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立嫡以长不以贤”:侧面解读刘邦易太子失败的根本原因

“立嫡以长不以贤”:侧面解读刘邦易太子失败的根本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故事上集 访问量:1510 更新时间:2024/2/11 7:46:21

“立嫡以长不以贤”:侧面解读刘邦易太子失败的根本原因

太子刘盈

西汉建国之初,吸收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刘邦将嫡长子刘盈立为皇太子,刘盈因此成为中国封建皇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太子。然而这位皇太子并不受刘邦宠爱,其性格也与刘邦想要的继承人相差甚远,为此,刘邦曾三次提出想要废太子,然而却被以刘盈母亲吕后的一众人将其逐一驳回,刘邦易太子的举动宣告失败,那么,刘邦作为人间至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能随心所欲的废太子,是何缘故?

一、刘邦为何想要易太子1、出于保全赵王母子的缘故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帝王作为人间至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于自己的继承人,要么是承袭西周宗法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有嫡子立嫡,无嫡立长,如李世民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要么是因宠而立,如隋文帝改立爱子杨广为太子。

《汉书》记载:“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晚年甚是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对她所出之赵王也是偏爱有加,常说赵王“如意类我”,而戚夫人看到刘邦如此宠爱如意,也极力鼓动刘邦,废弃太子刘盈,改立自己所出的赵王为太子,“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戚夫人

戚夫人的枕头风威胁到了吕后和刘盈的地位,而吕后因为色衰而爱驰,对此有心无力:“汉兴,吕娥约为高祖正后,男为太子。及晚节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其子如意几代太子者数矣。”刘邦几次三番想要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可见刘邦对赵王母子的宠爱,也使得吕后对于戚夫人母子恨之入骨。

而从史书记载来看:“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而高祖后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吕后为人善妒气量小,刘邦也知道吕后的性格,担忧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的安:“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却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正是出于对赵王母子性命的担忧,所以刘邦几次想要易太子来保住戚夫人及赵王的性命。

2、刘盈仁弱而吕家势强

西汉时期,由于受母系社会残余的影响,贵族女性的地位颇高,如刘邦成为皇帝,就立刻尊其母为“昭灵夫人”,而对其父的封赏却一直拖到建国之后第二年,可见西汉时期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力,而皇太后摄政之事在汉朝也是屡见不鲜,而刘盈性格仁弱,刘邦担心他不能弹压吕家,致使吕氏集团危及江山才是他易太子的最根本原因。

吕后早年

吕后虽不得刘邦宠爱,但是凭借她的政治才能一直是刘邦在政治上的最大助力。《吕太后本纪》这样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在刘邦未夺得天下之前,刘邦在外征战,吕后一直在沛县教养子女,孝顺翁姑,对于刘家有大恩。除此之外,她借助自己的女子身份,与萧何合谋,降低淮阴侯韩信的戒心,将其招来长乐宫诛杀。而梁王彭越本以伏诛,被贬为庶人,然而吕后却赶尽杀绝诛杀彭越全族,其狠辣可见一斑。在为刘邦解决心腹之患的同时,她也引来了刘邦的忌惮。

虽然刘邦在未夺得天下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强势的刘邦和强悍的吕后所出之子刘盈却是个仁弱之人,刘邦对此很是不满,几次三番说道:“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仁弱的继承人却有个强势而政治手段有极为高明狠辣的母亲,刘邦担心在他死后,反而被其所制,因此才坚定了废太子之心,并想要借助废太子之事削弱吕后及吕家势力。

二、易太子失败原因所在西汉初年,此时国内百废俱兴,朝局不稳,而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交集,为稳固国政,刘邦吸取了秦国二世而亡的教训,早早就立了嫡子刘盈为太子;而刘盈作为一国储君,吕家势力庞大,功勋显著,母族显赫;嫡长子身份是他最大的优势,宗室礼法都站得住,所以刘邦才会几废太子而不得。

1、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刘邦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剧的根源在于秦始皇的储君未定,其长子扶苏正是因为储位悬而未决才被李斯赵高等人钻空子赐死,改立胡亥。所以刘邦早在初当汉王之时就确定刘盈的继承人身份,将其立为王太子,在建国后,又立其为皇太子,早早确立储君身份地位,这样也有助于百废俱兴的汉朝的稳定。

