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刿论战当中,齐国真的是因为士气不振才输的吗?

曹刿论战当中,齐国真的是因为士气不振才输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吹来人尘烟火 访问量:2559 更新时间:2024/1/17 8:16:57

曹刿论战当中,齐国真的是因为士气不才输的吗?

在中国的历史之上流传了非多英雄豪杰的英勇事迹。即使是非常现代化的今天,对于古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深深着迷。那我们今天就带领着大家一起去探索历史之中的小秘密吧。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齐国与战国之间的战争,史称长勺之战,这对于两国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在本次战争当中更是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战争规律:一鼓作气,但是通过研读历史,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战乱纷纷的年代,为只有曹刿一个人知道一鼓作气的道理,齐国的战士真的是因为气势弱而输掉的战争吗?

想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当时战士们的作战方式。在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战斗力基本相当,军队的基本编程是乘,一乘包括一辆战车三名战士,还有所属步兵方阵,这是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的布局。按照曹刿书中所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后人的理解当中,齐军在战鼓声中一共完成了三次冲锋三次撤退,在冲锋和撤退的行动当中,士兵们的士气都被消耗殆尽,而鲁军的士气十分高涨,一鼓作气就将齐军打败了。按照这个逻辑,齐军在完成每次冲锋之后都需要集体调头进行车队,但是这个行为很容易会使军队的战斗队形发生混乱。

并且按照常规来说,鲁军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齐军调头,他们肯定会趁着骑军转身的时候全面进行阻击,这样的话,齐军的军队队形将会被彻底的打乱。并且古代战车作战时采用的是错穀格斗的方式,比如说只有在两方的战车相交时,战车上的士兵才能够彼此刺击。而如果两方的战车交战的话,必须要有一方军队冲进另一方军队的阵营。在这种状态之下,齐军根本就没有必要从战斗中退出。为此我们需要弄清楚齐人三鼓的真实意义。

在第一次击鼓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有节奏的随着鼓声稳步前进,等到主帅发出停止前进的信号时,军官们就会将旗帜放倒,士兵们稍作休息,在观察敌情之后,主帅再次下令击鼓前进,这也是第二次击鼓了,全军听到鼓声之后继续朝敌人的方前进,但速度会比第一次加快许多,当全军进行到接近双方弓箭的射程内时,主帅就会再次下令停止,这时军队开始做最后冲锋的准备了,当主帅第三次击鼓时,军队便开始向前冲锋,战车也飞驰了起来,士兵们就跟在后面跑步前进,在非常急促的战鼓助威之下,战士们一面向敌军射箭,一面又冲向敌军,双方便以戈,戟等兵器展开肉搏战。

在齐鲁两国都完成了列队之后。鲁庄公根据以往的作战惯例,下令击鼓前进,但是曹刿却阻止了他,而他们的对手齐军则按照了以往的惯例,向鲁军开始前进。在齐军前两次的击鼓前进中,鲁国的士兵始终原地不动。一直等到齐军开始击鼓冲锋,并且快到达鲁军军前时,曹刿才让鲁军击鼓前进,向齐军发起进攻,经过双方非常激烈的较量,最终以齐军大败结束。

曹刿的这一做法让原本应该要齐鲁两军各走一半的路程,全部变成了由齐军单独完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奇军刑讯的距离不仅增加了一倍之多,鲁军这边始终在原地待命,无形之中让他们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保存了充足的实力。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后,发出冲刺的士兵因为前两次的击鼓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体能,体力大大下降。用疲惫之师跟养精蓄锐的军队对抗,这不就是彼竭我盈吗?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齐国之所以在本次战争当中失利,并不是因为齐军的士气非常低落,而是因为在经历了三次击鼓过后体能的下降。曹刿也成功地运用了物理学原理,帮助了如果取得了本场战争的胜利,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中华的历史真是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简单的理解字表面的意思的话,有可能会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想要弄明白历史中事情的原委,就必须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找出其中的各种证据,我们才能够还原历史,究其真理。好啦,今天的分享到这就结束了。各位看官怎么看呢?

