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勿忘在莒,徐偃王后裔,在水一方

勿忘在莒,徐偃王后裔,在水一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颖之星语 访问量:305 更新时间:2024/1/1 22:10:20

历史上的今天,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李医生,在同学群里发布消息说,“确诊了7例SARS”。

2020年1月3日,公安局找到李医生并签了训诫书。

三年后的现在,地无分南北,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病毒的折磨中,自愈或等待自愈。

三年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到李医生的微博下面,向天堂中的李医生留言:想哭。

这段时间更是成了一道哭墙。

苍天,可知苍生难!

2022年12月26日夜,到今天12月30日,颖之仍然在床上,网友调侃说这是要体验一回坐月子。

昨天晚上又发烧了,这次的体温不算高,没有烧迷糊,所以醒了,不想动,因此还是没有测体温,也没有吃退烧药。

然后又出汗了,再然后体温又自动恢复正常了。

这和12月26日夜的高烧过程如出一辙,先发烧,后出汗,自降温度。

没想到颖之的身体还有这种自降体温的功能,大概率是苍天有眼吧,看到颖之此前没有抢药,更无囤药,家里根本就没有布洛芬。

最难受的一天是12月28日,虚弱无助。

今天的状态比昨天好些了,他们说一周时间基本上可以自愈。

处理好公务,正好可以接着整理前些日子走过但是还未来得及分享的旅程。

相信疫情总会过去,生活还得继续。

冬天这么冷,春天还会远吗?

颖之近期不会去转山转水,尚待恢复元气,那些值得去看看的地方,可以收藏着,待到春暖花开,再度相逢山水之间。

2022年10月1日,颖之从宁波市宁海县方向前往绍兴市新昌县方向,走G527国道经深甽镇龙宫村和马岙村,再登望海岗后,继续走G527国道进入新昌县境内,游览巧英水库和长诏水库,美丽的风景线。

巧英水库,位于黄泽江支流莒根溪上游,始建于1974年,建成于1984年,是新昌县内的第三大水库,前两位分别是总库容2.44亿立方的钦寸水库和总库容1.89亿立方米的长诏水库。

镜岭水库建成后,不仅将重新刷新新昌县内的最大水库纪录,还将成为绍兴市内的最大水库。

巧英水库区域原属新昌县巧英乡,大坝位于原巧英乡巧英村,故名巧英水库。

2019年,巧英乡并入小将镇,巧英村,也改成了巧英湖村。

巧英水库风光优美,岸边有个村庄名叫莒根村,值得停留观光赏景。

莒根村因巧英水库建设需要,从淹没区搬迁至现址,房屋统一建设成了典型的大寨屋。

莒根村民多姓徐,西周时期徐国徐偃王后裔。

公元前963年,徐国被楚国所败,徐国的第32代国君徐诞,世称徐偃王,流落逃亡,几经辗转,来到了浙江。

相传隐居于此,取“勿忘在莒”之意,取名为莒根村。

徐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徐州市之名,就来源于古徐国。

公元前963年,徐国被楚国所败,徐国的第32代国君徐诞,世称徐偃王,流落逃亡,几经辗转,来到了浙江。

相传徐偃王隐居之地,取“勿忘在莒”之意,取名为莒茛村。

“勿忘在莒”,源出《吕氏春秋.直谏》。

春秋时期,齐襄公专横暴虐,臣怨民愤,众叛亲离,公子纠和小白,离国出逃,以避祸患。

公子纠由管仲辅佐奔鲁国,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莒国。

莒国地处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有个地方叫莒县,就是来源于古时的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近臣所杀,公子纠和小白都想回齐国即位。

公子纠派管仲射杀小白,小白佯装被射死,逃过一劫,然后捷足先登,返齐即位,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纳鲍叔牙劝谏,不念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终成霸主。

齐桓公举行盛大的寿宴,鲍叔牙祝贺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

齐桓公拜谢曰:“寡人与士大夫皆勿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这就是“勿忘在莒”典故的由来,意指不管现在如何繁荣昌盛,不忘前事,不忘根本,可致更远。

徐偃王流落到浙江后,正是为示后人不忘故土、不忘前事,将所居之地命名为“莒根村”。

关于徐偃王,浙江嘉兴、湖州、绍兴、宁波多地都有相关传说。

宁波市东钱湖的西岸,有一座山,名叫隐学山,相传就是徐偃王隐居于在东钱湖畔后,建造了一座书院,既是自己读书之地,又对外授学,后人称之为隐学书院。

隐学书院所在的山,故名“隐学山”,旁边的一条小山岭叫做“隐学岭”。

隐学山之名,就是来源于徐偃王隐居修学之传说。

标签: 徐偃王徐偃管仲鲍叔牙齐国齐桓公

更多文章

  • ​怪胎:有筋无骨徐偃王,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狐奇谈标签:楚王,徐国,楚国,怪胎,徐偃王,竹书纪年,历史故事

