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勺之战,曹刿一鼓作气大败齐恒公,为何管仲反而说:齐国赚了

长勺之战,曹刿一鼓作气大败齐恒公,为何管仲反而说:齐国赚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阴雨天讲故事 访问量:320 更新时间:2023/12/6 15:04:42

齐国赚大了!

公元前681年,齐恒公和鲁庄公会盟于柯时,曹沫突然跳上盟台,用利刃威胁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齐桓公看着铜剑离他的喉咙只有0.01公分,他决定说一个谎话,允诺归还鲁国土地,

等曹沫下了会盟台,齐桓公愤怒地要弃约时,管仲却劝他,既然答应了就还给他,于是,鲁国又收回了长勺之战后失去的土地。

鲁庄公非常的高兴,认为鲁国兵不血刃拿回土地,是赚翻了。齐恒公对此则非常不悦,毕竟先是在长勺之战惨败,后又在柯地认怂,想成为春秋霸主的他最不想提起,就是这两件没面子的事。

不过管仲心中却乐开了花,等回到齐国以后,管仲就告诉齐恒公,无论是长勺之战还是柯地会盟,齐国是赚大了!

齐国长勺之战明明是输了,柯地会盟还秒怂将土地还给了鲁国,为何管仲却认为齐国赚大发了?

管仲的过人见解

在管仲看来,齐恒公的长勺之败,是齐国走向称霸的良好开端!

可能许多人会对此疑惑不解,长勺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曹刿,说服了鲁庄公,面对强大的齐国毫不怯战,最终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战胜了,强大的齐国,曹刿论战更成为了后世名篇。

连齐恒公都认为这次长勺之战败得很没面子,但管仲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战争的得失只是一时的,齐国在长勺输给了鲁国,并不代表鲁国比齐国强大,因为在当时综合实力上看,齐国完全是碾压鲁国。

虽然鲁国赢了长勺之战,曹刿还赢得了千古美名,但管仲却看到了齐国崛起的机会,因为在他看来,鲁国长勺之战赢得非常不厚道,按照春秋时期的战争规则算,鲁国完全是在犯规。

为何管仲说鲁国是犯规呢?

长勺之战本来管仲是不赞成的,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后,为了齐桓公个人的恩怨,他不顾管仲等人的谏阻,执意要伐鲁。

齐桓公为何把鲁国当做第一个征伐目标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鲁国当年曾经支持公子纠和齐恒公争夺齐国的王位,齐恒公从此惦记上鲁国。

二:鲁国祖上是周公姬旦,因此自视甚高,从来不把齐国放在眼中,而且它的地理位置,也是阻挡齐桓公称霸障碍。齐桓公要成为霸主,必须先征服鲁国。

春秋早期,曹国、藤国,纪国....这些小国,都是鲁国的小弟,而且早期的鲁国战绩也不错,四次大败宋国,三次败齐国,败卫国和燕国各一次,可称为春秋强国之一。

齐桓公称霸,鲁国是个最大的障碍,而且齐、鲁是邻邦,春秋初期两个矛盾冲突频繁不断。齐襄公时期,两国就为了纪国的发生过战争,结果齐胜鲁败,公元前686年,齐鲁两国的矛盾深化,最终双方爆发了长勺之战。

不过长勺之战时,综合实力上对比,鲁庄公无法和齐恒公相提并论,如果按照常规作战思路,鲁庄公胜算不高。

此时曹例毛遂自荐,和鲁庄公进行了一次面谈,也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其过程本文就不多说了,并且他请求和鲁庄公同乘一车前往长勺,并且在长勺击败了齐恒公。

这个结果让鲁庄公非常的高兴,曹刿也成为鲁国名士,但此后曹刿就好像忽然消失了一般,除了一次劝诫鲁庄公外,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鲜少再提及他。

至今专家对曹刿忽然消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左传的记载,认为曹刿就是曹沫,不过这些说法,尚待考证,但无论如何曹刿一战成名名垂千古,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齐恒公灰头土脸地跑回齐国,但管仲却认为长勺之战,曹刿胜之不武,

因为他完全违背了,当时春秋诸国战争礼仪和规则,因为当时双方战争,可不是像后面战国时代一样,动不动就要斗个你是我活,由于诸侯名义上都周天子的人,所以当时双方战争都是点到即止,而且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则来进行。

