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高祖刘邦形象新解

汉高祖刘邦形象新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如汝侃娱乐 访问量:4899 更新时间:2024/1/28 14:29:41

古代的人们认为帝王之所以能成为人上人,有很多的天命玄学所在,觉得这都是“上天”的授意,但是人世间那么多事情,哪有这么多玄学理论呢?一个人能位居帝王将相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实力。

也许人生来起点不同,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拥有尊贵的身份还有可以继承的地位与庞大家业;而有些人则只能依靠自己去打拼。刘邦的成功无疑是给底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那么刘邦的成功是偶然的吗?还是说真的像他包装自己的时候所用到的玄乎其玄的“斩白蛇”故事一样,他早就是上天选中的那个人?且不说偶然的成功是极少数的,这个故事也是他编纂出来的。

所以刘邦的成功并非“上天注定”,而是跟他自身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分析刘邦的个性、习惯和心理以及形象等方面可以了解他成功的奥秘到底是什么。

一、双面性格特征

作为从贫民百姓出身的帝王,刘邦的家室并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他没有一个显赫的家族,也没有尊贵的身份,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这样的出身也让为他的成功增添了诸多的传奇色彩。

人们都说原生家庭对后天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刘邦形成了怎样的个性特征呢?

很多人对刘邦发迹之前的印象其实都不好,大多数可以将他描述成为“地痞流氓”,但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不过他性格中贪玩享乐的一面是跑不掉的,但是他却没有地痞那些欺压百姓的不良习性。

说白了,他就是好吃懒做了一点而已,尤其喜欢喝酒与结交好友,但这其实无伤大雅,正好体现出他个性中豁达豪爽的一面。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不事生产”,恰好体现出了这一点。不过这种个性随着阅历的提升,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他当了泗水亭长之后。

后来跟吕雉成亲之后又有了孩子,刘邦的心也跟着安定了不少,那时候他经常请假回家,去田里去帮忙。一个人个性的改变是需要契机的,不过这个举动也说明,之前说他不事生产也不太准确。

刘邦乃农民出身,但家中只有他一个人成为了公务员,也许是他内心中有着更加高远的志向,所以才不喜欢将时间浪费在农事上面,而并非因为懒惰才不去耕田。

那么在刘邦没有去耕田的时候,他都干了什么呢?喝酒与交友几乎成为了其日常,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等就是他在这段时期内交的朋友。

从这些人物来看,刘邦所结交的人士并非随便而为之,而是有一定质量的。说明刘邦在识人上有一定功力,同时也侧面的体现了他豁达仗义、明慧睿智的个性特征。

这样的性格特点,让他在社交上如鱼得水,这些好友都对他坦诚相待,也在后期创业的时候对他死心塌地的忠心。

1.性格特点:豁达大度

像刘邦前期这么“好吃懒做”都能交到这么多知心的朋友,可以看出他并非普通的“地痞流氓”。

在他的履历当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刘邦以前很喜欢到一家酒馆去喝酒,但每次都赊账不给钱。后来老板娘发现,只要他来喝酒,店里都人满为患,觉得是刘邦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于是就给他免单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的确有着这样的魅力,且全都体现在了豁达和大度之上。

刘太公曾因为他整天混日子而恨铁不成钢,不管怎么骂,刘邦都没当回事,只是豁达的笑笑。因为他的志向不在于此,但在没成事之前也不想过多的解释,可以看出他是个活得很通透的人。

当了泗水亭长之后,刘邦懂得了承担家庭的重任,还请假回家务农,他开始“懂事”,也印证了其豁达、不拘小节的一面。

一次刘邦送民夫去骊山服徭役的路程中跑了不少人,刘邦知道自己肯定要担责任,索性就放了其他人,自己落草为寇。这件事也直接展现出了他个性特征,同时也为他赢得了十多位追随者。

同时也为他走上反秦之路做好了铺垫,在刘邦的心中,除了豁达的个性,还有仗义。从他释放民夫这件事就能看得出来,出身底层的他能明白民间疾苦,与其一起遭到责罚,不如自己扛下所有。不得不说从此时开始,刘邦就展现出了领导该有的魄力。

2.性格特点:古怪狡黠的一面

刘邦早年间混迹于市井的经历让他阅人无数,所以他个性中的豁达跟那种“马大哈”是不同的,他在豁达之上有狡黠的一面。这样的个性总能给人惊喜,且很多时候不按套路出牌。

在《史记·高祖本纪》就有很多事例充分说明他个性中的这一特点,最为著名的就是与项羽对峙于广武的时候,项羽要烹煮刘太公,没想到被刘邦一句话逼得差点下不来台。

这件事情刘邦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如果换做其他人的话估计并不会提出“分一杯羹”的处理方式,要么谈判要么打。但是刘邦既要保全自己的势力,同时也要尽最大努力救下自己的父亲。

