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以说是家户喻晓,无人不知,其中凤求凰更是汉代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司马相如究竟为何求娶卓文君,是为炽热的爱情所鼓舞,还是被贫贱的生活所逼迫?
司马相如本来是一个“家贫、无以为业”的穷人,因和临邛(县名,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相友善,便经常去拜见。司马相如回到蜀地,与之有交情的县令王吉请他一起到当地富豪卓王孙家赴宴。众客人被司马相如的堂堂仪表和潇洒的风度所吸引,卓文君是卓王孙的女儿,半年前丈夫因病匆匆辞世,回到娘家守寡。正当酒酣耳熟的时候,王吉请司马相如弹一曲助兴,司马相如趁此机会,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弹奏一曲《凤求凰》。他精湛琴技,博得大家喝彩,也使隔帘听曲的卓文君为之倾倒。卓文君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如痴如醉,又见他相貌堂堂,有了好感。
谁知正好一个有心,一个有意。当司马相如来到临邛的时候,卓文君就早已听说了;今天相如来到卓家做客,即席弹琴赋诗,卓文君一直在门后偷偷注视着他,心里十分喜爱司马相如的仪容才学。宴罢之后,司马相如又趁热打铁,备下厚礼,让人送给卓文君左右的侍从,并再次殷勤转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前思后想,觉得这是一辈子幸福的事,如果错过机会,自己恐怕将饮恨终生,一天夜里,卓文君没有告诉父亲,就私自去找司马相如,最后在成都结了婚私奔了。
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极不成才,我不忍心伤害她,但也不分给她一文钱。”有的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天,文君对相如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样子!”相如就同文君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这在当时是临邛市上的一件天大新闻,顿时远近轰动,小酒店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卓王孙经不起亲朋好友的疏通劝解,并送给他们家仆和万贯钱财等,这对小夫妻又过上了整天饮酒作赋、鼓琴弹筝的悠闲生活。
后来,汉武帝即位,司马相如因作《子虚赋》被赏识,又以《上林赋》被封为郞官。事业上有了出头,家在成都,工作在京城长安。随着时间推移,久居长安的司马相如渐渐习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但是想到曾经两人同甘同苦和患难与共,想起情深意笃的妻子,难以启齿,鼓起勇气给妻子送出了一封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短短13个字却暗含着婉转、隐喻解除婚姻之意,他料定聪明的卓文君一定能读懂其中的含意。果然,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亿”字,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吗?原来司马相如有离异之心。卓文君想到曾为他而冲破阻力,毅然私奔而结成伉俪,到头来缺换来的是被抛弃的结局,无比伤心,但她没悬梁、跳河,也没有耍泼、指责,而是写司马相如回了一封信:“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她把自己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和思念、期待丈夫归来之情淋漓尽致倾诉出来,使其真情与丈夫忘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司马相如把这首用数字连成的诗一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把文君接往长安。但两人成婚多年一直没有生下子嗣,司马相如年纪渐长,最后决定纳妾传递香火。可是,对卓文君来说,当年她为了这份爱与他私奔,当垆卖酒,几乎与家人决裂,她是不可能与另一个女人来分享丈夫的。直到司马相如意欲纳茂陵女子为妾时,卓文君才忍无可忍,作诗《诀别书》:“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杆何袅袅,鱼儿何簁簁。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顿觉羞愧万分,泪如泉涌,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两人终于和好如初。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又度过了十年恩爱岁月,司马相如终消渴疾溘然长逝,卓文君终于尝到了未亡人冷冷清清的孤寂。回首前尘,恍然如一梦。第二年深秋霜降草枯,长空雁鸣,形影相吊,孑然一身的卓文君也随司马相如而去。
卓文君敢爱,会爱,是我国第一个勇敢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女性。在得到或者失去爱情的时刻,她都很清醒,并且坚持到底,她不会一哭二闹三上吊,能够沉得住气,并且很有策略能力。她不哭不闹,以其才智诗赋劝感丈夫,守护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