    01 所生非人类清朝光绪年间,安庆(今安徽安庆)有个姓游的商人在江西做生意,儿媳妇怀胎十月,却仍然没有临产的迹象,腹部鼓胀犹如五石之瓠,全家人看得心惊不已。四处求医问药无果下,就有朋友推荐了个江湖术士,死马权当活马医,不然恐怕就要闹出一尸两命了。这位大师来了后,披发跣足禹步于庭,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

  • 齐姜:成就一代春秋霸主的伟大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九聊史标签:重耳,齐国,狐偃,秦国,先秦,周朝,齐桓公,春秋(书),中国古文献,齐姜(晋文公夫人)

    王璐儿/原创01首先,我们先普及个历史小知识,说说“齐姜”这个名字的由来。春秋时期,叫“齐姜”的女子太多了。我们今天的女主角叫“齐姜”,上篇文章《》提到的太子申生的母亲也叫“齐姜”,除此之外,还有“庄姜”、“定姜”、“宣姜”、“文姜”……有人就好奇了,为什么她们的名字都爱带“姜”字呢?其实呀,“姜”

  • 被仁义绑架的宋庄公,没有实力,不懂变通,“霸主”可能只是虚名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仁义,勾践,吴王,阖闾,宋襄公,宋国,齐桓公,宋庄公

    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比较公认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还有一种说法是前面3个不变,把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换成了宋襄公和秦穆公。秦穆公暂且不提,在很多人眼里宋襄公这个“霸主”比起前面的几位,可能有点名不副实。那么宋襄公为什么被称为霸主呢?宋襄公之所以能成为霸主,其实是他自封的

  • 从宋庄公之死看春秋这三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春秋,周平王,周王室,郑国,鲁国,国君

    宋庄公公元前692年,是鲁庄公二年,也是进入春秋以来的第三十个年头。这一年的十二月四日,宋庄公死了!从这时回望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左传今读》也通读了《左传》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庄公二年的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算是春秋初年,已经有两位周天子去世,分别是周平王、周桓王;有两位鲁君

  • 宋国第十五任国君:宋殇公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宋国,卫国,郑国,国君,州吁,宋殇公

    宋殇公影视剧照宋殇公,子姓、宋氏、名与夷,宋宣公之子、宋穆公之侄,宋国第十五位国君。宋宣公在位期间其子与夷就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但宋宣公晚年却以弟弟公子和德行与治国能力在太子与夷之上为由,将君位传给了公子和,即宋穆公。太子与夷虽然对父亲的决定十分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父亲的决定,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

  • 宋殇公之殇,又一个因为女人而死于非命的诸侯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宋殇公,君主,诸侯国,姬发,商纣王,宋国

    自古以来,宝剑常常伴随着勇士,美女时常跟随者英雄。在春秋战国历史上,诸侯国君主虽然是一夫一妻制,但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媵妾等却有很多,而诸侯国的君主们、卿士们、大夫们也都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也正式因为这样的习俗文化,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常常伴随着女人的印记,而且常常是不好的印记。周幽

  • “春秋第一衰人”宋殇公:千方百计害堂弟,却为堂弟做嫁衣

    历史解密编辑:巧手小房标签:齐国,卫国,商朝,宋国,郑国,宋殇公,诸侯国,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前不久有个著名的问题:孔子姓什么?答案是子。孔子,子姓孔氏。孔子为何姓子?这要从他的祖先孔父嘉说起。而说孔父嘉,就要从宋国说起。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里,宋国是个另类,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晋国、齐国、郑国、卫国、鲁国、燕国这些国家,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就是为周王朝立过大功的。只有宋国是前朝遗民建立的国家,周

  • 春秋传奇:弦高舍牛救郑国,秦军弃郑灭滑国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郑国,孟明视,秦军弃,弦高,秦国

    春秋传奇:弦高舍牛救郑国,秦军弃郑灭滑国孟明视见白乙丙领了父亲密简,疑有破郑奇计在内,是夜,安营已毕,特来索看。白乙丙启而观之,内里有字二行道:“此行郑不足虑,可虑者晋也。崤山地险,尔宜谨慎。我当收尔骸骨于此!”孟明视掩目急走,连声道:“咄咄!晦气,晦气!”白乙丙意亦以为未必然。三帅自冬十二月丙戌日

  • 面对强敌,郑国商人弦高却拯救了整个郑国,他是神仙吗?

    历史解密编辑:山海藏意深标签:郑国,秦军,弦高,秦国,孟明视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去世,公子兰继承君位。一心想要扩大领土的秦穆公听说郑国刚刚换了国君,马上意识到消灭郑国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派手下最得力的几员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大军偷袭郑国。在秦国和郑国之间,有个小国叫滑国(今河南偃师、巩县一带),是秦军攻打郑国的必经之地。当秦军的主力部队到达滑国境内

  • 河南商人弦高,只用12头牛从秦国手下救了郑国?|读《史记》系列

    历史解密编辑:田先生读史标签:郑国,秦军,秦国,弦高,史记,秦穆公

    作者:田先生读史温馨提示:田先生最近欲将《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一遍,之前也曾经立过这种宏愿,但常常半途而废,如今便决定这次阅读要来点不一样的,那就是边看边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既是自我督促,也是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也请大家督促、催更,助我一臂之力!本期读到《史记》的《晋世家》,分享的是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