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辅政时非常重视为国招揽人才,却为何罢黜李严、流放廖立?

诸葛亮辅政时非常重视为国招揽人才,却为何罢黜李严、流放廖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粒圈主 访问量:3091 更新时间:2023/12/20 4:24:51

引子

章武三年(223)五月,即刘备卒后的次月,17岁的太子刘禅即位,为刘备举哀发丧。新主初立,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尊皇后吴氏(吴懿之妹)为皇太后。史称刘备为蜀汉先主,谥曰“昭烈皇帝”,刘禅为蜀后主。

丞相诸葛亮以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诸军事,率军镇守永安,以防御、阻抗东吴,自己则率文武百官奉“大行皇帝”刘备的梓宫(皇帝之棺)自永安还葬成都。

开济两朝,为国举贤

诸葛亮早在年轻时代,就从军阀混战的胜负中认识到了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他在《隆中对》中指出,发挥“人谋”,使“贤能为之用”,是曹操、孙权强盛的原因之一。他劝说刘备,必须要“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得英才者方可成就霸业。诸葛亮从政后,在帮助刘备创建蜀汉的过程中和后来辅佐刘禅执掌朝政时,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为国家招贤纳士。

诸葛亮为蜀相后,满腔热诚地希望百官为国举荐贤才。因此他一反东汉朝廷“亲小人,远贤臣”和益州牧刘璋用人不注重贤能的弊端,任人唯贤。他说: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举直(正直)措诸枉(邪佞),其国乃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为人择官(即任人唯亲)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

认为选用德才兼备之才,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攫拔并重用正直之人,废弃奸邪、心术不正之辈,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太平寰宇记》记载,为了吸引天下贤士,他在成都修筑起一座招贤台。诸葛亮举贤的标准是:一要有才能,能在治理国家中发挥作用;二要忠于蜀汉政权,品行纯正,工作认真负责。因此,他在治理蜀国的过程中,量才使用,任人唯贤(与曹操“唯才是举”不谋而合),不拘一格,注意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干并忠于刘汉政权、能够贯彻他的方针政策的文武官员,把他们安排到重要岗位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在诸葛亮殚精竭虑的努力下,小国寡民的蜀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何袛、杨洪张嶷王平、马忠、蒋琬、费祎、张翼 ......加上李严、魏延、姜维等文武兼具、“贞亮死节之臣” ,很好地解决了自刘备去世后蜀汉出现人才断层的不利局面。

可在诸葛亮栽培重用的人当中,并非个个都能德才兼备,诸葛亮自然深谙此理,所以他选拔人才时,对于才高而德薄(德才不相符)者,也恰当地加以选用,扬长避短、发挥其才干以广军国之用。同时,他也很注意教诲、督促他们改正自己的坏德行,尽量避免这些人在社会风气变好时起负面作用。但他对于一些人才的处理方式与动机,却一直存在争议。

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是蜀汉难得的人才,却被诸葛亮罢官为民,流放梓潼

李严也算是文韬武略都很出众的大才,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托孤老臣,后来却被诸葛亮削去爵位,革去官职,贬为庶民。

李严资历颇老,亦是蜀汉政权不可多得的军政人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益州人马秦、高胜聚众数万,起兵反抗刘备,很快攻克了资中县。彼时刘备率军在汉中,成都兵力空虚。李严没有请求增派援军,仅率5000人马就迅速扑灭了这场来势汹汹的暴动。这也反映了李严过人的军事才干。正因为李严很有军事才能,所以刘备临死前,才委托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刘禅,任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诸葛亮知道刘备任其为首辅,却将军权交给李严,明显对自己有猜忌、防范、掣肘之心。但他看破却不说破,还点赞李严道:“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 。

李严身居高位后,贪欲暴增,他劝诸葛亮“受九锡”,也即晋爵称王,目的是自己也能从中获利。据说诸葛亮大为震怒,回信严厉驳斥李严“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意思是你这样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俩虽然相知已久,但如今却有“白发如新”之隔膜。

当初,刘备命李严驻守永安,有让他对付东吴之意。刘备死后,诸葛亮从大局出发,与东吴重修旧好,对《隆中对》做出了重大修改,决定放弃荆州之争,结好东吴。随着吴、蜀关系进一步改善,李严再留驻永安也就没啥意义了,于是诸葛亮命他移驻江州(今重庆),另派护军陈到率白毦兵进驻永安。 李严认为这样做等于削弱了自己的军权,降低了自己的作用,心中大为不满。

诸葛亮出师北伐时,令李严分兵一部支援汉中,李严却对此“穷难纵横,无有来意”。意思是说自己人手不足,很难派兵支援汉中,借故拖延不去。不仅如此,李严还上表后主,要求划出5个州组成巴州,由他出任巴州刺史。诸葛亮认为他是想借此发展个人势力,于是让刘禅驳回其请,严词拒绝。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兵出祁山,命李严在后方筹办转输粮草,彼时乃夏秋相交之际,连日降下瓢泼大雨,山路泥泞难行,转输困难,军粮供应不上,李严恐督运不利被责罚,于是派参军马忠去前线请诸葛亮退兵。