这些战争规矩很多,例如双方要下战书约好时间,还要摆好阵势,双方击鼓后要同时冲锋,冲如此几次见分晓后,并不能赶尽杀绝,对于跑出50步的敌人放弃追赶等等,反正规则很多也很完善。

双方击鼓冲锋,是当时战争定下的规则,但曹刿为了以弱胜强,违背了这个规则,因此三鼓过后,齐国的将士疲惫,而鲁国以逸待劳,自然获得胜利。

不过如此以来,鲁国其实就是在犯规,要知道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后代,还是周公的封国,鲁国一直以来,都是遵守周礼而著名的。

但现在鲁国首先打破了规则,等于就是耍了一次无赖,管仲就此看到了曙光,因为这代表齐国以后也可以不遵守规则,齐国完全可以以此为借口,打破春秋初期的条条框框,走向称霸之路。这也是管仲认为齐国赚了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春秋初期,周天子还有有一定影响力,而且周礼很多规则也是深入人心,很多人都不敢逾越规矩,虽然郑庄公后,周王室日衰,但周礼的影响力还在。

从长勺之战上看,齐恒公在观念上,还是遵守周礼的战争规则,没想到一直守旧的鲁国会玩创新,所以才出现了长勺之败。

但齐国此后痛定思痛,面对长勺之战士气正盛的鲁国,连续三次大败曹沫率领的鲁军,并且夺了鲁国不少的城池。

而后世人认为曹沫就是曹刿,如果这个推断正确,可以说曹刿后来面对齐国连续输了三仗,曹沫为何会输,大体不过几种可能。

一:长勺之战的玩法,对于齐国已经不凑效了

二:齐国在管仲的带领下,完全打破了规则,将鲁国搞得无所适从。

三:鲁国整体实力不如崛起的齐国。

柯地会盟,齐国崛起的开端

长勺之战历史给与了不少溢美之词,但很少人提及长勺之战后,鲁国连续几年三次的战败,被齐国揍痛的鲁庄公,终于认清了现实,不得不割地遂邑(如今肥城与宁阳附近)给齐国。并且请求和齐国讲和。

公元前681年,两国在柯地会盟,这次盟会本来齐国要唱主角的,没想到会盟仪式还没走完。曹沫就忽然跳上会盟台,用铜剑威胁齐桓公。

面对曹沫的铜剑,齐桓公很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归还鲁国的城池,齐桓公答应后,曹沫好像没事一样,从容走下盟台,

认怂的齐桓公别说多气愤了,刚想要弃约,管仲却劝说道,把土地归还鲁国。鲁国又将齐鲁之战失去的土地要回来,

古代会盟可是大事,齐鲁两国也会请来不少诸侯,春秋时期人们都非常重视诚信,在当时鲁国既然答应给齐国土地讲和,

但曹沫突然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在会盟台前将战场上丢失土地要回来。在春秋诸侯看来这种行为完全是属于背信诺言,可以说就是在耍无赖,这种不要脸的做法,也鲁国在诸侯的心中地位大降,同时好感度也降低了不少。

因为鲁国自诩为礼仪之邦,但接连两次做出如此违规的行为,这就给给诸侯们很多想法了,在各路诸侯看来,既然鲁国可以不遵守规则,那么我们还遵守来干嘛?

因此柯地会盟,管仲看到了其中的利害之处,才劝齐恒公把土地还回去,因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来,齐国获得了诚信的名声,给与了诸侯不少的好感。

二来:也显示了齐恒公的胸襟和气魄,让诸侯暗自对齐恒公有了好印象。

而表面上看,鲁国却是接二连三地占了不少的便宜,但实际上鲁国这两次的行为,完全是拉低了鲁国的信誉和名声。

从而加快了春秋初期的礼崩乐坏的进程,要知道春秋时期,人们对“信守诺言”格外重视,鲁庄公自诩礼仪之邦的传承恩,却背信弃义,反而齐桓公成为了遵守规则的一方,

因此齐恒公虽然失去了鲁国几个城池,但却赚到了人心,得到了诸侯国的尊重。齐国在诸侯国的信用度也建立起来,为齐桓公后来的称霸之路奠定了信誉基础。

这次会盟终于让齐桓公和管仲完全打破了心中的规则的枷锁,齐国在管仲一系列的改革下,最终完成了蝶变,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这或者是鲁庄公和曹刿/曹沫完全料想不到的!

