒相提并论,打不过二十万黄巾余党也算是情有可原。但是接下来与管亥的战争则完全凸显出孔融的军事能力的疲弱。孔融在都昌县被管亥围困,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援。刘备也不是什么大军阀,只派了三千人救援孔融。即便是这样,管亥也被这三千人逼退。可见管亥这支黄巾余党只是小股力量,而面对这样的小股力量孔融同样无法单独取胜。

最后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公孙瓒以众叛亲离无力争夺青州,袁绍派袁谭向青州扩张。面对袁谭的攻势,孔融又拿出名士做派,不去指挥、激励军队,反而手捧诗书高谈阔论,最后被袁谭攻陷城池,军队溃逃,家眷被俘,孔融投奔东汉朝廷,逐渐成为曹操的政敌。总的来说,孔融的志向很远大,也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只不过因为他的能力无法承载他的志向和想要拥护的东西,所以落到了身名俱裂的下场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标签: 孔融曹操刘备公孙瓒董卓刘表

更多文章

  • 孔融4岁就懂让梨,为何老师不说长大后的孔融?说了大家就不学了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孔融,李膺,曹操,董卓,汉献帝,孔子,东汉,三国,艺术家,汉朝

    “孔融让梨”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道德教育故事,《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意思是说孔融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谦让的道理,族中长辈都觉得很新奇。其实孔融在小的时候就能如此的懂事并不难理解,因为他是孔子的二

  • 孔融被杀前求曹操放过子女,他9岁儿子说了9字,曹操:此人留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孔融,曹操,李膺,曹丕,袁绍,诗人,曹魏,建安七子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汉书·孔融传》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会以孔融为榜样,教导学生们要懂得“谦让”的道理。可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老师在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后,一般就不会再讲孔融之后发现的事情

  • 孔融被曹操诛杀前,7岁的女儿说了9个字,曹操:一起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孔融,曹操,皇帝,孔子,袁绍,汉朝,三国,建安七子,曹操麾下

    说起汉族的官员印象,想必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大腹扁扁,贪腐,鱼肉乡里等等,的确是,每个王朝的末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贪官污吏,然而并非每个王朝的官员一开始就是这样。要知道有些朝代的官员,那可是在大殿之上直接怼皇上的存在,唐朝时期更是有魏征,这种官员,专门指着皇帝的小毛病不放的官员。然而你敢相信历史上

  • 曹操欲杀孔融,孔融哀求放过孩子,没想到小孩随口说了句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孔融,曹操,董卓,刘备,袁绍,丞相

    相信大家小学的时候都学习过孔融让梨的故事,都被孔融的懂事守礼所感动,因此孔融也成为了孩子的榜样和楷模,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可以说是出生名门,少年时期,孔融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和才能,受到了当时很多名士的赞扬,孔融十三岁的时候由于父亲去世悲痛过度,被人赞扬

  • 十三岁以孝出名的孔融,为什么被曹操罗列不忠不孝的罪名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孔融,曹操,李膺,不忠,荀彧,孔子

    孔融这个人物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四岁让梨的故事的传播度还是很广泛的。其实这件事只是孔融成名路上的小插曲。在十三岁的时候,孔融因为孝顺在州里成名。这应该算是孔融作为一个名士的开始。不过按史料的记载,至孝的孔融却被冠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处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融的早期经历《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是孔

  • 孔融有才,曹操求贤若渴,为什么曹操会设计害孔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孔融,曹操,刘备,李膺,汉献帝,建安七子,三国,艺术家,曹操麾下

    公元208年,一向富有才名的孔融被处死,暗中派人给孔融捏造一连串罪名的正是曹操。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就异常聪明,为人正直有担当,曹操一向求贤若渴,当时很多人才都能够被他所用,为什么他偏偏就容不下一个孔融呢?《后汉书》中评价孔融用了八个字,足以说明其命运的真相。1、少年即见性格孔融是鲁国(现在的

  • “孔融让梨”在西方成为反面教材,孔融让梨到底是作秀还是美德?

    历史解密编辑:凉城相惜暖玉标签:孔融让梨,孔融,反面教材,高尚,尊长

    《孔融让梨》是一个千古流传的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曾经被列入过小学语文的教材;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故事都并不陌生。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他叫孔融,家中有数个兄弟。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带着一盘梨到家中作客,大人们让他去把梨分给大家;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小孩子应该会把最大的占为己有,然后

  • 孔融到底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夜慢慢熬标签:孔融,曹操,许攸,刘表,崔琰,陈寿

    孔融因何被杀孔子第二十世代孙,“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被曹操杀掉,其中的原因始终在史学界争论不清。在现代多数学者中,大多数主张孔融被曹操杀害是因政治见解不同,是社会矛盾所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孔融在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被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建

  • 从小“让梨”的孔融是如何一步步作死

    历史解密编辑:黛眉浅浅标签:孔融,曹操,刘备,曹丕,汉献帝,董卓

    #头条中国史#从小我们就听过一个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那时候我们脑海里对孔融都产生了一个固有印象——孔融是一个贤人。事实上这个“贤人”是有水分的,孔融的“贤”带着几分迂腐、几分‘作’。由于他嘴太碎、喜欢作死,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而且最后死得也不太光彩。源自血脉的迂腐孔融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烂”。孔融

  • 曹操斩杀孔融后,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的回答被千古流传传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孔融,曹操,祢衡,袁绍,东汉,汉朝,汉献帝,建安七子

    孔融字文举,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其文章犀利,后因直言纳谏被杀,令人惋惜。孔融在汉献帝时期任北海国相,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跟文化都有发展。孔融在被抓后,曹操问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一语成千古名言。孔融为人孔融在北海前后一共治理了六年,组织民工修建城邑整备军队,清理地痞流氓维护当地治安,立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