标签: 齐国曹刿军队士兵齐军鲁军

更多文章

  • 曹刿从哪里来的,打了一场震古烁今的胜仗后,又到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大伽秀标签:曹刿,齐国,左传,史记,鲁庄,曹国,春秋战国

    曹刿的名字,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但是,这个人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基本上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他简直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流星,闪一下,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曹刿论战)曹刿的来历,有人说是曹叔振铎的后人。曹叔振铎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建国以后,给弟弟曹叔振铎分封的地

  • 曹刿论战之后发生了什么?和管仲学习财富之战,不动兵戈降服敌国

    历史解密编辑:柱下守藏标签:管仲,齐国,宋军,鲁国,鲍叔牙,曹刿论战,财富之战,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曹刿论战》是我们高中时学习的课文,大家都很熟悉曹刿的那一套理论,鲁国打败了齐国。在打败齐国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齐桓公当然是不甘心,而且纳闷,齐国比鲁国强大,怎么会败呢?战败的鲍叔牙也不甘心,他提出了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齐宋联军组成后,鲍叔牙再次进攻鲁国,可惜这次还是失败了。这次不是败在齐军,而是

  • 长勺之战的曹刿与劫持齐桓公的曹沫是否同一人?答案在柯地会盟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曹刿,曹沫,齐国,管仲,周朝,齐桓公,长勺之战,柯地会盟,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两篇很著名的文章。一篇是来自《左传》的《曹刿论战》,另一篇是出自《史记》的《荆轲刺秦王》。这两篇文章里面都提到了一个姓曹的人物,分别为曹刿和曹沫。从史料来看,这两人都是鲁庄公时期的名将,他们都在鲁国抵抗齐国侵略中打败齐桓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他们的身份在史学界引发

  • 长勺之战,曹刿一鼓作气大败齐恒公,为何管仲反而说:齐国赚了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管仲,曹刿,齐恒公,齐国,周天子,周礼,长勺之战,春秋战国

    齐国赚大了!公元前681年,齐恒公和鲁庄公会盟于柯时,曹沫突然跳上盟台,用利刃威胁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齐桓公看着铜剑离他的喉咙只有0.01公分,他决定说一个谎话,允诺归还鲁国土地,等曹沫下了会盟台,齐桓公愤怒地要弃约时,管仲却劝他,既然答应了就还给他,于是,鲁国又收回了长勺之战后失去的土地。鲁庄公非

  • 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呢?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曹刿,鲁国,齐国,周文王,周公旦,史书

    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但其

  • 军事理论家曹刿是怎么死的他指挥过什么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刿,齐国,曹刿论战,理论家,管仲,周文王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指挥。其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他。历史上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及死亡的日期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指挥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在前684年,由于齐桓公不顾政治大夫管

  • 屡战屡败的曹沫与长勺之战中足智多谋的曹刿原来是同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曹沫,曹刿,齐国,管仲,左传,公羊传

    一《史记·刺客列传》:“曹沫,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 《曹刿论战》曹刿最后去了哪里?刺客之祖曹沫与曹刿是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曹刿,曹沫,曹刿论战,齐国,左传

    曹沫劫齐桓公《刺客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列传,其中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五位杰出的刺客事迹。曹沫是鲁国人,被鲁庄公重用,领军与齐国交战,却三战连败,鲁庄公终于被打怕了,就献城给齐国求和,但是并没有怪罪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

  • 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论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曹刿,齐国,管仲,周文王,姬发,鲍叔牙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当然,政治和战

  • 《曹刿论战》曾是必背的课文,其中名噪一时的曹刿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曹刿,曹刿论战,齐国,左传,史记,管仲

    文|飞鱼说史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看到这句话是不是有很多人感觉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出现在我们语文必背的课文《曹刿论战》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飞鱼现在看到这句话,还能想起当年因为背不下来这篇文言文而站过的课堂,是那样的“亲切”。那些年最羞于的罚站,放在现在来