结语:

长勺之战,鲁国虽然以弱胜强,一鼓作气击败了齐国,但却破坏了春秋时期的规矩,加速了礼崩乐坏的进程,随后鲁国面对齐国三战失利,不得不以献城表示诚意,与齐国会谈双方在柯地会盟,

但会盟期间,曹沫又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要挟齐恒公交还失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两次的举动虽然鲁国或者的小便宜,但是却丢到了诚信,背信弃义的举动降低了鲁国在诸侯中的地位,这对于鲁国打击才是最大的,同时也完全打破束博齐恒公和管仲的条条框框,此后齐恒公和管仲完全放飞了自我,不在顾忌周礼的约束,走上了称霸之路,

反观鲁国在此后完全无法和齐国相比,后来从春秋初期的强国,变成了一个二流的诸侯,最终被齐国吞并,耍小聪明的曹刿/曹沫和鲁庄公,只是赢了一时,但诚信受诺的管仲和齐恒公则成为霸主,由此可见对于于个人,无论何时何地,诚信受规都极为重要。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呢?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曹刿,鲁国,齐国,周文王,周公旦,史书

    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但其

  • 军事理论家曹刿是怎么死的他指挥过什么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刿,齐国,曹刿论战,理论家,管仲,周文王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指挥。其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他。历史上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及死亡的日期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指挥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在前684年,由于齐桓公不顾政治大夫管

  • 屡战屡败的曹沫与长勺之战中足智多谋的曹刿原来是同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曹沫,曹刿,齐国,管仲,左传,公羊传

    一《史记·刺客列传》:“曹沫,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 《曹刿论战》曹刿最后去了哪里?刺客之祖曹沫与曹刿是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曹刿,曹沫,曹刿论战,齐国,左传

    曹沫劫齐桓公《刺客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列传,其中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五位杰出的刺客事迹。曹沫是鲁国人,被鲁庄公重用,领军与齐国交战,却三战连败,鲁庄公终于被打怕了,就献城给齐国求和,但是并没有怪罪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

  • 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论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曹刿,齐国,管仲,周文王,姬发,鲍叔牙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当然,政治和战

  • 《曹刿论战》曾是必背的课文,其中名噪一时的曹刿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曹刿,曹刿论战,齐国,左传,史记,管仲

    文|飞鱼说史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看到这句话是不是有很多人感觉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出现在我们语文必背的课文《曹刿论战》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飞鱼现在看到这句话,还能想起当年因为背不下来这篇文言文而站过的课堂,是那样的“亲切”。那些年最羞于的罚站,放在现在来

  • “曹刿论战”和“贾诩论战”,分别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怎样的方法论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贾诩,曹操,曹刿,袁绍,刘表,古代战争

    曹刿论战的典故被很多初中教材收录,成为熟读并背诵的篇目之一。说实话,笔者在初中时期刚刚粗浅地看过一遍《三国演义》,对历史很多事情仍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长大后自学三国之时,曾有一次录制讲贾诩的视频。当时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进一步了解了著名的“贾诩论战”。贾诩读着贾诩论战,我突然想起初中学过的极难读懂

  •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春秋时人认为其战术是骗术,智诈而毁礼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曹刿,齐国,宋军,宋襄公,齐军,鲁国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中记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以其足智多谋而使弱鲁之师战胜强齐之师的故事。文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

  • 为什么秦献公传位给21岁的仲公子赢渠梁?而不是长公子赢虔?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秦献公,秦国,仲公子,渠梁,魏国,商鞅

    秦献公传位给仲公子嬴渠梁而不是长公子赢虔,这是为何呢?嬴渠梁做国君有哪些好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原因。秦献公去世时秦国的状态。秦国因护送周天子东迁,得到了周天子的封赏,开始在关中地区发展,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西戎势力遭到打压,秦人在关中地区发展壮大起来。秦国在秦穆公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

  • 《大秦帝国》赢虔,为秦国强大而生的悲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秦国,商鞅,魏国,赢驷,商鞅变法,秦孝公

    赢虔,秦献公的庶长子,秦孝公的长兄,秦国名将,在秦国地位显赫,一心想使秦国强大,也为秦国的强盛付出种种努力。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确实强大了,可是赢虔却在秦国强大的过程中,从一个凌厉、洒脱的秦国重臣一步一步成为一个精神分裂、沉寂无声的悲剧人物。赢虔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无论豪爽凌厉,还是沉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