于是他凭借着对项羽的了解,说出了那句话:“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他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我和你项羽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杀了我爹,你就等于弑父,要遭受天下人耻笑。最终因为如此,刘太公幸免于难。

这件事正好展现他个性古怪的一面,这不同于常人的判断力和处事能力堪称经典。不过也有人说是因为刘邦生性凉薄所以才会说出这种话的。

彭城大败的时候,项羽带着一双儿女逃亡,没想到这路程中,为了减负居然将儿女都踹下了车,幸好夏侯婴不忍心才重新把孩子拉上车才不至于酿成严重的后果。

很多人揪着这件事不放,抨击刘邦亲情淡薄,再加上刘太公的事情,将他描述成为一个薄情寡义之人。

但是仔细分析一番之后,才能体会刘邦内心深处的那种矛盾和两面性。他丢弃儿女是为了及时折损,甚至可能想到自己若是不幸被捕,至少儿女可以活下去。对刘太公也是如此,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去营救。

可见这种古怪与狡黠的性格特点让刘邦能够不拘泥于形式,而有着更多的创新,这些在他登基之后的为人处世上也展现无疑。

二、刘邦的领导才能

说到领导才能,就可以印证刘邦的成功并非偶然这一说。刘邦的手底下人才济济,这也是他最终能够战胜项羽的有力武器。

从刘邦所交朋友的质量上能看出他强大的识人能力,那么有人的情况下要如何运用才是重点。刘邦很了解自己的手下,他们每个人的优点与缺点都能够掌握。

并且充分发挥手下的优势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按照他们各自的长处,将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就是刘邦超高的领导才能,体现在其御人之术。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优点是很多帝王没有的,那就是在短时间内俘获人心。在他与张良和郦食初次见面中就有体现,刘邦能很快分辨出眼前的人是否能帮助到自己。

如果发现了对方的才能之后,就会用其超高的说话技巧(解救刘太公的时候,那话术就是最好体现)去俘获人心,让他人能够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卖命。

他的御人之术则体现在建国之后的政治改革当中,当时天下初定,但是内部却依旧暗流汹涌,项羽集团的覆灭并没有斩草除根,所以为了杜绝其势力死灰复燃,刘邦提出了郡国分封制。

他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掌管军事重地,以此来遏制那些反叛的势力,同时也能有效的控制地方郡县,从而实现西汉初期的社会稳定。

他的领导才能还体现在对手下的各方势力的稳操胜券,在乱世之中,这样的才能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就能防止手下做大做强,可能做出临阵倒戈的事情。

韩信当年攻打齐国的时候,向刘邦提出要做代理王。这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就好比要谋反。虽然刘邦也害怕韩信会自立门户,但他还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那就是给足韩信面子,他要做代理王,刘邦就让人把齐国的授印交给他,用这样的方式稳住了韩信,也为后续的楚汉之争铲除了不安定的因素。

这件事不仅展现出刘邦强大的管理能力,也是他个性豁达、明慧和狡黠的综合体现。

草根的出身给刘邦不一样的经历,水深不见底的军事和政治局面中,刘邦蹒跚走来,经历了太多的无可奈何与险象环生,从而练就了他的魄力和实力,还有隐忍与霸气。

这些经历让他在处理人事的时候,能够以大局为重,将个人的私利降到最低。同时他也是个能听取意见的君王,这也是他个性中豁达的一面所决定的。

这样一个能与属下交心、顾全大局、当机立断、处事沉稳、创新干练的君王形象,足以证明刘邦的成功与其自身的实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结语

刘邦的经历对于喜欢历史人物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后世对他的解读却有很多的答案,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之中找到那个真实的刘邦,还需要从客观且辩论的角度去实现。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经历过战乱与九死一生的帝王,他的形象永远是光辉而耀眼的,哪怕其个性中存在着那么点阴暗面,但人无完人,谁没有个一两面的性格特点呢?

标签: 刘邦项羽韩信夏侯婴齐国张良

更多文章

  • 刘邦在秦朝当过泗水亭长, 亭长是多大的官, 相当于现在的啥官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小课标签:秦朝,泗水,嬴政,亭长,汉朝,汉高祖刘邦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只比秦始皇小3岁而已,这个时候是战国晚期,当时的秦王还是秦昭襄王,周赧王姬延也在这一年去世,刘邦的家乡是在今天江苏省的丰县,当时叫沛郡丰邑县中阳里,刘邦出生的时候还是魏国人,后来沛郡被楚国占领,于是刘邦又成为楚国人。《史记 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