匈奴大患

正是因为如此,西汉建国之初,刘邦及其臣子又重新恢复了西周的宗法制度,坚持“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作为嫡长子的刘盈正是因为其嫡长子身份,所以早早被刘邦立为皇太子。对于封建国家来说,储君乃立国之本,储位早定有利于国家政局的安稳,所以有“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所以守器承桃,养民赞业”之说,也正是因为刘盈的嫡长子身份,所以以太子太傅叔孙通和周昌为首的朝中大臣极力反对废太子刘盈。

2、功臣和名士的支持

前面我们提到,刘盈的储君名分早定,作为未来的政治核心,所以在他身边自然也就聚齐了一个庞大利益集团,如太子太傅叔孙通、吕氏家族、妹夫樊哙等人,高祖十二年,刘邦欲再次易太子之时,叔孙通进行了劝谏,借古讽今,甚至说出了“陛下必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汙地”这等激烈之言,作为刘盈政治集团中的一员,刘盈若是被废弃,那么他的政治利益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所以叔孙通不惜以死谏保住太子。

同时,刘盈的嫡长子身份是他最大的保护伞,主张立长立嫡的朝臣们虽然与刘盈没有任何利益往来,但是他们为求政局稳定,也会尽全力保住刘盈的储君身份,这一部分人以御史大夫周昌为首,高祖十年,刘邦欲易太子,遭到朝臣的一众反对,其中以周昌最为激烈,言道:“陛下即纣之主也。”

叔孙通

之后留侯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教导刘盈,以稳固刘盈的地位。商山四皓作为汉初名士,曾拒绝了刘邦征召,未曾入朝为官,但是他们愿意出山教导刘盈,可见当时名士对于刘盈储君身份的支持。叔孙通和周昌等人的死谏,留侯张良的献计,商山四皓的出山,都可以表明朝野内外都极力反对刘邦欲易太子的行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刘盈才几次有惊无险的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3、太子母族实力不俗

以吕后为中心的吕氏家族是太子刘盈最为可靠强大的后盾。“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从记载来看,刘盈的舅舅们都是伴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虽然刘邦生性多疑,但是吕家作为他的妻族,与他是利益共同体,相对于其他外姓功臣来说,他更为信重吕家子弟,加上为了巩固刘盈的地位,维护汉帝国的稳定,他是不会损害到吕氏家族的利益,于是吕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刘邦的易太子的最大阻碍。

与太子相比,赵王如意的母族就没那么得力,戚家是靠献女发家,其势力是刘邦赏赐得来的,根基不稳,相对于强大的吕家,戚家势力不值一提,所以即使是刘邦想要易太子,其母族势力的低下,也成为了他的短板。

除此之外,戚夫人的政治手段与吕后也没得比,史书记载:戚夫人善舞善歌。政治手段远不如吕后,所以在吕后为刘盈请出商山四皓教导刘盈后,刘邦就暂时打消了易太子的念头,并对戚夫人说到:“吕后真而主矣。”作为一国之君,在赵王如意年幼,戚夫人无政治眼光,其母族不给力的情况下,主少国疑,他不能冒风险易太子,他知道在他死后,只有吕后能够弹压住功高震主的功臣,有吕家和功臣们相互牵制,刘盈才能维持汉初稳定的政治局面。

吕后

三、总结从表面上来看,刘邦欲易太子是因为出于对赵王母子的宠爱,但是究其深层次原因,我更倾向于是出于对不断壮大的吕氏集团的忌惮,所以选择易太子来削弱吕后及吕氏家族的利益。但是张良的献计以及功臣和名士的坚决反对,既成了刘邦易太子的最大阻力,但是刘邦也看到了朝臣对于太子的拥护而不是对吕后集团的拥护,因此刘邦不得不放弃了易太子的念头。

参考文献:

1、《论刘邦易太子失败之因》

2、《《刘邦易太子缘由及失败原因》

3、《汉初保易太子之争》

4、《西汉“欲废皇太子而不能”现象探析》

标签: 刘邦吕雉刘盈赵王高祖汉朝

更多文章

  • 刘邦身边有高人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国家历史》标签:英布,刘邦,项羽,韩信

    全文共2658字 | 阅读需4分钟谁都知道,刘邦得天下是靠人才制胜,但我们只记住了汉初三杰。文 / 子玉谁都知道,刘邦得天下是靠人才制胜,但我们只记住了汉初三杰。实际上,刘邦身边这样的人才很多,有些只是我们很少关注而已。项羽被灭之后,刘邦举办大party庆祝,在酒精的催化下,他看着眼前的儒生随何,满