大军乏粮,难以为继,诸葛亮只好下令撤回,李严却假装大吃一惊,问:“军粮充足,为何撤军”?他想以此为自己的失职开脱罪责。同时他上表后主谎称,诸葛亮撤军是为诱敌深入,再与敌决战。诸葛亮见李严如此颠倒是非,再容忍下去必酿成祸乱,便以李严的亲笔信和奏疏为凭证,率文武百官上表参劾李严。李严于是被削职为民,流放梓潼。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翼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李严在流放梓潼期间,总盼望诸葛亮有朝一日能赦免己罪,重新起用自己。但3年后听说诸葛亮死了,他自知希望落空,遂激愤病重而亡。

廖立没犯大错,只因议论时局、朝政而惨遭革职流放

荆州(南)武陵临沅(今湖南常德)人廖立,本是诸葛亮非常赏识的人物。刘备领荆州牧时,就任他为从事,后来做过长沙太守、巴西(巴郡以西)太守。诸葛亮曾经褒赞:“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可见廖立有才干,诸葛亮当初对他也很青睐、器重,竟把他和足智多谋的奇才“凤雏”庞统相提并论。

刘备称汉中王时,任廖立为侍中。刘禅即位后,任为长水校尉。廖立认为自己“才名”仅次于诸葛亮,却被大材小用,极为不满,于是经常口出怨言,牢骚满腹,还妄议时局、朝政,最终惹恼了爱才如命的诸葛亮。

史载,廖立曾说,当年刘备取益州时,不应该不取汉中,而是迫不及待去和孙权争夺荆州。后来更不应该为了与曹操争夺汉中,而把荆州丢掉。他对诸葛亮的用人颇有微词,最后竟与人说诸葛亮任用的长史向朗、参军文恭、侍中郭攸之、校尉王连等皆“凡俗之人” ,“不足以经大事”。甚至连刘备、关羽也敢非议。对此,诸葛亮绝难容忍,于是上表弹劾,将廖立削职为民,流放汶山。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消息传到汶山,廖立竟痛哭流涕,叹息曰:“吾终为左衽矣” !意思是诸葛亮在,他还有出头的希望,诸葛亮死,他再无咸鱼翻身回成都的希望,只能老死在流放地了。后来,他果真死于汶山。

小结

李严也好,廖立也罢,都是有缺点的才智之士,再说这世上有没缺点之人吗?诸葛亮号称“用才使长”,因一些难以言说的目的,却逮住机会将这两位难得的人才一撸到底,连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都不给。

李严所犯错误稍严重些,运输粮草不利,以致三军乏粮,贻误战机, 事后还推卸责任,但当时确实秋雨连绵,山路泥泞崎岖,也算不可抗因素使然,事出有因,其实完全可以让他戴罪立功的,毕竟人才难得。

廖立更冤,本无什么大错,只是书生意气,动不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妄议朝政,还非议诸葛亮的用人之策,说向朗、文恭、郭攸之这三人都没有什么真本事,却得到重用,正是所用非人才落得个国家疲惫、民众力竭的不堪现状。对于略显疏狂的廖立,诸葛亮完全可以加以训诫、纠偏,提醒他“牢骚多了会断肠”,不必革职流放,最后老死荒丘,等于将他的一生全都毁掉 ......

诸葛亮和知人善任的刘备不同,他喜欢重用自己的弟子,譬如马谡、姜维、蒋琬、费祎.......对于非嫡系的魏延、李严、彭羕、廖立、来敏等则有些过于严厉了。

诸葛亮罢黜李严,流放廖立,按理说已经出手过重了,但颇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人却仍然对诸葛亮抱有幻想。

或许在流放两人前,诸葛亮曾经做过什么口头承诺也不一定,说你们虽然犯了错误,但领导及群众对你们的才能还是认可的。但你俩触犯了国法,现在无人能帮你。只要你俩好好改造,能改过立新,待风头过后,我一定会找机会在皇上面前求情、保举,让你俩官复原职。

李严、廖立之所以相信丞相的话,并不是过于天真,也不意味着他俩过高估计了诸葛亮的人品、道德,主要是觉得丞相代表朝廷,代表权威,出于政治家的职业道德,不会轻易给人承诺,更不会乱开空头支票。诸葛亮则利用人们对朝廷的信任心理,巧妙地转移了矛盾。

最终,两位久历官场的重臣先后都追随诸葛亮而去,在希望和失望中郁愤死在流放地了。

【插图源自网络】

标签: 诸葛亮李严廖立刘备蜀汉

更多文章

  • 刘备死后,执掌朝政的诸葛亮为何突然流放廖立、废黜李严?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刘备,诸葛亮,廖立,李严,三国,汉朝

    据《三国志》记载,廖立是武陵(治今湖南常德 )人,才干出众,曾是诸葛亮十分赏识的人物。当初,刘备领荆州牧时,曾任廖立为从事,之后被攫为长沙太守、巴西(巴郡以西,今阆中)太守。诸葛亮在荆州时曾经向吴主孙权说过:“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可见诸葛亮当初对廖立之青睐与器重,把他和“凤雏”

  • 嘲笑刘备瞎指挥使关羽连骨头都收不回的廖立,因诸葛亮去世而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刘备,关羽,廖立,诸葛亮

    234年,诸葛亮去世后,那个曾经嘲讽刘备不会指挥,使关羽连骨头都收不回来的廖立,不禁仰天痛哭道:我虽然被诸葛亮贬到这里,但他一死,我只能沦为奴隶,再也回不去了!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刘备在占据荆州时,就听闻了他的大名,因此立即征召他为从事。当时,廖立的年纪还不到30岁,紧接着,刘备又任命他为长沙

  • 诸葛亮称赞廖立是“楚之良才”,为何在北伐前,却把他流放边疆?