  • 珠联璧合|互为倚重,助刘邦得天下好兄弟,却被媳妇拍在沙滩上

    历史解密编辑:荣一尘讲谈标签:刘邦,韩信,张良,萧何,樊哙,周勃,汉朝,霸王项羽

    汉高祖刘邦是个人物,从一个小吏能够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代帝王,刘邦最大的依仗就是自己那双慧眼以及手底下为他效命的谋士将领,并且刘邦还能够很准确的把握住时机和境遇,虽然不学无术,但这种天赋一样的能力足够让他走上领导者的位置,那么刘邦和手底下的功臣们真正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西汉开国第一功臣

  • 鸿门宴,项羽没有杀刘邦的意思,甚至向刘邦示好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刘邦,范增,张良,汉朝,秦朝,鸿门宴,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秦汉两朝之间几年中争夺天下的两个重要人物。想必大家也十分清楚,要讲的是谁了,没错,就是刘邦和项羽。说到刘邦和项羽,那我们就一定会想起一场宴会,是的,它就是鸿门宴。在现代鸿门宴的意思是往往是指他人不怀好意的邀请。而这个词的由来就是始于当年,这一个设于鸿门的宴会。为什么会有这场宴会呢?

  • 原创刘邦厉害在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项羽,韩信,原创,汉朝,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作为第一个建立统一并且稳定的帝国的帝王,长期以来给大家的印象似乎都是‘痞子’、‘流氓’、‘无赖’,以及建国后对开国功臣的清洗。如此看来似乎一无是处,那么作为一位开国帝王和赋予我们民族以‘汉’之名的男人,真的有那么不堪吗?首先我们来看下很多人对于刘邦的第一个‘黑点。’在被项羽部队追击时,追兵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有错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刘邦,吕雉,刘恒,朱元璋,高祖,汉惠帝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诞生了十余个大一统王朝。数百位居高临下、高居宝座的皇帝中,昏庸之君和高明圣主都不是很多,大都是平庸之辈。最了不起的就是各朝各代的开国皇帝(或者是参加开朝立代的皇帝,最为典型的是唐太宗)。纵观整个中国历史

  • 都说刘邦是“流氓皇帝”,刘邦究竟有多流氓?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项羽,汉王,樊哙,汉朝,夏侯婴,流氓皇帝,汉高祖刘邦

    刘邦年轻 时确实挺荒唐,但要说他是“流氓”的话,就有些言过其实了。在不少史料或者影视剧中,对汉高祖刘邦的定义,都是以“流氓”为定论,其中,无赖、泼皮,甚至无耻之徒等诸多字眼,都是刘邦的标签。这些字眼显然不是什么好词儿,而身为开国之君,却在后世有这样的评价,这与刘邦一生中所干的几件事有很大关系。譬如他

  • 陈平投奔刘邦,刘邦:你盗嫂名声差!陈平回了26字,刘邦直接录用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三毛,刘邦,项羽,陈平,陈平(汉朝),汉朝

    一代伟人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汉高祖:“自古以来最会用人者就是刘邦。”诚然,刘邦作为一名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社会底层人员,在秦末乱世中,能够一步一步由弱转强,由小到大,最终获取天下,依靠的就是围拢在他身边的那些人才。在那个时代,社会对人才是有着一套严格的道德标准的。以至于许多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因为道

  • 刘邦驾崩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做错

    历史解密编辑:复杂说历史标签:刘邦,皇帝,韩信,吕雉,周勃,张良,汉朝

    自古以来,一个人想要做出一番惊天的大事,都不是完全靠自己办到的,中间势必需要他人的帮助。因为有句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无论怎样,多个人就是多一分力。何况,有时候,有些人的能力可不单是多一分力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古代,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建立了不朽功勋的皇帝,他们不是靠自己实现大业的,而是靠了许多能人异士

  • 刘邦最勇武的儿子,力能扛鼎堪比项羽,为何却绝食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项羽,吕雉,刘恒,赵王,汉朝,秦朝,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虽然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但他却并不善于冲锋陷阵,当年项羽曾向他发起挑战,表示一决雌雄,刘邦避而不战,笑着说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不过,刘邦的儿子之中却出现一位项羽式的人物,此人勇武过人、力能扛鼎,然而他的结局却很悲惨,最终绝食而死。那么刘邦的这个儿子到底是谁呢?他又为什么绝食自尽呢?一

  • 刘太公被抓时刘邦却见死不救刘邦真的是不孝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刘邦,项羽,皇帝,不孝子,吕雉,刘太公,汉朝

    对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刘邦却见死不救,他真的是不孝子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古代皇帝中白手起家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出身贫寒,最后却可以将天下收揽于怀中,要说他没有本事那是不可能的。自古开朝皇帝,无一不是人中翘楚,更不要说没有什么文化的刘邦了。刘邦没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