  • 都是“汉中王”,为何刘邦定都汉中,刘备却选择定都在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安子璇宠物标签:刘邦,刘备,汉中,项羽,关中,曹魏,三国,蜀汉,成都市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位比较著名的“汉中王”,他们一个是后来从汉中东出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最终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一个是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昭烈帝刘备。尽管都当过汉中王,也都占领了蜀地,但刘邦在称王后选择了定都于汉中,而刘备则在称王后仍然选择了以此前的大本营成都为都城。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首先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历史解密编辑:天下有警官方标签:刘邦,吕雉,三毛,周勃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一个全新的王朝建立并稳固后,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发展,而是“清理”。也许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曾经有无数功臣,都为君王提供过莫大的帮助,也曾在危难之际得到过君王的承诺。但一个全新的国家真正建立后,以上都由皇帝决定是否作数。封建专制主义的偏袒下,君王的决定无从抗逆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证明刘邦杀功臣并没错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刘邦,吕雉,汉惠帝,刘恭,张嫣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秦朝末年之时,刘邦曾领导一支反抗秦二世暴政的起义队伍。在不断的厮杀中,刘邦的势力逐渐扩大。之后刘邦更是打败了最具威胁力的项羽,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汉朝。在刘邦打下天下的过程中,身边总少不了为其出谋划策,或者浴血奋战的得力干将。而这些得力干将在汉朝建立后也成为了开国功臣。说到此,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是功臣杀少了

    历史解密编辑:寻鉴历史标签:刘邦,吕雉,曹参,汉惠帝,丞相,韩信

    说到刘邦这个皇帝,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他是草根出身,当了皇帝之后,还把功臣给杀了。这个人不地道,干的事不是君子所为!事实上刘邦真的有杀很多功臣吗?要知道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分封的侯爵多达143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善终的。当然了刘邦是有杀了几个王的,比如说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

  • 大秦赋后续:秦始皇到刘邦,二十余年间,因分封制而倒霉的人和事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嬴政,刘邦,项羽,齐国,先秦,分封制,大秦赋,秦始皇,古装片,历史故事

    历史连续剧《大秦赋》已经完结,电视剧在播放期间,网络上争论的是演员表演和选择的好坏,以及电视剧本身的各种不足,电视剧也从刚开播时的超高评分,降低到结束时的中等评分,证明了,鸿篇正史长剧真的很难驾驭。现在该剧已经结束好几天了,网络风暴转变成对秦朝大一统,以及秦始皇本人的争论,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抛开见

  • 刘邦死前, 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哙! 这就是帝王权术的巅峰体现

    历史解密编辑:晓可说生活标签:刘邦,樊哙,周勃,韩信,吕雉,汉朝,帝王权术,霸王项羽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皇帝,在他以前,当统治者的全部都是贵族,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打败项羽后,曾经提出汉初三杰。打仗不如韩信,战略不如张良,后勤不如萧何。没有他们三个,他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过项羽的。那么问题来了,他只不如这三个人吗?事实上远远不止,所以当他解决韩信后,他曾封赏的异姓诸侯王纷

  • 刺客面临死刑,临刑对刘邦说:容我再说一句!刘邦急忙下令:赦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贯高,皇帝,冒顿,张敖,刺客,汉朝,汉高祖刘邦

    刺客面临死刑,临刑时对刘邦说:容我再说一句!刘邦急忙下令:赦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便是汉高祖刘邦著名的诗歌——《大风歌》。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屠杀功臣的刘邦必然是个残忍、刻薄之人。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刘邦却有着充满人情味的另一面。他心胸宽大,曾赦免了一位想要刺杀自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做错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吕雉,周勃,刘恭,曹参,汉朝,汉惠帝,汉高祖刘邦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做错读通鉴,用通鉴。今天陶陶继续给大家带来《资治通鉴》的讲解。说起刘邦,第一印象或许就是屠杀功臣。但是大家敢相信吗?刘邦其实或许是最善待功臣的开国君主之一。从史书记载来看,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被封为侯爵的功臣达到143人之多。除

  • 他是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结义兄弟,为何最终反目成仇?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卢绾,燕王,匈奴,吕雉,张胜,汉朝,汉高祖刘邦

    他是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结义兄弟,为何最终反目成仇?有这么一个能人,在整个汉初都是比较独特的存在。他与汉高祖刘邦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异姓兄弟。刘邦并未起兵之前,一直与他关系很好。哪怕刘邦起兵之后,他也一直追随刘邦。刘邦正式诛灭项羽,成为皇帝后的第五年七月份,燕王臧荼谋反失败。他在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