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之所以被这么多人所喜爱,是因为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璀璨耀眼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刘备、法正、孙权,凭一己之力在这个混乱年代占据一席之位,改变时局。正是因为如此才让这段历史受人追捧,极具魅力。
当然,每个人的境遇和结局都不尽相同。许攸,是一个才华与谋略集于一身的人,凭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三国历史上有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的官渡之战,就是在他的操控策划下曹操大军才得以取胜。本来为曹操立下大功的他,会受到曹操的优待和赏赐,但是却硬是把自己给活活作死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经过多年的互相征战讨伐,北方地区最终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由于利益上的冲突,两大军阀从盟友转变成了对手,关系日益恶化。终于在公元199年,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此时的袁绍刚刚结束了和公孙瓒的长达八年的战争,一时间青州、并州、冀州和幽州四个州都被袁绍收入囊中,此时的袁绍的势力如日中天,正是春风得意之时,难选有些骄傲自大。袁绍刚对付完公孙瓒就带着十万大军挥师南下进攻许都,攻打曹操。而曹操此时只有两万多兵力,敌强我弱,正面应敌肯定是不行的了,得用智谋。
曹操深知袁绍脾性,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朝令夕改。于是当即部署,兵分四路,派遣将领臧霸带一路人马入青州牵制袁绍,将领于禁带领一路人马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曹操亲率一路人马进据冀州黎阳,而曹操的主力军则是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曹操此举是先发制人,牵制住袁绍,将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里。
战事进展到一半时,刘备出现了,打算联合袁绍一起攻打曹操,曹操为了避免大军两面作战,于是亲自带兵攻打刘备,刘备兵败。而后袁绍打算直接带着主力军渡河和曹操正面交战,结果曹操麾下荀彧提出了声东击西之计,分化袁绍兵力,袁绍再次失利,麾下的颜良、文丑都战亡了。因此两军在渡河对峙。
曹操大军此时虽是大捷,但是袁绍兵多,一时间还是难以抗衡,而且曹操粮草不足,如果打持久战的话恐怕是不行的。眼看败局将至,曹操也是深感无能为力,心里在琢磨着先撤回许都再说,正是犹豫不决。
而袁绍折损了两名大将,对曹操更是恨之入骨,想尽快解决了曹操。此时袁绍麾下的谋士许攸献计,建议袁绍与曹操展开持久战,利用自己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来拖垮曹操,最后在一举歼灭。但是袁绍并不听许攸的意见,一意孤行,还对许攸心生不满。许攸见此对袁绍很是失望,知道袁绍此战必败,于是趁着黑夜去投奔了曹操。
曹操见到许攸投诚很是高兴,曹操很会看人,对许攸的投诚深信不疑。许攸献计,让曹操派兵偷袭袁绍的乌巢,袁绍的粮草辎重都在那里,此处是袁绍的软肋,而且驻守的将领淳于琼是个酒囊饭袋,不足为惧,到时候粮草没了,袁绍大军必将一片混乱。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兵星月奇袭乌巢,结果袁绍的粮草都被烧了。而火烧乌巢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赢得了转机。
此次大捷许攸功不可没,按理说他日后在曹军的地位和威望都不容小觑,可是他开始作死了。袁绍战败之后,曹操大军进驻冀州,许攸自恃功高,对曹操开始轻慢起来,总是不分场合和曹操说:“阿瞒啊,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虽然表面上和从前一样,可是对许攸也是心生芥蒂,但是又不能直接杀他,这会显得自己心胸狭隘,苛待有功之人。
因此许攸更加的有恃无恐,有一次在城门碰到许褚,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要是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诸很是生气,“我们是经历了血战,才抢夺的城池,你怎么这么无礼?”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莽夫,有什么可说的”许诸大怒就将许攸杀了,并且割了他的头。
曹操知道了只是责怪,并没有处罚许诸,就不了了之了。而许攸就这么把自己给活活的作死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