    历史解密编辑:北风往事标签:廖立,刘备,蜀汉,孙权,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廖立是刘备阵营中有名的人才,早在刘备统治荆州时期,他就投入了刘备的阵营。因为他的才能出众,得到了刘备的重用。他先是担任刘备的从事,后来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担任了长沙太守,诸葛亮曾经评价他是“楚之良材”。但是在刘备去世后,在蜀汉人才凋零的时候,本该大显身手的廖立,却遭到了流放。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被诸葛亮称之为“赞兴世业者”的廖立,为何未受到重用还被流放?

    历史解密编辑:趣史研究社标签:诸葛亮,廖立,蜀汉,刘备,蒋琬,刘禅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争的是千秋霸业,比的是各家人才。但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得以善终。例如曾经被诸葛亮称为“赞兴世业者”的廖立,不仅没有得到重用,还惨遭流放,最后落得郁郁而终的结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廖立“楚之良才”廖立是刘备阵营中有名的人才,年轻有为,在刘

  • 诸葛亮北伐前夕,与庞统齐名的“楚之良才”廖立,为何被流放?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庞统,廖立,刘备,蜀汉,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廖立走进了刘备的阵营。他也是刘备阵营里,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一开始就担任刘备身边的秘书。刘备夺取荆南四郡后,他又担任了长沙太守。那个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放在今天来说就是妥妥的厅级干部,标准的政治明星,前途无量。诸葛亮把他和庞统称为“楚之良才”,可见其重视

  • 廖立:诸葛亮将他与庞统比肩,却在守城时只身逃跑,大骂蜀汉群臣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廖立,庞统,刘备,关羽,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215年,刘备拒不归还荆州,被吕蒙偷袭三郡。长沙太守廖立脚底抹油,不战而逃,来见刘备。众人皆欲杀之,刘备却阻止道:“孔明将廖立与庞统比肩,如今庞统已逝,亟需人才。且让他转任‘巴郡太守’,戴罪立功吧!”既然刘备出声为廖立开脱,众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能看着廖立洋洋得意地走马上任。。。廖立,字公渊,武陵

  • 彭羕:一个被庞统和法正共同举荐的名士,是如何把自己作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庞统,法正,彭漾,刘备,马超,刘璋,彭羕,三国,诸葛亮

    211年,刘备入蜀,谋士庞统和法正共同引荐一位大才。刘备欣喜不已,但见到来人后,不禁疑惑发问:“咦!怎么是个光头!”而这个令刘备震惊的光头,就是广汉名士彭羕、彭永年。彭羕身长八尺有余,容貌甚伟,长得一副好皮囊。然而,他性子高傲,睥睨天下,对大多数人都瞧不上,只服同郡的学者秦宓(就是后来与东吴使臣张温

  • 彭羕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天明地察神祇有灵自爱自爱这话啥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彭漾,天明,刘备,马超,庞统,蜀汉,彭羕,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是蜀中仅仅是缺少统兵大将吗?当然不是,刘备乃至刘禅手下,更缺智谋之士,以至于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翻开《三国志》看来看去,蜀汉阵营似乎就诸葛亮一个聪明人,其他人都是提线木偶。而不想当提线木偶的,死的死、贬的贬,有七八个谋臣武将英雄无用武之地,

  • 刘备真不是假仁假义,一生只杀了4个大臣,刘封、彭羕、张裕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刘备,刘封,彭漾,曹操,彭羕,诸葛亮,科学家,五虎上将,张裕(澳门政治人物)

    鲁迅先生曾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说,《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厚,让人感觉像假的;为了显示诸葛亮智慧,让人感觉像妖怪。但其实,真实历史上刘备并非假仁假义,而是真正的宽厚仁德!曹操向来是杀人不眨眼的,边让、孔融、杨修或者还有吕伯奢一家人,还有曹操屠过的

  • 彭羕被刘备赞为军政奇才,诸葛亮却为何不喜欢他还将其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诸葛亮,刘备,彭漾,马超,法正,曹操

    彭羕,益州(今四川)广汉人。在刘备袭夺益州之前,彭羕不过是益州牧刘璋麾下的一个小小书吏(亦称书佐)。刘璋不重用他,只让他做些抄写公文、管管档案的琐碎事情,即使这样,也不能长久,最后还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把他的头发剃光,再披枷带锁, 每日罚做苦役,如同奴隶一般。公平的说,彭羕是很有才干的,或许是因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